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晨的风带着些凉意,从揽月轩半开的窗棂钻进来,吹得案上的书页轻轻翻动。沈月娥坐在窗边,手里捏着一枚素银簪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簪头的缠枝纹——方才平儿带来的消息,还在她脑海里反复盘旋,像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老太太库房里发现了李瓶儿的手抄经书,里面还夹着东西?王熙凤特意让平儿来问她要不要去看?
她抬眼看向窗外,院中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青石板上积了薄薄一层,被晨露打湿,泛着冷光。这场景让她瞬间想起前几日邢夫人送来的毒锦缎,还有安胎药里的赤蝎涎——每一次“意外发现”,每一次“好意相邀”,背后都藏着淬毒的刀子。这次,会是例外吗?
去,意味着可能踏入新的陷阱。那经书里的东西,若是有人故意放进去的诱饵,她一旦碰了,就可能被卷入更深的漩涡,甚至连累腹中的孩子。可不去,又意味着放弃可能的线索——李瓶儿的死本就蹊跷,那本经书若是真与她有关,里面的东西说不定能牵扯出账本的秘密,甚至找到那个藏在暗处的黑手。
指尖传来素银的凉意,沈月娥深吸一口气,手不自觉地覆在小腹上。那里微微隆起,孩子偶尔会轻轻动一下,像是在提醒她: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姨娘,平儿姑娘还在外面等着呢。”翠儿轻声提醒,手里捧着一杯刚温好的姜茶,“天凉,您喝口茶暖暖身子,也好好想想。”
沈月娥接过姜茶,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传到心口,让她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她放下茶杯,理了理衣襟,对翠儿说:“让平儿进来吧。”
平儿走进来时,手里还拿着一个描金的小盒子,里面装着老太太刚赏的几块杏仁糕。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语气却透着几分谨慎:“姨娘身子好些了吗?老太太特意让我给您带了些杏仁糕,说是您以前爱吃的。”
沈月娥接过盒子,掀开一角,一股淡淡的杏仁香飘出来——确实是她以前常吃的口味,可如今,她连一口都不敢轻易碰。她合上盒子,放在一边,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疲惫,眉头微蹙:“多谢老太太和二奶奶挂心。只是我这身子不争气,自从前几日误碰了那有问题的药,现在总觉得浑身乏力,连走路都得慢慢挪。”
她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担忧:“再说,李瓶儿姑娘毕竟是故去的人,她的东西怕是带着些阴气。我如今怀着孩子,最忌冲撞这些,若是不小心扰了胎气,反倒辜负了老太太和二奶奶的心意。”
她刻意强调“误碰了有问题的药”,既是提醒平儿她曾遭遇过暗算,也是暗示自己如今不得不谨慎。同时,用“怕冲撞阴气”这个理由,既符合孕妇的忌讳,又不会显得刻意推脱,合情合理。
平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她点了点头,语气依旧温和:“姨娘顾虑得是,毕竟孩子要紧。那我就回去跟二奶奶说,您身子不便,就不去了。”
平儿走后,沈月娥立刻站起身,走到门边,确认四周没人,才对翠儿压低声音:“你现在就去老太太院里,找机会跟鸳鸯身边的小丫鬟春桃聊聊。就说我让你给她带了块上次从苏州买来的胭脂,问问她那本经书里到底夹了什么,当时都有谁在场,王熙凤和老太太看到东西后的反应是什么。记住,别问得太直白,免得引人怀疑。”
翠儿连忙点头,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小巧的胭脂盒——那是沈月娥特意让沈青买来的,颜色娇艳,是丫鬟们都喜欢的款式。她小心翼翼地把胭脂盒藏在袖口里,快步走了出去。
沈月娥坐在窗边,看着翠儿的背影消失在院门后,心里依旧七上八下。她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查到有用的线索,只希望不要又是一场空欢喜,甚至是新的陷阱。
(二)
接下来的两日,沈月娥把“谨慎”二字刻进了骨子里,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饮食上,小厨房送来的每一道菜,她都要让翠儿先用银针试毒——翠儿拿着银针,在菜里搅动三圈,停留片刻,再仔细观察银针的颜色,确认没变黑,才敢递给她。她自己还要再闻一遍,鼻尖几乎碰到菜碟,分辨有没有异样的气味。
有一次,小厨房送来一盘她以前爱吃的桂花糕,翠儿试毒后没发现问题,可沈月娥拿起一块,刚要放进嘴里,就注意到其中两块糕的颜色比其他的略深,质地也更硬些。她立刻放下糕,让翠儿把那两块单独挑出来,拿到院子里喂狗——那狗吃了没多久,就开始吐白沫,虽然没危及性命,却也让沈月娥心有余悸。
从那以后,她连自己爱吃的东西都不敢多碰,每样只浅尝辄止,生怕里面藏着不易察觉的毒素。
衣着上,她把之前新赏下来的云锦、杭绸都锁进了衣柜最底层,只穿以前浆洗过多次、确认绝无问题的旧衣。那些旧衣大多是素色的棉布,虽然不如新衣服光鲜,却让她觉得安心。首饰也尽量从简,只戴一枚母亲留下的玉坠和一对素银耳环,那些金饰、宝石首饰,统统被她收了起来。
有一次,常嬷嬷特意拿来一支赤金嵌珍珠的发簪,说是王熙凤赏的,让她戴着好看些。沈月娥接过簪子,仔细看了看,发现簪头的珍珠缝隙里似乎藏着些白色的粉末。她借口“孕期皮肤敏感,戴金饰会过敏”,把簪子还给了常嬷嬷,看着常嬷嬷脸上闪过一丝不以为然,她却丝毫不敢放松。
起居上,她不再允许常嬷嬷等人随意进入她的内屋,尤其是她的床铺和妆奁。每天早上起床后,她都会让翠儿重新检查一遍被褥枕席,看看有没有异样的痕迹或气味;窗棂和门扉也会亲自查看,确认没有被人动过手脚。
有一天中午,她想小憩片刻,让翠儿守在门外。刚躺下没多久,就听到门外传来“哗啦”一声,像是有人把水泼在了地上。她立刻坐起来,让翠儿出去看看——原来是一个负责洒扫的小丫鬟“失手”把水桶打翻了,水正好泼在她卧室门外的石子路上,若是她当时正好走出去,肯定会滑倒。
