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阳透过揽月轩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沈月娥坐在临窗的美人榻上,指尖捏着一方素色绣帕,帕角绣的半朵兰草被她无意识地攥得发皱。院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翠儿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道:“姨娘,周嬷嬷还在外面等着呢,手里还捧着那盒香粉。”
沈月娥抬眼,目光落在窗外——周嬷嬷正站在廊下,一身深灰衣裙衬得她身形格外单薄,手里的描金锦盒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光。那锦盒她方才隔着窗纸见过,盒盖边缘刻着细密的缠枝莲纹,是邢夫人惯用的样式,可那缠枝莲的花瓣却少了一瓣,像是仓促刻就,透着几分不寻常的粗糙。
“让她进来吧。”沈月娥松开绣帕,缓缓坐直身子,指尖在榻沿的木纹上轻轻划过——她需要亲眼看看那盒所谓的“加持香粉”。
周嬷嬷走进来时,脚步放得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她将锦盒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股淡淡的百合香飘了出来,那香气清雅,却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甜腻,与寻常百合香不同。白瓷瓶放在锦盒中央,瓶身上“百合香粉”四个字是手写的,墨迹略晕,像是写字时手在发抖。
“月姨娘,这香粉是太太特意让人去水月庵请慧明师太加持的,前后诵了七天经,最是洁净。”周嬷嬷垂着头,声音压得很低,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指尖却悄悄蜷缩着,“太太说您孕期睡眠浅,这香粉助眠最好,还能安神养胎。”
沈月娥没有伸手去碰那瓷瓶,只是目光扫过瓶口——那里沾着一点淡粉色的粉末,比香粉的颜色深些,像是不小心蹭上去的。她忽然想起叶郎中手札里写的:“某些安神香中若掺朱砂,初闻清雅,久闻则伤胎,朱砂细末多呈淡粉,易沾于器物边缘。”
心口猛地一紧,面上却依旧带着温和的笑意:“多谢太太费心,也劳烦周嬷嬷跑一趟。只是我如今孕期嗅觉格外敏感,闻不得香料,一沾就头晕恶心,怕是辜负了太太的心意。”她示意翠儿,“把锦盒包好,劳烦周嬷嬷带回给太太,就说我心领了。”
周嬷嬷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姨娘说的是,身子要紧。老奴这就带回给太太。”她拿起锦盒时,手指不小心碰到了桌角,锦盒盖“咔嗒”一声响,沈月娥清晰地看到,她手腕上戴着一个旧银镯子,镯子内侧刻着一个模糊的“林”字——那是府里老仆才有的标识,可周嬷嬷是邢夫人从娘家带来的,怎么会有林家的旧镯子?
周嬷嬷走后,翠儿忍不住道:“姨娘,您说太太这是真心送香粉,还是又想害您?”
沈月娥走到窗边,看着周嬷嬷的背影消失在拐角,风卷起地上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廊下。她轻轻摇头:“邢夫人从不会做没目的的事。但这次最奇怪的不是香粉,是周嬷嬷。”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窗棂,“她是邢夫人的陪房,却戴着林家老仆的镯子;她送香粉时手在抖,像是怕我发现什么。这里面,恐怕比香粉本身更复杂。”
那夜,沈月娥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她想起这几个月来的遭遇:凝神香里的血竭藤、当归乌鸡汤里的番红花、安胎药里的赤蝎涎……每一次都险象环生,她像只被困在蛛网里的虫,只能被动挣扎。可这次周嬷嬷的异常,却让她忽然清醒——一味防守,只会越来越累,她得跳出来,看看这张网到底是谁织的。
