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庄的秋意比往年更浓些。田埂上的野菊开得正盛,金黄金黄的一片,却掩不住泥土里翻涌的湿气——那是刚翻过的梯田在呼吸,带着草木与希望的腥甜。唐小山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远处学塾的方向,孩子们的读书声顺着风飘过来,像一串被线串起的铃铛,叮叮当当地落在他心上。
“少爷,烧窑坊那边回话,带‘唐’字的瓦当已经烧出三窑了,要不要先运一批去北凉试试水?”管家捧着账本,踩着田埂过来,鞋上沾了不少泥。他如今也学了些新规矩,账本上不仅记着收支,还画着小小的符号——三角代表瓷器,圆圈代表粮食,都是唐小山教的,说是方便清点。
唐小山接过账本翻了两页,指尖在“北凉商路”那一行顿了顿:“不急。北凉刚签了盟约,局势还不稳,等那边的商盟架子搭起来再说。”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黑风寨那边处理得怎么样了?”
“按您的意思,没赶尽杀绝。”管家压低声音,“护卫队抄了他们的粮仓,留了些种子给寨里的老弱,青壮年都打发去莽山修路了,说是修够三个月就给他们田产,让他们落户唐家庄。”
唐小山点头:“做得好。乱世里,能拉一把就拉一把,总比让他们再去落草强。”他望向莽山深处,那里隐约能看到新修的栈道轮廓,像一条细线缠绕在山腰间,“对了,让烧窑坊多烧些粗瓷碗,给修路的人送去——别用那些冰裂纹的,不经摔。”
管家应着声去了,田埂上只剩下唐小山一人。风穿过梯田,吹得稻茬沙沙响,他忽然想起护卫队长递来的那封密信——大覃使者不仅勾结黑风寨,信里还提了句“唐家庄的梯田图纸,可换千两黄金”。当时只当是句胡话,此刻望着脚下层叠的田垄,倒生出些警惕来。
这些梯田是他照着一本残破的《农耕要术》改的,能把坡地改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比寻常田地多收三成粮。难民里有个懂水利的老秀才,跟着他琢磨了半个月才画出图纸,怎么就传到大覃去了?
正思忖着,学塾那边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唐小山皱眉走去,只见几个孩子围着一个背着包袱的陌生人,那人身穿洗得发白的儒衫,手里捏着封信,见了唐小山便拱手:“在下是北凉来的信使,奉袁掌门之命,特来送封信给唐公子。”
信是袁天淳亲笔写的,字如其人,平和中带着筋骨:“北凉商盟初立,缺懂农事与窑匠之人。闻唐家庄有新法垦田、巧技烧瓷,若肯派人相助,商盟愿以战马相换,每匹抵粮百石。另,沙狼部落求购霹雳弹制法,被我拒之,此事需防。”
唐小山捏着信纸的手紧了紧。袁天淳这是在提醒他,唐家庄的本事已经引起江湖注意了。他抬头看向信使:“袁掌门还说别的了吗?”
信使想了想:“掌门说,千门山最近收到些奇怪的消息,说南楚有支商队,打着买丝绸的幌子,在打听唐家庄的学塾课程。”
这下轮到唐小山愣住了。学塾教的无非是识字、算数,还有些粗浅的农事道理,怎么会惊动南楚?他忽然想起那些孩子——难民里有个小姑娘,爹娘是被沙狼部落杀了的,却总爱缠着教武艺的先生问,怎么才能“不杀人也能打跑坏人”。先生被问得没办法,就教了些防身的巧劲,难不成这也成了“奇闻”?
“回信给袁掌门,就说唐家庄愿意派人去北凉,不过不要战马,要他们的铁匠。”唐小山沉吟道,“让烧窑坊的王师傅带着两个徒弟去,顺便学学他们怎么打农具。至于学塾……就说都是些启蒙的东西,南楚要是感兴趣,欢迎他们派先生来交流。”
信使走后,唐小山去了学塾。孩子们正在上算术课,先生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格子,教大家怎么分粮食:“一户五口人,每月要三斗米,十户人家要多少?谁来算算?”
角落里有个小脑袋瓜抬得老高,是那个失去爹娘的小姑娘,叫阿秀。她脆生生地喊:“三十斗!先生,我还知道,要是种了梯田,十户能多收九斗呢!”