沈月娥看着那湿漉漉的石子路,又看了看小丫鬟慌乱的表情,心里清楚,这绝不是“失手”那么简单。她没说什么,只是让翠儿把水清理干净,然后把那个小丫鬟调去了后院,不再让她靠近揽月轩的前院。
煎药的事,她更是不敢再假手于人。她特意去找王熙凤,语气恳切地说:“二奶奶,我知道让翠儿煎药有些不合规矩,可自从前几日误喝了有问题的药,我心里总是不安。若是能让翠儿在我眼皮底下煎药,我也能安心些,对孩子也好。”
王熙凤沉吟片刻,看着她满脸的担忧,最终点了点头:“也罢,你如今怀着孕,心情最重要。你就把药材领回揽月轩,让翠儿煎吧,只是要注意火候,别糟蹋了药材。”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翠儿都会去药房领药材,然后带回揽月轩的小厨房。沈月娥会亲自看着翠儿清洗药材,确认每一根、每一片都没问题,才让她下锅煎。煎药的过程中,她也会时不时去厨房看看,确保没有任何人靠近。
这种谨慎让她身心俱疲,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觉得浑身酸痛,连做梦都在提防有人下毒。可她知道,她不能放松——只要稍微疏忽一点,她和孩子就可能万劫不复。
常嬷嬷对她这般姿态,表面上依旧恭敬,每次送东西来,都会耐心等她检查完,可眼神里却难免流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甚至偶尔会说:“姨娘,您是不是太小心了?府里都是自己人,哪有那么多坏人?”
沈月娥只是淡淡一笑,不解释也不反驳。她知道,这些人或许没有坏心,却也未必能理解她的处境。在这深宅大院里,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三)
两日后的傍晚,翠儿终于从老太太院里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快步走到沈月娥身边,压低声音,把探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姨娘,我找到春桃了,把胭脂给了她,她跟我说了不少事。”翠儿喝了口茶,喘了口气,“她说,那本经书是用深蓝色的布包着的,放在老太太库房的最里面,鸳鸯姐姐收拾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才发现里面夹着东西。”
“里面是什么?”沈月娥连忙追问。
“是几张脂粉铺子的旧票据,还有一枚银戒指。”翠儿回忆着春桃的话,“票据是城西‘凝香阁’的,日期都是三年前的,上面写着买的胭脂、香粉,金额都不大。那枚银戒指是素面的,上面刻着云纹,只是时间太久,云纹都模糊了,成色也一般,看着不像值钱的东西。”
沈月娥皱起眉头——李瓶儿为什么会珍藏几张过期的脂粉票据?还有那枚银戒指,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春桃还说,最奇怪的是那本经书的字迹。”翠儿继续说道,“鸳鸯姐姐以前跟着老太太,见过大小姐林黛玉的字迹,她说那本经书的字,看着跟大小姐的笔迹很像,只是比大小姐的字稍微粗一点,像是刻意模仿的。”
李瓶儿珍藏着一本疑似林黛玉手抄的经书?这个消息让沈月娥心头一震。林黛玉是林家的大小姐,早逝多年,与李瓶儿素无交集,李瓶儿为什么会有她的手抄经书?而且还是模仿的字迹?
“那王熙凤和老太太看到这些东西,是什么反应?”沈月娥又问。
“老太太只是看了看,说‘都是些旧东西,收起来吧’,没多说什么。”翠儿回答道,“二奶奶拿起那枚银戒指看了半天,还让鸳鸯姐姐找了块布擦了擦,然后才说‘许是李姨娘以前随手放进去的,没什么要紧’,也让收起来了。”
沈月娥沉默了。王熙凤的反应有些奇怪,她若是真觉得那枚戒指不重要,为什么要仔细看,还让人擦拭?难道她认识那枚戒指?
“对了,姨娘,春桃还画了那枚银戒指的样子,我记下来了。”翠儿从袖口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用炭笔画着一枚戒指,戒指上的云纹歪歪扭扭,却能看出大致的形状。
沈月娥接过纸条,仔细看着——那云纹是由几条曲线组成的,中间还夹着一条细细的折线。这个图案,让她瞬间想起了苏十三的标记——苏十三的腰牌上,也有类似的云纹,只是中间夹的是圆点,不是折线。
是巧合吗?还是说,这枚戒指与苏十三有关?李瓶儿和苏十三,又有什么联系?
无数疑问在她脑海里盘旋,却找不到答案。她让翠儿把纸条收好,然后对她说:“你再联系沈青,让他去查城西的‘凝香阁’,看看这家脂粉铺子现在还在不在,三年前是谁在经营,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另外,让他也查查那枚银戒指的云纹,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者与哪个势力有关。”
“我知道了,姨娘。”翠儿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了。
沈月娥坐在窗边,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越来越不安。李瓶儿、林黛玉、凝香阁、银戒指、苏十三……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像是散落的珠子,缺少一根串联的线。可她隐隐觉得,这些线索背后,一定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或许就与那个想置她于死地的黑手有关。
(四)
持续的紧张和警惕,让沈月娥的精神越来越差。夜里总是做噩梦,梦见有人拿着刀子向她的肚子刺来,她拼命躲闪,却怎么也躲不开;白天也时常感到心悸气短,走几步路就觉得累,连吃饭都没了胃口。
翠儿看着她日渐憔悴的样子,心里很是着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帮她。“姨娘,您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身子会垮的。”翠儿一边给她揉着太阳穴,一边心疼地说,“要不,咱们再请叶郎中看看?让他给您开些安神的方子?”
