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第83老兵师-《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卡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臭虫缩着脖子,把没受伤的那条腿往怀里蜷了蜷。

  路两旁的树木越来越稀疏,起初还能看见几棵被风雪摧残得只剩枝桠的松树,后来连树影都消失了,只剩光秃秃的黄土地。

  谁都记得,从前这一带是要求护林的,文件里写着“保护绿水青山”,不许乱砍滥伐。

  可现在,那些文件早成了空头支票。

  战争当前,政策也得给活命让路。

  树基本被砍得差不多了,一部分是周边民众砍去当柴烧,天寒地冻的,没柴火连觉都睡不安稳。

  更多是部队组织砍的,把成片的树林清掉,视野能开阔好几里地,远处只要有感染者的影子晃,哨卡上的人立马就能看见,总比被“活死人”借着树影摸近了强。

  远处灰蒙蒙的天际线下,成片的铁丝网先露了头。

  那网拉得足有两人高,上头缠的刺绳在冷光里泛着寒,网后挤着一片灰扑扑的矮房,只有两三根烟囱飘着细弱的烟,像快熄灭的火星子,没半点活气。

  道路早被戒严,每隔百十米就有个哨卡,水泥桩子上挂着“闲人免进”的木牌,端枪的士兵站得笔直。

  巡逻的军车更密,基本是两辆一组。

  感染者渗透得太凶,再严的防备,也怕漏过一两个。

  郊外的村镇早空了,听说人都迁去了周边市县,既好集中管着,也省得分散兵力。

  现在能调动的人本来就少,根本没法撒开手守每个区域。

  车厢里静得很,只有偶尔的咳嗽声和呼吸声。

  张涵靠在赵承宇肩头睡得沉,眉头皱着,像是在做什么糟心的梦,卡车过深沟时他脑袋跟着颠了两下,也没醒。

  又颠了约莫半个钟头,前方突然传来一声清晰的喝止:“停车。”

  卡车慢慢减速,最后停稳在路边。

  “张上士,醒一醒。”赵承宇怕张涵磕着,先轻轻把他歪在自己肩头的脑袋扶正,又用胳膊肘碰了碰他的肩膀。

  张涵眼睛先睁开一条缝,迷迷糊糊扫了眼车外,见路边的树没往后退,才彻底醒过来,揉了揉发沉的眼睛,手背蹭掉眼角的眼屎,顺着赵承宇的目光往车外瞧。

  距离壁水市还有10公里,这处哨卡比之前的严了不止一个档次。

  站岗的不再是老式军装的民兵和预备役,而是清一色的现役士兵。

  后方停着两辆步战车,发动机没熄火,车底还冒着淡淡的热气。

  公路两侧堆着半人高的沙袋,垒出简易的掩体,架着几挺重机枪,枪口对着来车方向。

  哨卡的水泥桩上钉着块“哨兵神圣,不可侵犯”的木牌。

  几个士兵正围着一辆挂民用牌照的白色轿车检查,有人弯腰钻进驾驶座,手指敲着仪表盘缝隙。

  有人蹲在后备厢旁,把叠好的衣服全展开,连行李箱夹层都要扒开看。

  车主是一对夫妻,男的穿着白色羽绒服,女的怀里攥着个小包,两人站在车旁,正被士兵盘问。

  押车班长攥着皱巴巴的名单和通行文件跳下车,快步走到哨卡前敬了个礼,将文件递过去:“兄弟,我们是奉命押运溃兵的,按原计划,目的地在壁水市内的收容站。”

  一个戴中士军衔的士兵接过,指尖捏着纸页逐行核对,连名单上的人数都数了两遍,又亲自爬上卡车,伸头往车厢里扫了一圈,确认溃兵都在,才跳下车把文件递回。

  “收容站位置改了,不在市内,挪去郊外了。”中士的语气没什么起伏,指了指前方的路,“过了哨卡往仁怀镇开,一直走就到,那边改成大型收纳中心了,现在所有溃兵都往那送,别进市区,免得添麻烦。”

  班长连忙点头应下,转身爬上车跟驾驶员交代清楚,卡车再次启动,慢慢驶过哨卡。

  “张哥,仁怀镇是哪呀?”臭虫小声问道:“好端端的,怎么从市里改到郊外来了?”

