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浮海奇计-《暮汉昭唐》

  相比如火如荼的荆州战场,淮南战争除了初期的狂飙外,因攻城战之故,一时间陷入沉寂之中。

  为了有所突破,徐晃不断与郦嵩联络书信。在正月时,徐晃乘舟至寿春,暗中拜见郦嵩,与其详商战事。

  “公明远道而来,多有辛苦!”

  郦嵩迎徐晃落座,问道:“今淮阴战事何如?”

  “程昱坚守不出,据城中逃卒言,淮阴有粮一年。”徐晃说道。

  郦嵩为徐晃倒酒,苦笑连连,说道:“寿春存粮同有一岁,我命军士连日围攻,始终难以破城。”

  “寿春临近淮水,或能等春水上涨,引水灌城。”徐晃说道。

  陈宫摇头说道:“寿春虽能水淹,但却不惧水淹。郦督有意双管齐下,先水淹,再掘道,力破寿春城。”

  郦嵩抿了口酒,说道:“寿春告破,尚有合肥坚城。层层围攻,令兵吏疲惫啊!”

  徐晃沉吟了下,说道:“伯松之言,与众将士所言近似。曹操用宗将亲信守淮南,欲破淮南诸城不易。但若能绕道而击,或能速胜破敌。”

  “嗯?”

  郦嵩兴趣顿升,问道:“绕道击贼,不知从何道南下?”

  徐晃说道:“令舟舸载兵从海道南下,趁东南空虚之际,击破东南敌寇。”

  “若我无记错,公明去岁破射阳,便是佯出邗沟,暗出海滨,奇袭城郭!”郦嵩说道。

  “然也!”

  徐晃从怀里取出舆图,摊在他与郦嵩之间,说道:“从淮口乘舟从海滨南下,脚程不过四百来里,舟舸两三里便至。故如能遣精兵渡至东南,凭东南兵力之空虚,或能席卷东南。”

  郦嵩看向陈宫、田丰二人,问道:“二君以为如何?”

  陈宫微微蹙眉,说道:“浮海绕道南下,远离中原,舍辎重而赴敌境,如若兵败,则全军覆没。”

  “据陛下书信,及东南降人来报,江东仅有两万老弱。而我如能精兵万人至东南,如神兵天降,诸城岂不纷纷出降。”徐晃说道。

  “田君之见如何?”

  “嗯!”

  田丰捋须而思,问道:“不知此计是否出自公明将军之手?”

  徐晃摇头说道:“乃晃帐下参军庞士元所献之策,晃以为可行,便采纳之。”

  “那公明此行,莫非欲劝我一同出兵?”郦嵩问道。

  “郦督帐下兵马为中国精锐,如能运至东南,必能所向披靡!”徐晃说道。

  庞统投降张虞之后,先在荆州负责督造舟舸,因功升至枢密院任职。是役伐东南,庞统作为参军随行,为徐晃出谋画策。

  近来,深入了解扬州地理,庞统便向徐晃提出灭亡曹氏之三策。

  上策,便是徐晃口中之策,挑选精兵悍将,备足粮草,趁东南空虚之际,浮海直取金陵,一役灭亡东南。

  中策,分兵重围淮阴,大军南下进攻广陵,如能打通邗沟,兵马便能饮马长江,兵马渡江破敌,便能灭亡东南。

  下策,依照现行计策稳扎稳打,先破了淮阴,兵锋直抵广陵。及破广陵,再图东诸郡。

  三策之中,徐晃认为下、中二策都太慢了,凭灭亡巴蜀的经验,徐晃决意复行旧策,如偷渡阴平般,令精兵巧渡东南,直取敌寇中枢。

  郦嵩手抚髯须,说道:“计策虽说冒险,但以公明偷渡阴平之事观之,浮兵能至东南,便能动摇江东人心,一举灭亡曹操。”

  田丰说道:“淮南春夏多雨,今时临近二月。若拖至四月,雨水纷纷,北人水土不服,恐军士多生疫病。因此,稳扎稳打虽好,但却不足以灭东南。”

  说着,田丰抬眼看向郦嵩,说道:“督帅,曹操大军被张辽牵制于夏口,余兵尽屯外围、江东今时空虚,兵马多老弱。精兵猛士至江东,由宿将统领,便如虎入群羊,破寇杀敌易尔!”

