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天下百姓无不苦其策矣!-《大明:抬棺进谏,老朱求我别作死了》

  “而刚才的削藩一出……”

  “整个大明,就会只剩下文臣!”

  “试问诸位大人,文臣独大之下,焉能说这大明不会成为大宋?”

  “到时…”

  “当今陛下心心念念,废宰相、除勋贵,护皇权。”

  “到头来,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未来,被文臣掌握的权力就越多。”

  “再加上,当今帝王所受的教育,也是儒家的教育,是朝堂上翰林大儒所教。”

  “有朝一日……”

  “臣权也必定大过皇权!”

  此话一出。

  包含詹徽在内,众多文臣齐齐脸色一变。

  “耸人听闻、胡言乱语!”

  内堂。

  朱元璋表情凝重。

  这番话,并非不可能!

  文官秩序内,有源源不断的科举。

  而武将,却只能靠资历,以及战场杀敌。

  长此以往,文强武弱也是必然的。

  他心中不由得点头。

  却听……

  苏怀的声音继续响起。

  “张居正”视野之下。

  在别人眼里,如同一团乱麻的大明制度。

  他伸手就能将其抽丝剥茧……

  这种状态,极其神异。

  “是不是胡言乱语,诸位大人可比我清楚。”

  “文武天然不同!”

  “文主内,武主外……”

  “文官保守、武将开拓!”

  “这正是大汉,之所以开拓疆土,称霸域外,却亡于内乱的道理。”

  “这也是大宋,之所以有百万之兵,有滔天富贵,却只能缩头当乌龟,甚至被外族灭国的道理!”

  “武强文弱不行。”

  “文强武弱也不行。”

  “科举选仕!”

  “读圣贤书……”

  “选不出来一个煌煌盛世,读不出来一个霸道春秋!”

  “是以……”

  苏怀微微一顿,而后掷地有声。

  “我以宗室平衡朝堂。”

  “引藩王子弟入科举!”

  “让宗室弟子进武门!”

  ·

  “引藩王子弟入科举!”

  “让宗室弟子进武门!”

  同一时间。

  朱元璋目光倏然一亮。

  他激动的站起。

  再次呢喃:

  “削藩!削藩!”

  “有失有得!”

  “引……入科举,送入武门?”

  朱允炫则表情一变。

  这番话的意思不言而喻。

  科举,就是入朝为官。

  武门,则是从军为将!

  “皇爷爷。不可!”

  反应过来后。

  朱允蚊连忙劝道:“藩王宗室,本就是国朝贵戚,怎可抢夺读书人的位置,入朝为官?”

  “藩王闲时有护卫,战时有统兵之权。”

  “让他们再从军为将,岂非从上上下下,都掌握了大明的军队?”

  “于国不利!”

  此话一出。

  朱元璋也不禁深思。

  然而……

  在他们讨论之间,正堂也早有官员以此理由,作为反驳。

  但苏怀的回答却更快!

  “既然已经削藩,也已经削减岁俸,五代而止!”

  “那藩王之子弟,自然也要有出人头地的渠道。”

  “否则,诸藩怎会容忍?”

  “科举……是天下人之科举!”

  “非是士绅豪族之科举。”

  “人人皆可参加!”

  “更何况,诸藩子弟之血脉传承,来源于大明皇室。”

  “除却藩王嫡亲长子继承爵位之外,其余旁系,只要科举入朝为官,就会自然而然的站在皇室一派!”

  “至于抢读书人的位置?”

  “哼!”

  “科举之时,取翰林学士、诸藩子弟互为监督,公平考核之下,凭实力说话……”

  说到这里。

  苏怀就冷笑一声。

  “自科举而开始,士绅豪族掌握教育资源,引儒学四书五经为蓝本。”

  “但凡考题,都只能在其中选择。”

  “士绅子弟,特别是东南地区,大儒众多,教育资源充沛!”

  “故而,国朝开国之初,才有了南北榜的案件!”

  “是因为西北一方的学子,真的考不过东南一族吗?”

  “我看未必!”

  “当今四书五经,所选取注解:皆为程朱理学之注解。”

  “国朝上下的礼部官员,也大多都是东南一族,所学的基本上也都是类似、乃至相同的注解。”

  “而北方学子……”

  “除了自北宋之后,南北分离太久的原因,大部分所学的,却也是古早版本,乃至其它版本的注解。”

  “注解、考题、阅卷,审批,都在东南一批的考官手里。”

  “北方如何考得过南方?”

  “寒门、乃至平民,如何考得过士绅?”

  朱怀说到这里,再道:

  “就以诸位大人来说……”

  “在场的大臣之内,可有一个人是从平民百姓之中考出来的?”

  此话一出。

  一众官员纷纷脸色铁青。

  却没一个人走出来。

  茹瑞倒是想走出来,但想了想自己,已经位列兵部尚书,再加上他们家虽然算不上士绅,也算的上能求学读书,并且有资源找到对应大儒学习的寒门。

  也就没动……

  “可有落魄寒门,但因为家中尚有资源,才考中举人、乃至进士的?”

  洪武开国之初。

  国朝选用人才的门槛很低。

  秀才都能在一地担任知县。

  朝廷很多大员,甚至是举人出身,

  当然这几年,人才缺口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

  此话一出,零零散散的有四五个官员动了动。

  苏怀这才继续道:

  “你看……平民百姓尚且没有怨过,士绅豪族领先他们的巨大差距。”

  “一个诸藩子弟入科举,尔等却怕了?”

  “这岂非可笑!”

  苏怀的讥讽一笑,深深的刺痛众人。

  “苏怀!”

  黄子澄牙齿紧绷:“姑且这算是一种方法。”

  “那诸藩子弟入武门呢?”

  “诸藩本就有领兵之权……”

  他还要说下去。

  但苏怀却已经骤然打断。

  “此武门,非彼武门!”

  “大明朝堂上有私塾、有学府、甚至国朝之上也有国子监。”

  “学的是所谓圣人之学,看得是所谓百家注解。”

  “礼仪道德、仁义礼智,统统不缺。”

  “但最后教导出来的官员,嘴上却是满口仁义道德,手上却是搜刮民脂民膏……”

  “纵然有清流直臣者,也不过少数,迟早又要淹没在官宦之海!”

  “或为同谋、或愤恨终生!”

  说出这些的时候。

  苏怀甚至和海瑞,有了强烈的共鸣感。

  许久没有动过的海瑞模板。

  更是出乎意料的出现信息:【海瑞契合度:73%】

  苏怀没有在意。

  而是平复了一下心情。

  借着说这些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