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与未来的约定-《落土的星星》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清晨,博川师范的“乡村教育实践基地”里,玉米叶上的露珠还闪着光。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踩着田埂走进地里,脚下的泥土带着熟悉的湿润感,像极了红星村老家的玉米地。

  “咱们再练一次‘玉米地呼吸训练’吧!”楚运欢突然停下脚步,学着高中时的样子张开双臂,“吸气像拔苗,慢一点,数三秒;呼气像埋种,轻一点,数四秒。”吴文娇笑着跟上,指尖划过一片玉米叶,露珠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

  “还记得高考前最后一次练这个,你说‘落土的星星也能照亮彼此的路’,”楚运欢看着她的眼睛,声音很轻,“现在咱们做到了——从被林校长歧视的复课生,到站在博川师范的玉米地里,马上要成为乡村教师,咱们真的靠自己的光,照亮了彼此的路。”

  吴文娇摸了摸口袋里的星星灯,暖光透过布料映出小小的光斑:“以后咱们还要照亮更多农村孩子的路。他们可能也像高中的我一样,觉得自己是‘落土的星星’,但只要有人告诉他们‘坚持就能发光’,他们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王强抱着篮球坐在田埂上,突然拍了下手:“咱们来定个‘四年规划’吧!我先说——我要创办‘乡村体育公益课’,周末去周边小学教篮球,用玉米杆做球框、旧轮胎做障碍物,让农村娃不用花钱也能练体育,以后争取带他们打县小学生联赛!”

  “我要整理‘乡村语文素材库’!”吴文娇立刻接话,从背包里掏出个笔记本,上面已经写满了条目,“分‘农作物篇’‘农具篇’‘乡村习俗篇’,比如写‘坚韧’就用玉米苗顶开石头的例子,写‘互助’就记张阿姨蒸发糕帮王强筹款的故事,带学生写‘玉米地作文’,让他们觉得写作离生活不远。”

  楚运欢举起手里的物理课本,笑着说:“我要研发‘农具物理实验课程’,把高中的‘抽水机受力分析’‘锄头杠杆原理’升级成系统教案,再结合实验室的仪器设计实践课——比如用玉米播种间距算密度,用灌溉水流讲流体力学,让农村娃在地里就能学物理。”

  赵晓慧打开速写本,笔尖唰唰响,很快画好了四幅小漫画:“我要画‘乡村教育系列漫画’,分《复课班的追梦路》《玉米地里的物理课》《粉笔头画的彩虹》《旧轮胎上的篮球赛》,投给教育杂志,让更多人看到农村课堂的真实样子,关注乡村教育的器材短缺问题。”

  四人围坐在田埂上,把规划写在纸上,折成纸飞机,轻轻放进玉米地里。楚运欢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东西——高中时的玉米叶书签,边缘已经磨得发毛;博川师范的校徽,银色金属还闪着光。他把两者并排放好,放在泥土上:“从农村到师范,从被张大山说‘读书耗福气’,到被周教授夸‘初心可贵’,咱们靠的不是运气,是坚持。”

  他顿了顿,声音格外坚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比如教不会学生、实验失败、漫画没人看,都不能放弃发光的信念。就像这玉米苗,就算被风吹倒,只要根还在,就能重新站起来。”

  “说得对!”王强拍着他的肩膀,突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点开县报的电子版——上面登着楚运欢帮红星村小学修抽水机的新闻,配着赵晓慧拍的照片,标题是《复课生变身“修理工”,物理知识解乡村难题》。

  “林校长昨天给我发消息了,”王强笑着说,“他说看到这篇报道,才明白咱们说的‘乡村教育’不是空话。他女儿就在红星村小学当老师,说孩子们现在都喊楚哥‘物理超人’,还缠着要学‘修机器的本事’。”

  楚运欢接过手机,看着新闻里自己蹲在抽水机旁的样子,突然想起林校长之前贴“红圈劝退名单”的场景,忍不住笑了:“以前他总说咱们‘拖后腿’,现在终于认可咱们了。这说明只要坚持做对的事,就算一开始不被理解,总有被看见的一天。”

