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远闻言,心中一震,知道到了关键时刻。
他立刻深深一揖,语气坚定而恳切:“国公爷厚爱,学生感激涕零!然学生自幼体弱,虽经调养,仍远逊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于行军布阵更是纸上谈兵,实无统兵之能。
此册所记,实乃学生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之语,侥幸或有片言只语能入国公爷法眼,已是万幸。
学生志在科举,愿以文章报国,于军旅之事,实不敢有非分之想,亦无力为之。”
他清楚自己的斤两,那些理论不过是前世记忆的搬运和整合,自己并无深刻理解,更无实践经验。真上了战场,恐怕连个普通小兵都不如。
二哥那样的体魄和勇猛才是边关需要的,自己这身子板,还是老老实实走科举之路更稳妥,也能更好地守护家族。
程镇疆看着王明远清瘦却挺直的身板,再想想王二牛那熊罴般的体格,心中也知此事强求不得。
良将需有悍勇之躯,此子虽心思机敏,见识非凡,但这身子骨……确非冲阵斩将的材料,且其全无从军之志。
罢了罢了,他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惋惜,叹了口气:“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可惜了……”
一份可能是惊世骇俗的兵法韬略,却系于一个文弱书生之身,而能践行其勇的悍将,却又……他想起王二牛那“调贼离村”的兵法理解,嘴角不由微微抽动。
王明远见国公神色缓和,知道时机已到,再次躬身,语气极为诚恳:
“国公爷,学生献此拙见,别无所求。
唯有二哥王二牛,他性子憨直,只知奋勇向前,于机变周旋或有不足。
学生恳请国公爷,日后在可能之处,对他……稍加看顾一二。学生与家人,便感激不尽了!”
程镇疆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
“哼,军中自有法度,赏罚分明,岂是因私废公之地?王二牛是块好材料,老夫自会打磨,但他的前程,需用鞑-子的头颅和战功来换!何须你来求情?”
话虽如此,但他的语气却比刚才柔软了不少,甚至带着一丝动容。
这一家子,真是兄友弟恭,情深意重,在这凉薄的世道里,显得尤为珍贵。
不过,即便王明远不说,他又岂会不照拂那个数次救他性命、忠心耿耿的憨蛋?
王明远听出国公语气的松动,心中稍安,知道目的已然达到。
他不再纠缠此事,而是深吸一口气,像是下了某种决心,压低声音道:“国公爷教训的是,是学生僭越了。此外……学生斗胆,针对边关局势,尤其是……内部或有隐忧之事,学生偶有一得,虽不知边关全貌,纯属臆测,或可为一鉴。”
程镇疆目光一凝:“讲。”
王明远道:“学生窃以为,隐匿之敌,看似隐秘,实则必有踪迹。或可……‘引蛇出洞’。”
他结合前世所知的一些谍战剧中关于反谍、清查思路,说得尽量简洁:
“譬如,可故意泄露几路不同的、关于国公爷行踪或下一步动向的‘机密’消息,途径、内容皆有差异,却设下唯有经手之人方能察觉的细微标记。
观其何方消息最先、最准地引来反应,或可顺藤摸瓜。
又或,于关键位置,设下看似诱人却需权限方能触及的‘饵料’,静观何人伸手。
再或,可借整肃、核查之名,行打草惊蛇之实,观其仓促间如何应对掩饰……
此等小人,藏得再深,亦有所图,有所惧。
只需制造足够压力与诱惑,令其动,则必有破绽。”
他将前世那些经典桥段,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包装了一下,点到为止。
无论是送兵书甚至是讲这有些“不太光彩”的计策,这已经是王明远目前能为二哥王二牛做到的极限了,其他的只能交给天意。
程镇疆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深邃地看着王明远,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个青衫少年。
这计策狠辣、老练,直指人心阴暗,绝非一个寻常书生能想出。
此子若入朝堂,恐怕……他心中瞬间闪过“权臣”、“酷吏”等字眼,但随即又化作一片漠然。
罢了,如今这世道,君子往往难容,有些手段,未必是坏事。
至少,此刻这计策,对他眼下处境极有用处。
他甚至在想,有这样心思缜密的弟弟在后面,日后王二牛那憨蛋也更不易被人暗算。
“老夫知道了。”
程镇疆最终只是淡淡说了五个字,不再多言。
但王明远知道,自己的话,对方听进去了。
这时,门外传来亲卫的低报声,示意时辰已到,该出发了。
程镇疆挥了挥手。
王明远和王大牛知道会面结束,再次躬身行礼,悄然退出了房间。
没多久,程镇疆便在一众精锐的护卫下,乘坐马车,准备离开村落继续前往边关。
行至村口,他看到了来送别的王家三人,目光在王明远身上停留片刻,眼中掠过一丝极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感慨,似乎还有一丝难以捕捉的遗憾。
而一旁的王二牛,使劲地朝着三人挥手,怀里还鼓鼓囊囊的,揣的是那个装满鞋垫的包裹。
启程前,他又忍不住伸手进去摸了摸,那硬挺的触感让他心里踏实又滚烫。
刚才趁大哥和三弟拜访国公爷的功夫,他打开包裹将每一双鞋垫都细细看了一遍,那些歪扭的图案,密实的针脚,仿佛还带着家乡的阳光和亲人的温度。
其实以前娘送他的那些,他大多都没舍得穿,怕穿坏了,就没了念想,这次也是一样。
“爹,娘,彩凤,猪娃,你们等着……”他在心中默念,目光望向东南方,那里是家的方向。
“快了,等我打了胜仗,当了将军,一定风风光光接你们来享福!”