  从十月中旬出兵,到今下快二月,大军依旧被堵在寿春。平日用兵稳重的田丰,因迟迟不能破城之故,终于着急起来了,选择倾向冒险渡海。

  “公明谋划何如?”郦嵩饶有意动,问道。

  上次救援江陵,击退曹、刘之役,在郦嵩眼里实难与立有大功的满宠、张辽相比。因此在此役灭曹上,郦嵩渴望建立大功,以便能名正言顺受封国公。

  不仅于此,自家外甥年少聪慧,而陛下时常夸奖,这让郦嵩看到希望。作为舅舅的他如果能立下大功,岂不能为外甥撑腰?

  徐晃指着舆图,说道:“我部兵马五万,需留兵马围淮阴,又在射阳吸引广陵兵马。故海船舟舸由我部兵马提供,另出三千精兵,由徐州刺史贾衢统领。”

  “公明出精兵三千,那我便选精兵七千,由许褚、孟宁之二将统领,实额万人步骑,何如?”

  “晃无异议!”

  徐晃爽快说道:“许褚稳重可为主帅,孟宁之、贾衢二人为副将,备粮一月之粮两万石。渡至江东地界,令兵马自筹粮草。”

  郦嵩说道:“浮海渡袭江东之事,你我虽说决定,但需请奏陛下。陛下如能批准,方能分兵南下。今可趁陛下回复之际,筹备浮海南征事宜。陛下准许诏书至,我军便能立即出兵。”

  “依郦督所言!”

  郦、徐二将请求分兵偷渡海滨之奏疏经几日的候骑奔波,终送至远在长安的张虞手手里。

  宫内,张虞与荀攸、郭图等卿探讨偷渡海滨之策。

  “陛下,江东虽说空虚,但海路多风雨,舟舸极易倾覆。今文聘大破曹仁,曹操无计可施,夷道迟早告破。故以仆之见,与其浮兵深入东南,不如静候荆楚兵事。”郭图说道。

  “非也!”

  荀攸反驳道:“曹操聚重兵于荆楚,夷道之敌未破,曹仁之臣未下。而至夏季之时,荆楚河水洪涝,疫病蔓延军中,曹操未必不能趁势破我!”

  “今贼兵远在荆楚、淮南,江东空虚无敌,宜遂乘之而袭。从淮口由海滨经盐渎出海陵,江北便至广陵,江南可抵丹阳。其离金陵三、四百里,兵马捣吴郡、冲丹阳。淮南之师难返,夏口之军难归。”

  “兵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趁虚而入江东,老弱之兵必破矣!”

  “况曹操横征暴敛,以兵为奴,强人为佃。凡有中国兵马至江东,析兵民入常户,轻徭薄赋,免征赋税,笼络大族,吴人必背曹操而投唐室,何愁兵马深入敌境,而无外援哉!”

  “且我乘舟进至东南,如遭不测,从原路返程,有何难事?”荀攸沉声说道。

  东汉末年,虽说无法跨越大洋,但沿海岸线渡海没问题。

  历史上的东吴,如孙权遣万人与辽东公孙氏通使,亦或孙策跨海击陈登驻守的射阳。东晋时期,甚至有江东到印度的航线,如高僧法显从长安经西域至印度,返程时走海路而归。

  因此,万人浮海从淮口至东南,其路程三、四百里,远谈不上困难。

  张虞沉吟良久,说道:“淮南城郭难破,兵马久挫城下,兵吏势必疲惫。今徐、郦二将既愿冒险浮海偷渡,朕又岂能不准?”

  “传令于郦嵩、徐晃二将,令人筹备浮海兵马、粮草,以许褚为主将,贾衢为扬州刺史兼任护军,孟宁之为副将,三将共赴江东。”

  “诺!”

  赵咨持笔急书。

  张虞对荆楚、淮南两个不同战况的战场,持相反的战略态度。如荆楚因曹操布有重兵,张虞态度以稳为先;淮南则是层层布控,让张虞不得不采用激进的用兵态度。

  趁着无事之际,张虞随口问道:“关、张知李严归降,是何态度?”

  “禀陛下,经张将军安抚,关、张二将暂不计较李严之仇,但却依旧记恨之。”荀攸说道。

  张虞思索片刻,说道:“破夷道之后,调关、张至张辽麾下任职,避免李严与二人见面,且让文聘好生安抚,令李严安心招降党羽。”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