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金碧辉煌,蟠龙柱下,群臣垂首,空气凝滞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当口,一个带着惊怒与威严的妇人声音自殿外穿透而来:“住手?你们在干什么?”
声音未落,守门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已急促响起:“太后娘娘驾到……!”
这一声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朝堂之上顿时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文武百官纷纷躬身,齐声行礼:“臣等参见太后娘娘。”
声音虽齐,却掩不住其中的忐忑与观望。
只见太后罗澜在一众宫娥太监的簇拥下,步履急促地踏入大殿。
她身着深青色凤纹朝服,头戴珠翠凤冠,虽已年过六旬,眉宇间依旧存留着昔日的风华。
只是此刻那双凤目中蕴含的不是往日的慈和,而是惊疑与怒火。
“呵呵…赵帼安,母后到了,看你怎么向她交待?”
赵煜城一见靠山来了,胆气顿生,猛地挣脱了侍卫刚要触碰到他手臂,动作快得甚至带倒了一名侍卫。
他几步并作一步,几乎是冲到了太后罗澜的身边。
一把挽住她的手臂,声音里充满了委屈与控诉。
“母后,您看看,皇兄他听信谗言,竟要杀了儿臣!您若再晚来一步,只怕…只怕就见不到儿臣了!”
他语带哽咽,眼眶竟也适时地红了起来。
罗澜的目光扫过一片狼藉的御案,又看向脸色铁青的皇帝,最后落在紧紧依偎着自己的小儿子身上,心绪复杂难言。
她强自镇定,抬手虚扶:“都起来吧。”
赵帼安深吸一口气,上前几步,眉头紧锁,语气中尽显疲惫。
“母后,这里是商议国事的朝堂,您年事已高,何故亲临?若有吩咐,遣人通传一声便是。”
“哀家自是知道这里是朝堂!”罗澜冷声回应,目光灼灼地盯着赵帼安:“若哀家不过来,皇帝,你是不是真要不顾兄弟情分,杀了你的皇弟?”
眼见太后态度强硬,工部尚书罗铮,亦是太后的娘家侄儿,不得不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他躬身道:“姑母,此事…此事真不能全然怪罪陛下。实在是煜王爷此番…错得太过离谱,证据确凿啊!”
他虽称呼“姑母”,但语气仍是臣子对皇族的恭敬。
紧接着,礼部尚书赵风也出列附和,声音沉稳却坚定。
“太后娘娘明鉴,煜王爷贪污救灾款项,数额巨大,涉及数州民生。
此乃动摇国本之重罪,陛下依法处置,亦是无奈之举。”
一旁的户部尚书楚雄与兵部尚书周宇瀚交换了一个眼神,嘴唇动了动,终究还是选择了沉默。
而那些先前曾为赵煜城辩驳几句的官员,此刻更是噤若寒蝉,恨不得将自己缩进地缝里去。
“皇嫂,此事确不能怪皇上。”一个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
众人望去,竟是多年不上朝的赵王爷赵昊阳。
他站在班列的最后,身着曾通官服,正向罗澜走了过来。
罗澜见到他,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意外。
“皇弟?你今日…竟也上朝了?”
她记得清楚,这位皇弟已经有十年不曾踏足朝堂,一心只在王府修养。
赵昊阳微微颔首,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平淡却带着分量:“臣弟本也不愿来,
奈何今日之事,关乎社稷安稳,皇室清誉,不得不来走这一趟。”
“皇弟有心了。”罗澜拍了拍赵煜城的手以示安抚,目光扫过众人。
“可煜王爷纵有千般不是,若是证据确凿,按律法惩罚便是。
何至于要动辄取其性命?他毕竟是天家血脉,是先帝的儿子!”
赵煜城见母后依旧维护自己,胆子更壮,连忙喊道:“母后!是他们合起伙来冤枉儿臣!
儿臣蒙您教诲,一心要做个贤王,为皇兄分忧,为百姓谋福,怎会做出不利于朝廷之事?
定是有人嫉妒儿臣贤名,在皇兄面前进了谗言!
母后,您一定要为儿臣做主啊!”他声泪俱下,演技堪称精湛。
“太后娘娘明鉴!”一直沉默观察的丞相欧阳名,此刻终于忍不住了。
他上前一步,声音洪亮:“方才在殿上,煜王爷不仅拒不认罪,情急之下,竟欲行刺陛下!此乃臣等亲眼所见,若非侍卫反应迅捷,后果不堪设想!”
“行刺皇帝?!”
欧阳名此言一出,如同惊雷炸响。
罗澜浑身一震,脸色瞬间白了三分。
她了解欧阳名,身为丞相,在朝堂之上绝不会信口开河。
她猛地看向赵煜城,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
这兄弟二人,何时竟已到了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地步?
她声音带着微不可察的颤抖,再次问向皇帝,语气已不似先前那般强硬。
“皇帝!你告诉哀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母后,”赵帼安的声音沉重而疲惫,他指向御案上那散乱的卷宗和信件。
“您请看,这些,是皇弟勾结朝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铁证!还有,他多次暗中派遣杀手,意图刺杀太子!”
罗澜不可置信的道:“刺杀太子?这么可能!”罗澜的心猛地一沉,有种极其不祥的预感。
“不止这个,还有更让儿臣痛心疾首的事…”赵帼安的声音在这里顿住,带着巨大的屈辱和愤怒。
“母后,您可知,那深得儿臣信任的阴贵妃,她的真实身份是谁?”
他几乎是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讲:“她根本不是什么孤女阴灵儿!
她是二十多年前因叛国被先皇处斩的前丞相刘文风的女儿——刘灵儿!
而刘灵儿的真实身份是倭烈国的真正掌权人。
母后,儿臣错了,当年不该不听您的劝诫,被她的表象所迷惑,引狼入室!