第二日清晨,沈月娥起得格外早。翠儿陪她在院里散步,她不再盯着脚下的石子,而是抬头看着院中的梧桐树——叶子已经黄了大半,有的落在地上,被晨露打湿,贴在青石板上,像一张张写满字的纸。“翠儿,你看这树,春天发芽,夏天遮阳,秋天落叶,不管风吹雨打,都守着这院子。”她伸手拂过一根低垂的枝桠,“咱们也该像这树,不只会躲,还要看着风从哪来。”
从那天起,沈月娥开始刻意调整心态。去给老太太请安时,她不再只垂首听训,而是悄悄观察邢夫人和王熙凤的互动——邢夫人给老太太递茶时,手指会不经意地碰一下王熙凤的手,王熙凤看似自然地避开,眼底却闪过一丝冷意;聊到府里的账目时,邢夫人说“有些账目怕是算错了”,王熙凤立刻接话“都是按规矩来的,许是太太看花了眼”,两人语气平和,话里却藏着针锋。
她还注意到,常嬷嬷虽然总盯着她的起居,却会在她喝药时悄悄多等片刻,确认她喝了才走;有次小丫鬟不小心把安胎药洒了,常嬷嬷第一反应不是责备,而是问“有没有烫到姨娘”。这些细微的举动让她明白,常嬷嬷虽是王熙凤的人,却也有自己的底线——至少在她平安产子这件事上,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二)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月娥的“观局”让她看清了更多以前忽略的细节。
林知礼中毒事件后,王熙凤虽然严惩了刘老栓,却私下让平儿去查邢夫人娘家的药材铺子——翠儿偶然听到平儿跟小丫鬟说“那铺子最近进了批西域药材,说不清来源”。而邢夫人则借着给林知礼送补药的名义,频繁去秋爽斋,每次都要跟赵姨娘说“二奶奶管理府里太忙,怕是顾不上哥儿”,明着是关心,暗着是挑拨赵姨娘和王熙凤的关系。
沈月娥坐在廊下,听着翠儿转述这些消息,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女诫》,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她忽然明白,王熙凤和邢夫人的争斗,早已不是简单的主母与妾室的矛盾,而是牵扯到娘家势力、府中权力的较量。而她这个怀着孕的姨娘,就是两人都想抓在手里的筹码——王熙凤想借她的孩子巩固地位,邢夫人想除了她,断了王熙凤的助力。
可那个幕后黑手呢?沈月娥想起那包赤蝎涎——那是宫廷禁药,邢夫人就算有娘家势力,也未必能弄到。还有李瓶儿的经书,里面夹着的银戒指和脂粉铺票据,这些都不像是邢夫人的手笔。她忽然想起苏十三,那个神秘的男人,他之前帮她查过凝神香的事,却又突然消失。难道这幕后黑手,和苏十三有关?
“姨娘,您怎么了?脸色这么白。”翠儿递来一杯温水,担忧地看着她。
沈月娥接过水杯,温热的触感让她稍稍回神。她轻轻抚摸着小腹,那里微微隆起,孩子偶尔会轻轻动一下,像是在提醒她:别想太多,先顾好自己。
她想起自己之前的“抱子”念头——把孩子交给王熙凤抚养,让孩子成为嫡子,有王熙凤庇护,就能平安长大。可现在看来,这念头太天真了。王熙凤的对手不止邢夫人,还有那个隐藏的黑手。若孩子成了王熙凤的“嫡子”,只会成为更显眼的目标,甚至可能被卷入更深的漩涡。
她又想起潘金莲说的“让别人忙起来,无暇他顾”。或许,她不该只想着依靠王熙凤,而是要自己找一条路。比如,从周嬷嬷入手?那个戴着林家旧镯子的女人,说不定知道些什么。
沈月娥让翠儿多留意周嬷嬷的动向。没过几日,翠儿就带来了消息:周嬷嬷最近去邢夫人正房的次数少了,反而经常在花园的偏僻角落叹气,手里还捏着一个旧帕子,帕子上绣着一朵快褪色的海棠花——那是李瓶儿以前最爱的花样。
“李瓶儿……周嬷嬷……”沈月娥喃喃自语,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怎么会有联系?难道周嬷嬷以前是李瓶儿的人?后来才投靠了邢夫人?
