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时代,已是春秋晚期,各诸侯国大权旁落,权臣当道,如果国君不听话,侵害了权臣的利益,就有可能被杀害,另立他人。反正公子多的是,随便抵搂一个来,就可以做国君。
哀公即位,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一切都是季康子说了算,鲁哀公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忍着,等待时机。但哪里会有机会,听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鲁哀公六年,齐国大夫田乞杀害了国君齐孺子,鲁哀公同病相怜,对齐孺子产生悲闵之情,心想这也许就是自己的明天,不知不觉悲从中来。
鲁哀公七年,吴国开始强大,也想称霸中原,率兵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吴王夫差率兵一直打缯地。又向鲁国索要牛、羊、猪各一百头。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前去交涉,他据理力争,指出如此庞大的数量不合周礼。
可吴王夫差根本不听,仗着吴国兵强马壮,蛮横地说若不献上,便踏平鲁国。季康子不敢得罪吴国,竟劝说哀公答应。鲁哀公愤怒不已,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鲁国的牛羊猪被吴国掠走。
此事过后,鲁哀公越发觉得自己的处境危险,季康子在吴国的威胁下也更加跋扈。而此时,齐国经此一败,内部也动荡不安,田氏势力愈发强大。鲁哀公心中暗暗思索,或许可以联合同样受权臣压制的齐国势力,共同对抗权臣,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但他也深知,这一步棋充满风险,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可若不尝试,自己只能永远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于是,他开始秘密派人前往齐国,探寻合作的可能。
鲁哀公八年,齐国率兵攻打鲁国,占领了鲁国的三座城邑。鲁哀公又惊又怒,他本以为能与齐国受压制势力合作,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齐国的进攻。季康子听闻此事,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各执一词,有人主张求和,只有冉有主张抵抗。
就在鲁国君臣焦头烂额之时,冉有主张抵抗。季氏任命冉有为统帅去迎战齐军,还真的把齐军打败了。原来,这是齐国权臣田氏的阴谋,他想借此削弱鲁国,同时打压齐国国内的异己势力。
季氏任用冉有打败了齐国,也使季氏想起了当年孔子参加齐鲁会盟时的威严与果敢,震赦了齐国,为鲁国找回尊严。季氏有重新任用孔子的意思,孔子便从卫国返回鲁国,还想为鲁国再出一把力。
鲁哀公听后,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与季康子的权力之争,鲁国人没人敢介入,只有孔子敢坚持真理,不惧权臣。要是孔子真的返回鲁国,自己还有机会翻牌。鲁哀公决定,要重用孔子,以求扭转这不利的局面。
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大夫田常在徐州杀害了齐简公,这是田氏再一次杀害君主,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田常。鲁哀公心中也觉得田常此举大逆不道,可又顾虑重重。
季康子在一旁却连连摇头,说道:“如今鲁国国力有限,若贸然出兵讨伐齐国,恐引火烧身,招来齐国的报复,于鲁国不利。”
哀公犹豫了,一方面他敬重孔子,深知此举乃正义之事;另一方面又惧怕与齐国交恶,危及自身地位。孔子见哀公迟疑,言辞恳切道:“田常弑君,违背天理人伦,若鲁国不出兵,天下正义何存?君上若能以正义之名出兵,必能赢得诸侯敬重,鲁国也可借此重振声威。”
