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京城置房-《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可怜他那位李大哥,此刻还在铺子里望眼欲穿地等着他回去呢。

  等如意回到家中,刚进院门就听见屋里传来一声惊呼。“娘,怎么了?” 她连忙冲进房去。

  “没事没事,被你爹吓了一跳。” 刘氏指着床榻无奈道。

  只见姜长业穿着一身脏衣,满脸胡茬,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呼噜声震天响,这般动静竟都没把他惊醒。

  “今儿个我去你屋里歇着。” 刘氏摇了摇头 —— 她刚从后院回来,就听见屋里呼噜声不断,手里油灯昏黄,乍一看床上那人满脸胡茬、脸色黑红,跟她印象里的丈夫判若两人,这才冷不防惊喊出声。

  如意挽住刘氏的胳膊,轻声道:“娘,爹这几日定是累极了。”

  “哎,谁说不是呢。” 刘氏叹了口气,又问,“他那弓弩,这是做成了?” 她也有好几日没见着相公了。

  “成了些模样,只是还不够好。”

  “他倒也算有几分能耐。” 刘氏唇边漾起浅笑,朝床榻投去温柔一瞥,轻手轻脚带上门。

  “娘,您那边那批限量包赶得如何了?” 如意小声问道。

  加班的可不止她 —— 三朵花婶子、大伯母、锦华姐,还有娘,都在忙着赶制那些包。

  上批刚寄走,芳霏就又捎来新的设计图,催着接着做。没办法,这般精细物件,总得亲自盯着才放心。

  “样品倒都做出来了,就是还不够精巧,我们再琢磨琢磨。你那边呢?”

  “都备妥了,明儿一早就能动身。”

  母女俩说着家里的营生,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将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老长。

  伴着村里的鸡鸣狗吠,天边渐渐透出鱼肚白。

  姜家小院的后门 “吱呀” 一声开了,如意赶着家里的马车从里面出来。

  “丫头,这是要往州城去?” 姜里正背着手站在路边,他刚要去巡视村里的建造工地。

  “是呢,里正爷爷。” 如意笑着应。

  “路上可得仔细些。” 里正叮嘱道。

  “哎,晓得了!”

  马车驶出一段路,如意还隐约听见姜里正的自言自语:“村里的后生若都能像如意这般肯干,何愁村子不兴旺呐!”

  “大姑娘,到了州城,我能去看看苗儿姐姐不?” 禾儿在一旁问。

  她和苗儿是同患难过的姐妹,好些日子没见,心里着实惦记。

  “自然能。” 如意笑着,“咱们要在州城待上四日,给你放几天假,去碧水阁那边住几日便是。”

  “多谢大姑娘!” 禾儿脸上的笑怎么也藏不住,这会儿往马车上搬装波浪面的筐子,格外卖力。

  就在如意的马车 “哒哒” 地碾过村口石子路时,千里之外的芳霏也出了张府,目的地正是东城那处小楼。

  今早,元芷已把小楼的地契取来,上面明明白白写着面积大小,倒省了芳霏一桩事。

  不过,她还得亲自去瞧瞧拐角、楼梯、窗户朝向这些细节,尽量在不大动干戈的前提下,把铺子尽快改造好。

  元初没什么兴致地翻看着铺里的画本子,等着二师姐把图纸画完。

  一旁的中年掌柜犹豫了半晌,终究还是开了口:“二小姐,这处铺子…… 是不是要关了?”

  “是啊,要换个营生。” 元初随口应。

  “那…… 二小姐,是不是就用不到我们这些人了?” 孙掌柜脸上带着几分局促。

  他并非张家的家生子,是被雇佣来的,每月六两月钱从没短过,可自己没把这铺子经营好,本没脸提这话。

  但铺里还有两个伙计,总得多为他们打算打算。

  “二师姐?” 元初把话头抛给芳霏,生意上的事,她向来一窍不通。

  这事今早元芷送地契图纸来时,两人倒真讨论过,原是打算等图纸画完再提,既然孙掌柜问了,便索性先说了。

  “这铺子要改成餐食生意,” 芳霏看向孙掌柜,“若是您愿意留下来接着做掌柜,我们没道理不用;况且新店也需要些认字识数的伙计。”

  “小姐的意思是…… 我们都能留下来?” 孙掌柜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然要看你们愿不愿意。” 芳霏笑了笑。

  元芷提过,这位掌柜是个可靠人,她向来惜才。

  “愿意!愿意!” 两个伙计连忙应声,不住道谢,“谢过二小姐!谢过二小姐的二师姐!”