沈月娥摇了摇头——她现在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开的方子,哪怕是叶郎中。可这样下去,不等敌人动手,她自己就要先垮了。
她忽然想起叶郎中之前留下的话,说若是有需要,可以通过沈青联系他。或许,她可以不请叶郎中来府里,而是让他给一份孕期保健的指南,教她怎么通过日常的方法调理身体,辨别风险。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她立刻让翠儿联系沈青,让他给叶郎中带话,想要一份详细的孕期保健与饮食禁忌指南,尤其是如何辨别常见的有害之物,比如被污染的食材、有毒的花草香气等。
沈青很快就传来了消息,说叶郎中很乐意帮忙,会尽快把指南写好,让他转交。
三日后,一份厚厚的手札被秘密送到了揽月轩。手札是用竹纸写的,字迹娟秀工整,里面详细列出了数十条实用的建议,还配了一些简单的图画,比如不同有毒花草的样子,正常与异常食材的对比等。
沈月娥翻开手札,第一条就写着如何辨别被轻微污染的食材:“米若有霉味,虽经淘洗,煮后粥仍带涩味;肉若不新鲜,焯水时会浮起一层灰沫,且有腥气;蔬菜若被农药污染,叶子边缘会发黄,且有刺鼻气味。”
后面还有关于花草香气的建议:“夜来香夜间释放废气,孕妇久闻易头晕;夹竹桃全株有毒,其花香虽淡,却会影响胎儿发育;安神香若添加过量麝香,会有甜腻味,需警惕。”
手札里还提到了如何通过自身脉象和舌苔判断身体状况:“孕期正常脉象为滑利有力,若脉象变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需补养;舌苔若呈黄色,且有厚腻感,可能是体内有湿热,需调整饮食,多食清淡之物。”
沈月娥越看越觉得安心,这份手札就像一本“避毒手册”,让她学会了更多实用的方法。她按照手札里的建议,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起居——每天早上会仔细检查买来的米和肉,确认没问题才让翠儿做饭;院子里的花草也按照手札里的说明,移除了几盆可能有害的,比如一盆夜来香和两盆夹竹桃;她还学会了自己摸脉,每天早上醒来后,都会先摸一摸自己的脉象,确认正常才放心。
她还让沈青在外采购了一些叶郎中推荐的、品质有保障的食材,比如从乡下农户手里买的新米,从可靠的肉铺买的新鲜猪肉,还有一些晒干的、没有农药污染的野菜。这些食材被混在府里的份例中送入揽月轩,让她的饮食多了一层保障。
有了这份手札,沈月娥的心态渐渐平和了些,不再像以前那样草木皆兵。她知道,谨慎依旧重要,但也不能让恐惧占据自己的生活——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孩子。
(五)
然而,府里的暗流并未因此平息。这日午后,沈月娥让翠儿陪她在院中的廊下散步,刚走到拐角处,就听到两个小丫鬟在低声嚼舌。
“你听说了吗?赵姨娘禁足的时候,天天在屋里哭,说月姨娘是灾星。”一个穿着浅绿色衣裙的小丫鬟说道,声音压得很低,却还是能清晰地传到沈月娥耳中,“她说月姨娘一怀孕,府里就没安生过,知礼哥儿中毒,药房出了奸细,都是因为月姨娘带来的晦气。”
“可不是嘛!”另一个穿着粉色衣裙的小丫鬟附和道,“我听赵姨娘身边的小红说,赵姨娘还说,月姨娘怀的孩子也不是什么好兆头,说不定会克了府里的其他人。现在府里好多人都在私下说,月姨娘就是个扫把星。”
沈月娥的脚步顿住了,心口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又闷又疼。她知道这些流言肯定是邢夫人一系放出来的——她们明着下手不成,就开始用这种软刀子,败坏她的名声,让府里的人都排斥她,甚至让老爷和老太太对她产生不满。
翠儿气得脸都红了,就要上前去呵斥那两个小丫鬟,却被沈月娥拦住了。“别去。”沈月娥低声说,“她们只是传话的,就算骂了她们,也堵不住所有人的嘴。”
翠儿咬着嘴唇,不甘心地说:“可她们也不能这么胡说八道啊!姨娘明明是受害者,她们怎么能颠倒黑白!”
沈月娥轻轻摇了摇头,心里却很清楚,在这深宅大院里,流言往往比真相更有市场。她需要的不是和两个小丫鬟争执,而是找到一个能彻底平息流言的方法。
几日后,老太太派人来请沈月娥去荣庆堂说话。沈月娥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她特意穿了一身素色的棉布衣裙,头发上只插了那枚母亲留下的玉坠,脸上没施粉黛,显得格外素雅。
见到老太太时,她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慢慢捻着。鸳鸯站在一旁,给她剥着橘子。
“月娥来了,快坐。”老太太看到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指了指身边的椅子,“最近身子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喝药?”
沈月娥坐下后,轻轻福了福身,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却又不失分寸:“劳老太太挂心,妾身身子还好,只是……”她顿了顿,垂下眼帘,声音低了些,“只是最近总听到些闲话,说妾身是灾星,怀了孩子还连累府里不安生。妾身心里难受,晚上总睡不好,也怕这些话传到孩子耳朵里,影响了他。”
她说着,手轻轻覆在小腹上,眼中泛起一丝水光,显得格外可怜。
老太太闻言,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把手里的佛珠往桌上一放,语气严厉:“胡说八道!你怀的是林家的子孙,是天大的喜事,怎么会是灾星?那些乱嚼舌根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
她转头对鸳鸯说:“鸳鸯,你去告诉府里的人,谁要是再敢说月娥的闲话,不管是谁,都给我拉下去打***板!再敢胡说,就直接撵出府去!”
