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日本。
下船后,王月生 雇了辆人力车。车夫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皮肤黝黑,脖子上搭着毛巾,边拉边哼小调:“横滨港,鱼米香,西洋船,日本浪……”。王月生突然发现自己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商业机会,就是座下这辆车。
王月生想到此处,不禁使劲拍了一下车扶手,倒是把车夫吓一跳,急忙一个刹车,点头哈腰地询问客人哪里不满意,王月生赶紧歉意地表示不关车夫的事,非常诚恳地道歉,却让车夫更加不知所措,索性板起脸来说“没有你的事,快些走”。车夫这才放心地继续行程。
路过吉田桥,路边横滨正金银行摊位挂牌“1港元兑0.78日元,鹰洋需扣3%火耗”。电线杆张贴 “清国留学生成城学校入学试验”告示。
这个成城学校在后世的中国名声不显,但实际上却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成城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最初并非专门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提供预备教育,但后来逐渐承担了这一功能。在振武学校成立之前,成城学校是主要的陆军士官学校预科学校。许多早期的中国留学生通过成城学校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晚清和民国时期,很多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国将领都有在此留学的经历。比如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民国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此时就在该校的陆军骑兵科就读。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也曾短暂就读于此。当然,北洋军阀孙传芳和他在此的老师冈村宁次,更是历史上不能避开的人物。
成城学校是日本陆军幼年学校的组成部分,属于日本陆军教育体系中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陆军下级军官。其课程以基础军事训练为主,包括射击、战术、体能等,学制较短,通常1-2年,毕业后可进入更高层次的陆军士官学校,如士官学校、振武学校深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传统军事体系的落后,开始推行“新政”和“新军编练”,急需培养近代化军事人才。成城学校作为日本陆军教育体系的入门级院校,成为清末留学生的首选目标。日本对华免签政策降低了留学门槛,成城学校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例如,早稻田大学预科年学费仅需17两白银,而欧美留学年均费用高达200两57。清政府通过《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留学生归国后可获得科举功名或官职,激励更多人赴日学习军事。
成城学校虽为初级军校,但其课程体系系统性强,注重实战训练。例如,学生需参与日常军事操练、武器操作等,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日本陆军体系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日本与中国的地理邻近、文化相近,降低了留学生的适应成本。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的“脱亚入欧”政策使其军事体系兼具西方先进性和东方实用性,更易被中国接受。
