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爷没理他,也走了。
那道苍老却挺拔的身影,在火光余烬中渐行渐远,留下一片沉默。
廊亭里,只剩下方景序和乔岐山。
夜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轻微的叮当声。
两人相对无言。
方景序本想开口搭话,问一句“到底怎么了”,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想起这老头一辈子惜字如金,平生说过的话加起来怕也不足百句。
多问也是白问。
于是他摆了摆手,动作有些无奈,又带点自嘲。
最后只得叹了口气,声音很轻,却透着疲惫。
他摇了摇头,也转身走了,身影没入夜幕,如同被黑暗一口吞没。
这一夜,没人知道塔楼里那个身影是谁。
有人说是太后,有人说是宫人,也有人说那只是风中的幻影。
可无论真相如何,那道伫立在高处的剪影,始终悬在众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太后碧荷,也没人说得清她到底还活着没。
她最后一次出现在人前,已是数月之前。
此后宫闱沉寂,诏书寥寥,生死成谜。
有人传言她已悄然离世,也有人说她隐居佛堂,闭门不出。
可谁也不敢去查,谁也不敢去问。
没过几天,病得只剩一口气的梁帝下旨,给姜皇后和陆家彻底平反,洗清了所有冤屈。
圣旨宣读之时,京中百姓跪地叩首,哭声震天。
多年沉冤,终得昭雪。
可那份迟来的正义,却再也唤不回逝去的生命,也填补不了破碎的岁月。
可关于“姑苏”这个人,史书上连一个字都没提。
查无此人,录无所载。
仿佛那只是一个代号,一段秘密,被永远封存在尘封的卷宗深处,连名字都不配留下。
转眼到了三年一度的科举放榜日。
春光明媚,贡院门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黄榜张贴于高墙之上,墨迹未干,已有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榜首之名。
林从淮一甲第一,成了新科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
他一身青袍,眉目清朗,站在人群中接受同科举子的恭贺。
然而他目光淡淡扫过人群,并未久留,似有所思。
而秋霜,也到了该离开京城的时候。
她在城南租了辆马车,行李不多,只一个包袱,一方旧琴。
风拂起她的裙角,阳光洒在肩头,她的背影单薄却挺直。
临走前,她偷偷去了长乐宫。
宫门紧闭,杂草丛生,昔日辉煌的殿宇如今只剩断瓦残垣。
她站在门前,久久未动,手指轻轻抚过斑驳的石阶,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琴声与笑语。
最终,她取出一枚玉簪,轻轻放在台阶上,转身离去,再未回头。
见了那位娘娘,听到了一个让她心头一震的消息。
那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她平静已久的心湖中骤然炸响,掀起层层波澜。
她怔在原地,指尖微颤,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攫住了她的呼吸。
那不是简单的旧事重提,而是一条几乎被岁月掩埋的线索,竟在多年后悄然浮现。
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在耳边轰鸣,像是在提醒她:有些事,终究无法真正遗忘。
她决定不回朗州了。
朗州,那个她曾以为会终老一生的地方,如今却忽然变得遥远而陌生。
那里有她收养的孩子,有她安顿下来的家,有她亲手种下的桃树,有她熬过漫漫长夜的灯火。
可此刻,所有的一切都退居其后。
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向南而去。
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追寻。
为了那个曾在血雨腥风中与她并肩而战、却又在命运长夜里悄然失踪的姐姐。
出发前一天,她让林念听和云柳先走,自己多留一天。
她知道,若是带着他们一起上路,孩子终究会察觉她的情绪波动,会追问她的去向。
她不愿让他们担心,更不想将这场未知的旅程牵连进他们的安稳人生。
于是她编了个理由,说是宫里临时有事需她善后,得再留一日。
林念听虽有些不情愿,但也只得点头答应。
林念听拽着她的衣袖说:“秋霜祖母,你快点回来啊!再过些日子我就要及笄了,你得回来给我办礼。”
他的声音带着孩子特有的依赖与恳切,眼神亮晶晶的,像夏夜的星子。
他仰头望着她,小小的手紧抓着她素色的衣袖,生怕一松手,她就会消失不见。
“你说好了的,要亲手给我梳头,要给我戴簪子,还要请朗州最好的鼓乐班子来贺!”