“是,老太太。”鸳鸯连忙应下,转身就要去传话。
“等等。”老太太叫住她,又看向沈月娥,语气缓和了些,“月娥,你也别往心里去。那些人都是些没见识的,别让她们影响了你的心情。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养胎,给林家生个健康的孩子,其他的事,有我在呢。”
沈月娥连忙道谢,眼眶微微发红:“多谢老太太为妾身做主,妾身定当好好养胎,不辜负老太太的期望。”
从荣庆堂回来后,府里的流言果然少了很多。下人们都怕被打板子,没人再敢私下议论沈月娥。沈月娥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息——只要那个黑手还在,流言迟早还会再起。但至少现在,她获得了老太太的支持,暂时安全了。
(六)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月娥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也越来越不便。她按照叶郎中手札里的建议,每天早晚都会在院子里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傍晚时分,夕阳把院子里的梧桐叶染成了金黄色,微风一吹,叶子轻轻飘落,像蝴蝶一样飞舞。沈月娥扶着翠儿的手,慢慢走在青石板上,看着地上的落叶,心里难得平静。
“姨娘,您看,那棵牵牛花又开了几朵。”翠儿指着廊下的牵牛花,语气带着几分欣喜,“粉紫色的,真好看。”
沈月娥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廊下的牵牛花确实开得正好,淡紫色的花瓣沾着夕阳的余晖,显得格外娇艳。她停下脚步,伸手轻轻碰了碰花瓣,柔软的触感让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就在这时,腹中的孩子轻轻踢了她一下,像是在回应她的好心情。沈月娥的心瞬间被填满了,所有的疲惫和警惕,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她知道,只要孩子平安,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屋里后,翠儿给她端来了一碗温热的莲子羹。沈月娥接过碗,慢慢喝着,莲子的清甜在嘴里散开,让她心情舒畅。
“姨娘,沈青哥那边有消息了。”翠儿忽然说道,“他说城西的‘凝香阁’三年前就关门了,以前的老板是个姓王的妇人,听说后来带着家人去了外地,没人知道具体去了哪里。至于那枚银戒指,他问了不少人,都说那云纹没什么特别的,像是普通的装饰。”
沈月娥闻言,心里难免有些失望——线索又断了。但她很快又打起精神,对翠儿说:“让沈青继续查,就算找不到老板,也问问附近的邻居,看看能不能知道些别的,比如姓王的妇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朋友,或者‘凝香阁’以前有没有什么常客。”
“我知道了,姨娘。”翠儿点头应下。
夜深了,沈月娥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心里默默想着:虽然线索暂时断了,但她不会放弃。只要她还在,只要孩子还在,她就会一直查下去,直到找到那个黑手,为自己和孩子讨回公道。
她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轻声说:“孩子,再给娘亲一点时间,娘亲一定会保护好你,让你平安出生,平安长大。”
腹中的孩子似乎听懂了她的话,又轻轻动了一下。沈月娥笑了,闭上眼睛,渐渐进入了梦乡——这是她最近几天睡得最安稳的一次。
(结尾悬念)
第二日清晨,沈月娥刚起床,就听到院门外传来丫鬟的声音:“姨娘,邢夫人屋里的周嬷嬷来了,说是奉太太之命,给您送东西来的。”
沈月娥心里一紧——邢夫人又要耍什么花样?周嬷嬷是邢夫人身边的梳头嬷嬷,平时沉默寡言,几乎从不与人交往,这次怎么会突然来送东西?
她整理了一下衣襟,对翠儿说:“让她进来吧。”
周嬷嬷走进来时,手里捧着一个描金的锦盒,盒子上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她穿着一身深灰色的衣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却带着几分刻意的恭敬:“见过月姨娘。太太听说您最近睡眠不好,特意让老奴给您送些新制的百合香粉来,说是这香粉能安神助眠,对您和小主子都好。”
她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一个白瓷瓶,瓶身上刻着“百合香粉”四个字。一股淡淡的百合香飘出来,清新雅致,闻着确实让人心情舒畅。
“太太还特意吩咐老奴跟您说,”周嬷嬷继续说道,眼神不经意地扫过沈月娥的肚子,“这香粉是太太特意让人送到城外水月庵,请慧明师太亲手加持诵经过的,最是洁净祥和,您只管放心用,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慧明师太?沈月娥心里一动——水月庵是邢夫人常去的庵堂,慧明师太也是她的熟人。邢夫人特意提这个,是想让她放松警惕吗?
她看着周嬷嬷手里的锦盒,又看了看周嬷嬷的手——她的手指有些颤抖,锦盒的盖子没盖严,能看到白瓷瓶的瓶口似乎沾着一点淡粉色的粉末,与香粉的颜色不太一样。
沈月娥的眉头缓缓蹙了起来。这百合香粉,真的像邢夫人说的那样安全吗?周嬷嬷的异常反应,又意味着什么?
(本集完)
第67集《雪娥冷观局中变》简单内容提示:
沈月娥(雪娥)虽身处困境,但开始强迫自己抽离出来,以更冷静的视角观察府中人事变动、势力消长,尤其是王熙凤与邢夫人之间的微妙平衡。她仔细分析“抱子”计划的可行性、风险与收益,权衡王熙凤、邢夫人、林老爷等各方可能的态度与反应。可能从周嬷嬷送香粉等不寻常事件中,嗅到某种契机,或是发现邢夫人与王熙凤之间矛盾有了新的爆发点。沈月娥不再完全被动,开始依据冷眼观察所得,极隐秘地布局,或许是通过潘金莲传递某些信息,或是利用流言反制,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位置。沈月娥的“冷观”会让她发现什么关键信息?她会如何利用周嬷嬷这个变数?她那“抱子”的念头,是否会在此阶段形成初步计划?