成城学校作为日本陆军教育体系的起点,因其费用低、门槛适中、实践性强,成为清末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军事院校。而且,现在就有后世两个中国军界的大神级人物在此就读,换做王月生刚魂穿贵宝地的早年,肯定迫不及待地扑上去求签名了。但是,随着自己在这个时空的布局的逐渐显形,他现在已经开始注意与这些历史上牛人的接触了。所以,他觉得目前并非贸然与这二人接触的好时机。于是心无旁骛地继续前行。
横滨的街道整洁,两旁是木结构的“町屋”(带格子窗的矮房),招牌上写着“森村商事”、“三井洋行”,还有“中餐馆”、“药材铺”。还能看见几个穿西装的日本人站在电报局前发电报,又见几个穿和服的妇女蹲在路边卖“鲷鱼烧”(甜糯的红豆馅点心),香气勾得他肚子咕咕叫。
王月生下榻的是1880年建的 “横滨居留地ホテル”。这是现在此地最流行的“和洋折衷”风格的两层木构町屋(长屋)。因毗邻外国人居留区的“山手地区”,外观已融入西式元素,形成“传统基底 局部革新”的混合风格。
传统茅草屋顶因防火需求被铁皮取代,采用“寄栋造”(四坡顶),檐角微微上翘,保留了江户时代的曲线美。外墙主体为深褐色木板条(“下见板张り”),但临街面模仿西式建筑刷浅色油漆。窗户为“袄”(格子木窗),但部分改用透光性更好的玻璃窗,窗框包铁皮防风雨。入口玄关处设“土间”(泥土地面)与“床の间”(壁龛)的分界,门楣悬挂刻旅馆名号的木质招牌,门前摆夜间点蜡烛的石灯笼。有缩景式山水的池泉回游式庭园,用青石板铺路,点缀枯山水沙纹、石灯笼与修剪整齐的松柏,与港口的蒸汽机械形成反差。
日式旅馆的灵魂是“女将”(女主人),迎接王月生的是位中年女性,身着素色“小纹”和服,举止优雅。王月生入门时,她跪坐玄关迎接,双手递上“手拭”(热毛巾)擦手,用柔和的关西方言说:“ようこそ、お疲れ様でした。”(欢迎,一路辛苦了)。
旅馆内部是传统“座敷”(客厅)与西式“洋间”(客厅)的并存,功能分区明确。玄关处,进门需脱鞋木屐整齐摆放在“下駄箱”旁,地面铺“畳”(榻榻米),墙上挂“袄絵”(浮世绘风格装饰画),角落设“手水鉢”(洗手钵)与“石杓”(木勺),供客人净手。二楼走廊铺“板张り”(木板),两侧是客房门,门楣挂“番号札”(房间号木牌);走廊设“座敷”(小型会客区),摆藤编沙发与矮桌,供客人与同行者闲聊。
王月生要的是“和室”的标准客房,面积约8叠(1叠=1.8㎡),地面全铺榻榻米,新草席,气味清新,墙面挂“袄”(格子木板),天花板钉“垂木”(木条),中央设“炬燵”(围炉里,冬季取暖),但增设“洋卓”(木桌)和藤编椅子,窗边摆煤油“洋灯”,有“押入れ”(壁橱)改造成的“洋服箪笥”(挂西装的衣柜)。客房门为“袄”(可左右滑动),外设“雨戸”(防雨木板窗),夜间关闭隔音。床铺为“布団”(被褥),白天收进“押入れ”,保持房间整洁。
公共澡堂(“风吕场”)分男女,地面铺石板,中央设“汤船”(木桶),水温40℃左右,墙角放“手桶”(木盆)。当然,这种高级旅馆还设“室内风吕”(独立木浴室),配“手拭”(毛巾)与“石鹸”(肥皂)。厨房位于旅馆后方,设“土间”(操作区)与“板间”(用餐区),厨师用“土锅”(铸铁锅)煮味噌汤、“鉄板”(铁板)煎鱼,香气飘至走廊。客人可在“座敷”内用餐(怀石料理)或叫“出前”(外卖)。
王月生跟着女将的木屐声穿过走廊时,鼻尖先一步捕捉到了香气——是松枝燃烧的清冽,混着味噌汤的醇厚,还有若有若无的海产鲜腥。这里的走廊比他想象中更暖,地板下传来“咕嘟”的地炉声,暖意从榻榻米的缝隙里渗出来,驱散了深冬的湿冷。
客房的门帘是“袄”(格子木板),女将跪坐在玄关处,双手交叠在膝头,见他出来,便起身引路。她的和服是“小纹”绀色,袖口绣着细竹,行动时衣裾轻扫过榻榻米,不带一丝声响。“王様,今晚的会席是‘冬の味’,用了今日清晨从筑地港送来的牡蛎和松茸。”她的声音像浸了温水的绢帛,尾音微扬,带着关西人特有的柔和。
走廊两侧的障子门(木格纸窗)半开着,能瞥见相邻客房的景象:一间摆着西式圆桌,铺着蕾丝桌布;另一间堆着藤编行李箱,显然是商人的落脚处。王月生的脚步落在木板上,发出“咔嗒”的轻响——这是特意换过的“静音木”,女将说“客人的脚步声,不该惊了风雅”。
餐厅在二楼尽头,门楣挂着“雪月花”的木牌(取自“雪月花の时最も趣あり”)。推开门,暖炉的火光“呼”地窜起来——是备长炭烧的“围炉里”(こたつ),铁壶里的水“咕嘟”作响,壶盖边缘凝着细密的水珠。
