第342章 刘弘基巡江南,舟车劳顿察民生-《苏定方演义》

  江南的梅雨,总带着一股子缠绵不绝的湿意,像是上天打翻了砚台,把青瓦白墙、绿柳碧波都晕染成了水墨长卷。乌篷船劈开浑浊的水面,激起细碎的涟漪,竹帘被细密的雨丝打湿,晕开一片片深褐的水痕。刘弘基站在船头,身披一件浆洗得有些发白的棕麻蓑衣,蓑衣的纤维间还残留着前几日山路的泥土气息。他年近六旬,鬓角早已染霜,眼角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深邃,那是沙场风霜与朝堂沉浮留下的印记。此刻,这位开唐老将没有披挂耀眼的明光铠,只在蓑衣下衬了件素色绢袍,腰间悬着一柄锈迹斑斑的横刀——那是当年随太宗皇帝征战天下时的旧物,刀刃虽已不如往日锋利,却依旧承载着赫赫战功与君臣情谊。

  他望着两岸连绵起伏的稻田,眉头渐渐舒展。眼前的稻田阡陌纵横,嫩绿的稻苗长势喜人,齐刷刷地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田埂上,几位农夫正披着蓑衣除草,腰间挂着的竹编水壶偶尔传来清脆的碰撞声。“去年遭了涝灾的地,如今都种上早稻了?”刘弘基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沉稳有力,目光落在田埂边那些新修的排水渠上。

  身旁的苏州别驾李敬之连忙躬身回话,他身着青色官袍,袖口被雨水打湿,贴在小臂上,显得有些狼狈,却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回刘将军的话,托陛下和皇后娘娘的福,去年汛期过后,段志玄将军便派了三百名军中工匠南下,协助咱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那些工匠皆是百战之余,修堤筑坝的手艺精湛,短短三个月便完成了太湖周边三条主干渠的修缮,还新挖了十二条支渠,如今即便是再遇梅雨,也能快速排水,不至于淹了农田。”

  李敬之顿了顿,又指着稻田继续说道:“皇后娘娘更是体恤民情,特意让人从岭南送来新培育的耐涝稻种,还派了农官亲自到田间指导耕种。您看这稻苗,根系粗壮,叶片肥厚,比往年的老品种耐旱耐涝得多。按农官的说法,这般长势,今年秋收每亩至少能增产三成,百姓们都说,这是陛下和娘娘带来的祥瑞呢。”

  刘弘基缓缓点头,目光掠过田埂上农夫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想当年隋末乱世,江南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如今不过十余载,在太宗皇帝的励精图治与皇后娘娘的贤德辅佐下,竟能重现这般五谷丰登、民安乐业的景象,实在来之不易。他转过身,迈步辅佐船舱。船舱内陈设简朴,一张方桌,两把木椅,桌上铺着一张油纸,摆放着几册厚厚的账册,还有一盏昏黄的油灯,灯芯跳动着微弱的光,驱散了些许湿冷。

  刘弘基坐下,拿起一册账册细细翻看。这账册并非寻常的赋税账本,除了详细记录着苏州各州府的赋税额度、粮仓储量、户籍变动之外,还多了许多看似琐碎的条目——百姓的婚丧嫁娶、新生儿数量、私塾入学人数,甚至还有市集上各类商品的价格波动。这些都是他特意吩咐地方官补充记录的。“百姓日子过得踏实,才会安心成家立业,才会多生孩子。”刘弘基一边翻看,一边喃喃自语,手指在“新生儿数量”那一页轻轻敲击着,“人丁兴旺,田地才能有人耕种,赋税才能有来源,江山社稷才能稳固。这道理,陛下当年在太原起兵时便说过,如今总算是一步步实现了。”