  张涵没应,打了个长长的哈欠,又往赵承宇肩头靠了过去,脑袋一歪,没一会儿呼吸就沉了。

  现在只要不是枪响、不是打仗,只要没危及到自己的命,这点路上的变动,根本影响不到他补觉。

  收容站挪去郊外,缘由其实很明了。

  首先是溃兵难管。

  打了败仗心气散了,不少人还带着伤,脾气躁得很。

  而放在城外不管是集中训话还是分配任务,都少了许多顾忌;若是在市内,既要怕溃兵闹事儿影响百姓,又要分兵看管,麻烦得很。

  更关键的是另一层,滩沙江一败,主力部队减员大半,撤下来的部队很多都面临着重组改编制的情况,这变动里就像藏了条缝,专给想躲事的人留着空子。

  按规矩,断了腿、瞎了眼的伤残士兵,能办退伍回老家。

  经军医拿着听诊器、翻着眼珠评估,精神受创或无法承担剧烈运动的,也能调去后方管仓库、不用再往枪林弹雨里冲。

  这话一传到后方,士兵家属们全急红了眼。

  有门路的,托着远房亲戚、公司同事的同乡找到市内武装部的干部,拎着几提精装的粮油、两盒舍不得拆的进口奶粉,往人办公室送。

  没门路的,就守在收容站门口,见着穿干部服的就往人手里塞金子或珠宝,只求能给自家孩子开一份“伤残证明”。

  哪怕证明上的字是瞎写的,章是歪的,但只要能写上“腿部重伤、无法行走”“视力受损、看不清靶”,能让孩子躲掉这该死的仗,就算是保住了命。

  但难免有干部架不住亲戚软磨硬泡,或是抵不住真金白银的诱惑,偷偷把假证明递出去。

  市政方面对这事管得严,专门下了文件说是“红线碰不得”,抓到开假证明的,一律开除公职,编入部队”。

  可架不住人心啊,这种事不可能没有,压下去一件,还会冒出来两件,毕竟在“保孩子命”和“守规矩”之间,不少人都选了前者。

  可把收容站挪去郊外就不一样了。

  仁怀镇离市区远,一路都是哨卡,家属想找关系都摸不到门路,就算揣着钱和粮,也递不到管事人的手里。

  断了这条后路,这些溃兵就没了半点空子可钻,只能乖乖等着被收拢、重组,最后再被一股脑儿地送回前线,接着当填进去的“炮灰”。

  半个小时后,车辆缓缓驶入仁怀镇。

  张涵被押车的士兵呵斥着赶下车。

  仁怀镇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镇子,住户大概只有700多户,可现在已经完全变了样,除了原有的房屋,成片的帐篷沿着铁丝网搭了半里地,穿着军装的人到处走,有的扛着物资,有的在空地上列队,喊口号的声音断断续续飘过来。

  “所有人排好队!按名单点名,一个一个进!”

  押车的士兵扯着嗓子喊,溃兵们不敢磨蹭,蔫头耷脑地按军衔凑成一列,赵承宇扶着腿伤的臭虫走在中间,张涵走在开头,眼睛还在往帐篷那边瞟。

  队伍里的军官早就被单独领走了,不知道是送去审查,还是被拉去后方搞思想教育,毕竟打了败仗,总得有人出来“担责”。

  往前走了几十米,就到了登记处。

  两张拼在一起的木桌摆在空地上,后面坐着两个穿干部服的人,面前堆着厚厚的表格,钢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墨水味混着尘土味飘过来。

  “姓名,原部队,军衔,有无伤病。”其中一个人头也不抬,手里的钢笔在表格边缘敲了敲。

  “张涵,原滩沙江防线…,上士,无重伤。”张涵报得干脆,目光却飞快地在表格上扫了一眼。

  除了姓名、部队这些基本信息,表格最下方还印着“是否愿意重返前线”的选项,可上面只画着一个框,框里写着“是”,连“否”的选项都没有。

  “妈的。”张涵心里暗骂一声,这哪里是“选”,分明是逼着人点头。

  干部把表格推到他面前:“签字,选一个。”张涵拿起笔,笔尖悬在纸上,滩沙江战场上的炮火声、兄弟们的惨叫声又在耳边响起来,可现在没别的选。

  最终,他咬了咬牙,在“是”的框里重重打了个勾,又歪歪扭扭签上自己的名字。

  刚放下笔,就听见旁边的臭虫在小声嘀咕:“我……我能不能选‘否’啊?我腿还疼着呢,走不了远路……”