王大牛、王明远和狗娃站在村口,久久望着那行人马,直到再也看不到任何踪影。
他立刻深深一揖,语气坚定而恳切:“国公爷厚爱,学生感激涕零!然学生自幼体弱,虽经调养,仍远逊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于行军布阵更是纸上谈兵,实无统兵之能。
此册所记,实乃学生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之语,侥幸或有片言只语能入国公爷法眼,已是万幸。
学生志在科举,愿以文章报国,于军旅之事,实不敢有非分之想,亦无力为之。”
他清楚自己的斤两,那些理论不过是前世记忆的搬运和整合,自己并无深刻理解,更无实践经验。真上了战场,恐怕连个普通小兵都不如。
二哥那样的体魄和勇猛才是边关需要的,自己这身子板,还是老老实实走科举之路更稳妥,也能更好地守护家族。
程镇疆看着王明远清瘦却挺直的身板,再想想王二牛那熊罴般的体格,心中也知此事强求不得。
良将需有悍勇之躯,此子虽心思机敏,见识非凡,但这身子骨……确非冲阵斩将的材料,且其全无从军之志。
罢了罢了,他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惋惜,叹了口气:“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可惜了……”
一份可能是惊世骇俗的兵法韬略,却系于一个文弱书生之身,而能践行其勇的悍将,却又……他想起王二牛那“调贼离村”的兵法理解,嘴角不由微微抽动。
王明远见国公神色缓和,知道时机已到,再次躬身,语气极为诚恳:
“国公爷,学生献此拙见,别无所求。
唯有二哥王二牛,他性子憨直,只知奋勇向前,于机变周旋或有不足。
学生恳请国公爷,日后在可能之处,对他……稍加看顾一二。学生与家人,便感激不尽了!”
程镇疆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
“哼,军中自有法度,赏罚分明,岂是因私废公之地?王二牛是块好材料,老夫自会打磨,但他的前程,需用鞑-子的头颅和战功来换!何须你来求情?”
话虽如此,但他的语气却比刚才柔软了不少,甚至带着一丝动容。
这一家子,真是兄友弟恭,情深意重,在这凉薄的世道里,显得尤为珍贵。
不过,即便王明远不说,他又岂会不照拂那个数次救他性命、忠心耿耿的憨蛋?
王明远听出国公语气的松动,心中稍安,知道目的已然达到。
他不再纠缠此事,而是深吸一口气,像是下了某种决心,压低声音道:“国公爷教训的是,是学生僭越了。此外……学生斗胆,针对边关局势,尤其是……内部或有隐忧之事,学生偶有一得,虽不知边关全貌,纯属臆测,或可为一鉴。”
程镇疆目光一凝:“讲。”
王明远道:“学生窃以为,隐匿之敌,看似隐秘,实则必有踪迹。或可……‘引蛇出洞’。”
他结合前世所知的一些谍战剧中关于反谍、清查思路,说得尽量简洁:
“譬如,可故意泄露几路不同的、关于国公爷行踪或下一步动向的‘机密’消息,途径、内容皆有差异,却设下唯有经手之人方能察觉的细微标记。
观其何方消息最先、最准地引来反应,或可顺藤摸瓜。
又或,于关键位置,设下看似诱人却需权限方能触及的‘饵料’,静观何人伸手。
再或,可借整肃、核查之名,行打草惊蛇之实,观其仓促间如何应对掩饰……
此等小人,藏得再深,亦有所图,有所惧。
只需制造足够压力与诱惑,令其动,则必有破绽。”
他将前世那些经典桥段,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包装了一下,点到为止。
无论是送兵书甚至是讲这有些“不太光彩”的计策,这已经是王明远目前能为二哥王二牛做到的极限了,其他的只能交给天意。
程镇疆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深邃地看着王明远,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个青衫少年。
这计策狠辣、老练,直指人心阴暗,绝非一个寻常书生能想出。
此子若入朝堂,恐怕……他心中瞬间闪过“权臣”、“酷吏”等字眼,但随即又化作一片漠然。
罢了,如今这世道,君子往往难容,有些手段,未必是坏事。
至少,此刻这计策,对他眼下处境极有用处。
他甚至在想,有这样心思缜密的弟弟在后面,日后王二牛那憨蛋也更不易被人暗算。
“老夫知道了。”
程镇疆最终只是淡淡说了五个字,不再多言。
但王明远知道,自己的话,对方听进去了。
这时,门外传来亲卫的低报声,示意时辰已到,该出发了。
程镇疆挥了挥手。
王明远和王大牛知道会面结束,再次躬身行礼,悄然退出了房间。
没多久,程镇疆便在一众精锐的护卫下,乘坐马车,准备离开村落继续前往边关。
行至村口,他看到了来送别的王家三人,目光在王明远身上停留片刻,眼中掠过一丝极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感慨,似乎还有一丝难以捕捉的遗憾。
而一旁的王二牛,使劲地朝着三人挥手,怀里还鼓鼓囊囊的,揣的是那个装满鞋垫的包裹。
启程前,他又忍不住伸手进去摸了摸,那硬挺的触感让他心里踏实又滚烫。
刚才趁大哥和三弟拜访国公爷的功夫,他打开包裹将每一双鞋垫都细细看了一遍,那些歪扭的图案,密实的针脚,仿佛还带着家乡的阳光和亲人的温度。
其实以前娘送他的那些,他大多都没舍得穿,怕穿坏了,就没了念想,这次也是一样。
“爹,娘,彩凤,猪娃,你们等着……”他在心中默念,目光望向东南方,那里是家的方向。
“快了,等我打了胜仗,当了将军,一定风风光光接你们来享福!”
王大牛、王明远和狗娃站在村口,久久望着那行人马,直到再也看不到任何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