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课本蒸汽船与月圆前的七道微光-《花好越圆》

  (一)学堂晨课:玉米籽里的“现代数字启蒙”

  天刚亮,格物学堂的木窗就被晨光推开。小夏抱着一摞麻纸走进教室,纸上是苏晴连夜画的“数字插图”——红笔勾的计算器旁,画着咧嘴笑的玉米,阿拉伯数字“1-10”像排队的小娃娃,旁边注着“一颗玉米换半勺米,十颗玉米换一碗粥”的小字。

  二十多个孩子立刻围上来,指尖轻轻戳着纸上的计算器。“这铁盒子是啥?”扎羊角辫的阿桃仰着小脸问。小夏抓来一把晒干的玉米籽,撒在木桌上:“这叫计算器,能算清粮食有多少、船期有多远。你们看,一颗玉米是‘1’,两颗是‘2’,要是学堂每天要煮五碗粥,十天要多少颗玉米?”

  孩子们立刻埋头数玉米籽,阿豆的动作最快——这个总因算不清学堂柴火数被杂役责备的小男孩,把五堆玉米籽摆成一排,每堆十颗,突然拍手:“是五十颗!”小夏蹲下来,把赵磊连夜发的“简易乘法表”贴在黑板上,用炭笔圈出“5×10=50”:“对啦,学会这个,以后算码头的船运量、田里的收成,都不用数到手指发麻。”

  课间时,阿豆攥着一张画满玉米的纸找到小夏,纸上歪歪扭扭写着“阿豆×玉米=饱饭”。“小夏姐姐,我以后要学会算所有数,再也不让学堂缺柴火、缺粮食。”小夏摸着他的头,把林薇发的“粮食估算表”抄给他:“等你学会这个,就能帮李大人算明年要种多少玉米啦。”

  与此同时,阿哲扛着一卷麻布去了通商码头。麻布上是陈默当年画的蒸汽船草图,他在船底“热水罐”的位置补了红色标记,找到正在修船的老周:“周伯,您看这‘热水罐’,烧开水产生的蒸汽能推船走,比等风来快一倍!”

  老周接过草图,手指在“热水罐”的接口处敲了敲:“这铁罐子要是漏了,船不就沉了?去年有艘货船就是铁桶漏水,连人带货都没了。”阿哲赶紧掏出手机,调出赵磊发的“橡胶圈密封原理动画”——画面里,三层橡胶圈像软木塞一样堵住罐口,水怎么晃都漏不出来。“您看,罐口加三层橡胶圈,就像咱们盖酒坛时垫的麻布,严丝合缝。”

  老周凑到手机屏幕前,反复看了三遍,突然拍了下大腿:“要是真能成,以后去邻国安南运丝绸,就不用等半个月的南风了!”他立刻召集码头的六个船工,找来铁皮、铆钉和橡胶(去年陈默留下的存货),当场就对着草图敲敲打打,铁砧声在码头响了一上午。

  (二)破庙惊变:薄荷水与暗道里的“前后夹击”

  正午的太阳刚过头顶,李大人的随从就骑着快马赶来,马脖子上的铃铛响得急促。“小夏姑娘、阿哲公子,不好了!”随从翻身下马,手里攥着一张染了墨的纸条,纸条边缘还沾着麦麸,“黑商队的残余躲在城外的破庙,昨晚劫了给学堂送粮食的车,还放话说‘要找你们俩算账,把现代来的本事都抢了’!”

  小夏的心猛地一沉——那车粮食是学堂孩子们半个月的口粮,要是没了,阿豆他们就要饿肚子。她立刻在后台发消息,附带纸条的照片:“陈默哥!黑商残余出来了,劫了学堂的粮车,怎么办?”

  不到一分钟,陈默的消息就弹了出来,还附了张手绘的破庙地图:“当年我们抓黑商头目时,破庙后院有个暗道,能通到山后的小溪,是他们以前藏赃物的地方。让李大人带十个人从正面围堵,你们俩从暗道绕到后面,堵住他们的退路,别让他们从溪边跑了。”

  林薇紧接着发了条语音,语气里带着急意:“暗道里常年积水,又黑又滑,记得带火把和防滑的草绳,再带点煮好的薄荷水——暗道里潮,万一受了风寒,能应急。”苏晴还补了张“暗道逃生示意图”,用红笔标出容易滑倒的积水坑。

  阿哲立刻跑去学堂的兵器架,取了两把磨得发亮的短剑——是当年陈默留下的,剑鞘上还刻着“守”字。小夏则去厨房,把早上煮好的薄荷水装进两个葫芦里,又找杂役要了两捆草绳,绑在裤腿上防滑。两人跟着随从赶到破庙时,李大人已带着十个兵丁在庙外待命,手里的长矛映着太阳,闪着冷光。

  “你们从暗道走,我们在庙前喊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李大人压低声音,把一把火把塞进阿哲手里。小夏和阿哲绕到庙后,拨开齐腰的杂草,果然看到一个被石板盖住的暗道入口——石板上还留着陈默当年刻的“×”标记,是他们当年做的记号。

  阿哲掀开石板,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他举着火把先走进去,暗道只有半人高,两人只能弯腰前行,草绳在积水里擦出“哗啦”声。走了约莫五十步,前方突然传来微弱的火光,还夹杂着男人的咳嗽声——是黑商在里面抽烟。

  “别出声。”阿哲把火把凑近地面,借着光看清有三个黑商靠在墙边,手里的刀放在腿上,正盯着庙前的方向。他和小夏悄悄绕到他们身后,阿哲突然扑上去,一把夺下最左边那人的刀;小夏则举起葫芦,对着另一个人的后背轻轻敲了敲,对方刚回头,就被她用葫芦底砸中手腕,刀“哐当”一声掉在水里。

