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谈判熬鹰,终破两重关-《港综之一个大佬的诞生》

  四月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连续三天的细雨让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林祖辉独自坐在白天鹅宾馆二楼的茶室里,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

  此刻他什么都不愿想。

  即便以他过人的精力,此刻也已经疲惫不堪。

  今天已经是九号,从四号晚上到现在,哪怕是参观考察,他也得不停地和人洽谈合作。

  他算是真切体会到,为什么说所有成功者首先都要有异于常人的精力。

  这些人每天从早上七八点开始,能一直聊到凌晨。

  谈判进行到这个阶段,简直就像在,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可能性都要反复推敲。

  对方并非不同意,也不是不答应,但就是要你解释清楚:

  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是怎么考虑的?

  他们认为中间存在哪些问题,你又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林祖辉的脑袋都快被问炸了。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脑力交锋,别说霍生和王冬撑不住,连四眼都连续两天找医生挂吊瓶了。

  倪永孝、林宗辉、周朝先也是熬得双眼通红,全靠浓茶和咖啡硬撑。

  眼看再这样谈下去马上要团队减员,林祖辉干脆要求休息一天。

  今早他破天荒睡到十点才起,结果整个二十八层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在补觉。

  他索性不在套房里待着,免得那位朱主任又来找他谈事。

  听着窗外细雨清风的沙沙声,他开始复盘这几天的谈判进程。

  环保发电厂的谈判倒是出乎意料的顺利。

  赵达功下了死命令:谈不清楚谁都不准走。

  他是一省之长,电力系统自然不敢和他拧着来。

  谈了不到一上午,对方就交了底——

  不是不给建,甚至不是收益、归属、股权的问题。

  核心症结在于:

  现在电力系统全靠国家和省里拨款,而各地都缺电,有钱为什么不多建些电力基础设施?

  为什么不建火力发电厂?

  在相同投资下,环保发电厂的发电量根本没法跟火电厂比。

  至于环保?

  地方这么大,继续填埋就是了,现在还不是考虑环保的时候。

  建发电厂不可能让你独资,但电力系统又拿不出钱。

  就算能拿出来,也该投在普通热电厂上——运营就有收益,几年就能回本。

  可这环保发电厂,保守估计都要五到十年才能盈利。

  电力系统现在被电力缺口的问题逼得焦头烂额,哪有余钱投这个?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林祖辉当即做了决定:

  喜欢建热电厂?

  正好,他手上有热电专家,辉全控股也不缺这点钱。

  那就一起投!

  让电力系统从银行贷款一点,再用土地入股,要是还缺钱就少占点股,这不就两全其美了?

  他手里还有苏联的超临界发电技术,王冬甚至说能直接从苏联弄到发电机组。

  这一下子就让粤省电力的总经理兴奋起来。

  超临界发电技术他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真家伙。

  谈判立刻有了突破性进展:

  技术引进、招商合资、创汇任务一次全解决了,还有什么不好谈的?

  双方很快在投资比例、持股和管理上达成协议:

  辉全出资一亿两千万,粤省电力出资八千万,粤省投资公司出资五千万,深市投资公司出资五千万,四方共同组建粤辉电力公司。

  由于辉全还有技术入股,最终占股45%。

  投资到位后,将在深市同时修建两座发电厂。

  其中环保发电厂由辉全派人管理,而粤辉电力及新建的燃煤热电厂都由粤省电力直接管理。

  当天基本就谈妥了合作细节,也不再提什么多少年后收回国有——股份始终是你的。

  只附加了一条协议:

  粤省电力在二十年后,可以按双方认可的三方估值回购辉全持有的股份。

  两天前,双方连意向协议都签完了。

  剩下的正式合同等林祖辉返港后,再委派律师过来处理。

  卫星项目的谈判也不复杂。

  国内愿意协助发射卫星,甚至可以只收发射成本费,但不能保证发射成功。

  至于购买卫星?

  东方红二号可以卖,但它只有两个c频段转发器,只能选择2路彩色卫星电视和1路电视15路卫星广播,而且设计使用寿命只有4.5年。

  只要林祖辉不嫌麻烦,所有这些都可以按原料成本价交易,就当是技术储备了。

  林祖辉当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也太离谱了。

  制造、发射卫星都不是小事,独家使用却只有四年寿命?

  那跟买苏联的卫星也没太大区别,每隔三年就得补射一颗,否则卫视信号就有中断风险。

  再说他发射卫星还指望租转发器收回成本呢。

  最多只有两个卫星频道,还能租给谁?

  估计最多找弯弯或者李加坡问问,看能不能一家一个频道均摊卫星成本。

  但国内发射的卫星,弯弯愿不愿意要都是个问题。

  朱主任倒也不介意。

  私人企业都要算投资回报率,和政府完全是两码事。

  三年赌一次发射成功,还只有两个频道,确实有点拿不出手,林祖辉不愿意也很正常。

  于是他提出另一个方案:采购美国的卫星。

  目前美国有一颗西联星-6号通讯卫星在保险公司手里。

  这颗卫星设计寿命十年以上,搭载二十四个转发器。

  它原是1984年发射失败后被回收的,修好后卖给了特雷卫星公司。

  本来预计今年由国内发射,但特雷卫星公司突然倒闭了。

  而且他们不说是自己的资金问题,非要说不信任国内的发射能力导致融资失败。

  现在国内正憋着一股劲,要筹钱把这颗卫星买下来打上天。

  朱主任建议,林祖辉如果真想买卫星,不如考虑买这颗。

  这颗卫星出厂价约2亿美元,但保险公司当初用五千万美元理赔就拿下了卫星。

  现在世界卫星需求不大,这种几经易手的肯定还要折价。

  国内自然可以合资解决部分费用,在发射费上也能再给优惠。

  林祖辉和王冬私下商议后,觉得买美国卫星确实比三年打一颗、还只有两个频道强多了。

  反正都有发射失败的风险,而长征三号发射一次静止轨道卫星成本就要近两千万美元。

  怎么算、怎么赌,都是买美国的更划算。

  最终他没有替邱老板和邵六叔做承诺,只承诺个人最少解决二千万美元资金。

  后续可以派人去港岛,他会帮忙引荐邱老板、邵六叔两位传媒大亨。

  至于能拉到多少投资,那就要看派去的人口才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