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陈秋铭在211宿舍的台灯下整理着《法治思想》课的期末考试题。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宿舍里却温暖而安静。他端起杯里的红茶抿了一口,目光无意间扫过墙上的日历——12月7日。还有两天就是12月9日了。
这个日期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那个在1935年由北平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象征。作为法律系的班主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们铭记这段历史。
他拿起手机,在“共同进部”群里发了条消息:【各位班委,后天就是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需要准备一次主题团课,谁可以负责?】
金叶子很快回复:【铭哥,太晚了吧?现在就准备来不及了啊!】
祁淇也跟着说:【是啊铭哥,时间太紧了,我还要复习呢。】
陈秋铭微微皱眉,正想再说些什么,郑燚的消息跳了出来:【我来准备吧。明早把讲稿和课件发您审阅。】
陈秋铭松了口气,回复道:【好,那就辛苦郑燚了。9日下午讲团课。】他接着安排:【金叶子、祁淇,你们负责做一个展板宣传一二九运动;段雪平,团课后组织一个条幅签名活动。】
群里顿时一片哀嚎,但大家都还是接受了任务。陈秋铭放下手机,心里有些感慨:郑燚这个爱徒,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人放心。
第二天一早,陈秋铭刚到办公室,手机就提示收到新邮件。是郑燚发来的团课讲稿和课件。他泡上一杯茶,开始仔细审阅。
课件做得十分精美,内容更是全面而深刻:从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延伸到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最后将历史与当下对比,阐述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讲稿更是字字珠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青春的激情。
陈秋铭越看越满意,回复邮件道:【做得很好,无需修改。明天下午直接使用即可。】
午饭后,陈秋铭路过文科教学楼的下沉大厅,看见金叶子、祁淇、林晓安和李一泽四人正在忙碌地制作展板。李一泽站在梯子上,正在展板顶部书写“铭记一二九,奋进新时代”几个大字,笔力遒劲,结构端正。金叶子和祁淇在下面帮忙递材料,林晓安则在一旁调试着展示用的平板电脑。
“进展如何?”陈秋铭走近问道。
金叶子回头看见陈秋铭,连忙汇报:“铭哥,展板快做好了。李一泽的字写得真好,为我们省了不少事。”
陈秋铭端详着展板上的字,点点头:“这一看就是李一泽的手笔。”
祁淇不服气:“铭哥,您怎么知道不是我们写的?”
陈秋铭笑了:“你们三个人也凑不出一个写字能看的人。”他特别看向金叶子,“尤其是你,小姑娘长得挺好看,也干净利落,但字如其人,写不好字实在太丢人了。”
金叶子委屈地嘟起嘴,却无法反驳。她的字确实潦草得像是医生开的处方,为此没少被陈秋铭批评。
李一泽从梯子上下来,拍拍手上的粉笔灰:“铭哥,我会教她练字的。”
陈秋铭满意地点头:“好,这事就交给你了。”
这时,段雪平和方圆圆拿着一卷红布走来。“铭哥,条幅做好了。”段雪平展开条幅,红底白字写着“弘扬一二九运动精神,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法律四班宣”。
陈秋铭仔细看了看,十分满意:“很好。雪平,你找几个男生,提前在西区食堂门前摆好桌椅,布置好展板,铺开条幅。团课结束后组织签名活动,向路过的同学宣传一二九运动的历史。”
段雪平郑重地点头:“明白,铭哥。”
次日下午,343教室里座无虚席。金叶子站在讲台上主持班会:“同学们,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团支部指派郑燚同学为大家讲团课。现在欢迎郑燚上台!”
郑燚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她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深色西装,显得庄重而专业。课件投映在屏幕上,“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各位同学,八十八年前的今天,北平的六千余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郑燚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她不仅详细讲述了一二九运动的经过,还通过大量历史图片和资料,生动再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当郑燚讲到学生们面对军警高压水龙和棍棒毫不退缩时,不少同学握紧了拳头;当她展示抗战时期的苦难照片时,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当她将历史与当下对比,阐述当代青年的责任时,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光。
团课结束后,金叶子和祁淇下发准备好的团课留言簿。同学们认真地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感悟:
许欣倩写道:“历史二字,神秘又厚重,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璀璨篇章,也见证了民族的兴衰更替。世人当领悟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忘却历史,你会双目失明的道理,在时代变迁中触碰历史印记。”
时丽雯写道:“爱国是我不变的信仰,祖国,您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心中的圣土,我愿为此奉献所有。”
颜心心写道:“祖国,您像一幅磅礴的画卷,山河锦绣,岁月静好,我对您的爱如同那无尽的江河,奔腾不息,永永远远地滋养着我心中的爱国情怀。”
米冠军写道:“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新进取,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
陈秋铭翻阅着这些留言,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他走上讲台,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庞:“同学们,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对历史责任的担当。你们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你们写下这些文字,明天要用行动去践行。”
课后,陈秋铭特意和郑燚合影留念,又和金叶子、祁淇一起拍了照,记录下这次成功的团课。
就在这时,段雪平打来电话:“铭哥,食堂前面的场地都布置好了,什么时候开始签名活动?”
