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田埂上的公式-《落土的星星》

  周末的晨光刚漫过玉米地,楚运欢就踩着露水往家赶。

  帆布书包里装着李老师给的三张计划表,边角被他特意用硬纸壳包好,生怕被露水打湿。路过村口的小卖部时,张大山正蹲在门槛上编竹筐,看见他背着书包,居然没像往常那样念叨,只是往他手里塞了个热乎的烤红薯:“给你爹带回去,他昨儿还说想吃这个。”

  “我爹咋样了?”楚运欢捧着烤红薯,暖意顺着掌心往心里钻。

  “能下地了,就是还不能干重活。”张大山用篾条指了指西边的玉米地,“今早还拄着拐杖去看他的宝贝玉米呢。”

  楚运欢加快脚步往家走,远远就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军绿色的旧棉袄被风吹得鼓鼓的,像只展翅的大鸟。屋檐下的玉米串在风里轻轻晃,金灿灿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是他临走前帮父亲挂上去的。

  “爹!”楚运欢喊了声,父亲转过身,脸上的皱纹笑成了朵菊花,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出“笃笃”的响。

  “回来啦?”父亲往屋里挪了挪,拐杖在泥地上划出浅浅的印子,“李老师说你这礼拜进步大,还特意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别担心你。”

  楚运欢把烤红薯塞给父亲,自己蹲在田埂上帮着拾掇散落的玉米。父亲咬了口红薯,热气腾腾的糖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你那物理题,还难不难?”

  “不难了。”楚运欢捡起根枯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大大的杠杆,“爹,您看这个,就像您抬水桶时用的扁担。”他把父亲的拐杖架在田埂的石头上,一头挂上捆玉米,一头用手往下按,“这就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您抬水桶时,胳膊就是这个理,离肩膀越远,越省劲。”

  父亲的旱烟锅“啪嗒”掉在地上,烟叶撒了一地。他盯着拐杖和玉米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原来我抬水桶时,胳膊就是这个理?怪不得我总爱把水桶往扁担头放,离手远些,果然轻省不少!”

  楚运欢的眼睛亮了。他没想到父亲居然能明白,赶紧又捡起块石头当支点,用树枝演示:“您看,支点越靠近阻力点,越省劲,就像咱家用的撬棍,往石头底下塞得越深,越容易把石头撬起来。”

  父亲拄着拐杖凑过来,仔细看着地上的图画,拐杖头轻轻点着“动力臂”那端:“这么说,我这拐杖不光能走路,还是个省力杠杆?”

  “对!”楚运欢笑得露出白牙,“您拄拐杖时,胳膊是动力,拐杖和地面接触的地方是支点,身体的重量是阻力,这就是个省力杠杆,能帮您省不少劲。”

  田埂上的风带着玉米的清香,吹得两人的头发轻轻飘。父亲捡起旱烟锅,在鞋底磕了磕,眼神里满是惊奇:“活了大半辈子,天天用的东西,原来藏着这么多学问。”他看着楚运欢,突然叹了口气,“以前总觉得读书没用,现在看来,是我见识短了。”

  楚运欢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暖了下,他想起李老师说的“具象思维是优势”,原来自己田埂上的生活,都是藏着知识的宝矿。他从书包里掏出物理笔记本,翻开李老师画的农具受力模型:“爹,您看这个,滑轮组就是吊水井的轱辘,摩擦力就像犁地时的阻力,这些都是您天天打交道的东西。”

  父亲接过笔记本,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纸页,生怕把字迹蹭掉。阳光透过玉米叶的缝隙落在纸上,把那些公式和图画照得清清楚楚。“这个好,这个好。”父亲连连点头,“等我好了,就按你说的这些理,试试能不能让玉米长得更好。”

  正说着,邻居李梅嫂子提着篮子路过,看见楚运欢就笑着喊:“运欢,吴文娇托我给你捎了个包裹,说是学习用的。”她把个牛皮纸包递给楚运欢,上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向日葵,“那丫头真细心,还特意嘱咐我,让你赶紧打开看看。”

  楚运欢拆开包裹,里面是本厚厚的相册,封面上写着“生活物理手册续篇”,字迹娟秀得像初春的柳芽。翻开第一页,是张村长家抽水机的照片,吴文娇用红笔在旁边标注:“离心泵原理: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就像你甩湿毛巾时,水会被甩出去一样。”下面还画着个吐舌头的笑脸,旁边写着“是不是很简单?”