秋晨的风带着些凉意,从揽月轩半开的窗棂钻进来,吹得案上的书页轻轻翻动。沈月娥坐在窗边,手里捏着一枚素银簪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簪头的缠枝纹——方才平儿带来的消息,还在她脑海里反复盘旋,像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老太太库房里发现了李瓶儿的手抄经书,里面还夹着东西?王熙凤特意让平儿来问她要不要去看?
她抬眼看向窗外,院中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青石板上积了薄薄一层,被晨露打湿,泛着冷光。这场景让她瞬间想起前几日邢夫人送来的毒锦缎,还有安胎药里的赤蝎涎——每一次“意外发现”,每一次“好意相邀”,背后都藏着淬毒的刀子。这次,会是例外吗?
去,意味着可能踏入新的陷阱。那经书里的东西,若是有人故意放进去的诱饵,她一旦碰了,就可能被卷入更深的漩涡,甚至连累腹中的孩子。可不去,又意味着放弃可能的线索——李瓶儿的死本就蹊跷,那本经书若是真与她有关,里面的东西说不定能牵扯出账本的秘密,甚至找到那个藏在暗处的黑手。
指尖传来素银的凉意,沈月娥深吸一口气,手不自觉地覆在小腹上。那里微微隆起,孩子偶尔会轻轻动一下,像是在提醒她: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姨娘,平儿姑娘还在外面等着呢。”翠儿轻声提醒,手里捧着一杯刚温好的姜茶,“天凉,您喝口茶暖暖身子,也好好想想。”
沈月娥接过姜茶,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传到心口,让她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她放下茶杯,理了理衣襟,对翠儿说:“让平儿进来吧。”
平儿走进来时,手里还拿着一个描金的小盒子,里面装着老太太刚赏的几块杏仁糕。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语气却透着几分谨慎:“姨娘身子好些了吗?老太太特意让我给您带了些杏仁糕,说是您以前爱吃的。”
沈月娥接过盒子,掀开一角,一股淡淡的杏仁香飘出来——确实是她以前常吃的口味,可如今,她连一口都不敢轻易碰。她合上盒子,放在一边,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疲惫,眉头微蹙:“多谢老太太和二奶奶挂心。只是我这身子不争气,自从前几日误碰了那有问题的药,现在总觉得浑身乏力,连走路都得慢慢挪。”
她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担忧:“再说,李瓶儿姑娘毕竟是故去的人,她的东西怕是带着些阴气。我如今怀着孩子,最忌冲撞这些,若是不小心扰了胎气,反倒辜负了老太太和二奶奶的心意。”
她刻意强调“误碰了有问题的药”,既是提醒平儿她曾遭遇过暗算,也是暗示自己如今不得不谨慎。同时,用“怕冲撞阴气”这个理由,既符合孕妇的忌讳,又不会显得刻意推脱,合情合理。
平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她点了点头,语气依旧温和:“姨娘顾虑得是,毕竟孩子要紧。那我就回去跟二奶奶说,您身子不便,就不去了。”
平儿走后,沈月娥立刻站起身,走到门边,确认四周没人,才对翠儿压低声音:“你现在就去老太太院里,找机会跟鸳鸯身边的小丫鬟春桃聊聊。就说我让你给她带了块上次从苏州买来的胭脂,问问她那本经书里到底夹了什么,当时都有谁在场,王熙凤和老太太看到东西后的反应是什么。记住,别问得太直白,免得引人怀疑。”
翠儿连忙点头,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小巧的胭脂盒——那是沈月娥特意让沈青买来的,颜色娇艳,是丫鬟们都喜欢的款式。她小心翼翼地把胭脂盒藏在袖口里,快步走了出去。
沈月娥坐在窗边,看着翠儿的背影消失在院门后,心里依旧七上八下。她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查到有用的线索,只希望不要又是一场空欢喜,甚至是新的陷阱。
(二)
接下来的两日,沈月娥把“谨慎”二字刻进了骨子里,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饮食上,小厨房送来的每一道菜,她都要让翠儿先用银针试毒——翠儿拿着银针,在菜里搅动三圈,停留片刻,再仔细观察银针的颜色,确认没变黑,才敢递给她。她自己还要再闻一遍,鼻尖几乎碰到菜碟,分辨有没有异样的气味。
有一次,小厨房送来一盘她以前爱吃的桂花糕,翠儿试毒后没发现问题,可沈月娥拿起一块,刚要放进嘴里,就注意到其中两块糕的颜色比其他的略深,质地也更硬些。她立刻放下糕,让翠儿把那两块单独挑出来,拿到院子里喂狗——那狗吃了没多久,就开始吐白沫,虽然没危及性命,却也让沈月娥心有余悸。
从那以后,她连自己爱吃的东西都不敢多碰,每样只浅尝辄止,生怕里面藏着不易察觉的毒素。
衣着上,她把之前新赏下来的云锦、杭绸都锁进了衣柜最底层,只穿以前浆洗过多次、确认绝无问题的旧衣。那些旧衣大多是素色的棉布,虽然不如新衣服光鲜,却让她觉得安心。首饰也尽量从简,只戴一枚母亲留下的玉坠和一对素银耳环,那些金饰、宝石首饰,统统被她收了起来。
有一次,常嬷嬷特意拿来一支赤金嵌珍珠的发簪,说是王熙凤赏的,让她戴着好看些。沈月娥接过簪子,仔细看了看,发现簪头的珍珠缝隙里似乎藏着些白色的粉末。她借口“孕期皮肤敏感,戴金饰会过敏”,把簪子还给了常嬷嬷,看着常嬷嬷脸上闪过一丝不以为然,她却丝毫不敢放松。
起居上,她不再允许常嬷嬷等人随意进入她的内屋,尤其是她的床铺和妆奁。每天早上起床后,她都会让翠儿重新检查一遍被褥枕席,看看有没有异样的痕迹或气味;窗棂和门扉也会亲自查看,确认没有被人动过手脚。
有一天中午,她想小憩片刻,让翠儿守在门外。刚躺下没多久,就听到门外传来“哗啦”一声,像是有人把水泼在了地上。她立刻坐起来,让翠儿出去看看——原来是一个负责洒扫的小丫鬟“失手”把水桶打翻了,水正好泼在她卧室门外的石子路上,若是她当时正好走出去,肯定会滑倒。