她决定赌一把。这日午后,她借口身子不舒服,让翠儿去请潘金莲来聊天。潘金莲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绣绷,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牡丹,针脚细密,颜色鲜亮。
“姐姐怎么突然想找我聊天了?”潘金莲坐在她对面,拿起一颗蜜饯放进嘴里,笑容里带着几分试探。
沈月娥给她倒了杯茶,语气随意:“最近总待在屋里,闷得慌,想来与妹妹说说话。”她顿了顿,像是不经意地提起,“前几日邢夫人让周嬷嬷给我送香粉,说是水月庵加持过的。我闻不得香料,只好退回去了。说起来,周嬷嬷在邢夫人身边这么多年,倒是第一次见她做这种跑腿的事,真是稀奇。”
潘金莲捏着蜜饯的手顿了一下,眼底闪过一丝精光:“周嬷嬷?就是那个不爱说话,总跟在邢夫人身后的?”
“可不是嘛。”沈月娥叹了口气,“我还听说,周嬷嬷最近好像有心事,经常一个人叹气。妹妹消息灵通,不知道有没有听说什么?”
潘金莲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反而说起了别的:“姐姐可知,前几日邢夫人和二奶奶因为一批节礼吵了一架?邢夫人娘家送了批绸缎,账目上写着二十匹,实际只到了十八匹,二奶奶让查,邢夫人却说‘许是路上丢了’,两人闹得不太愉快。”
沈月娥心中一动——邢夫人账目不清,周嬷嬷又有心事,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关联?她没再追问,而是顺着潘金莲的话聊起了府里的琐事,直到潘金莲离开。
她知道,潘金莲是个聪明人,只要给她一点线索,她自然会去查。而她,只需要等着就好。
(三)
几日后,府里的姨娘们聚在老太太的荣庆堂说话。李姨娘提起最近府里的流言,说“有人怀了孕,府里就多事,怕是命理不合”,话里话外都在影射沈月娥。
其他姨娘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赵姨娘虽然被禁足解除了,却依旧对沈月娥心存芥蒂,冷笑着说:“可不是嘛,有些人就是命硬,克得身边人都不安生。”
沈月娥坐在角落里,手里端着一杯茶,听着她们的话,心里却很平静。她放下茶杯,轻轻抚摸着小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凛然:“李姨娘、赵姨娘说的是哪里话。佛家说因果循环,道家讲顺应自然。咱们林家是百年望族,靠的是祖上积德,老爷和老太太治家有方,才会福泽深厚。”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姨娘们,眼神里带着几分坚定:“府里最近是有些波折,可哪户人家没有点烦心事?这都是世事常态,跟个人命理有什么关系?若是把府里的兴衰都算在一个孕妇身上,岂不是太抬举我,也太小瞧咱们林家的根基了?”
这番话不软不硬,既维护了自己,又抬高了林家,让李姨娘和赵姨娘都哑口无言。老太太坐在主位上,手里捻着佛珠,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月娥说得对,咱们都是林家的人,该同心同德,别总说些没用的闲话。”
聚会结束后,平儿悄悄拉着翠儿说:“二奶奶夸你家姨娘识大体,说以后府里有什么事,还让姨娘多帮衬着点。”
翠儿把这话告诉沈月娥时,沈月娥正在看叶郎中的手札。她笑着摇了摇头:“王熙凤哪是夸我,是觉得我还有用,想让我更靠向她罢了。”
话虽这么说,她心里却清楚,这是一个好信号。王熙凤对她的认可,意味着她能获得更多的空间,也能更方便地查探消息。
她开始利用这有限的空间,加强揽月轩的管理。翠儿按照叶郎中手札里的方法,每天检查送来的食材——米要仔细闻,有没有霉味;肉要看看颜色,有没有异常;蔬菜要一片一片地洗,确认没有农药残留。煎药时,翠儿会在小厨房里守着,不让任何人靠近,连常嬷嬷想进去看看,都被翠儿以“姨娘吩咐,怕打扰煎药”为由拦住了。
常嬷嬷对此颇有微词,却也没多说什么。沈月娥知道,常嬷嬷是在观察她,只要她不越过王熙凤的底线,常嬷嬷就不会干涉。
她还开始更细致地观察王熙凤。有次巧姐儿生病,王熙凤亲自守在床边,一夜没合眼,嘴里不停地念叨“我的儿,快点好起来”。沈月娥去探望时,看到王熙凤眼里的红血丝,还有对巧姐儿的紧张,忽然明白——王熙凤虽然强势,却也渴望有个儿子能继承家业,巩固她的地位。
这让她重新思考“抱子”的念头。或许,这个念头不是完全不可行,只是需要更周密的计划。她得等一个最佳时机——比如邢夫人和王熙凤的矛盾激化,或者幕后黑手露出破绽时,再提出这个想法,才能利益最大化,也能确保自己和孩子的安全。
(四)
日子在平静中悄然流逝,沈月娥的肚子越来越大,胎动也越来越明显。有次她坐在窗边看书,孩子突然踢了她一下,她忍不住笑了出来——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有个小生命在跟她互动,让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翠儿看着她的笑容,也跟着高兴:“姨娘,等小主子出生了,肯定是个健康的哥儿。”
沈月娥摸了摸肚子,眼神温柔:“不管是哥儿还是姐儿,只要平安就好。”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丫鬟的声音:“姨娘,门房送东西来了,说是巧姐儿小姐让送的。”
沈月娥愣住了——巧姐儿?王熙凤那个才五岁的女儿?她怎么会突然给自己送东西?