先生笑着点头,唐小山站在门口,忽然觉得心里那块被“迷惘”笼罩的地方,透进了点光。
与此同时,北凉的商盟正闹得不可开交。
太极殿偏厅被改成了商盟的议事处,墙上挂着袁天淳画的地图,月牙泉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个圈。赵衡坐在主位上,看着底下争吵的几方,太阳穴突突直跳。
“凭什么沙狼部落的战马只能换茶叶?我们大覃的铁器也该有优先购买权!”大覃使者拍着桌子,他带来的铁匠正拿着沙狼部落的马蹄铁研究,眼里放光——那铁打得比大覃的韧,显然是用了好矿石。
南楚使者林宇慢条斯理地摇着扇子:“使者此言差矣。商盟讲究公平,何况月牙泉的茶叶是南楚提供的,我们自然该先挑好马。”他袖口露出半块玉佩,正是淑妃送的那枚,只是边角被他用金箔补了,看着倒像个新物件。
袁天淳坐在末位,指尖捻着茶盏盖,听着他们争论。他昨夜收到千门山弟子的密报,说沙狼部落的营帐里,除了《富民要术》,还多了本被翻烂的《武经总要》,是铁木真的儿子偷偷从北凉黑市买的。
“诸位稍安勿躁。”袁天淳终于开口,“月牙泉的交易点明日开张,不如先按约定行事——北凉出三十车皮毛,大覃出二十套农具,南楚出十匹丝绸,先试试水。至于战马,每月限定五十匹,三家轮流挑,如何?”
赵衡连忙附和:“袁掌门说得是!朕已让人备了酒,咱们边喝边商量。”
宴席上,林宇借着敬酒的机会,凑到袁天淳身边:“袁掌门,听说您和唐家庄的那个唐小山颇有交情?”
袁天淳抬眼:“不过是见过几面,怎么?”
“没什么。”林宇笑得意味深长,“只是听说那唐家庄有能人,能让荒地变良田,还能烧出比南楚官窑还好的瓷器。南楚想请些师傅去交流,不知掌门能否引荐?”
袁天淳放下酒杯:“唐公子是个实诚人,怕是没空应酬。不过他说了,若南楚真心想学,可派工匠去唐家庄,管吃管住,学会为止。”
林宇眼里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笑道:“那可太好了。”
他转身回座时,袖中的手却握紧了——南楚皇帝要的不是烧瓷的法子,是唐家庄那批难民里,据说懂“水战”的老水手。泾河水患时,有艘官船就是被那些难民救的,皇帝怀疑他们是前朝水师的后代。
夜深了,北凉的驿馆还亮着灯。袁天淳铺开信纸,给唐小山回信:“南楚请工匠是假,寻水师是真。莽山有泾河支流,可让那些老水手去修水利,名正言顺。另,沙狼部落似有异动,月牙泉的交易点,需多派护卫。”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沙沙响,像有人在偷听。袁天淳提笔蘸墨,忽然在信末加了一句:“乱世如棋,棋子亦能成棋手。”
而在莽山深处,黑风寨的汉子们正抡着锄头修路。为首的那个前寨主,胳膊上还缠着绷带,是上次劫道被护卫队打伤的。他望着远处唐家庄的灯火,忽然啐了一口:“妈的,早知道有田种,谁他妈愿意当强盗。”
旁边一个年轻些的接口:“听说了吗?唐少爷要在山那边开个新学塾,咱们的娃也能去念书,不要钱!”
前寨主没说话,只是把锄头抡得更欢了。月光洒在新修的栈道上,像一条银色的带子,一头连着唐家庄的炊烟,一头扎进莽山的黑暗里。
几日后,唐小山收到了袁天淳的信。他在学塾的院子里读信,阿秀正带着几个孩子用石子摆算术题,嘴里念叨着:“三加五等于八,八加二等于十……”
唐小山看着那些石子,忽然笑了。他转身对护卫队长说:“去,把泾河来的那几个老水手请来,就说我想修个水坝,让梯田旱涝保收。”
护卫队长应声而去,孩子们的读书声又响起来,混着秋风里野菊的香,像一首没谱的歌。唐小山望着天上的云,那云聚了又散,像极了袁天淳说的“迷惘”的网。但他知道,网眼里总有些东西是挡不住的——比如阿秀眼里的那丝光,比如黑风寨汉子手里的锄头,比如沙狼部落使者接过《富民要纪》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迟疑。
江湖的风还在吹,有时冷,有时暖。但总有新芽,在风里悄悄拱出泥土,哪怕带着泥,带着伤,也硬是要朝着光的方向,挣出一点绿来。
“少爷,烧窑坊那边回话,带‘唐’字的瓦当已经烧出三窑了,要不要先运一批去北凉试试水?”管家捧着账本,踩着田埂过来,鞋上沾了不少泥。他如今也学了些新规矩,账本上不仅记着收支,还画着小小的符号——三角代表瓷器,圆圈代表粮食,都是唐小山教的,说是方便清点。
唐小山接过账本翻了两页,指尖在“北凉商路”那一行顿了顿:“不急。北凉刚签了盟约,局势还不稳,等那边的商盟架子搭起来再说。”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黑风寨那边处理得怎么样了?”