  “有人!”第三个黑商刚要喊,阿哲的短剑已经架在他脖子上。就在这时,庙外传来李大人的喊声:“里面的人听着,再不出来,我们就放箭了!”黑商们面面相觑,没等反应过来,庙门就被踹开,兵丁们举着长矛冲进来,前后夹击,没半个时辰就把七个黑商残余全捆了起来。

  押着黑商走出破庙时,李大人握着小夏的手,指节都在发白:“多亏了你们,不然这车粮食没了,学堂的孩子这个月就要饿肚子。”小夏把一个葫芦递给李大人:“这是薄荷水,让兄弟们喝点,暗道里潮,别染了风寒。”兵丁们接过葫芦,喝了一口,薄荷的清凉瞬间驱散了疲惫,有人笑着说:“这水比凉茶还管用!”

  (三)玉米田的“锈病急救”与月圆前的倒计时

  解决了黑商的事,小夏和阿哲第二天一早就去了玉米田。此时的玉米已经抽穗,金黄的穗子垂在杆上,风一吹就沙沙响,像在唱丰收的歌。可走了没几步,阿哲突然蹲下来,指着一株玉米的叶子:“小夏,你看这叶子,怎么发黄了?还有褐色的小点。”

  小夏凑过去,发现叶子背面有一层暗红色的粉末,轻轻一碰就沾在指尖。她立刻掏出手机,拍下叶子的照片发给林薇,还附了句:“玉米叶子发黄,有褐色小点,是不是生病了?”

  林薇的回复来得很快,还带了张“玉米锈病对比图”:“是玉米锈病,是潮湿天气容易生的病,要是不治,半个月就能蔓延整片田,玉米穗会变空。当年我们也遇到过,苏晴画过‘石灰水调配图’,你按‘石灰1斤、水10斤’的比例调,用扫帚蘸着洒在叶子上,三天喷一次,喷两次就能好。”

  苏晴还特意发了条消息:“让百姓喷的时候戴草帽、垫麻布,石灰水别溅到眼睛和手上,要是溅到了,赶紧用清水冲。”小夏把消息念给阿哲听,两人立刻去找李大人要了二十斤石灰,在田边的小溪旁调石灰水——阿哲负责搅拌,小夏则用木棍测量水量,确保比例没差错。

  下午时,灾区的五个百姓也赶来帮忙——他们是听说小夏和阿哲要救玉米田,特意从十里外的帐篷区过来的。“小夏姑娘,当年你们帮我们治风寒,现在我们帮你们救玉米,这是应该的。”老农王伯扛着扫帚,第一个走进玉米田。

  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蘸石灰水洒叶子,有人帮着抬石灰桶,阿豆也跟着跑来,拿着小扫帚帮矮株的玉米洒药水。“小夏姐姐,这石灰水真能治好玉米吗?”阿豆仰着头问。小夏点点头:“当然能,等玉米治好了,秋天就能收好多玉米,咱们能煮玉米粥、烤玉米,还能留着明年当种子。”

  三天后,两人再去玉米田时,之前发黄的叶子已经转绿,褐色的小点也消失了,玉米穗子变得更饱满。王伯摸着玉米穗,笑得眼睛都眯了:“你们这些从现代来的人,不光会治人,还会治庄稼,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小夏笑着递给他一张“玉米日常护理表”:“这上面写着怎么防病虫害,以后按这个做,玉米就能长得更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堂的“现代基础课本”编完了第一册——里面有苏晴画的数字插图、赵磊写的乘法口诀、林薇加的健康小贴士,最后一页还贴了张孩子们的合影,阿豆在照片里举着写满数字的纸,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码头的蒸汽船也有了进展,老周带着船工们把“热水罐”装在了船底,还在罐口加了三层橡胶圈,试装时一滴水都没漏。

  这天晚上,小夏和阿哲坐在暖阁里,炉炭火还在噼啪响,烤玉米的甜香似乎还飘在空气里。阿哲掏出手机,点开日历——距离月圆之夜,还有七天。“咱们得把蒸汽船的进度记下来,回去跟赵磊哥细说。”他说着,打开备忘录,一笔一划写下:“大夏国三年冬,通商码头蒸汽船‘热水罐’安装完成,试装无泄漏,预计月圆后可试航。”

  小夏则翻开《健康手札》,在空白页写下新的内容:“今日教阿豆算粮食收成,他说以后要当‘会算数字、会种庄稼、会帮人治病’的人。玉米田的锈病已治好,王伯说要留最好的玉米穗当种子,明年种满整个山坡。”写完,她还画了株小小的玉米,玉米穗上挂着一颗星星,旁边写着“送给阿豆”。

  两人把消息发给后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陈默发了张照片——《四人行》番外已经打印出来,放在办公室的桌上,旁边摆着当年他们穿越时带的玉米种子;赵磊发了段视频,视频里他把几袋玉米片摆在桌上,笑着说:“等你们回来,咱们边吃玉米片边听你们讲蒸汽船的事;林薇则说,要把小夏画的玉米插图加到《健康手札》的扉页,让以后来大夏国的人都能看到;苏晴还在画“蒸汽船启航”的插图,画里的船帆上写着“跨时空”三个字。

  暖阁的梨木椅上,还留着两人坐过的痕迹;窗外的灯塔,依旧亮着暖黄的光,把光线洒在格物学堂的屋顶上;玉米田的方向,月光像一层银霜,盖在饱满的玉米穗上。小夏和阿哲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消息,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场在大夏国的“停留”快要结束,但那些编好的课本、待航的蒸汽船、治好的玉米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会像灯塔的光一样,一直留在这片土地上,等着下一个月圆,等着新的故事继续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