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南北两重天(上)-《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百越,苍梧城。

  晨雾从江面升起,如轻纱般笼罩着这座逐渐兴盛的城池。邓起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水利工程。三条江河在此汇聚,五道防线层层布置,整个防御体系已初具规模。

  "邓帅。"桀骏快步走上城墙,手中拿着一卷竹简,"这是昨日到达的流民名册,又有三千余人从北方赶来。"

  邓起接过名册,仔细翻看:"韩人八百,赵人一千二,魏人六百...还有些齐人和燕人。"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天下大乱,百姓遭殃。能逃到这里的,都是命大的。"

  "我已经按照主公的吩咐,将他们分散安置。"桀骏指向城外,"韩人善农,安排在东江平原;赵人能战,编入民兵;魏人懂商,让他们管理市集..."

  "做得好。"邓起点头,"但要记住主公的话——不能让他们各自抱团,要促进融合。"

  桀骏笑道:"放心,我专门安排了通婚奖励。北方人娶越女,或越人娶北女,都有田产赠送。现在每月都有上百对新人成亲。"

  两人沿着城墙缓缓而行。城下,北方来的农人正在教越民使用曲辕犁;越族的渔民则带着北人学习捕鱼技巧。不同的方言混杂在一起,偶尔还能听到孩童的笑声。

  "真难想象,"邓起感慨道,"就在数月前,这里还是各族互相猜忌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成了..."

  "乐土。"桀骏接过话头,"主公说得对,这里是乱世中的乐土。没有苛捐杂税,没有连年征战,只有安居乐业的百姓。"

  邓起走到城墙的最高处,俯瞰整个苍梧城:"三江五地的防线,不仅是军事防御,更是守护这份安宁的屏障。主公在北方为我们争取时间,我们必须守好这片土地。"

  "说起主公,"桀骏从怀中取出一封信,"该给他写信了。"

  两人回到将军府,邓起亲自执笔:

  "主公钧鉴: 百越一切安好。三江五地防线已经完成七成,预计入冬前可全部竣工。北方流民安置妥当,已达三万余户。各族融合顺利,再无隔阂。 属下与桀骏必当竭尽全力,守护这片土地。请主公在北方安心行事,勿念。"

  桀骏也在信中附言:"姐姐的智慧,我们都铭记在心。这百越之地,已经真正成为乱世中的净土。无论北方局势如何变化,这里永远是主公的后方。"

  信写完,邓起唤来信使:"快马送往咸阳,交给主公。"

  看着信使远去的背影,邓起喃喃道:"但愿主公在咸阳一切顺利。那个地方..."

  "是龙潭虎穴。"桀骏接话道。

  两人相视无言,都在心中为李明衍祈祷。

  ······

  咸阳,章台宫。

  巍峨的宫殿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黑色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大殿之上,秦王嬴政端坐王榻,目光如电,扫过殿下的群臣。

  与十年前相比,这位君王愈发威严。他的身形更加魁伟,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那双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让人不敢直视。

  "诸位爱卿,"秦王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韩国已灭,天下形势如何?"

  李斯率先出列:"回禀大王,韩灭之后,六国震动。赵国忙于内斗,魏国龟缩自保,楚国观望不前,齐燕更是远在天边。以臣之见,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时间问题?"秦王的眉头微皱,"李斯,寡人要的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要快!更快!"

  他猛地站起身,龙袍飘动:"寡人已经二十有七,还要等多久?五年?十年?朕等不起!"

  这话说得颇重,殿中群臣都感受到了那种急迫。

  昌平君上前一步:"大王勿急。兵法云,欲速则不达。一统天下乃千古大业,需要周密谋划..."

  "周密?"秦王打断他,目光转向王翦,"王将军,若让你率军东征,灭赵需要多久?"

  王翦沉吟片刻:"回禀大王,赵有李牧,非三年不可克。"

  "三年...太久了。"秦王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敲击着,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蒙武见状,也出列道:"大王,老将军所言极是。赵国虽弱,但李牧善战,不可小觑。况且我军连年征战,也需要休整..."

  "休整?"秦王的声音突然提高,"天下大势如此,岂能休整?朕要趁六国还未联合,一鼓作气,扫平天下!"

  殿中一片寂静。群臣都能感受到,这位君王心中的那团火,正在越烧越旺。

  "对了,"秦王突然想起什么,转向李斯,"李信何时能回?"

  喜欢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