  干部抬头瞥了他一眼,语气也沉了下来:“选‘否’也可以,去后勤师,专职负责挖战壕、扛沙袋,那边正好缺人手。”

  臭虫吓得一哆嗦,这话听着是去后勤,可他心里清楚,现在兵员这么紧张,后勤的人说不定哪天就被拉去前线填坑,挖战壕更是苦活累活,说不定还会遇到感染者偷袭,他赶紧拿起笔,在“是”的框里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勾,连笔都差点握不住。

  赵承宇也没犹豫,报完信息、签好字,就走到张涵身边,拍了拍他的胳膊,低声道:“早知道是这结果,至少……还能跟兄弟一起。”

  登记完,几个人被分到了不同的帐篷。

  张涵和赵承宇在一个帐篷,臭虫去了隔壁。

  帐篷是大型军用款,帆布厚实却挡不住风,门帘一掀就灌进股凉气。

  里面密密麻麻摆着十几张行军床,被褥叠得还算整齐,就是摸着手感薄得像层纸,可这会儿谁也没心思挑。

  能有张正经床躺,已经比在卡车车厢里蜷着强。

  帐篷里挤了十几个人,全是跟他们一样的溃兵:有人靠在帐篷杆上抽着劣质烟,烟蒂扔了一地。

  有人盯着帐篷顶的帆布发呆,眼神空落落的;还有人揉着受伤的胳膊,空气里飘着股说不出的压抑。

  张涵找了个靠内的床位,刚把随身的军帽往枕头边一放,想歇口气缓缓劲,就听见帐篷外传来一声急促的喊:“所有原主力部队的士兵,立刻到帐篷外集合!动作快!”

  “妈的,屁股还没坐热!”赵承宇低骂一声,刚伸手想把床铺理得平整点,听见喊声又猛地收回手,脸上满是不耐,却也没敢磨蹭,跟着帐篷里另外几个穿主力部队军装的人,一起掀开门帘往外走。

  帐篷外的空地上,已经聚了不少人。

  张涵扫了一眼,足有四千多名溃兵,都是跟他们一样从主力部队退下来的,正被宪兵指挥着排成一个松散的大方阵,有人还在揉眼睛,显然也是刚歇下就被喊了出来。

  这收纳点里,其实征召师和预备役的溃兵最多,听说能有三万人以上,主力部队的溃兵反倒成了少数,显得格外扎眼。

  一个穿着上校军装的人站在方阵前,手里攥着份厚厚的名单,指尖在纸页上划了半天,才抬起头,目光扫过方阵里的人,声音洪亮却没什么温度:“你们都是打过滩沙江战役的,是正经的主力部队出身,不是没摸过枪的半吊子,知道怎么跟感染者打。”

  他顿了顿,又接着说:“上面下了命令,一天后,你们全部编入新组建的第83老兵师。给你们三天训练周期,熟悉装备、整肃纪律。”

  “今晚过后,明天一早会有人来跟你们对接,交代详细任务。我丑话说在前面,别想着跑,这收纳点周边驻守了两个师的预备役,铁丝网拉了三层,跑出去就是自寻死路。”

  风裹着雪粒吹在脸上,疼得像小刀子割。

  张涵站在队伍里,没怎么听上校后面的话,思绪早飘远了。

  老兵师?这名字听着倒挺威风,可光看番号就知道,这哪是什么“精锐”?真要是嫡系精锐,哪会从溃兵里凑人?

  说白了,就是把他们这些打过仗、懂点战术的老兵攒到一块儿,给个响亮的番号,既保证能有点战斗力,真到了前线打光了也不心疼。

  毕竟是从溃兵里组的部队,不是高层手里的“心头肉”。

  张涵心里冷笑一声:到时候别人问起,“你是哪个师的?”,能拍着胸脯说“老子是第83老兵师的”,听着威风好听,可里头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旁边的赵承宇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悄悄凑过来低声说:“至少比被塞进征召师强,咱们这些人,好歹还能跟装备补给缺不了。”

  张涵心里苦的发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被编入“第83老兵师”的这一刻起,他们就没了退路,三天后,又得扛着枪往前线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