翠儿连忙出去,很快捧着一个精巧的竹编小篮子进来。篮子里放着几个布偶娃娃,有小兔子、小老虎,还有一个穿着粉色衣裙的小女孩,针脚细密,一看就是精心做的;旁边还有一双虎头鞋,鞋面绣着黄色的虎头,眼睛用黑珠子缝的,显得格外可爱。
“这是巧姐儿做的?”沈月娥拿起一个布偶娃娃,手感柔软,布料是上好的云锦,是巧姐儿平日里穿的衣服料子。
“门房的人说,是巧姐儿小姐亲手做的,让给未来的弟弟妹妹玩。”翠儿笑着说,“小姐还说,等小主子出生了,她要当姐姐,带小主子一起玩。”
沈月娥看着手里的布偶娃娃,心里却泛起了疑惑。巧姐儿才五岁,虽然聪明,却也做不出这么精致的布偶和虎头鞋,肯定是有人教她做的,甚至是别人做好,让她说是自己做的。这个人,会是王熙凤吗?
她想起前几日王熙凤对她的认可,又想起巧姐儿生病时王熙凤的紧张。难道王熙凤是想通过巧姐儿,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更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还是说,王熙凤已经知道了她的“抱子”念头,在提前示好?
沈月娥把布偶娃娃放回篮子里,目光落在窗外。庭院里的桂花树开了,香气浓郁,飘进屋里,让人心情舒畅。可她知道,这平静的表面下,依旧暗流涌动。邢夫人不会善罢甘休,幕后黑手也还在蛰伏,潘金莲的目的也不明。
她轻轻抚摸着小腹,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不管王熙凤的意图是什么,她都要保持清醒。她会收下巧姐儿的礼物,也会和王熙凤维持表面的和睦,但她绝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她要继续观察,继续等待,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时机,为自己和孩子,谋一条真正安全的路。
“孩子,再等等。”她低声自语,眼神里带着坚定,“娘亲一定会让你平安出生,平安长大。”
篮子里的虎头鞋静静地躺着,虎头的眼睛像是在看着她,仿佛在回应她的话。而院外的秋风,卷起几片桂花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是在为这平静的日子,增添一丝温柔的期许。
(本集完)
第68集《娇儿赠礼示好意》简单内容提示:
巧姐儿(王熙凤之女)派人送来亲手所做(或吩咐所做)的婴儿衣物、玩具,表达对沈月娥腹中孩子的善意。沈月娥心中惊疑,猜测这是巧姐儿孩童天性的自然流露,还是王熙凤的授意,以此试探或释放某种信号?沈月娥谨慎回应,可能亲自做些女工或点心回赠巧姐儿,既不失礼,也借此观察王熙凤的反应。巧姐儿的意外介入,为沈月娥与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变数,或许会影响沈月娥“抱子”计划的考量。王熙凤对女儿此举是何态度?这单纯的童真善意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谋划?沈月娥将如何利用与巧姐儿的这点联系?