餐桌是“寄せ膳”(拼桌),铺着靛青色的“畳”(小块榻榻米),周围摆着六把“椅子”(其实是带靠背的木凳,方便客人围炉而坐)。墙面挂着一幅“雪中松”的浮世绘,画中松针挂着积雪,下方题着“寒夜客来茶当酒”——是旅馆主人请京都画师题的。
女将将一方素色“手巾”(折叠成鹤形的绢巾)递给他:“王様,请先净手。”铜盆里的水飘着樱花瓣,他蘸着水擦了擦手,指尖还留着樱花的淡香。
“会席”讲究“一汁三菜”(汤、刺身/煮物、烤物、御饭),但此间因应冬季加了“暖物”(热菜)。女将端来第一盏茶:“先请用‘薄茶’,解解寒气。”茶碗是“乐烧”(手捏粗陶),茶沫像积雪浮在琥珀色的茶汤上。
第一道:吸い物(吸物)——松茸土瓶蒸し
陶壶“噗”地掀开,白色蒸汽裹着松茸的甜香涌出来。汤底是昆布熬的,清澈见底,松茸切薄片浮在汤面,汤里还卧着半颗温泉蛋,蛋黄半凝固,像融化的琥珀。王月生用银匙舀了一勺,汤入口的瞬间,松茸的鲜、昆布的甜、蛋香的柔,在舌尖炸开。女将笑着解释:“这松茸是今早从丹后半岛运来的,菌伞还沾着晨露呢。”
第二道:向付け(刺身)——牡蛎の味噌渍け
漆盘里摆着三枚牡蛎,壳上还粘着海边的碎贝壳。女将递来“鲔鱼刀”(薄刃刀),王月生自己动手撬开——牡蛎肉肥硕饱满,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蘸上味噌酱(用味啉、清酒、糖调的),鲜得他眯起眼。“这牡蛎是横须贺港的‘真牡蛎’,冬天最肥。”女将说,“从前外国船长来,总说比法国的牡蛎还鲜。”
第三道:煮物——鲣のタタキ
粗陶碗里盛着金枪鱼块,表面焦褐微脆,内里却嫩得能抿化。酱汁是“出汁”(鲣节汤)加酱油、糖熬的,浓稠得能挂勺。王月生夹起一块,鱼肉纤维在齿间拉扯,突然尝到一丝甜——原来是加了“蜜柑皮”提鲜。“这是关西做法,”女将补充,“用京都的蜜柑,冬天正好上市。”
第四道:焼物——鲭の塩焼き
竹篾上摆着两尾青花鱼,表皮烤得微焦,盐粒还粘在鳞片上。王月生用手撕下一块,女将递来温热的湿手巾擦手,鱼肉紧实,咸香中带着海的腥甜。“青花鱼要选‘真鲭’,脂肪分布均匀,”女将说,“冬天吃烤鱼,最是暖胃。”
第五道:御饭——茶泡饭
最后端来的是“茶泡饭”:白米饭上撒着海苔丝、芝麻、梅干,浇上温热的煎茶。王月生拌了拌,米饭吸饱了茶香,梅干的酸、芝麻的香、海苔的鲜,像一首短诗。女将解释:“茶泡饭是‘残り物’(剩饭)的艺术,但松月楼的茶泡饭,米是今早新舂的,茶是去年春天收的焙茶。”
王月生放下筷子时,女将已无声地收走空盘。她端来一个“重箱”(分层木盒),里面是“菓子”(甜点):两枚“蕨饼”(葛粉做的,淋着黑糖蜜),一颗“桜饼”(红豆沙裹糯米,染成淡粉色)。
“王様,今晚的会席,可还合心意?”女将跪坐在他对面,双手交叠。
王月生喝了口女将递来的用横滨本地产的米酿的“地酒”冷酒,酒液辛辣,却暖到胃里。他望着窗外——庭院里的枯山水沙纹在月光下泛着银,石灯笼的光晕染在纸门上,像一幅淡墨画。“比我在上海吃的西餐,多了几分‘人气’。”他说,“那牡蛎的鲜,松茸的香,还有茶泡饭的淡……像把整个冬天的温暖,都盛在碗里了。”
女将笑了,眼角的细纹像绽开的菊花:“王様若喜欢,明日早晨,我让厨房做‘朝食’——味噌汁、烤鳗鱼、渍物,配新碾的茶。”
王月生摸出银钱,女将却摆摆手:“今晚的会席,算旅馆的‘ご挨拶’(见面礼)。”她指了指墙上的条幅,“我们做旅馆的,靠的不是赚快钱,是让客人记住‘横滨的味道’。”王月生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又陷入本杰明之困了。肯定是这位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女将一眼看懂了自己那块翡翠挂件的价值,于是来个以退为进。这种情况下,按照上流社会的礼节,是要笑纳这种尊重的,但最后须在离店结账时展现自己大方的绅士一面,留下远超这顿饭食价值的打赏。不过,有钱人图的不就是这个么。
