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学第一课-《落土的星星》

  九月的博川师范,第一堂“乡村教育导论”课的铃声刚响,周教授就抱着摞泛黄的教案走进阶梯教室。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讲台前的“乡村教育初心墙”上——上面贴满了往届定向班学生的手写初心卡,最显眼的一张是李老师 1999年写的:“用课本讲生活,让农村娃爱上学习”。

  “今天咱们不上理论,只谈初心,”周教授把教案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全班,“每个人用三分钟,说说‘为什么选择乡村教育’。从楚运欢开始吧。”

  楚运欢攥着口袋里的玉米叶书签,慢慢站起来。窗外的香樟树影落在他的课本上,像极了高中玉米地的光影。“我爸种了一辈子地,以前用老犁耕地,一天只能耕两亩,后来我用物理知识帮他调整犁头角度,效率提升了一半,”他的声音很坚定,“我想帮农村孩子也学会用知识改变生活——用锄头讲杠杆,用抽水机讲浮力,让他们知道,课本上的公式不是纸上谈兵,能真的帮家里解决问题。”

  教室里安静下来,周教授笑着点头:“说得好,知识的价值,就在于落地生根。吴文娇,该你了。”

  吴文娇摸了摸笔袋里的星星灯,指尖还留着绣被褥时的针脚。“我以前总觉得农村的生活没什么可写的,直到楚运欢帮我用‘玉米地分垄法’整理作文素材,”她看着窗外的麻雀,眼里闪着光,“我想教农村孩子写家乡的故事——写玉米地的四季,写爷爷修农具的手,写妈妈蒸馒头的香,让他们为自己的根骄傲,而不是觉得农村生活‘土气’。”

  王强早就按捺不住,抱着篮球站起来:“我高中时带伤练体育,是楚哥用‘篮球缓冲法’帮我调整姿势,才拿到特长生资格。”他拍了拍篮球,“农村娃想练体育不容易,没场地没器材,我想带他们用玉米杆搭跳高杆、用旧轮胎做平衡垫,让他们知道,就算条件差,只要坚持,也能追得上梦想。”

  赵晓慧举起速写本,上面画着红星村小学的孩子们:“我去年在村委会画壁画时,看到农村娃趴在石头上画画,用的是捡来的粉笔头,”她的声音有点哽咽,“我想教他们用泥土、玉米叶、麦秆做手工画,不用买昂贵的画材也能创作,还想把他们的课堂画下来,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的困境。”

  “说得太好了!”周教授带头鼓掌,“你们的初心里有生活、有温度、有行动,这正是乡村教育最需要的东西。”他从教案里掏出四张调研表,“周末作业:去周边的向阳村小学调研,写一份‘乡村教育需求报告’,要真听、真看、真感受,别写空话。”

  周六的清晨,四人骑着共享单车去向阳村小学。刚到校门,就看见校长蹲在操场边发愁——台老旧的抽水机躺在地上,水管裂着缝,旁边的菜地里的青菜都蔫了。“这抽水机坏了三天,找了好几个修理工都没修好,孩子们的劳动课都没法上了,”校长叹了口气,“要是再浇不上水,这片菜就全毁了。”

  楚运欢蹲下来摸了摸抽水机的轴承,突然笑了:“校长别急,我试试!”他让王强帮忙扶住机身,自己从背包里掏出螺丝刀和扳手——是张大山特意给他装的“修机器工具包”。“这是轴承磨损导致的动力不足,”他边拆螺丝边解释,“就像自行车链条松了蹬不动,咱们换个新轴承,再调整一下皮带的松紧度就行。”

  吴文娇和赵晓慧则在旁边帮孩子们整理图书角。“老师,这个字念什么?”穿碎花裙的小女孩举着本《安徒生童话》,指着“灌溉”两个字。吴文娇蹲下来,指着窗外的玉米地:“这个念‘灌溉’,就像咱们给玉米地浇水,你看,抽水机修好后,就能给菜地里的青菜灌溉了。”

  不到半小时,楚运欢就把抽水机修好了。按下开关的瞬间,清水顺着水管喷出来,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校长握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太谢谢你了!要是有更多像你这样懂知识又会动手的老师,孩子们就有福气了!”

