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只有一个可能-《大明:抬棺进谏,老朱求我别作死了》

  如果他融合的是海瑞,一定会说出来。

  但他还融合了张居正。

  他清楚的知道。

  在当今陛下、甚至在百官的眼里。

  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自己就算说出来,他们也会不置可否。

  但是。

  押解回京……

  所有人都能接受,包括老朱。

  只要诸藩子弟犯禁,核心的一律押解回京,关押起来,也比继续留在当地,祸害京城好。

  而此后。

  只要这个规矩定下。

  每过一代,只要所对应的皇帝不是蠢货。

  藩王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小。

  直到真正的——“诸藩犯法与庶民同罪”!

  而这一刻。

  当自己这三点说完后。

  却见百官纷纷一脸期待,更有甚至,还认真的和旁边同僚盘算是否可行。

  内堂。

  朱允败更是一脸欣喜。

  只是朱元璋,却闭着双目,满脸不甘。

  他当然知道藩王制度的弊端,这两天光是听和看那《鸣冤书》,茧子都出来了。

  但他还是不甘心。

  可是……

  不甘心又能如何?

  脑海里的那幕背影,如同梦魇一样追着他。

  似乎和《鸣冤书》一起,已经成了他的心魔!

  对他而言!

  与血亲厮杀相比,什么都不重要!

  而正在这时。

  苏怀的声音却继续响起。

  刹那之间,朱允蚊原本欣喜的表情,顿时凝固在了脸上。

  “当然,有进就有出!”

  “作为诸藩,要失去如此之多……”

  “那就必须,要得到对应的补偿!”

  “否则,将来这位皇孙登基,说不定被文官一通忽悠,整个大明,未免要变成大宋。”

  “又是文强武弱,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而这补偿!”

  “就要从文官身上出!”

  “这也是鸣冤书中所言:防止当朝君上专权独夫……”

  “更是防止后面的君主,无能自大,进而葬送整片天下的道理。”

  刹那间。

  朱元璋睁开眼睛!

  而原本满是喜悦的朱允蚊,脸色瞬间涨成了猪肝色!及.

  “皇爷爷,他放肆!”

  此刻。

  朱允蚊怒然站起,那番话摆明就是说他。

  还要削减文官?

  当朝之上,文官的处境难道还不难受?

  皇爷爷是打出来的天下。

  因此,父皇的班底就是淮西勋贵,当朝的诸多国公更是他的老兄弟。

  而别看开国之初,有四个宰相。

  李善长、胡惟庸、徐达、汪广洋!

  这四个人里面,前三个都是淮西的。

  其中,徐达是开国大将军,因此在最开始兼任过右丞相。

  而汪广洋。

  也只算得上一个江苏的文臣。

  大明朝堂上文臣,就从来没有占据过“上风”的时候!

  此人刚才说的“削藩”,他还是认可的。

  但后面的从文臣里面找补偿。

  还摆明了就是针对他而来!

  他岂能认可?

  更不要说,别以为自己不知道他的心中想法。

  就是为了“蓝玉案!”

  做梦!

  蓝玉案和自己息息相关。

  皇爷爷如果真要赦免蓝玉等人。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

  朱允桶也像他那个短命大哥一样,突然死了!

  不对!

  还要囚禁蜀王,以及所有和蓝玉等淮西勋贵有干系的皇子。

  甚至就算放出来蓝玉,还要把他们囚禁。

  囚禁久了还不成。

  蓝玉、常森常升、傅友德、冯胜,王弼人,太多了,那些勋贵关都关不过来。

  而他们的亲族,下属、心腹,如果真的统合起来,近乎能让大明发生天塌地陷的大地震!

  整个大明……

  也就只有皇爷爷能压得住他们。

  而让他们消停的唯一方式,就是杀了!

  所以……

  矛盾又回到了原地!

  只要自己是太孙,只要皇爷爷定下自己是大明未来的皇帝。

  那皇爷爷就“二一零”是绝不会坐视他的太孙,将来被人“取代、夺位”

  的!

  因此,蓝玉等人必死!

  想到这里。

  朱允炫暗自放松。

  但同时。

  他心中不由得更加恼火。

  这些百官还不赶紧出来,好好驳斥一下他的愚蠢想法!

  而朱元璋则并未说话,他只是继续听着。

  眼下!

  他不得不承认,这位仅仅只是一个偏僻街道的百户之子。

  确实有非人见解!

  以至于他的内心中,只是顺着对方的想法,稍微的去想一些。

  只觉得……

  就早已经翻天覆地!

  正堂。

  “苏怀!”黄子澄等翰林学士,已经越发蹙眉不耐。

  “《鸣冤书》是你的犯上之言,不是你拿着在这里回答我们的金科玉律。”

  “这满座之翰林文臣,已经对你足够宽容了!”

  “大明也没有文强武弱,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

  苏怀对此人的话直接略过。

  他既然要说,就要趁此机会全说出来。

  昨夜那个突审的官员,以及今天这些记录的案情资料。

  想必都会逞送到那位陛下手里。

  他在融合了“张居正”的人物模板,再加上数百年后的历史观。

  要说针对大明针砭时弊,推翻现有的一些固有规则。

  那还不容易?

  想到这里。

  苏怀立刻道:“大明现在是没有文强武弱。”

  “但随着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国朝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入!”

  “迟早这大明的朝堂,也会尽被文臣占据!”

  “文官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相比之下,武将却只能熬资历,或者在战场建立军功。”

  “可军功哪有那么容易建立的?”

  “长此以往,文臣和武将的人才悬殊,将彻底已成为大明最致命的弱点!”

  “越是重视科举,就越是容易进入这个死胡同。”

  “将来,这大明的未来,也必定如前宋一样。”

  “文官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位置。”

  苏怀缓缓一顿。

  “正如之前所说。”

  “眼下的大明,是藩王宗室、勋贵武将、文臣三权分立!”

  “再加上当今陛下是开国之君。”

  “所以,国朝之事可全部掌握在皇权手中。”

  “陛下当初废除宰相制,就是因为看到了宰相独权,分化皇权的道理。”

  留给众人思索的时间。

  苏怀又指着上方的《鸣冤书》道:“如果当今陛下真的要处斩蓝玉案。”

  “那就意味着勋贵武将,就此势弱!”

  “仅仅留下藩王宗室、以及文臣两股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