  吴文娇掏出张阿姨塞给她的红糖,撒在带来的玉米粥里,分给大家:“尝尝,张阿姨说这是‘追梦糖’,吃了能攒力气。咱们现在就像这碗玉米粥,把农村的‘土味’和师范的‘专业’熬在一起,才能做出真正适合乡村教育的‘好味道’。”

  正午的阳光爬上头顶,四人躺在玉米地里,看着天上的云慢慢飘过。赵晓慧突然说:“等咱们毕业回村教书,要在学校的操场上种一片玉米,就叫‘初心田’,每年新开学,都带学生在地里种玉米,告诉他们‘梦想就像玉米苗,要扎根土地,慢慢生长’。”

  “还要把咱们的复课班故事讲给他们听,”吴文娇接着说,“讲楚哥用锄头讲物理,讲王强带伤练体育,讲咱们怎么对抗资源歧视,怎么凑钱帮王强爸治病,让他们知道,追梦的路上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楚运欢闭上眼睛,听着玉米叶的沙沙声,仿佛回到了高中复课班的那个夏天——李老师在讲台上评讲试卷,吴文娇在旁边帮他整理错题,王强在教室后面拍篮球,赵晓慧在画“冲刺漫画”。那些日子虽然充满坎坷,却成了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午,四人去农具物理实验室完善规划。楚运欢在黑板上画“农具物理课程框架”,吴文娇整理“乡村语文素材库”的目录,王强设计“体育公益课”的报名海报,赵晓慧则在实验室的墙上画“玉米地追梦图”——从红星村的玉米地,到博川师范的实验室,再到乡村小学的课堂,一条金色的光路串联起三个场景,上面写着“落土的星星,终会发光”。

  傍晚时分,周教授走进实验室,看着满墙的规划和漫画,笑着说:“我当年带李敏时,她也像你们一样,把乡村教育的规划写满了笔记本。现在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她,更看到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他从包里掏出四本荣誉证书,“学校给你们申请了‘乡村教育实践奖学金’,以后做调研、搞活动,都能报销经费。”

  四人接过证书,上面印着“表彰为乡村教育实践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落款是博川师范大学。楚运欢看着证书上的名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不仅是对他们现在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四人并肩走在校园里,楚运欢手里拿着玉米叶书签和校徽,吴文娇握着星星灯,王强抱着篮球,赵晓慧举着速写本。远处的教学楼传来下课铃,清脆的铃声在校园里回荡,像在为他们的未来鼓掌。

  他们停在“乡村教育初心墙”前,楚运欢把修抽水机的新闻剪报贴在李老师的初心卡旁边,吴文娇贴上了“乡村语文素材库”的目录,王强贴上了体育公益课的海报,赵晓慧贴上了刚画好的“玉米地追梦图”。四样东西并排贴在一起,像四颗紧紧相拥的星星,在夕阳下闪着光。

  “落土的星星,终于绽放光芒了。”吴文娇轻声说。

  楚运欢点头,握住她的手,王强和赵晓慧也把手叠了上来。四人的影子在夕阳下融在一起,拉得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的玉米地,延伸向乡村小学的课堂,延伸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他们知道,照亮乡村教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四年,他们会在博川师范的教室里刻苦学习,在实践基地的玉米地里打磨教案,在周边小学的课堂上积累经验;四年后,他们会回到红星村,回到像向阳村这样的乡村,用农具讲物理,用文字传力量,用体育教坚持,用画笔讲故事。

  而那些曾经的“落土的星星”——被歧视的复课生、被质疑的农村娃,终将成为照亮乡村教育的火炬,把知识的光、坚持的光、互助的光,传递给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孩子,让玉米地里的希望,传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博川师范的校园里亮起了路灯。四人的身影消失在香樟树的阴影里,但他们的笑声、他们的约定、他们的初心,却像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博川师范的夜空里,闪耀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永远温暖,永远明亮。(终)

  喜欢落土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