  “你们叫我姜姑娘就好。” 芳霏转向孙掌柜,“您呢?”

  “只要小姐不嫌弃,在下必当尽心尽力!” 孙掌柜眼中满是感激,语气愈发恳切。

  “成,那就劳烦您把这些书画仔细整理归置好,回头等人来拉去别处铺子。” 芳霏吩咐。

  “是。” 孙掌柜应声,带着伙计们下去忙活,先前的忐忑不安一扫而空。

  半个时辰后,芳霏把昨日画的草图细细填充完细节,只等回去再整理一番便可。

  她走到二楼,看到孙掌柜正小心地将图纸卷好,塞进画筒,又码放进箱子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掌柜想必是热爱书画的吧?” 芳霏笑着问。

  “年少时曾上过几年私塾,只可惜才疏学浅,画也画不好,字也写不精,只能空怀仰慕罢了。” 孙掌柜自嘲地笑了笑。

  “往后这铺子换了营生,怕是就比不得现在这般风雅了。” 芳霏卷好一幅画,递过去。

  她的言外之意,孙掌柜自然听得分明,他接过画,小心塞入画筒,“姜小姐说笑了,风雅虽好,可咱们百姓过日子,终究还得靠着吃喝二字才能踏实活着。”

  “孙掌柜倒是通透。” 芳霏赞了一句,话锋一转,“不知掌柜在东城的牙行里可有相熟的人?”

  这才是她特意问起的目的 —— 总得在东城寻处宅子买下,将来家中派来的伙计才有地方住。

  “若小姐信得过在下,可寻一位右脸颊带痦子的赵牙人,此人做事还算靠谱。” 孙掌柜道。

  也姓赵?芳霏不由想起清平县牙行的赵六叔,笑着应道:“自然信得过。” 随后便带着这个消息,往城东牙行去了。

  刚进牙行,就见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头咧嘴迎上来,右脸上的痦子上还长着根细毛,说话时跟着一动一动的:“两位小姐是想寻可靠仆人,还是买房置铺?不知小老儿能否帮上忙?”

  芳霏开门见山:“想在东城寻处正售卖的宅子,最好离砚池轩近些。”

  老头一听 “砚池轩” 三字,心里便有了数 —— 定是孙掌柜介绍来的生意。

  他收敛了几分见人就堆的笑容,认真想了想:“正好有两处合适的,都在同个巷子里,小老儿带小姐过去瞧瞧?”

  “有劳了。” 芳霏点头应下。

  两处宅子果然在同一巷中,大小差不多,都和清平县小食铺旁的宅子规制相近。

  只是一处院墙斑驳,看着略显破败;另一处则收拾得齐整,保存完好。

  京中房价高昂,芳霏早有心理准备。

  当听到那处破败的要价二百七十两,完好的要三百五十两时,她倒也不惊讶 —— 毕竟就像现代,京城房价与小县城相比,差上十倍也寻常。

  虽说眼下不缺银子,但讨价还价这道工序,自然少不得。

  两座宅子拢共花了六百两,芳霏把房契往兜里一揣,心里头顿时踏实不少。

  可不是嘛,不管在哪儿,有了自己的房,心才能落定。

  “二师姐,要不干脆在西城也寻处宅子,一并拿下得了?”元初见师姐眉开眼笑的,伸手碰了碰她的胳膊肘,凑趣道。

  “西城?怕是你二师姐我这荷包还没那么鼓实哟。那边随便一处大宅子,没个上万两银子压根拿不下来!”

  “我信二师姐,用不了多久,准能拿下!”说着元初还做了手砍刀切的姿势。

  “借你这句吉言了!”芳霏并非拿不出那万两银子,只不过真要那么办,家底就得掏个空了。

  两人说笑的这股子好心情,到了悦来楼一见到华筝,立马就打了折扣。

  喜欢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