哀公被孔子的话打动,正欲答应,季康子却使了个眼色,让几位大臣纷纷进言劝阻。哀公最终还是没能下定决心,只能婉拒孔子。孔子长叹一声,失望离去。鲁哀公望着孔子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他深知自己离真正掌控鲁国大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从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齐国田常弑君之罪遭拒,便不再上朝参政议政。鲁哀公知道孔老先生气了。因齐国田常刚刚当上齐相国,鲁国应派使者前去祝贺。
鲁哀公派子服景伯、子贡为使,出使齐国,齐国归还了所占鲁国领地。因为田常刚刚当上齐相,想亲睦各诸侯。
鲁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去世。鲁哀公想利用季氏办丧事的机会,借诸侯之力解除三桓武装。三桓也担心哀公借机闹事,便做了军事准备。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鲁哀公见无机可乘,便放弃了解除三桓武装。
然而,鲁哀公并未就此放弃夺回权力的念头。他暗中与一些对三桓不满的大臣密谋,准备寻找新的时机。就在此时,越国势力逐渐崛起,其国君勾践有意在中原地区扩大影响力。鲁哀公听闻后,觉得这或许是个机会。他秘密派使者前往越国,向勾践表明自己的困境,希望能得到越国的支持。
勾践正愁没有合适的借口介入中原事务,见鲁哀公主动求援,便答应相助。越国军队很快抵达鲁国边境。鲁哀公的种种行径,终于惹恼了三桓。三桓决定联合起来,讨伐鲁哀公。
鲁哀公的卫队哪里是三桓的对手,一个冲击即溃败。鲁哀公见大事已去,便逃亡到卫国,随后又到邹国,最终逃到越国。
鲁哀公抵达越国后,勾践热情接待了他。鲁哀公向勾践哭诉自己的遭遇,请求勾践出兵帮他夺回鲁国大权。
三桓得知鲁哀公去了越国,担心越国介入鲁国内政,便派使者前往越国,试图与勾践谈判。使者向勾践表明,只要越国不插手鲁国之事
鲁人把鲁哀公接回鲁国,但没有送鲁哀去国都,而是安排鲁哀公住在有山氏家中,最后死在有山氏家中。季氏又拥立他的儿子公子宁继位,就是鲁悼公。
悼公时代,三桓地位强大,鲁国君反倒像个小诸侯。地位低于三桓。鲁国只知有三桓,不知有国君。鲁国最后一位国君是鲁顷公,鲁顷公二十四年,楚国考烈王消灭了鲁国。鲁顷公逃跑,迁居到下邑,成为平民百姓,鲁国的祭祀灭绝。
哀公即位,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一切都是季康子说了算,鲁哀公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忍着,等待时机。但哪里会有机会,听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鲁哀公六年,齐国大夫田乞杀害了国君齐孺子,鲁哀公同病相怜,对齐孺子产生悲闵之情,心想这也许就是自己的明天,不知不觉悲从中来。
鲁哀公七年,吴国开始强大,也想称霸中原,率兵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吴王夫差率兵一直打缯地。又向鲁国索要牛、羊、猪各一百头。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前去交涉,他据理力争,指出如此庞大的数量不合周礼。
可吴王夫差根本不听,仗着吴国兵强马壮,蛮横地说若不献上,便踏平鲁国。季康子不敢得罪吴国,竟劝说哀公答应。鲁哀公愤怒不已,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鲁国的牛羊猪被吴国掠走。
此事过后,鲁哀公越发觉得自己的处境危险,季康子在吴国的威胁下也更加跋扈。而此时,齐国经此一败,内部也动荡不安,田氏势力愈发强大。鲁哀公心中暗暗思索,或许可以联合同样受权臣压制的齐国势力,共同对抗权臣,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但他也深知,这一步棋充满风险,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可若不尝试,自己只能永远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于是,他开始秘密派人前往齐国,探寻合作的可能。