  账册上的字迹工整清秀,每一笔都记录得详实准确。刘弘基看到苏州城去年的新生儿数量比前年增加了近两百人,私塾入学的孩童也多了三十余人,心中更是欣慰。他又翻到赋税一页,见苏州今年的夏税已足额缴纳,且比去年多了一成,却并未收到百姓抱怨赋税繁重的奏报,便知这是百姓富足之后的自然增长,而非官府强征暴敛所致。

  船行数日,终于抵达苏州城。乌篷船停靠在城外的码头时,已是辰时过半。李敬之早已派人提前通报了苏州府衙,府尹带着一众官员在码头等候,想要设宴为刘弘基接风洗尘。谁知刘弘基下了船,只对府尹等人略一点头,便说道:“不必铺张,本将此番前来,是为巡查民生,并非来享受的。府衙的宴席就免了,先带本将去市集走走。”

  府尹等人不敢违抗,只得收起早已备好的礼盒,簇拥着刘弘基往苏州城内走去。苏州城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即便在梅雨时节,市集上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绸缎庄、茶叶铺、酒肆、粮店一应俱全,幌子在雨中轻轻晃动,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刘弘基放缓脚步,沿着街道缓缓前行,目光仔细观察着两旁的店铺和过往的行人。他看到路边的小吃摊前,几位孩童正围着摊主买桂花糕,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看到粮店的柜台前,一位老妇人买了两斗米,付钱时动作从容,并无窘迫之色;看到药铺门口,郎中正在为一位农夫诊脉,语气温和,耐心细致。

  走到街角一家绸缎庄前,刘弘基忽然停下了脚步。只见绸缎庄门口,一个二十多岁的小贩正摆着摊位,摊位上挂着各色丝绸手帕、荷包、披肩,色彩艳丽,做工精巧。一位身着绫罗绸缎的妇人正在摊位前挑选,小贩正用一口流利的官话与妇人讨价还价,言辞得体,条理清晰,丝毫不见寻常小贩的局促与木讷。

  “这手帕多少钱一方?”妇人拿起一块绣着莲花图案的丝绸手帕,轻声问道。

  小贩连忙笑道:“夫人好眼光,这是咱们苏州最好的云锦织成的,手工刺绣,一方只要五文钱。您要是多买几块,小人给您算四文钱一方。”

  “五文钱?倒是不贵。”妇人点点头,又拿起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个呢?”

  “荷包是双面绣,工艺更复杂些,要八文钱一个。夫人若是手帕和荷包一起买,小人给您打个折,两样加起来十二文钱,您看如何?”小贩口齿伶俐,报价合理,既不漫天要价,也不卑躬屈膝。

  刘弘基不由驻足,心中暗暗称奇。江南一带方言繁杂,寻常百姓大多只会说本地土话,能把官话说得如此流利的小贩,倒是少见。他打量着小贩,见他虽然衣着朴素,却干净整洁,脸上带着几分精明,更多的却是踏实肯干的诚恳。

  小贩眼角余光瞥见刘弘基身上蓑衣下露出的半截将军甲,还有他身旁簇拥着的几位官员,心中顿时一惊,连忙停下与妇人的交谈,躬身行礼:“小人见过将军,见过各位大人。”

  刘弘基摆了摆手,温和地说道:“不必多礼,你继续做生意便是。本将只是好奇,你一个小贩,怎么能把官话说得这般流利?”

  小贩站起身,脸上带着几分自豪地说道:“回将军的话,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前两年,官府在城里开办了夜校,专门教百姓说官话、识汉字,小人每晚都去听课,学了一年多,自然就会了。”

  “哦?夜校?”刘弘基来了兴致,追问道,“是谁提议开办的夜校?百姓们愿意去吗?”