走廊的木屐声渐远,王月生站在玄关,回头望了眼餐厅——暖炉的火光还在跳动,漆盘里的茶渍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像极了松茸汤里未化的雪。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下船后,王月生 雇了辆人力车。车夫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皮肤黝黑,脖子上搭着毛巾,边拉边哼小调:“横滨港,鱼米香,西洋船,日本浪……”。王月生突然发现自己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商业机会,就是座下这辆车。
王月生想到此处,不禁使劲拍了一下车扶手,倒是把车夫吓一跳,急忙一个刹车,点头哈腰地询问客人哪里不满意,王月生赶紧歉意地表示不关车夫的事,非常诚恳地道歉,却让车夫更加不知所措,索性板起脸来说“没有你的事,快些走”。车夫这才放心地继续行程。
路过吉田桥,路边横滨正金银行摊位挂牌“1港元兑0.78日元,鹰洋需扣3%火耗”。电线杆张贴 “清国留学生成城学校入学试验”告示。
这个成城学校在后世的中国名声不显,但实际上却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成城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最初并非专门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提供预备教育,但后来逐渐承担了这一功能。在振武学校成立之前,成城学校是主要的陆军士官学校预科学校。许多早期的中国留学生通过成城学校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晚清和民国时期,很多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国将领都有在此留学的经历。比如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民国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此时就在该校的陆军骑兵科就读。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也曾短暂就读于此。当然,北洋军阀孙传芳和他在此的老师冈村宁次,更是历史上不能避开的人物。
成城学校是日本陆军幼年学校的组成部分,属于日本陆军教育体系中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陆军下级军官。其课程以基础军事训练为主,包括射击、战术、体能等,学制较短,通常1-2年,毕业后可进入更高层次的陆军士官学校,如士官学校、振武学校深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传统军事体系的落后,开始推行“新政”和“新军编练”,急需培养近代化军事人才。成城学校作为日本陆军教育体系的入门级院校,成为清末留学生的首选目标。日本对华免签政策降低了留学门槛,成城学校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例如,早稻田大学预科年学费仅需17两白银,而欧美留学年均费用高达200两57。清政府通过《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留学生归国后可获得科举功名或官职,激励更多人赴日学习军事。
成城学校虽为初级军校,但其课程体系系统性强,注重实战训练。例如,学生需参与日常军事操练、武器操作等,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日本陆军体系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日本与中国的地理邻近、文化相近,降低了留学生的适应成本。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的“脱亚入欧”政策使其军事体系兼具西方先进性和东方实用性,更易被中国接受。