沈月娥看着那湿漉漉的石子路,又看了看小丫鬟慌乱的表情,心里清楚,这绝不是“失手”那么简单。她没说什么,只是让翠儿把水清理干净,然后把那个小丫鬟调去了后院,不再让她靠近揽月轩的前院。
煎药的事,她更是不敢再假手于人。她特意去找王熙凤,语气恳切地说:“二奶奶,我知道让翠儿煎药有些不合规矩,可自从前几日误喝了有问题的药,我心里总是不安。若是能让翠儿在我眼皮底下煎药,我也能安心些,对孩子也好。”
王熙凤沉吟片刻,看着她满脸的担忧,最终点了点头:“也罢,你如今怀着孕,心情最重要。你就把药材领回揽月轩,让翠儿煎吧,只是要注意火候,别糟蹋了药材。”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翠儿都会去药房领药材,然后带回揽月轩的小厨房。沈月娥会亲自看着翠儿清洗药材,确认每一根、每一片都没问题,才让她下锅煎。煎药的过程中,她也会时不时去厨房看看,确保没有任何人靠近。
这种谨慎让她身心俱疲,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觉得浑身酸痛,连做梦都在提防有人下毒。可她知道,她不能放松——只要稍微疏忽一点,她和孩子就可能万劫不复。
常嬷嬷对她这般姿态,表面上依旧恭敬,每次送东西来,都会耐心等她检查完,可眼神里却难免流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甚至偶尔会说:“姨娘,您是不是太小心了?府里都是自己人,哪有那么多坏人?”
沈月娥只是淡淡一笑,不解释也不反驳。她知道,这些人或许没有坏心,却也未必能理解她的处境。在这深宅大院里,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三)
两日后的傍晚,翠儿终于从老太太院里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快步走到沈月娥身边,压低声音,把探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姨娘,我找到春桃了,把胭脂给了她,她跟我说了不少事。”翠儿喝了口茶,喘了口气,“她说,那本经书是用深蓝色的布包着的,放在老太太库房的最里面,鸳鸯姐姐收拾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才发现里面夹着东西。”
“里面是什么?”沈月娥连忙追问。
“是几张脂粉铺子的旧票据,还有一枚银戒指。”翠儿回忆着春桃的话,“票据是城西‘凝香阁’的,日期都是三年前的,上面写着买的胭脂、香粉,金额都不大。那枚银戒指是素面的,上面刻着云纹,只是时间太久,云纹都模糊了,成色也一般,看着不像值钱的东西。”
沈月娥皱起眉头——李瓶儿为什么会珍藏几张过期的脂粉票据?还有那枚银戒指,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春桃还说,最奇怪的是那本经书的字迹。”翠儿继续说道,“鸳鸯姐姐以前跟着老太太,见过大小姐林黛玉的字迹,她说那本经书的字,看着跟大小姐的笔迹很像,只是比大小姐的字稍微粗一点,像是刻意模仿的。”
李瓶儿珍藏着一本疑似林黛玉手抄的经书?这个消息让沈月娥心头一震。林黛玉是林家的大小姐,早逝多年,与李瓶儿素无交集,李瓶儿为什么会有她的手抄经书?而且还是模仿的字迹?
“那王熙凤和老太太看到这些东西,是什么反应?”沈月娥又问。
“老太太只是看了看,说‘都是些旧东西,收起来吧’,没多说什么。”翠儿回答道,“二奶奶拿起那枚银戒指看了半天,还让鸳鸯姐姐找了块布擦了擦,然后才说‘许是李姨娘以前随手放进去的,没什么要紧’,也让收起来了。”
沈月娥沉默了。王熙凤的反应有些奇怪,她若是真觉得那枚戒指不重要,为什么要仔细看,还让人擦拭?难道她认识那枚戒指?
“对了,姨娘,春桃还画了那枚银戒指的样子,我记下来了。”翠儿从袖口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用炭笔画着一枚戒指,戒指上的云纹歪歪扭扭,却能看出大致的形状。
沈月娥接过纸条,仔细看着——那云纹是由几条曲线组成的,中间还夹着一条细细的折线。这个图案,让她瞬间想起了苏十三的标记——苏十三的腰牌上,也有类似的云纹,只是中间夹的是圆点,不是折线。
是巧合吗?还是说,这枚戒指与苏十三有关?李瓶儿和苏十三,又有什么联系?
无数疑问在她脑海里盘旋,却找不到答案。她让翠儿把纸条收好,然后对她说:“你再联系沈青,让他去查城西的‘凝香阁’,看看这家脂粉铺子现在还在不在,三年前是谁在经营,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另外,让他也查查那枚银戒指的云纹,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者与哪个势力有关。”
“我知道了,姨娘。”翠儿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了。
沈月娥坐在窗边,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越来越不安。李瓶儿、林黛玉、凝香阁、银戒指、苏十三……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像是散落的珠子,缺少一根串联的线。可她隐隐觉得,这些线索背后,一定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或许就与那个想置她于死地的黑手有关。
(四)
持续的紧张和警惕,让沈月娥的精神越来越差。夜里总是做噩梦,梦见有人拿着刀子向她的肚子刺来,她拼命躲闪,却怎么也躲不开;白天也时常感到心悸气短,走几步路就觉得累,连吃饭都没了胃口。
翠儿看着她日渐憔悴的样子,心里很是着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帮她。“姨娘,您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身子会垮的。”翠儿一边给她揉着太阳穴,一边心疼地说,“要不,咱们再请叶郎中看看?让他给您开些安神的方子?”