“按您的意思,没赶尽杀绝。”管家压低声音,“护卫队抄了他们的粮仓,留了些种子给寨里的老弱,青壮年都打发去莽山修路了,说是修够三个月就给他们田产,让他们落户唐家庄。”
唐小山点头:“做得好。乱世里,能拉一把就拉一把,总比让他们再去落草强。”他望向莽山深处,那里隐约能看到新修的栈道轮廓,像一条细线缠绕在山腰间,“对了,让烧窑坊多烧些粗瓷碗,给修路的人送去——别用那些冰裂纹的,不经摔。”
管家应着声去了,田埂上只剩下唐小山一人。风穿过梯田,吹得稻茬沙沙响,他忽然想起护卫队长递来的那封密信——大覃使者不仅勾结黑风寨,信里还提了句“唐家庄的梯田图纸,可换千两黄金”。当时只当是句胡话,此刻望着脚下层叠的田垄,倒生出些警惕来。
这些梯田是他照着一本残破的《农耕要术》改的,能把坡地改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比寻常田地多收三成粮。难民里有个懂水利的老秀才,跟着他琢磨了半个月才画出图纸,怎么就传到大覃去了?
正思忖着,学塾那边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唐小山皱眉走去,只见几个孩子围着一个背着包袱的陌生人,那人身穿洗得发白的儒衫,手里捏着封信,见了唐小山便拱手:“在下是北凉来的信使,奉袁掌门之命,特来送封信给唐公子。”
信是袁天淳亲笔写的,字如其人,平和中带着筋骨:“北凉商盟初立,缺懂农事与窑匠之人。闻唐家庄有新法垦田、巧技烧瓷,若肯派人相助,商盟愿以战马相换,每匹抵粮百石。另,沙狼部落求购霹雳弹制法,被我拒之,此事需防。”
唐小山捏着信纸的手紧了紧。袁天淳这是在提醒他,唐家庄的本事已经引起江湖注意了。他抬头看向信使:“袁掌门还说别的了吗?”
信使想了想:“掌门说,千门山最近收到些奇怪的消息,说南楚有支商队,打着买丝绸的幌子,在打听唐家庄的学塾课程。”
这下轮到唐小山愣住了。学塾教的无非是识字、算数,还有些粗浅的农事道理,怎么会惊动南楚?他忽然想起那些孩子——难民里有个小姑娘,爹娘是被沙狼部落杀了的,却总爱缠着教武艺的先生问,怎么才能“不杀人也能打跑坏人”。先生被问得没办法,就教了些防身的巧劲,难不成这也成了“奇闻”?
“回信给袁掌门,就说唐家庄愿意派人去北凉,不过不要战马,要他们的铁匠。”唐小山沉吟道,“让烧窑坊的王师傅带着两个徒弟去,顺便学学他们怎么打农具。至于学塾……就说都是些启蒙的东西,南楚要是感兴趣,欢迎他们派先生来交流。”
信使走后,唐小山去了学塾。孩子们正在上算术课,先生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格子,教大家怎么分粮食:“一户五口人,每月要三斗米,十户人家要多少?谁来算算?”
角落里有个小脑袋瓜抬得老高,是那个失去爹娘的小姑娘,叫阿秀。她脆生生地喊:“三十斗!先生,我还知道,要是种了梯田,十户能多收九斗呢!”