秋阳透过揽月轩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沈月娥坐在临窗的美人榻上,指尖捏着一方素色绣帕,帕角绣的半朵兰草被她无意识地攥得发皱。院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翠儿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道:“姨娘,周嬷嬷还在外面等着呢,手里还捧着那盒香粉。”
沈月娥抬眼,目光落在窗外——周嬷嬷正站在廊下,一身深灰衣裙衬得她身形格外单薄,手里的描金锦盒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光。那锦盒她方才隔着窗纸见过,盒盖边缘刻着细密的缠枝莲纹,是邢夫人惯用的样式,可那缠枝莲的花瓣却少了一瓣,像是仓促刻就,透着几分不寻常的粗糙。
“让她进来吧。”沈月娥松开绣帕,缓缓坐直身子,指尖在榻沿的木纹上轻轻划过——她需要亲眼看看那盒所谓的“加持香粉”。
周嬷嬷走进来时,脚步放得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她将锦盒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股淡淡的百合香飘了出来,那香气清雅,却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甜腻,与寻常百合香不同。白瓷瓶放在锦盒中央,瓶身上“百合香粉”四个字是手写的,墨迹略晕,像是写字时手在发抖。
“月姨娘,这香粉是太太特意让人去水月庵请慧明师太加持的,前后诵了七天经,最是洁净。”周嬷嬷垂着头,声音压得很低,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指尖却悄悄蜷缩着,“太太说您孕期睡眠浅,这香粉助眠最好,还能安神养胎。”
沈月娥没有伸手去碰那瓷瓶,只是目光扫过瓶口——那里沾着一点淡粉色的粉末,比香粉的颜色深些,像是不小心蹭上去的。她忽然想起叶郎中手札里写的:“某些安神香中若掺朱砂,初闻清雅,久闻则伤胎,朱砂细末多呈淡粉,易沾于器物边缘。”
心口猛地一紧,面上却依旧带着温和的笑意:“多谢太太费心,也劳烦周嬷嬷跑一趟。只是我如今孕期嗅觉格外敏感,闻不得香料,一沾就头晕恶心,怕是辜负了太太的心意。”她示意翠儿,“把锦盒包好,劳烦周嬷嬷带回给太太,就说我心领了。”
周嬷嬷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姨娘说的是,身子要紧。老奴这就带回给太太。”她拿起锦盒时,手指不小心碰到了桌角,锦盒盖“咔嗒”一声响,沈月娥清晰地看到,她手腕上戴着一个旧银镯子,镯子内侧刻着一个模糊的“林”字——那是府里老仆才有的标识,可周嬷嬷是邢夫人从娘家带来的,怎么会有林家的旧镯子?
周嬷嬷走后,翠儿忍不住道:“姨娘,您说太太这是真心送香粉,还是又想害您?”
沈月娥走到窗边,看着周嬷嬷的背影消失在拐角,风卷起地上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廊下。她轻轻摇头:“邢夫人从不会做没目的的事。但这次最奇怪的不是香粉,是周嬷嬷。”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窗棂,“她是邢夫人的陪房,却戴着林家老仆的镯子;她送香粉时手在抖,像是怕我发现什么。这里面,恐怕比香粉本身更复杂。”
那夜,沈月娥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她想起这几个月来的遭遇:凝神香里的血竭藤、当归乌鸡汤里的番红花、安胎药里的赤蝎涎……每一次都险象环生,她像只被困在蛛网里的虫,只能被动挣扎。可这次周嬷嬷的异常,却让她忽然清醒——一味防守,只会越来越累,她得跳出来,看看这张网到底是谁织的。