成城学校作为日本陆军教育体系的起点,因其费用低、门槛适中、实践性强,成为清末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军事院校。而且,现在就有后世两个中国军界的大神级人物在此就读,换做王月生刚魂穿贵宝地的早年,肯定迫不及待地扑上去求签名了。但是,随着自己在这个时空的布局的逐渐显形,他现在已经开始注意与这些历史上牛人的接触了。所以,他觉得目前并非贸然与这二人接触的好时机。于是心无旁骛地继续前行。
横滨的街道整洁,两旁是木结构的“町屋”(带格子窗的矮房),招牌上写着“森村商事”、“三井洋行”,还有“中餐馆”、“药材铺”。还能看见几个穿西装的日本人站在电报局前发电报,又见几个穿和服的妇女蹲在路边卖“鲷鱼烧”(甜糯的红豆馅点心),香气勾得他肚子咕咕叫。
王月生下榻的是1880年建的 “横滨居留地ホテル”。这是现在此地最流行的“和洋折衷”风格的两层木构町屋(长屋)。因毗邻外国人居留区的“山手地区”,外观已融入西式元素,形成“传统基底 局部革新”的混合风格。
传统茅草屋顶因防火需求被铁皮取代,采用“寄栋造”(四坡顶),檐角微微上翘,保留了江户时代的曲线美。外墙主体为深褐色木板条(“下见板张り”),但临街面模仿西式建筑刷浅色油漆。窗户为“袄”(格子木窗),但部分改用透光性更好的玻璃窗,窗框包铁皮防风雨。入口玄关处设“土间”(泥土地面)与“床の间”(壁龛)的分界,门楣悬挂刻旅馆名号的木质招牌,门前摆夜间点蜡烛的石灯笼。有缩景式山水的池泉回游式庭园,用青石板铺路,点缀枯山水沙纹、石灯笼与修剪整齐的松柏,与港口的蒸汽机械形成反差。
日式旅馆的灵魂是“女将”(女主人),迎接王月生的是位中年女性,身着素色“小纹”和服,举止优雅。王月生入门时,她跪坐玄关迎接,双手递上“手拭”(热毛巾)擦手,用柔和的关西方言说:“ようこそ、お疲れ様でした。”(欢迎,一路辛苦了)。
旅馆内部是传统“座敷”(客厅)与西式“洋间”(客厅)的并存,功能分区明确。玄关处,进门需脱鞋木屐整齐摆放在“下駄箱”旁,地面铺“畳”(榻榻米),墙上挂“袄絵”(浮世绘风格装饰画),角落设“手水鉢”(洗手钵)与“石杓”(木勺),供客人净手。二楼走廊铺“板张り”(木板),两侧是客房门,门楣挂“番号札”(房间号木牌);走廊设“座敷”(小型会客区),摆藤编沙发与矮桌,供客人与同行者闲聊。
王月生要的是“和室”的标准客房,面积约8叠(1叠=1.8㎡),地面全铺榻榻米,新草席,气味清新,墙面挂“袄”(格子木板),天花板钉“垂木”(木条),中央设“炬燵”(围炉里,冬季取暖),但增设“洋卓”(木桌)和藤编椅子,窗边摆煤油“洋灯”,有“押入れ”(壁橱)改造成的“洋服箪笥”(挂西装的衣柜)。客房门为“袄”(可左右滑动),外设“雨戸”(防雨木板窗),夜间关闭隔音。床铺为“布団”(被褥),白天收进“押入れ”,保持房间整洁。
公共澡堂(“风吕场”)分男女,地面铺石板,中央设“汤船”(木桶),水温40℃左右,墙角放“手桶”(木盆)。当然,这种高级旅馆还设“室内风吕”(独立木浴室),配“手拭”(毛巾)与“石鹸”(肥皂)。厨房位于旅馆后方,设“土间”(操作区)与“板间”(用餐区),厨师用“土锅”(铸铁锅)煮味噌汤、“鉄板”(铁板)煎鱼,香气飘至走廊。客人可在“座敷”内用餐(怀石料理)或叫“出前”(外卖)。
王月生跟着女将的木屐声穿过走廊时,鼻尖先一步捕捉到了香气——是松枝燃烧的清冽,混着味噌汤的醇厚,还有若有若无的海产鲜腥。这里的走廊比他想象中更暖,地板下传来“咕嘟”的地炉声,暖意从榻榻米的缝隙里渗出来,驱散了深冬的湿冷。
客房的门帘是“袄”(格子木板),女将跪坐在玄关处,双手交叠在膝头,见他出来,便起身引路。她的和服是“小纹”绀色,袖口绣着细竹,行动时衣裾轻扫过榻榻米,不带一丝声响。“王様,今晚的会席是‘冬の味’,用了今日清晨从筑地港送来的牡蛎和松茸。”她的声音像浸了温水的绢帛,尾音微扬,带着关西人特有的柔和。
走廊两侧的障子门(木格纸窗)半开着,能瞥见相邻客房的景象:一间摆着西式圆桌,铺着蕾丝桌布;另一间堆着藤编行李箱,显然是商人的落脚处。王月生的脚步落在木板上,发出“咔嗒”的轻响——这是特意换过的“静音木”,女将说“客人的脚步声,不该惊了风雅”。
餐厅在二楼尽头,门楣挂着“雪月花”的木牌(取自“雪月花の时最も趣あり”)。推开门,暖炉的火光“呼”地窜起来——是备长炭烧的“围炉里”(こたつ),铁壶里的水“咕嘟”作响,壶盖边缘凝着细密的水珠。