鲁哀公八年,齐国率兵攻打鲁国,占领了鲁国的三座城邑。鲁哀公又惊又怒,他本以为能与齐国受压制势力合作,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齐国的进攻。季康子听闻此事,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各执一词,有人主张求和,只有冉有主张抵抗。
就在鲁国君臣焦头烂额之时,冉有主张抵抗。季氏任命冉有为统帅去迎战齐军,还真的把齐军打败了。原来,这是齐国权臣田氏的阴谋,他想借此削弱鲁国,同时打压齐国国内的异己势力。
季氏任用冉有打败了齐国,也使季氏想起了当年孔子参加齐鲁会盟时的威严与果敢,震赦了齐国,为鲁国找回尊严。季氏有重新任用孔子的意思,孔子便从卫国返回鲁国,还想为鲁国再出一把力。
鲁哀公听后,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与季康子的权力之争,鲁国人没人敢介入,只有孔子敢坚持真理,不惧权臣。要是孔子真的返回鲁国,自己还有机会翻牌。鲁哀公决定,要重用孔子,以求扭转这不利的局面。
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大夫田常在徐州杀害了齐简公,这是田氏再一次杀害君主,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田常。鲁哀公心中也觉得田常此举大逆不道,可又顾虑重重。
季康子在一旁却连连摇头,说道:“如今鲁国国力有限,若贸然出兵讨伐齐国,恐引火烧身,招来齐国的报复,于鲁国不利。”
哀公犹豫了,一方面他敬重孔子,深知此举乃正义之事;另一方面又惧怕与齐国交恶,危及自身地位。孔子见哀公迟疑,言辞恳切道:“田常弑君,违背天理人伦,若鲁国不出兵,天下正义何存?君上若能以正义之名出兵,必能赢得诸侯敬重,鲁国也可借此重振声威。”
哀公被孔子的话打动,正欲答应,季康子却使了个眼色,让几位大臣纷纷进言劝阻。哀公最终还是没能下定决心,只能婉拒孔子。孔子长叹一声,失望离去。鲁哀公望着孔子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他深知自己离真正掌控鲁国大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从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齐国田常弑君之罪遭拒,便不再上朝参政议政。鲁哀公知道孔老先生气了。因齐国田常刚刚当上齐相国,鲁国应派使者前去祝贺。
鲁哀公派子服景伯、子贡为使,出使齐国,齐国归还了所占鲁国领地。因为田常刚刚当上齐相,想亲睦各诸侯。
鲁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去世。鲁哀公想利用季氏办丧事的机会,借诸侯之力解除三桓武装。三桓也担心哀公借机闹事,便做了军事准备。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鲁哀公见无机可乘,便放弃了解除三桓武装。
然而,鲁哀公并未就此放弃夺回权力的念头。他暗中与一些对三桓不满的大臣密谋,准备寻找新的时机。就在此时,越国势力逐渐崛起,其国君勾践有意在中原地区扩大影响力。鲁哀公听闻后,觉得这或许是个机会。他秘密派使者前往越国,向勾践表明自己的困境,希望能得到越国的支持。
勾践正愁没有合适的借口介入中原事务,见鲁哀公主动求援,便答应相助。越国军队很快抵达鲁国边境。鲁哀公的种种行径,终于惹恼了三桓。三桓决定联合起来,讨伐鲁哀公。
鲁哀公的卫队哪里是三桓的对手,一个冲击即溃败。鲁哀公见大事已去,便逃亡到卫国,随后又到邹国,最终逃到越国。
鲁哀公抵达越国后,勾践热情接待了他。鲁哀公向勾践哭诉自己的遭遇,请求勾践出兵帮他夺回鲁国大权。
三桓得知鲁哀公去了越国,担心越国介入鲁国内政,便派使者前往越国,试图与勾践谈判。使者向勾践表明,只要越国不插手鲁国之事
鲁人把鲁哀公接回鲁国,但没有送鲁哀去国都,而是安排鲁哀公住在有山氏家中,最后死在有山氏家中。季氏又拥立他的儿子公子宁继位,就是鲁悼公。
悼公时代,三桓地位强大,鲁国君反倒像个小诸侯。地位低于三桓。鲁国只知有三桓,不知有国君。鲁国最后一位国君是鲁顷公,鲁顷公二十四年,楚国考烈王消灭了鲁国。鲁顷公逃跑,迁居到下邑,成为平民百姓,鲁国的祭祀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