第二日清晨,沈月娥起得格外早。翠儿陪她在院里散步,她不再盯着脚下的石子,而是抬头看着院中的梧桐树——叶子已经黄了大半,有的落在地上,被晨露打湿,贴在青石板上,像一张张写满字的纸。“翠儿,你看这树,春天发芽,夏天遮阳,秋天落叶,不管风吹雨打,都守着这院子。”她伸手拂过一根低垂的枝桠,“咱们也该像这树,不只会躲,还要看着风从哪来。”
从那天起,沈月娥开始刻意调整心态。去给老太太请安时,她不再只垂首听训,而是悄悄观察邢夫人和王熙凤的互动——邢夫人给老太太递茶时,手指会不经意地碰一下王熙凤的手,王熙凤看似自然地避开,眼底却闪过一丝冷意;聊到府里的账目时,邢夫人说“有些账目怕是算错了”,王熙凤立刻接话“都是按规矩来的,许是太太看花了眼”,两人语气平和,话里却藏着针锋。
她还注意到,常嬷嬷虽然总盯着她的起居,却会在她喝药时悄悄多等片刻,确认她喝了才走;有次小丫鬟不小心把安胎药洒了,常嬷嬷第一反应不是责备,而是问“有没有烫到姨娘”。这些细微的举动让她明白,常嬷嬷虽是王熙凤的人,却也有自己的底线——至少在她平安产子这件事上,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二)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月娥的“观局”让她看清了更多以前忽略的细节。
林知礼中毒事件后,王熙凤虽然严惩了刘老栓,却私下让平儿去查邢夫人娘家的药材铺子——翠儿偶然听到平儿跟小丫鬟说“那铺子最近进了批西域药材,说不清来源”。而邢夫人则借着给林知礼送补药的名义,频繁去秋爽斋,每次都要跟赵姨娘说“二奶奶管理府里太忙,怕是顾不上哥儿”,明着是关心,暗着是挑拨赵姨娘和王熙凤的关系。
沈月娥坐在廊下,听着翠儿转述这些消息,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女诫》,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她忽然明白,王熙凤和邢夫人的争斗,早已不是简单的主母与妾室的矛盾,而是牵扯到娘家势力、府中权力的较量。而她这个怀着孕的姨娘,就是两人都想抓在手里的筹码——王熙凤想借她的孩子巩固地位,邢夫人想除了她,断了王熙凤的助力。
可那个幕后黑手呢?沈月娥想起那包赤蝎涎——那是宫廷禁药,邢夫人就算有娘家势力,也未必能弄到。还有李瓶儿的经书,里面夹着的银戒指和脂粉铺票据,这些都不像是邢夫人的手笔。她忽然想起苏十三,那个神秘的男人,他之前帮她查过凝神香的事,却又突然消失。难道这幕后黑手,和苏十三有关?
“姨娘,您怎么了?脸色这么白。”翠儿递来一杯温水,担忧地看着她。
沈月娥接过水杯,温热的触感让她稍稍回神。她轻轻抚摸着小腹,那里微微隆起,孩子偶尔会轻轻动一下,像是在提醒她:别想太多,先顾好自己。
她想起自己之前的“抱子”念头——把孩子交给王熙凤抚养,让孩子成为嫡子,有王熙凤庇护,就能平安长大。可现在看来,这念头太天真了。王熙凤的对手不止邢夫人,还有那个隐藏的黑手。若孩子成了王熙凤的“嫡子”,只会成为更显眼的目标,甚至可能被卷入更深的漩涡。
她又想起潘金莲说的“让别人忙起来,无暇他顾”。或许,她不该只想着依靠王熙凤,而是要自己找一条路。比如,从周嬷嬷入手?那个戴着林家旧镯子的女人,说不定知道些什么。
沈月娥让翠儿多留意周嬷嬷的动向。没过几日,翠儿就带来了消息:周嬷嬷最近去邢夫人正房的次数少了,反而经常在花园的偏僻角落叹气,手里还捏着一个旧帕子,帕子上绣着一朵快褪色的海棠花——那是李瓶儿以前最爱的花样。
“李瓶儿……周嬷嬷……”沈月娥喃喃自语,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怎么会有联系?难道周嬷嬷以前是李瓶儿的人?后来才投靠了邢夫人?