他一桩桩一件件数着,语气里全是期待。
秋霜轻轻点头,应下了。
她弯下腰,伸手抚了抚他额前微乱的发丝,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
“祖母答应你,一定赶回来。”
她说得轻,却用了十足的力气,仿佛要将这份承诺刻进骨血里。
可她心里明白,这一去,前路茫茫,归期难料。
她能不能兑现这个诺言,连她自己都无法确定。
第二天一早。
秋霜带上如修,悄无声息地上了路。
天还未亮透,东方泛着淡淡的青灰,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脆响。
她只带了一个包袱,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药囊和一封旧信。
如修跟在她身后,脚步轻快却满是疑惑,一路上频频回头张望。
主仆二人踏着晨雾走出宅院,没有惊动任何人。
谁都没告诉,连陆行舟也没说。
她站在他门前,曾犹豫了许久。
一只手搭在门环上,指尖发凉,终究没有落下。
她知道,若见了他,或许就再也迈不出这一步。
他会留她,会问她,会用自己的方式让她动摇。
而她,最怕的就是动摇。
所以她选择沉默地离开,像一缕拂过枝头的风,不留痕迹。
马车刚出城门,她一眼就看见了站在路旁的王大能。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袍,背脊挺直,面容沉静,目光却如炬火般灼热。
晨光洒在他的肩头,映出斑驳的轮廓。
风掠过他的两鬓,吹起几缕灰白的发丝。
他就那样静静地立着,像一座守候多年的石像,守着一场早已落幕的旧梦。
他朝她拱手,深深一鞠躬。
动作庄重而克制,不带一丝多余的情绪。
那一躬,弯得极深,仿佛承载了半生的敬重与告别。
他的手臂微微颤抖,却始终没有抬头。
他知道她就在马车里,他知道她看见了他,但他始终没有呼唤她的名字。
那道苍老却挺拔的身影,在火光余烬中渐行渐远,留下一片沉默。
廊亭里,只剩下方景序和乔岐山。
夜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轻微的叮当声。
两人相对无言。
方景序本想开口搭话,问一句“到底怎么了”,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想起这老头一辈子惜字如金,平生说过的话加起来怕也不足百句。
多问也是白问。
于是他摆了摆手,动作有些无奈,又带点自嘲。
最后只得叹了口气,声音很轻,却透着疲惫。
他摇了摇头,也转身走了,身影没入夜幕,如同被黑暗一口吞没。
这一夜,没人知道塔楼里那个身影是谁。
有人说是太后,有人说是宫人,也有人说那只是风中的幻影。
可无论真相如何,那道伫立在高处的剪影,始终悬在众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太后碧荷,也没人说得清她到底还活着没。
她最后一次出现在人前,已是数月之前。
此后宫闱沉寂,诏书寥寥,生死成谜。
有人传言她已悄然离世,也有人说她隐居佛堂,闭门不出。
可谁也不敢去查,谁也不敢去问。
没过几天,病得只剩一口气的梁帝下旨,给姜皇后和陆家彻底平反,洗清了所有冤屈。
圣旨宣读之时,京中百姓跪地叩首,哭声震天。
多年沉冤,终得昭雪。
可那份迟来的正义,却再也唤不回逝去的生命,也填补不了破碎的岁月。
可关于“姑苏”这个人,史书上连一个字都没提。
查无此人,录无所载。
仿佛那只是一个代号,一段秘密,被永远封存在尘封的卷宗深处,连名字都不配留下。
转眼到了三年一度的科举放榜日。
春光明媚,贡院门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黄榜张贴于高墙之上,墨迹未干,已有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榜首之名。
林从淮一甲第一,成了新科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
他一身青袍,眉目清朗,站在人群中接受同科举子的恭贺。
然而他目光淡淡扫过人群,并未久留,似有所思。
而秋霜,也到了该离开京城的时候。
她在城南租了辆马车,行李不多,只一个包袱,一方旧琴。
风拂起她的裙角,阳光洒在肩头,她的背影单薄却挺直。