  楚运欢看着运转的抽水机,突然想起高中帮张大山修灌溉机的场景——当时张大山还说“读书不如学手艺”,现在却用知识帮了另一个“张大山”。他掏出手机,给张大山发了张抽水机的照片,配文:“叔,我用您教的修机器技巧,帮小学修好了抽水机,知识真的能用上!”

  调研结束时,校长留他们吃午饭。厨房的锅里煮着玉米粥,飘着淡淡的甜香。“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校长舀着粥说,“他们缺的不是课本,是能陪他们说话、教他们动手的老师——有些孩子连自家的锄头都不会用,更别说用知识改进农具了。”

  楚运欢看着碗里的玉米粥,突然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校长放心,我们毕业后来这里教书,”他认真地说,“教孩子们物理、语文、体育、美术,还要教他们修农具、种蔬菜,做全面发展的农村娃。”

  周日晚上,四人围在宿舍的书桌前写调研报告。楚运欢负责“实践教学需求”部分,详细写了抽水机维修的过程,建议在乡村小学开设“生活物理课”;吴文娇写“乡土文化传承”,提出编一本《乡村作文素材集》;王强设计了“简易体育器材制作方案”;赵晓慧则画了“乡村教室改造示意图”,用玉米叶装饰墙面,既省钱又有乡土气息。

  报告的最后,楚运欢写下:“我们要把高中复课班的‘互助精神’带到乡村教育里——成绩好的帮成绩差的,会动手的教不会的,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看见知识的光。”吴文娇在旁边画了颗星星,赵晓慧画了片玉米叶,王强画了个篮球,凑成了“初心四件套”。

  周教授看到报告时,眼眶突然有点热。他在报告末尾写下:“未来的乡村教育,就靠你们了——记住,初心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落在地里的脚印,是修好坏掉的抽水机,是教会孩子写家乡的故事,是陪他们在玉米地里奔跑的身影。”

  周一的课堂上,周教授把他们的报告复印了几十份,发给全班同学:“这才是合格的乡村教育调研报告!有观察、有思考、有行动、有温度,值得每个人学习。”他还特意把楚运欢修抽水机的照片贴在“初心墙”上,旁边写着:“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的难题。”

  下课后,楚运欢收到张大山的回复:“娃,叔为你骄傲!等你回来,咱们一起教村里的娃修抽水机,让他们知道读书真能用上!”他笑着把手机递给伙伴们看,吴文娇摸着报告上的星星图案,突然说:“咱们周末再去向阳村小学吧,教孩子们画玉米叶画,顺便看看抽水机有没有再出问题。”

  “好!”王强抱着篮球站起来,“我再带些旧轮胎去,教他们做平衡垫,咱们的‘乡村教育实践’,从现在就开始!”

  四人走出教学楼时,夕阳正落在“农具物理实验室”的牌匾上。楚运欢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米叶书签,吴文娇握着星星灯,王强拍着篮球,赵晓慧举着速写本,脚步比来时更坚定——他们知道,乡村教育不是遥远的口号,是修好坏掉的抽水机,是教会孩子写家乡的故事,是陪他们在玉米地里奔跑的每一个瞬间。

  而此时的向阳村小学,校长正对着楚运欢修好转的抽水机微笑。菜地里的青菜喝饱了水,重新挺直了腰杆,像一群茁壮成长的农村娃,在阳光的照耀下,朝着希望的方向,慢慢生长。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们不再迷茫——因为初心在心里,行动在脚下,还有彼此的陪伴,和那片始终在心里摇曳的玉米地,指引着他们,在乡村教育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农村娃看见知识的光,看见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