她决定赌一把。这日午后,她借口身子不舒服,让翠儿去请潘金莲来聊天。潘金莲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绣绷,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牡丹,针脚细密,颜色鲜亮。
“姐姐怎么突然想找我聊天了?”潘金莲坐在她对面,拿起一颗蜜饯放进嘴里,笑容里带着几分试探。
沈月娥给她倒了杯茶,语气随意:“最近总待在屋里,闷得慌,想来与妹妹说说话。”她顿了顿,像是不经意地提起,“前几日邢夫人让周嬷嬷给我送香粉,说是水月庵加持过的。我闻不得香料,只好退回去了。说起来,周嬷嬷在邢夫人身边这么多年,倒是第一次见她做这种跑腿的事,真是稀奇。”
潘金莲捏着蜜饯的手顿了一下,眼底闪过一丝精光:“周嬷嬷?就是那个不爱说话,总跟在邢夫人身后的?”
“可不是嘛。”沈月娥叹了口气,“我还听说,周嬷嬷最近好像有心事,经常一个人叹气。妹妹消息灵通,不知道有没有听说什么?”
潘金莲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反而说起了别的:“姐姐可知,前几日邢夫人和二奶奶因为一批节礼吵了一架?邢夫人娘家送了批绸缎,账目上写着二十匹,实际只到了十八匹,二奶奶让查,邢夫人却说‘许是路上丢了’,两人闹得不太愉快。”
沈月娥心中一动——邢夫人账目不清,周嬷嬷又有心事,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关联?她没再追问,而是顺着潘金莲的话聊起了府里的琐事,直到潘金莲离开。
她知道,潘金莲是个聪明人,只要给她一点线索,她自然会去查。而她,只需要等着就好。
(三)
几日后,府里的姨娘们聚在老太太的荣庆堂说话。李姨娘提起最近府里的流言,说“有人怀了孕,府里就多事,怕是命理不合”,话里话外都在影射沈月娥。
其他姨娘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赵姨娘虽然被禁足解除了,却依旧对沈月娥心存芥蒂,冷笑着说:“可不是嘛,有些人就是命硬,克得身边人都不安生。”
沈月娥坐在角落里,手里端着一杯茶,听着她们的话,心里却很平静。她放下茶杯,轻轻抚摸着小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凛然:“李姨娘、赵姨娘说的是哪里话。佛家说因果循环,道家讲顺应自然。咱们林家是百年望族,靠的是祖上积德,老爷和老太太治家有方,才会福泽深厚。”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姨娘们,眼神里带着几分坚定:“府里最近是有些波折,可哪户人家没有点烦心事?这都是世事常态,跟个人命理有什么关系?若是把府里的兴衰都算在一个孕妇身上,岂不是太抬举我,也太小瞧咱们林家的根基了?”
这番话不软不硬,既维护了自己,又抬高了林家,让李姨娘和赵姨娘都哑口无言。老太太坐在主位上,手里捻着佛珠,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月娥说得对,咱们都是林家的人,该同心同德,别总说些没用的闲话。”
聚会结束后,平儿悄悄拉着翠儿说:“二奶奶夸你家姨娘识大体,说以后府里有什么事,还让姨娘多帮衬着点。”
翠儿把这话告诉沈月娥时,沈月娥正在看叶郎中的手札。她笑着摇了摇头:“王熙凤哪是夸我,是觉得我还有用,想让我更靠向她罢了。”
话虽这么说,她心里却清楚,这是一个好信号。王熙凤对她的认可,意味着她能获得更多的空间,也能更方便地查探消息。
她开始利用这有限的空间,加强揽月轩的管理。翠儿按照叶郎中手札里的方法,每天检查送来的食材——米要仔细闻,有没有霉味;肉要看看颜色,有没有异常;蔬菜要一片一片地洗,确认没有农药残留。煎药时,翠儿会在小厨房里守着,不让任何人靠近,连常嬷嬷想进去看看,都被翠儿以“姨娘吩咐,怕打扰煎药”为由拦住了。
常嬷嬷对此颇有微词,却也没多说什么。沈月娥知道,常嬷嬷是在观察她,只要她不越过王熙凤的底线,常嬷嬷就不会干涉。
她还开始更细致地观察王熙凤。有次巧姐儿生病,王熙凤亲自守在床边,一夜没合眼,嘴里不停地念叨“我的儿,快点好起来”。沈月娥去探望时,看到王熙凤眼里的红血丝,还有对巧姐儿的紧张,忽然明白——王熙凤虽然强势,却也渴望有个儿子能继承家业,巩固她的地位。
这让她重新思考“抱子”的念头。或许,这个念头不是完全不可行,只是需要更周密的计划。她得等一个最佳时机——比如邢夫人和王熙凤的矛盾激化,或者幕后黑手露出破绽时,再提出这个想法,才能利益最大化,也能确保自己和孩子的安全。
(四)
日子在平静中悄然流逝,沈月娥的肚子越来越大,胎动也越来越明显。有次她坐在窗边看书,孩子突然踢了她一下,她忍不住笑了出来——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有个小生命在跟她互动,让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翠儿看着她的笑容,也跟着高兴:“姨娘,等小主子出生了,肯定是个健康的哥儿。”
沈月娥摸了摸肚子,眼神温柔:“不管是哥儿还是姐儿,只要平安就好。”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丫鬟的声音:“姨娘,门房送东西来了,说是巧姐儿小姐让送的。”
沈月娥愣住了——巧姐儿?王熙凤那个才五岁的女儿?她怎么会突然给自己送东西?