临走前,她偷偷去了长乐宫。
宫门紧闭,杂草丛生,昔日辉煌的殿宇如今只剩断瓦残垣。
她站在门前,久久未动,手指轻轻抚过斑驳的石阶,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琴声与笑语。
最终,她取出一枚玉簪,轻轻放在台阶上,转身离去,再未回头。
见了那位娘娘,听到了一个让她心头一震的消息。
那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她平静已久的心湖中骤然炸响,掀起层层波澜。
她怔在原地,指尖微颤,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攫住了她的呼吸。
那不是简单的旧事重提,而是一条几乎被岁月掩埋的线索,竟在多年后悄然浮现。
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在耳边轰鸣,像是在提醒她:有些事,终究无法真正遗忘。
她决定不回朗州了。
朗州,那个她曾以为会终老一生的地方,如今却忽然变得遥远而陌生。
那里有她收养的孩子,有她安顿下来的家,有她亲手种下的桃树,有她熬过漫漫长夜的灯火。
可此刻,所有的一切都退居其后。
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向南而去。
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追寻。
为了那个曾在血雨腥风中与她并肩而战、却又在命运长夜里悄然失踪的姐姐。
出发前一天,她让林念听和云柳先走,自己多留一天。
她知道,若是带着他们一起上路,孩子终究会察觉她的情绪波动,会追问她的去向。
她不愿让他们担心,更不想将这场未知的旅程牵连进他们的安稳人生。
于是她编了个理由,说是宫里临时有事需她善后,得再留一日。
林念听虽有些不情愿,但也只得点头答应。
林念听拽着她的衣袖说:“秋霜祖母,你快点回来啊!再过些日子我就要及笄了,你得回来给我办礼。”
他的声音带着孩子特有的依赖与恳切,眼神亮晶晶的,像夏夜的星子。
他仰头望着她,小小的手紧抓着她素色的衣袖,生怕一松手,她就会消失不见。
“你说好了的,要亲手给我梳头,要给我戴簪子,还要请朗州最好的鼓乐班子来贺!”
他一桩桩一件件数着,语气里全是期待。
秋霜轻轻点头,应下了。
她弯下腰,伸手抚了抚他额前微乱的发丝,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
“祖母答应你,一定赶回来。”
她说得轻,却用了十足的力气,仿佛要将这份承诺刻进骨血里。
可她心里明白,这一去,前路茫茫,归期难料。
她能不能兑现这个诺言,连她自己都无法确定。
第二天一早。
秋霜带上如修,悄无声息地上了路。
天还未亮透,东方泛着淡淡的青灰,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脆响。
她只带了一个包袱,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药囊和一封旧信。
如修跟在她身后,脚步轻快却满是疑惑,一路上频频回头张望。
主仆二人踏着晨雾走出宅院,没有惊动任何人。
谁都没告诉,连陆行舟也没说。
她站在他门前,曾犹豫了许久。
一只手搭在门环上,指尖发凉,终究没有落下。
她知道,若见了他,或许就再也迈不出这一步。
他会留她,会问她,会用自己的方式让她动摇。
而她,最怕的就是动摇。
所以她选择沉默地离开,像一缕拂过枝头的风,不留痕迹。
马车刚出城门,她一眼就看见了站在路旁的王大能。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袍,背脊挺直,面容沉静,目光却如炬火般灼热。
晨光洒在他的肩头,映出斑驳的轮廓。
风掠过他的两鬓,吹起几缕灰白的发丝。
他就那样静静地立着,像一座守候多年的石像,守着一场早已落幕的旧梦。
他朝她拱手,深深一鞠躬。
动作庄重而克制,不带一丝多余的情绪。
那一躬,弯得极深,仿佛承载了半生的敬重与告别。
他的手臂微微颤抖,却始终没有抬头。
他知道她就在马车里,他知道她看见了他,但他始终没有呼唤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