沈月娥摇了摇头——她现在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开的方子,哪怕是叶郎中。可这样下去,不等敌人动手,她自己就要先垮了。
她忽然想起叶郎中之前留下的话,说若是有需要,可以通过沈青联系他。或许,她可以不请叶郎中来府里,而是让他给一份孕期保健的指南,教她怎么通过日常的方法调理身体,辨别风险。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她立刻让翠儿联系沈青,让他给叶郎中带话,想要一份详细的孕期保健与饮食禁忌指南,尤其是如何辨别常见的有害之物,比如被污染的食材、有毒的花草香气等。
沈青很快就传来了消息,说叶郎中很乐意帮忙,会尽快把指南写好,让他转交。
三日后,一份厚厚的手札被秘密送到了揽月轩。手札是用竹纸写的,字迹娟秀工整,里面详细列出了数十条实用的建议,还配了一些简单的图画,比如不同有毒花草的样子,正常与异常食材的对比等。
沈月娥翻开手札,第一条就写着如何辨别被轻微污染的食材:“米若有霉味,虽经淘洗,煮后粥仍带涩味;肉若不新鲜,焯水时会浮起一层灰沫,且有腥气;蔬菜若被农药污染,叶子边缘会发黄,且有刺鼻气味。”
后面还有关于花草香气的建议:“夜来香夜间释放废气,孕妇久闻易头晕;夹竹桃全株有毒,其花香虽淡,却会影响胎儿发育;安神香若添加过量麝香,会有甜腻味,需警惕。”
手札里还提到了如何通过自身脉象和舌苔判断身体状况:“孕期正常脉象为滑利有力,若脉象变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需补养;舌苔若呈黄色,且有厚腻感,可能是体内有湿热,需调整饮食,多食清淡之物。”
沈月娥越看越觉得安心,这份手札就像一本“避毒手册”,让她学会了更多实用的方法。她按照手札里的建议,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起居——每天早上会仔细检查买来的米和肉,确认没问题才让翠儿做饭;院子里的花草也按照手札里的说明,移除了几盆可能有害的,比如一盆夜来香和两盆夹竹桃;她还学会了自己摸脉,每天早上醒来后,都会先摸一摸自己的脉象,确认正常才放心。
她还让沈青在外采购了一些叶郎中推荐的、品质有保障的食材,比如从乡下农户手里买的新米,从可靠的肉铺买的新鲜猪肉,还有一些晒干的、没有农药污染的野菜。这些食材被混在府里的份例中送入揽月轩,让她的饮食多了一层保障。
有了这份手札,沈月娥的心态渐渐平和了些,不再像以前那样草木皆兵。她知道,谨慎依旧重要,但也不能让恐惧占据自己的生活——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孩子。
(五)
然而,府里的暗流并未因此平息。这日午后,沈月娥让翠儿陪她在院中的廊下散步,刚走到拐角处,就听到两个小丫鬟在低声嚼舌。
“你听说了吗?赵姨娘禁足的时候,天天在屋里哭,说月姨娘是灾星。”一个穿着浅绿色衣裙的小丫鬟说道,声音压得很低,却还是能清晰地传到沈月娥耳中,“她说月姨娘一怀孕,府里就没安生过,知礼哥儿中毒,药房出了奸细,都是因为月姨娘带来的晦气。”
“可不是嘛!”另一个穿着粉色衣裙的小丫鬟附和道,“我听赵姨娘身边的小红说,赵姨娘还说,月姨娘怀的孩子也不是什么好兆头,说不定会克了府里的其他人。现在府里好多人都在私下说,月姨娘就是个扫把星。”
沈月娥的脚步顿住了,心口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又闷又疼。她知道这些流言肯定是邢夫人一系放出来的——她们明着下手不成,就开始用这种软刀子,败坏她的名声,让府里的人都排斥她,甚至让老爷和老太太对她产生不满。
翠儿气得脸都红了,就要上前去呵斥那两个小丫鬟,却被沈月娥拦住了。“别去。”沈月娥低声说,“她们只是传话的,就算骂了她们,也堵不住所有人的嘴。”
翠儿咬着嘴唇,不甘心地说:“可她们也不能这么胡说八道啊!姨娘明明是受害者,她们怎么能颠倒黑白!”
沈月娥轻轻摇了摇头,心里却很清楚,在这深宅大院里,流言往往比真相更有市场。她需要的不是和两个小丫鬟争执,而是找到一个能彻底平息流言的方法。
几日后,老太太派人来请沈月娥去荣庆堂说话。沈月娥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她特意穿了一身素色的棉布衣裙,头发上只插了那枚母亲留下的玉坠,脸上没施粉黛,显得格外素雅。
见到老太太时,她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慢慢捻着。鸳鸯站在一旁,给她剥着橘子。
“月娥来了,快坐。”老太太看到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指了指身边的椅子,“最近身子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喝药?”
沈月娥坐下后,轻轻福了福身,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却又不失分寸:“劳老太太挂心,妾身身子还好,只是……”她顿了顿,垂下眼帘,声音低了些,“只是最近总听到些闲话,说妾身是灾星,怀了孩子还连累府里不安生。妾身心里难受,晚上总睡不好,也怕这些话传到孩子耳朵里,影响了他。”
她说着,手轻轻覆在小腹上,眼中泛起一丝水光,显得格外可怜。
老太太闻言,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把手里的佛珠往桌上一放,语气严厉:“胡说八道!你怀的是林家的子孙,是天大的喜事,怎么会是灾星?那些乱嚼舌根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
她转头对鸳鸯说:“鸳鸯,你去告诉府里的人,谁要是再敢说月娥的闲话,不管是谁,都给我拉下去打***板!再敢胡说,就直接撵出府去!”