翠儿连忙出去,很快捧着一个精巧的竹编小篮子进来。篮子里放着几个布偶娃娃,有小兔子、小老虎,还有一个穿着粉色衣裙的小女孩,针脚细密,一看就是精心做的;旁边还有一双虎头鞋,鞋面绣着黄色的虎头,眼睛用黑珠子缝的,显得格外可爱。
“这是巧姐儿做的?”沈月娥拿起一个布偶娃娃,手感柔软,布料是上好的云锦,是巧姐儿平日里穿的衣服料子。
“门房的人说,是巧姐儿小姐亲手做的,让给未来的弟弟妹妹玩。”翠儿笑着说,“小姐还说,等小主子出生了,她要当姐姐,带小主子一起玩。”
沈月娥看着手里的布偶娃娃,心里却泛起了疑惑。巧姐儿才五岁,虽然聪明,却也做不出这么精致的布偶和虎头鞋,肯定是有人教她做的,甚至是别人做好,让她说是自己做的。这个人,会是王熙凤吗?
她想起前几日王熙凤对她的认可,又想起巧姐儿生病时王熙凤的紧张。难道王熙凤是想通过巧姐儿,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更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还是说,王熙凤已经知道了她的“抱子”念头,在提前示好?
沈月娥把布偶娃娃放回篮子里,目光落在窗外。庭院里的桂花树开了,香气浓郁,飘进屋里,让人心情舒畅。可她知道,这平静的表面下,依旧暗流涌动。邢夫人不会善罢甘休,幕后黑手也还在蛰伏,潘金莲的目的也不明。
她轻轻抚摸着小腹,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不管王熙凤的意图是什么,她都要保持清醒。她会收下巧姐儿的礼物,也会和王熙凤维持表面的和睦,但她绝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她要继续观察,继续等待,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时机,为自己和孩子,谋一条真正安全的路。
“孩子,再等等。”她低声自语,眼神里带着坚定,“娘亲一定会让你平安出生,平安长大。”
篮子里的虎头鞋静静地躺着,虎头的眼睛像是在看着她,仿佛在回应她的话。而院外的秋风,卷起几片桂花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是在为这平静的日子,增添一丝温柔的期许。
(本集完)
第68集《娇儿赠礼示好意》简单内容提示:
巧姐儿(王熙凤之女)派人送来亲手所做(或吩咐所做)的婴儿衣物、玩具,表达对沈月娥腹中孩子的善意。沈月娥心中惊疑,猜测这是巧姐儿孩童天性的自然流露,还是王熙凤的授意,以此试探或释放某种信号?沈月娥谨慎回应,可能亲自做些女工或点心回赠巧姐儿,既不失礼,也借此观察王熙凤的反应。巧姐儿的意外介入,为沈月娥与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变数,或许会影响沈月娥“抱子”计划的考量。王熙凤对女儿此举是何态度?这单纯的童真善意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谋划?沈月娥将如何利用与巧姐儿的这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