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回文诗-《科举:古代农家子的宰辅之路》

  无妨。

  在一片惊疑不定的目光中,禄赞终于收回了投向王平的深邃目光,那目光中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了然的凝重。

  他对着苏合,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温和一笑,点了点头,语气中竟带着几分赞许,

  不能在第一局浪费太多时间与心力,殿下做得对,此非战之罪。

  苏合低应一声,目光再次望向那边仍在与韩清瑶低声交谈的身影时,脸上惯有的轻松与随意已然收起。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与认真,仿佛猎人终于遇到了值得全力以赴的猛兽。

  这李卫说的倒是不错,王平此人单就诗文一道果真厉害.....

  第一局,王平胜!

  草原一方主动认输,连评判环节都省去了。

  宦官立刻抓住时机,高声宣布了结果,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然而,直到胜利的消息清晰地传入耳中,百官们依然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部分文臣脸上的表情与其说是喜悦,不如说是困惑。

  武将那边倒是干脆,听到二字,不管怎么赢的,先笑了再说,一个个挤眉弄眼,互相用眼神传递着快意。

  程明虎更是得意不已,蒲扇般的大手一拍身旁的同僚,嗓门洪亮:哈哈哈!俺老程早就说了!王平这小子,鬼精鬼精的,肯定能行!

  你看,把那什么草原才子都吓傻了吧!

  他这粗豪的言语,倒是冲淡了几分大殿内诡异的气氛。

  太子韩承乾和青王韩泰、越王韩琦三人,也都在望着那首《题金山寺》久久出神。

  只是很快,太子嘴角便勾出一丝了然的淡笑,他显然也已看出了其中关窍,眼中闪过震撼,看了眼身旁依旧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的两位弟弟,默默无声,心中对王平的评价又上了一层楼。

  而韩泰、韩琦两人盯着那首诗,眉头愈发加深,显然还未参透。

  龙椅上的宣帝听到赢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此时他也看明白了这诗的玄妙之处,王平啊王平,果然每次都能刷新他的预料。

  韩震见第一场结束,这才转头赶忙宽慰起一旁因为紧张而攥紧拳头的皇侄女,公主重重点了点头,抿着嘴继续盯着场中看,眼神既期待又紧张。

  韩震也明白这丫头还没彻底放下心,便也不再多劝,恐怕只有王平全赢了,她才会放松下来。

  和亲啊,可怜了这孩子...

  韩震心中略有感慨,转头看向王平,见他和自家丫头笑容满面的不知在低声说些什么,韩震笑着摇了摇头,倒也没说什么。

  文臣之中,李卫微微皱了皱眉,眨眼间又恢复神态,挤出一丝淡笑。

  而其他大多数文臣,心中那份赢了比赛的微弱喜悦,远远被

  到底赢在哪里的巨大疑问所淹没,简直如同百爪挠心,煎熬无比,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就盼着有哪位高人赶紧给他们解答这要命的困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啊,虞老大人,您就别卖关子了,这首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下官愚钝,实在参想不透啊!

  马翰林,你方才似乎也看出了什么,激动成那样,快与我们讲讲!

  诸位大人,你们倒是说说啊!急死个人了!

  虞南风、孔达等几位被推举出来的评判,立刻成了全场视线的焦点,被众多渴望答案的目光包围。

  虞南风这老头再次慢悠悠地捋了捋胡须,脸上带着高深莫测的笑意,这老头似乎很享受这番吊人胃口、引领风骚的过程。

  他转头看向身旁激动未消的马忠,开口道:

  方才老夫察觉你似乎也已窥破玄机,可见眼光不俗。

  不妨就由你,为诸位同僚讲解一番王平此诗的妙处?也让大伙儿都明白明白。

  众人心下虽仍疑惑,目光却齐刷刷地聚焦到马忠身上。

  马忠作为晚辈,自然不敢推辞这位文学泰斗的提议,连忙拱手一礼,态度恭谨:

  下官遵命,只是下官愚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大人与诸位前辈指正......

  虞南风含笑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

  只见马忠满眼敬佩地再次望了那边神色平静的王平一眼,随即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平复内心的激动,

  转身面向那悬挂的诗作,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声音足以让殿内大部分人都听清:

  诸位大人,此诗与寻常诗不同,想要入得其门,不妨换个角度......请试将此诗,从尾至头,倒着读来。

  番话立时在百官中引起一阵骚动。

  倒着读诗?这成何体统?

  马翰林莫不是在说笑?

  在一片质疑声中,几位反应敏捷的文官已开始尝试。

  起初只是低声细语,但随着诗句在口中流转,他们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最终化作一声声惊叹: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这、这怎么可能!

  一位老臣激动得胡须直颤:

  倒读之后,竟成了一首描绘黎明景色的佳作!

  经此点拨,满殿文官纷纷效仿。

  当整首诗倒读完毕,大殿内顿时哗然。

  正读(顺读)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倒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诗无论正读倒读,居然都是一首佳品,两者意境叠加,其间韵味自然截然不同。

  若说顺读是从月夜江潮、孤舟钓影,渐至江天破晓、红霞映日,那倒读便是从黎明晓日、碧峰鸥影,回溯到渔舟泊浦、夜浪随潮。

  众人心中,仿佛已亲眼见得金山寺临江的朝暮两番景致,鲜活动人。

  诗,原来还能这样写?

  活了几十年,谁不是头一回见到这般神奇的诗文?

  怪不得虞老大人会说“大开眼界”“后生可畏”了。

  原来是王平创新了一个流派,回文诗,正读反读都是精品,可二者叠加,意境贴切,对词工整,遣词造句的使用更是巅峰造极。

  除了王平,恐怕也没人敢在如此场合如此创造了吧。

  众人不得不佩服王平的胆气和才华了。

  果然,能做第一个六元及第的人,这份才气,普天之下也怕只有他一人而已。

  难怪草原人初读便甘心认输——别说一炷香的时限,即便给十炷香、百炷香,想来也难写出这般字句回环、意境交融的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