“是,老太太。”鸳鸯连忙应下,转身就要去传话。
“等等。”老太太叫住她,又看向沈月娥,语气缓和了些,“月娥,你也别往心里去。那些人都是些没见识的,别让她们影响了你的心情。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养胎,给林家生个健康的孩子,其他的事,有我在呢。”
沈月娥连忙道谢,眼眶微微发红:“多谢老太太为妾身做主,妾身定当好好养胎,不辜负老太太的期望。”
从荣庆堂回来后,府里的流言果然少了很多。下人们都怕被打板子,没人再敢私下议论沈月娥。沈月娥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息——只要那个黑手还在,流言迟早还会再起。但至少现在,她获得了老太太的支持,暂时安全了。
(六)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月娥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也越来越不便。她按照叶郎中手札里的建议,每天早晚都会在院子里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傍晚时分,夕阳把院子里的梧桐叶染成了金黄色,微风一吹,叶子轻轻飘落,像蝴蝶一样飞舞。沈月娥扶着翠儿的手,慢慢走在青石板上,看着地上的落叶,心里难得平静。
“姨娘,您看,那棵牵牛花又开了几朵。”翠儿指着廊下的牵牛花,语气带着几分欣喜,“粉紫色的,真好看。”
沈月娥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廊下的牵牛花确实开得正好,淡紫色的花瓣沾着夕阳的余晖,显得格外娇艳。她停下脚步,伸手轻轻碰了碰花瓣,柔软的触感让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就在这时,腹中的孩子轻轻踢了她一下,像是在回应她的好心情。沈月娥的心瞬间被填满了,所有的疲惫和警惕,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她知道,只要孩子平安,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屋里后,翠儿给她端来了一碗温热的莲子羹。沈月娥接过碗,慢慢喝着,莲子的清甜在嘴里散开,让她心情舒畅。
“姨娘,沈青哥那边有消息了。”翠儿忽然说道,“他说城西的‘凝香阁’三年前就关门了,以前的老板是个姓王的妇人,听说后来带着家人去了外地,没人知道具体去了哪里。至于那枚银戒指,他问了不少人,都说那云纹没什么特别的,像是普通的装饰。”
沈月娥闻言,心里难免有些失望——线索又断了。但她很快又打起精神,对翠儿说:“让沈青继续查,就算找不到老板,也问问附近的邻居,看看能不能知道些别的,比如姓王的妇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朋友,或者‘凝香阁’以前有没有什么常客。”
“我知道了,姨娘。”翠儿点头应下。
夜深了,沈月娥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心里默默想着:虽然线索暂时断了,但她不会放弃。只要她还在,只要孩子还在,她就会一直查下去,直到找到那个黑手,为自己和孩子讨回公道。
她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轻声说:“孩子,再给娘亲一点时间,娘亲一定会保护好你,让你平安出生,平安长大。”
腹中的孩子似乎听懂了她的话,又轻轻动了一下。沈月娥笑了,闭上眼睛,渐渐进入了梦乡——这是她最近几天睡得最安稳的一次。
(结尾悬念)
第二日清晨,沈月娥刚起床,就听到院门外传来丫鬟的声音:“姨娘,邢夫人屋里的周嬷嬷来了,说是奉太太之命,给您送东西来的。”
沈月娥心里一紧——邢夫人又要耍什么花样?周嬷嬷是邢夫人身边的梳头嬷嬷,平时沉默寡言,几乎从不与人交往,这次怎么会突然来送东西?
她整理了一下衣襟,对翠儿说:“让她进来吧。”
周嬷嬷走进来时,手里捧着一个描金的锦盒,盒子上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她穿着一身深灰色的衣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却带着几分刻意的恭敬:“见过月姨娘。太太听说您最近睡眠不好,特意让老奴给您送些新制的百合香粉来,说是这香粉能安神助眠,对您和小主子都好。”
她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一个白瓷瓶,瓶身上刻着“百合香粉”四个字。一股淡淡的百合香飘出来,清新雅致,闻着确实让人心情舒畅。
“太太还特意吩咐老奴跟您说,”周嬷嬷继续说道,眼神不经意地扫过沈月娥的肚子,“这香粉是太太特意让人送到城外水月庵,请慧明师太亲手加持诵经过的,最是洁净祥和,您只管放心用,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慧明师太?沈月娥心里一动——水月庵是邢夫人常去的庵堂,慧明师太也是她的熟人。邢夫人特意提这个,是想让她放松警惕吗?
她看着周嬷嬷手里的锦盒,又看了看周嬷嬷的手——她的手指有些颤抖,锦盒的盖子没盖严,能看到白瓷瓶的瓶口似乎沾着一点淡粉色的粉末,与香粉的颜色不太一样。
沈月娥的眉头缓缓蹙了起来。这百合香粉,真的像邢夫人说的那样安全吗?周嬷嬷的异常反应,又意味着什么?
(本集完)
第67集《雪娥冷观局中变》简单内容提示:
沈月娥(雪娥)虽身处困境,但开始强迫自己抽离出来,以更冷静的视角观察府中人事变动、势力消长,尤其是王熙凤与邢夫人之间的微妙平衡。她仔细分析“抱子”计划的可行性、风险与收益,权衡王熙凤、邢夫人、林老爷等各方可能的态度与反应。可能从周嬷嬷送香粉等不寻常事件中,嗅到某种契机,或是发现邢夫人与王熙凤之间矛盾有了新的爆发点。沈月娥不再完全被动,开始依据冷眼观察所得,极隐秘地布局,或许是通过潘金莲传递某些信息,或是利用流言反制,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位置。沈月娥的“冷观”会让她发现什么关键信息?她会如何利用周嬷嬷这个变数?她那“抱子”的念头,是否会在此阶段形成初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