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长治市长子县非遗-鼓书、响铜乐器、上党八音会、炒饼-《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长治市长子县非遗瑰宝:鼓书、响铜乐器、上党八音会与炒饼的文化密码

  在太行山腹地的长治市长子县,千年农耕文明与红色革命基因交织,孕育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长子鼓书、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上党八音会三项国家级非遗,与省级非遗长子炒饼共同构成地方文化的基因图谱。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在当代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一、长子鼓书:乡音里的历史叙事

  国家级非遗,曲艺活化石

  长子鼓书形成于清代,是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

  2011年,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V—98。它以长子方言为载体,融合评书、鼓词、道情等元素,形成“说、唱、表、演”四位一体的表演体系。

  艺人手持书鼓与简板,通过丰富的板式变化和生动的方言表达,讲述《金镯玉环记》《包公案》等传统故事,以及《江姐》《烈火金刚》等现代题材。

  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

  长子鼓书的形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评书艺术。

  清道光年间,山东、河北的大鼓说唱传入长子,与本地评书结合形成“木板书”。

  20世纪40年代,抗日政府组织曲艺队,将鼓书改编为宣传工具,创作《计取北高庙》等红色曲目。

  表演形式也从单人坐唱发展为双人走唱、女艺人登台等多元模式。

  其唱腔包含四句提纲、小扬腔等板式,伴奏乐器从最初的书鼓、手板,扩展至二胡、电子琴等。

  当代传承与创新

  国家级传承人刘引红带领团队,将传统鼓书与现代舞台结合,创作《小两口回娘家》《三圣公主争位》等作品,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群星奖等荣誉。

  长子县通过“周末艺苑”展演、曲艺进校园等活动,培养王晨曦等年轻传承人。

  2025年,长子鼓书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年》,并借助短视频平台触达年轻观众,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云端舞台”的跨越。

  二、长子响铜乐器:千锤百炼的声学奇迹

  国家级非遗,铜乐之乡的匠心

  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美誉,其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

  2008年,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铜、锡为原料,经配料铸胚、高温锻打、热压成型、定音抛光等七道工序,制成平调大锣、蒲剧锣等近三十种乐器,广泛应用于晋剧、京剧及宗教音乐。

  核心技艺与文化象征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响铜乐器制作的精髓。

  定音环节依赖匠人耳音与乐感,通过锤击调节音高,需数十年经验积累。

  玖兴炉响铜乐器厂传承人郭岩峰介绍,一件乐器需手工锻打上万次,抄锣、京钗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乐器上的纹饰融合龙凤、云纹等元素,承载着“鸣锣开道”“驱邪祈福”的文化寓意。

  产业转型与市场拓展

  长子县现有玖兴炉等三大响铜乐器企业,年产量占全国市场的30%。

  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开发文创铜锣、迷你镲片等新品。

  2025年春节前夕,工厂订单量激增,工人加班赶制威风锣、中音手锣等传统乐器,满足民俗活动需求。

  三、上党八音会:太行山间的音乐盛宴

  国家级非遗,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因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胡八种乐器得名。

  其形成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末清初,脱胎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及民歌小调。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58。

  艺术特征与表演形式

  上党八音会以“吹打并重、文武相接”为特色,文场用唢呐、笙演奏悠扬旋律,武场以大鼓、锣镲制造热烈气氛。

  艺人需掌握“文吹”“武吹”技巧,如口咬铡刀吹奏、锣镲抛接等绝活。

  传统曲目包含《扬州傍妆台》《一枝花》等唢呐牌子曲,以及上党梆子、秧歌的唱腔选段。

  现代传承与文化价值

  长子县通过举办八音会大赛、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这一艺术形式复兴。

  2025年,八音会参演首届山西艺术节,并融入文旅项目。

  其音乐构成融合宫廷雅乐、戏曲唱腔与民间小调,成为研究上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长子炒饼:舌尖上的非遗记忆

  省级非遗,百年风味的传承

  长子炒饼始创于清光绪年间,以面粉、猪肉丝、蒜苔、粉条为主料,经和面、烙饼、切丝、炒制等48道工序制成。

  成品色泽金黄,口感爽滑,获晋东南地区名产名吃展销会一等奖。

  2011年,其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

  炒饼制作需“三翻三压”:烙饼时翻面三次,切丝后压散饼块,炒制时压匀调料。

  高汤焖制环节赋予饼丝鲜香,食用时佐以山西老陈醋与蒜末。

  长子县通过制定制作标准、举办技能大赛,推动这一小吃标准化发展。

  2025年,长子炒饼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年》,成为地方美食文化的代表。

  五、非遗活态传承的长子实践

  长子县构建“政府引导 团队传承 赛事推动”的非遗保护体系:文化馆设立传习基地,开展鼓书、八音会进校园活动;玖兴炉乐器厂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响铜乐器制作人才;通过“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赋能,推动非遗与文旅、教育深度融合。

  这些实践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让文化“火”起来,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

  从鼓书的悠扬唱腔到响铜乐器的铿锵之声,从上党八音会的热烈奔放到炒饼的烟火气息,长子县的非遗项目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

  在当代传承中,这些非遗既保持着原真性,又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