  “是皇后娘娘派来的女官提议的,”小贩连忙回道,“女官说,如今天下太平,商旅往来频繁,学会官话,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出门办事,都方便得多。官府还请了私塾先生来授课,分文不取,百姓们都乐意去。您看这市集上,不少小贩都会说几句官话,就是从夜校学来的。”

  小贩顿了顿,又笑着说道:“将军是来巡查的吧?咱们这苏州现在可好了!陛下减免了赋税,商路畅通,路也修宽了,来往的客商越来越多,连西域的商人都来买咱们的丝绸呢!小人这摊位上的丝绸,上个月就卖给了一个西域商人,赚了不少钱。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小人打算明年攒够了钱,就开一家自己的绸缎铺!”

  刘弘基听着小贩的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又与小贩聊了几句,询问了丝绸的进价、售价,以及市集上的物价情况,小贩都一一如实回答。临走时,刘弘基特意买了一方莲花手帕,递给身旁的李敬之,说道:“这丝绸做工精细,价格公道,可见苏州的商业确实繁荣,百姓的生计也有着落了。”

  离开市集后,刘弘基又去了城郊的私塾、粮仓、堤坝等地巡查。他走进私塾,看到数十名孩童正朗朗读书,稚嫩的声音在雨中回荡;他查看粮仓,见仓廪充实,粮食储存得当,并无霉变之象;他登上堤坝,看到新修的堤坝高大坚固,堤岸上种满了杨柳,既能固土,又能美化环境。一路走来,他没有听到一句抱怨,看到的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傍晚时分,刘弘基回到驿站。驿站的房间陈设简单,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窗外便是潺潺的流水声。他让人打来热水,洗去一身的疲惫与尘土,然后坐在桌前,点燃油灯,拿出笔墨纸砚,开始给李世民写密信。

  油灯的光昏黄而温暖,映照在刘弘基的脸上。他握着毛笔,手腕沉稳,一笔一划地写下所见所闻,没有丝毫修饰,也没有说一句旅途的辛苦,只把看到的稻穗长度、丝绸价格、孩童入学的人数、粮仓的储量、堤坝的状况一一如实记录下来。他写道:“苏州一带,梅雨时节,稻田长势喜人,耐涝稻种成效显着,预计秋收每亩增产三成;市集繁荣,丝绸、茶叶等商品琳琅满目,物价稳定,百姓购买力旺盛;私塾入学孩童较去年增加三十余人,夜校普及,百姓多能说官话、识汉字;堤坝坚固,河道畅通,无洪涝之虞;赋税足额缴纳,百姓无怨言,西域客商往来频繁,商路畅通……”

  写完这些,刘弘基停顿了片刻,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又添了一句:“江南水美,百姓安乐,陛下与娘娘可放心。”

  放下毛笔,他将密信仔细折好,装入信封,用火漆封口,然后叫来随从,吩咐道:“连夜将这封信送往长安,亲手交给陛下,不得延误。”

  随从接过密信,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送走随从后,刘弘基走到窗前,推开窗户。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窗外的雨还在下,细密的雨丝打在船篷上、屋檐上,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太平岁月伴奏。远处的灯笼在雨中摇曳,晕开一片片朦胧的光晕,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刘弘基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感慨万千。他追随李世民多年,从太原起兵到平定天下,历经无数战火与磨难,如今终于迎来了这太平盛世。这位开唐老将,此刻更像个细心的管家,把江南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都装进了心里。他知道,江山社稷的稳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君臣同心,上下协力,更需要时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便是他此次巡江南的最大心愿。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夜色渐深,驿站内一片寂静。刘弘基关上窗户,回到桌前,又拿起一本账册,借着油灯的光,继续细细翻看。他知道,江南的巡查还未结束,接下来还有常州、湖州、杭州等地等着他去走访,还有更多的民情等着他去体察。但他并不觉得疲惫,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为了陛下的嘱托,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

  夜色渐浓,油灯的光在寂静的房间里摇曳,映照着这位老将坚毅的身影,也映照着他心中那份对家国百姓的赤诚与牵挂。江南的梅雨,还在继续,而这太平岁月的乐章,也在这雨声中,缓缓流淌,越奏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