  楚运欢的嘴角忍不住往上翘,继续往后翻。

  有张是食堂的蒸笼,标注着“大气压原理:蒸汽产生的气压把馒头蒸熟”;还有张是操场的单杠,画着受力分析图:“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王强做引体向上时就在做圆周运动哦。”每张照片旁边都有吴文娇画的小插画,有举着公式的玉米,有戴着眼镜的向日葵,还有个扛着锄头的星星,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这丫头真有心。”父亲凑过来看,指着抽水机的照片说,“张大山家的抽水机总坏,上次修机器的师傅说的,跟这上面写的差不多。”他突然拍了拍楚运欢的肩膀,“你可得好好学,将来也给咱村的农具都弄上这些学问。”

  楚运欢把相册小心地放进书包,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暖暖的,痒痒的。他想起吴文娇总说“知识要接地气”,原来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帮他。相册最后一页夹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周末回来给我讲讲田埂上的物理,我也想知道玉米怎么用杠杆原理长高。”

  下午帮父亲喂完猪,楚运欢坐在屋檐下的小马扎上,拿出笔记本。

  阳光透过玉米叶的缝隙落在纸上,在空白处投下细碎的光斑。他提笔写下:“种地需要知识,读书要接地气。”字迹比以前工整了许多,笔画间少了些拘谨,多了些舒展。写完后,他在旁边画了个扛着锄头的星星,星星的锄头柄上还挂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物理公式”。

  父亲坐在门槛上编竹筐,看着他写字,嘴角一直带着笑。“你妈要是看见你现在这样,肯定高兴。”父亲的声音有点发颤,“她走之前总说,咱家人虽然是种地的,但不能一辈子当睁眼瞎,得让你读书,读成书里有字,地里有粮。”

  楚运欢的眼眶有点热,他把笔记本往父亲面前挪了挪:“您看,我现在知道了,书里的字和地里的粮是连着的,就像这田埂上的公式,能帮您种出更多的粮食。”

  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抚过笔记本上的字迹,像在抚摸件稀世珍宝。“好,好。”父亲连连点头,“等你考上大学,就把这些田埂上的公式都教给村里人,让大家都知道,种地不光靠力气,还得靠学问。”

  傍晚的霞光把玉米地染成了金红色,楚运欢帮父亲把拐杖靠在墙上,自己扛起锄头去给玉米地松土。锄头在地里划过,带出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想起李老师说的“知识要扎根在生活里”,想起吴文娇画的扛锄头的星星,突然觉得脚下的土地变得格外亲切。

  回校的路上,楚运欢把吴文娇的“生活物理手册”续篇放进书包最里层,外面裹上自己的物理笔记本。路过玉米地时,他特意停下脚步,用李老师教的方法观察玉米的生长——茎秆的支撑力就像力学里的承重结构,叶片的排列符合最省力的角度原理。原来这些每天都能看见的东西,里面积攒着这么多知识的力量。

  走到村口,张大山还在小卖部门口编竹筐,看见楚运欢背着书包,喊住他:“下礼拜回来,给我讲讲那抽水机的原理,总坏,修起来费劲。”

  楚运欢笑着点头:“没问题,我把公式写在纸上给您带来。”

  张大山的脸有点红,挠了挠头:“其实……你上次帮村小学修电铃,用的也是这些学问吧?”

  “嗯。”楚运欢的心里甜滋滋的,“都是物理原理。”

  张大山往他手里塞了袋炒花生:“路上吃,别耽误了学习。”

  月光爬上树梢时,楚运欢回到了学校。他把吴文娇的“生活物理手册”续篇放在课桌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是自己的笔记本,封面上那个扛着锄头的星星,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正朝着书本里的公式微笑。

  晚自习时,楚运欢翻开物理错题本,用李老师教的“农具受力模型”分析错题。

  看着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公式,现在都变成了田埂上的拐杖、吊水井的轱辘、父亲的扁担,突然觉得亲切了许多。他在错题旁画了个小小的玉米,标注着“杠杆原理应用实例”,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工整的字迹,比以前好看了太多。

  窗外的月光洒在纸页上,给那个扛着锄头的星星镀上了层银辉。

  楚运欢知道,自己正在慢慢长大,就像田埂上的玉米,把根扎在泥土里,把叶伸向阳光,既带着土地的厚重,又有着向上的力量。而那些田埂上的公式,就是连接土地和阳光的桥梁,让他在读书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