餐桌是“寄せ膳”(拼桌),铺着靛青色的“畳”(小块榻榻米),周围摆着六把“椅子”(其实是带靠背的木凳,方便客人围炉而坐)。墙面挂着一幅“雪中松”的浮世绘,画中松针挂着积雪,下方题着“寒夜客来茶当酒”——是旅馆主人请京都画师题的。
女将将一方素色“手巾”(折叠成鹤形的绢巾)递给他:“王様,请先净手。”铜盆里的水飘着樱花瓣,他蘸着水擦了擦手,指尖还留着樱花的淡香。
“会席”讲究“一汁三菜”(汤、刺身/煮物、烤物、御饭),但此间因应冬季加了“暖物”(热菜)。女将端来第一盏茶:“先请用‘薄茶’,解解寒气。”茶碗是“乐烧”(手捏粗陶),茶沫像积雪浮在琥珀色的茶汤上。
第一道:吸い物(吸物)——松茸土瓶蒸し
陶壶“噗”地掀开,白色蒸汽裹着松茸的甜香涌出来。汤底是昆布熬的,清澈见底,松茸切薄片浮在汤面,汤里还卧着半颗温泉蛋,蛋黄半凝固,像融化的琥珀。王月生用银匙舀了一勺,汤入口的瞬间,松茸的鲜、昆布的甜、蛋香的柔,在舌尖炸开。女将笑着解释:“这松茸是今早从丹后半岛运来的,菌伞还沾着晨露呢。”
第二道:向付け(刺身)——牡蛎の味噌渍け
漆盘里摆着三枚牡蛎,壳上还粘着海边的碎贝壳。女将递来“鲔鱼刀”(薄刃刀),王月生自己动手撬开——牡蛎肉肥硕饱满,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蘸上味噌酱(用味啉、清酒、糖调的),鲜得他眯起眼。“这牡蛎是横须贺港的‘真牡蛎’,冬天最肥。”女将说,“从前外国船长来,总说比法国的牡蛎还鲜。”
第三道:煮物——鲣のタタキ
粗陶碗里盛着金枪鱼块,表面焦褐微脆,内里却嫩得能抿化。酱汁是“出汁”(鲣节汤)加酱油、糖熬的,浓稠得能挂勺。王月生夹起一块,鱼肉纤维在齿间拉扯,突然尝到一丝甜——原来是加了“蜜柑皮”提鲜。“这是关西做法,”女将补充,“用京都的蜜柑,冬天正好上市。”
第四道:焼物——鲭の塩焼き
竹篾上摆着两尾青花鱼,表皮烤得微焦,盐粒还粘在鳞片上。王月生用手撕下一块,女将递来温热的湿手巾擦手,鱼肉紧实,咸香中带着海的腥甜。“青花鱼要选‘真鲭’,脂肪分布均匀,”女将说,“冬天吃烤鱼,最是暖胃。”
第五道:御饭——茶泡饭
最后端来的是“茶泡饭”:白米饭上撒着海苔丝、芝麻、梅干,浇上温热的煎茶。王月生拌了拌,米饭吸饱了茶香,梅干的酸、芝麻的香、海苔的鲜,像一首短诗。女将解释:“茶泡饭是‘残り物’(剩饭)的艺术,但松月楼的茶泡饭,米是今早新舂的,茶是去年春天收的焙茶。”
王月生放下筷子时,女将已无声地收走空盘。她端来一个“重箱”(分层木盒),里面是“菓子”(甜点):两枚“蕨饼”(葛粉做的,淋着黑糖蜜),一颗“桜饼”(红豆沙裹糯米,染成淡粉色)。
“王様,今晚的会席,可还合心意?”女将跪坐在他对面,双手交叠。
王月生喝了口女将递来的用横滨本地产的米酿的“地酒”冷酒,酒液辛辣,却暖到胃里。他望着窗外——庭院里的枯山水沙纹在月光下泛着银,石灯笼的光晕染在纸门上,像一幅淡墨画。“比我在上海吃的西餐,多了几分‘人气’。”他说,“那牡蛎的鲜,松茸的香,还有茶泡饭的淡……像把整个冬天的温暖,都盛在碗里了。”
女将笑了,眼角的细纹像绽开的菊花:“王様若喜欢,明日早晨,我让厨房做‘朝食’——味噌汁、烤鳗鱼、渍物,配新碾的茶。”
王月生摸出银钱,女将却摆摆手:“今晚的会席,算旅馆的‘ご挨拶’(见面礼)。”她指了指墙上的条幅,“我们做旅馆的,靠的不是赚快钱,是让客人记住‘横滨的味道’。”王月生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又陷入本杰明之困了。肯定是这位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女将一眼看懂了自己那块翡翠挂件的价值,于是来个以退为进。这种情况下,按照上流社会的礼节,是要笑纳这种尊重的,但最后须在离店结账时展现自己大方的绅士一面,留下远超这顿饭食价值的打赏。不过,有钱人图的不就是这个么。
走廊的木屐声渐远,王月生站在玄关,回头望了眼餐厅——暖炉的火光还在跳动,漆盘里的茶渍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像极了松茸汤里未化的雪。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