先生笑着点头,唐小山站在门口,忽然觉得心里那块被“迷惘”笼罩的地方,透进了点光。
与此同时,北凉的商盟正闹得不可开交。
太极殿偏厅被改成了商盟的议事处,墙上挂着袁天淳画的地图,月牙泉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个圈。赵衡坐在主位上,看着底下争吵的几方,太阳穴突突直跳。
“凭什么沙狼部落的战马只能换茶叶?我们大覃的铁器也该有优先购买权!”大覃使者拍着桌子,他带来的铁匠正拿着沙狼部落的马蹄铁研究,眼里放光——那铁打得比大覃的韧,显然是用了好矿石。
南楚使者林宇慢条斯理地摇着扇子:“使者此言差矣。商盟讲究公平,何况月牙泉的茶叶是南楚提供的,我们自然该先挑好马。”他袖口露出半块玉佩,正是淑妃送的那枚,只是边角被他用金箔补了,看着倒像个新物件。
袁天淳坐在末位,指尖捻着茶盏盖,听着他们争论。他昨夜收到千门山弟子的密报,说沙狼部落的营帐里,除了《富民要术》,还多了本被翻烂的《武经总要》,是铁木真的儿子偷偷从北凉黑市买的。
“诸位稍安勿躁。”袁天淳终于开口,“月牙泉的交易点明日开张,不如先按约定行事——北凉出三十车皮毛,大覃出二十套农具,南楚出十匹丝绸,先试试水。至于战马,每月限定五十匹,三家轮流挑,如何?”
赵衡连忙附和:“袁掌门说得是!朕已让人备了酒,咱们边喝边商量。”
宴席上,林宇借着敬酒的机会,凑到袁天淳身边:“袁掌门,听说您和唐家庄的那个唐小山颇有交情?”
袁天淳抬眼:“不过是见过几面,怎么?”
“没什么。”林宇笑得意味深长,“只是听说那唐家庄有能人,能让荒地变良田,还能烧出比南楚官窑还好的瓷器。南楚想请些师傅去交流,不知掌门能否引荐?”
袁天淳放下酒杯:“唐公子是个实诚人,怕是没空应酬。不过他说了,若南楚真心想学,可派工匠去唐家庄,管吃管住,学会为止。”
林宇眼里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笑道:“那可太好了。”
他转身回座时,袖中的手却握紧了——南楚皇帝要的不是烧瓷的法子,是唐家庄那批难民里,据说懂“水战”的老水手。泾河水患时,有艘官船就是被那些难民救的,皇帝怀疑他们是前朝水师的后代。
夜深了,北凉的驿馆还亮着灯。袁天淳铺开信纸,给唐小山回信:“南楚请工匠是假,寻水师是真。莽山有泾河支流,可让那些老水手去修水利,名正言顺。另,沙狼部落似有异动,月牙泉的交易点,需多派护卫。”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沙沙响,像有人在偷听。袁天淳提笔蘸墨,忽然在信末加了一句:“乱世如棋,棋子亦能成棋手。”
而在莽山深处,黑风寨的汉子们正抡着锄头修路。为首的那个前寨主,胳膊上还缠着绷带,是上次劫道被护卫队打伤的。他望着远处唐家庄的灯火,忽然啐了一口:“妈的,早知道有田种,谁他妈愿意当强盗。”
旁边一个年轻些的接口:“听说了吗?唐少爷要在山那边开个新学塾,咱们的娃也能去念书,不要钱!”
前寨主没说话,只是把锄头抡得更欢了。月光洒在新修的栈道上,像一条银色的带子,一头连着唐家庄的炊烟,一头扎进莽山的黑暗里。
几日后,唐小山收到了袁天淳的信。他在学塾的院子里读信,阿秀正带着几个孩子用石子摆算术题,嘴里念叨着:“三加五等于八,八加二等于十……”
唐小山看着那些石子,忽然笑了。他转身对护卫队长说:“去,把泾河来的那几个老水手请来,就说我想修个水坝,让梯田旱涝保收。”
护卫队长应声而去,孩子们的读书声又响起来,混着秋风里野菊的香,像一首没谱的歌。唐小山望着天上的云,那云聚了又散,像极了袁天淳说的“迷惘”的网。但他知道,网眼里总有些东西是挡不住的——比如阿秀眼里的那丝光,比如黑风寨汉子手里的锄头,比如沙狼部落使者接过《富民要纪》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迟疑。
江湖的风还在吹,有时冷,有时暖。但总有新芽,在风里悄悄拱出泥土,哪怕带着泥,带着伤,也硬是要朝着光的方向,挣出一点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