陈秋铭带着几个班委来到西区食堂门前,只见展板已经立好,条幅平整地铺在长桌上,旁边准备好了签字笔。典晨阳、段雪平、李一泽、袁友三等男生正在做最后的调整,孙乐乐、梁晓青、穆双双和方圆圆也主动过来帮忙。
陈秋铭迅速分配任务:“金叶子、郑燚,你们负责在展板前为同学们讲解一二九运动的历史;孙乐乐、梁晓青、穆双双、方圆圆,你们在四周引导过往同学观看展板和签名;典晨阳、段雪平、李一泽、袁友三,你们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祁淇和林晓安,你们负责拍照和录像。”
很快,过往的同学们被展板吸引,纷纷聚拢过来。金叶子和郑燚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她们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听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看着展板上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不少同学眼中泛起泪光,爱国热情在胸中激荡。
在穆双双等人的引导下,同学们有序地在条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和对祖国的热爱。长长的条幅上很快签满了名字,如同一道红色的誓言。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驻足倾听。他身穿旧式军装,胸前挂满勋章,虽然年事已高,但身姿依然挺拔。今天是来看望在龙大读书的小孙女的,偶然听到郑燚的讲解,不禁回想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峥嵘岁月。
陈秋铭注意到这位老人,立即走上前去:“老先生,您是...”
老人的孙女连忙介绍:“这是我爷爷,他是抗联老战士。”
陈秋铭肃然起敬,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向老英雄致敬!”
老人热泪盈眶,声音有些颤抖:“你们这个活动办得好啊!能让年轻人记住那段历史,记住我们当年的不容易...”在陈秋铭的搀扶下,老人走到条幅前。孙乐乐双手递上笔,老人颤巍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时空仿佛交错,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活力在此刻交融。陈秋铭看着眼前的一幕:老战士眼中闪烁的泪光,学生们脸上庄重的表情,条幅上密密麻麻的签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活动持续到傍晚,条幅上已经签满了名字。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个人身上,温暖而神圣。陈秋铭让参加组织活动的同学们在条幅前拍了一张大合照。
回去的路上,陈秋铭对身旁的郑燚说:“今天的团课很成功,你做得很好。”
郑燚微微一笑:“是铭哥指导得好。”
陈秋铭摇头:“不,是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让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夜幕降临,陈秋铭独自站在211宿舍的窗前,望着满天繁星。他想起了白天的种种,想起了老战士的眼泪,想起了学生们认真的面庞,想起了条幅上那些充满热血的签名。
这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精神;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铭记历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塑造他们的品格。
夜风吹过,带来阵阵寒意,但陈秋铭的心中却燃着一团火——那是一团传承之火,一团希望之火,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爱国之火。
这个日期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那个在1935年由北平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象征。作为法律系的班主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们铭记这段历史。
他拿起手机,在“共同进部”群里发了条消息:【各位班委,后天就是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需要准备一次主题团课,谁可以负责?】
金叶子很快回复:【铭哥,太晚了吧?现在就准备来不及了啊!】
祁淇也跟着说:【是啊铭哥,时间太紧了,我还要复习呢。】
陈秋铭微微皱眉,正想再说些什么,郑燚的消息跳了出来:【我来准备吧。明早把讲稿和课件发您审阅。】
陈秋铭松了口气,回复道:【好,那就辛苦郑燚了。9日下午讲团课。】他接着安排:【金叶子、祁淇,你们负责做一个展板宣传一二九运动;段雪平,团课后组织一个条幅签名活动。】
群里顿时一片哀嚎,但大家都还是接受了任务。陈秋铭放下手机,心里有些感慨:郑燚这个爱徒,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人放心。
第二天一早,陈秋铭刚到办公室,手机就提示收到新邮件。是郑燚发来的团课讲稿和课件。他泡上一杯茶,开始仔细审阅。
课件做得十分精美,内容更是全面而深刻:从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延伸到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最后将历史与当下对比,阐述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讲稿更是字字珠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青春的激情。
陈秋铭越看越满意,回复邮件道:【做得很好,无需修改。明天下午直接使用即可。】
午饭后,陈秋铭路过文科教学楼的下沉大厅,看见金叶子、祁淇、林晓安和李一泽四人正在忙碌地制作展板。李一泽站在梯子上,正在展板顶部书写“铭记一二九,奋进新时代”几个大字,笔力遒劲,结构端正。金叶子和祁淇在下面帮忙递材料,林晓安则在一旁调试着展示用的平板电脑。
“进展如何?”陈秋铭走近问道。
金叶子回头看见陈秋铭,连忙汇报:“铭哥,展板快做好了。李一泽的字写得真好,为我们省了不少事。”
陈秋铭端详着展板上的字,点点头:“这一看就是李一泽的手笔。”
祁淇不服气:“铭哥,您怎么知道不是我们写的?”
陈秋铭笑了:“你们三个人也凑不出一个写字能看的人。”他特别看向金叶子,“尤其是你,小姑娘长得挺好看,也干净利落,但字如其人,写不好字实在太丢人了。”
金叶子委屈地嘟起嘴,却无法反驳。她的字确实潦草得像是医生开的处方,为此没少被陈秋铭批评。
李一泽从梯子上下来,拍拍手上的粉笔灰:“铭哥,我会教她练字的。”
陈秋铭满意地点头:“好,这事就交给你了。”
这时,段雪平和方圆圆拿着一卷红布走来。“铭哥,条幅做好了。”段雪平展开条幅,红底白字写着“弘扬一二九运动精神,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法律四班宣”。
陈秋铭仔细看了看,十分满意:“很好。雪平,你找几个男生,提前在西区食堂门前摆好桌椅,布置好展板,铺开条幅。团课结束后组织签名活动,向路过的同学宣传一二九运动的历史。”
段雪平郑重地点头:“明白,铭哥。”
次日下午,343教室里座无虚席。金叶子站在讲台上主持班会:“同学们,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团支部指派郑燚同学为大家讲团课。现在欢迎郑燚上台!”
郑燚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她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深色西装,显得庄重而专业。课件投映在屏幕上,“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各位同学,八十八年前的今天,北平的六千余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郑燚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她不仅详细讲述了一二九运动的经过,还通过大量历史图片和资料,生动再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当郑燚讲到学生们面对军警高压水龙和棍棒毫不退缩时,不少同学握紧了拳头;当她展示抗战时期的苦难照片时,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当她将历史与当下对比,阐述当代青年的责任时,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光。
团课结束后,金叶子和祁淇下发准备好的团课留言簿。同学们认真地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感悟:
许欣倩写道:“历史二字,神秘又厚重,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璀璨篇章,也见证了民族的兴衰更替。世人当领悟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忘却历史,你会双目失明的道理,在时代变迁中触碰历史印记。”
时丽雯写道:“爱国是我不变的信仰,祖国,您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心中的圣土,我愿为此奉献所有。”
颜心心写道:“祖国,您像一幅磅礴的画卷,山河锦绣,岁月静好,我对您的爱如同那无尽的江河,奔腾不息,永永远远地滋养着我心中的爱国情怀。”
米冠军写道:“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新进取,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
陈秋铭翻阅着这些留言,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他走上讲台,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庞:“同学们,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对历史责任的担当。你们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你们写下这些文字,明天要用行动去践行。”
课后,陈秋铭特意和郑燚合影留念,又和金叶子、祁淇一起拍了照,记录下这次成功的团课。
就在这时,段雪平打来电话:“铭哥,食堂前面的场地都布置好了,什么时候开始签名活动?”
陈秋铭带着几个班委来到西区食堂门前,只见展板已经立好,条幅平整地铺在长桌上,旁边准备好了签字笔。典晨阳、段雪平、李一泽、袁友三等男生正在做最后的调整,孙乐乐、梁晓青、穆双双和方圆圆也主动过来帮忙。
陈秋铭迅速分配任务:“金叶子、郑燚,你们负责在展板前为同学们讲解一二九运动的历史;孙乐乐、梁晓青、穆双双、方圆圆,你们在四周引导过往同学观看展板和签名;典晨阳、段雪平、李一泽、袁友三,你们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祁淇和林晓安,你们负责拍照和录像。”
很快,过往的同学们被展板吸引,纷纷聚拢过来。金叶子和郑燚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她们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听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看着展板上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不少同学眼中泛起泪光,爱国热情在胸中激荡。
在穆双双等人的引导下,同学们有序地在条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和对祖国的热爱。长长的条幅上很快签满了名字,如同一道红色的誓言。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驻足倾听。他身穿旧式军装,胸前挂满勋章,虽然年事已高,但身姿依然挺拔。今天是来看望在龙大读书的小孙女的,偶然听到郑燚的讲解,不禁回想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峥嵘岁月。
陈秋铭注意到这位老人,立即走上前去:“老先生,您是...”
老人的孙女连忙介绍:“这是我爷爷,他是抗联老战士。”
陈秋铭肃然起敬,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向老英雄致敬!”
老人热泪盈眶,声音有些颤抖:“你们这个活动办得好啊!能让年轻人记住那段历史,记住我们当年的不容易...”在陈秋铭的搀扶下,老人走到条幅前。孙乐乐双手递上笔,老人颤巍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时空仿佛交错,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活力在此刻交融。陈秋铭看着眼前的一幕:老战士眼中闪烁的泪光,学生们脸上庄重的表情,条幅上密密麻麻的签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活动持续到傍晚,条幅上已经签满了名字。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个人身上,温暖而神圣。陈秋铭让参加组织活动的同学们在条幅前拍了一张大合照。
回去的路上,陈秋铭对身旁的郑燚说:“今天的团课很成功,你做得很好。”
郑燚微微一笑:“是铭哥指导得好。”
陈秋铭摇头:“不,是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让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夜幕降临,陈秋铭独自站在211宿舍的窗前,望着满天繁星。他想起了白天的种种,想起了老战士的眼泪,想起了学生们认真的面庞,想起了条幅上那些充满热血的签名。
这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精神;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铭记历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塑造他们的品格。
夜风吹过,带来阵阵寒意,但陈秋铭的心中却燃着一团火——那是一团传承之火,一团希望之火,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爱国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