而赵煜城,他不仅犯下诸多天理难容之罪,更…更与这阴贵妃长期私通!
他们甚至密谋,欲让阴贵妃所出的三皇子礼儿,替代太子登基!他们这是要置赵氏江山于不顾!”
赵帼安一件件,一桩桩,将所有的证据和盘托出,细节详实,逻辑清晰。
每说出一句,罗澜的脸色就苍白一分,身体也不受控制地微微摇晃。
当听到“私通”、“密谋篡位”这些字眼时,她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脚下踉跄,差点瘫软在地,幸好身旁的贴身嬷嬷及时扶住。
“不…!贵妃娘娘怎么可能是刘灵儿呢?他们长的一点都不像!母后!您别听他们胡说!”赵煜城声嘶竭地辩解,脸上写满了“冤屈”二字。
“这都是皇兄为了铲除儿臣这个威胁而设计的圈套!
所有的证据都可以伪造!他们…他们根本就没有确凿的人证!
空口白牙,怎能定儿臣的死罪?母后,您要相信儿臣啊!”他巧妙地抓住了“人证”这个看似薄弱的环节。
罗澜的心彻底乱了。
阴贵妃的外表确实与刘灵儿不像一个人。
一边是言之凿凿的皇帝和众臣,一边是哭喊冤枉、自己疼爱了多年的小儿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多么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谁说没有人证?”
就在这僵持不下,罗澜内心天人交战之际,一个清脆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冷静的少年声音,自大殿门口清晰地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三皇子赵浩礼,身着皇子常服,小小的身影挺得笔直,正一步步走入大殿。
他面容稚嫩,眼神却异常坚定。
“是三皇子!三皇子来了!”有官员低声惊呼。
“他是阴贵妃的儿子,这…他此刻前来,意欲何为?会站在哪一边?”
窃窃私语声在官员们中蔓延开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八岁的孩童身上。
见到赵浩礼,赵煜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急切地喊道:
“礼儿!快!快过来!快告诉皇祖母,告诉你父皇,我和你母妃是清白的!
我们之间什么事都没有,对不对?皇叔平日待你如何,你是最清楚的!”
这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甚至愿意为其争夺天下的孩子!
他坚信,在这个关键时刻,礼儿一定会站在他这边。
只要孩子肯为他说话,有太后的庇护,局面就一定有转圜的余地!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彻底击碎了他最后的幻想。
赵浩礼甚至连眼角余光都没有扫向他,径直走上前,先是规规矩矩地向上行礼:“儿臣拜见父皇,拜见皇祖母。”
赵帼安看着这个儿子,眼神复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惜,温声道:“礼儿,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朝堂大事,自有父皇和众位大臣处置,你先回宫去温习功课吧。”
“谢父皇关怀。”赵浩礼道了谢,却并未依言退下。
他转过身,面向满朝文武,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含着巨大的勇气,朗声说道:“本王,赵浩礼,愿以皇子身份作证!
煜王赵煜城,与本王母妃阴氏,确有私情!
他们多次以检查本王学业、关心本王起居为由,在本王的宫殿内私下相会,言行…亲密逾矩,甚至…本王曾亲眼所见!”
“轰——!”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如同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哗然!
谁能想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竟会在此刻站出来,亲口指证自己的母亲和视若父亲的皇叔!
这需要何等的决心,又坐实了何等的丑事!
赵煜城瞪大了双眼,眼珠子几乎要凸出来,满脸的不可置信,仿佛听到了这世间最荒谬的话语。
“礼…礼儿!你…你疯了不成?!你为何要如此冤枉皇叔?是谁逼你的?是不是你父皇!”他状态近似乎癫狂,伸手指向赵帼安。
这是他的儿子,而且按理说赵浩礼自那一次之后,就应该知道,他才是这礼儿真正的父亲,为什么不站在他这边?
赵浩礼终于将目光转向他,那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依赖与亲近,只剩下冰冷的疏离和深深的厌恶。
“皇叔?事到如今,你还配让本王称你一声皇叔吗?
你与母妃做下这等丑事,败坏纲常,如今东窗事发,还想拉我下水,怂恿我去抢夺太子皇兄的储君之位?
我赵浩礼虽年幼,却也知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岂会再受你蛊惑,行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
“你…你…”赵煜城被这番义正辞严的话堵得哑口无言,脸色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而一旁的太后罗澜,在听到孙儿亲口证实的瞬间,身体剧烈地摇晃了一下,再也支撑不住,向后倒去,幸得左右宫人死死扶住才未跌倒。
她望着赵浩礼,又看看状若疯狂的赵煜城,只觉得心如刀绞,万念俱灰。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小疼到大的儿子,竟真的做出了这等罔顾人伦、大逆不道之事!
赵帼安适时上前,扶住母亲摇摇欲坠的身躯,声音低沉而痛心。
“母后,事实俱在,人证物证皆全。国法如山,祖宗规制不可废,皇室尊严不容亵渎!还望母后…能以江山社稷为重,明断此事!”
“不——!母后!不能信!不能信啊!”赵煜城仿佛陷入了绝境的困兽,发出凄厉的嘶吼:“礼儿他年仅八岁,一个八岁孩童的话怎能作数?
定是皇兄!是皇兄用阴贵妃的性命,或是用别的什么手段威胁了他!
礼儿是被逼的!他是在胡言乱语!母后!您要相信儿臣!儿臣是冤枉的——!”
他的目光骤然变得凶狠起来,猛地扫向班列中那些与他利益捆绑最深的官员,无声地传递着命令。
刹那间,仿佛接到了信号,将近一半的官员齐刷刷地出列跪倒,声音此起彼伏,带着一种近乎逼宫的气势:
“太后娘娘!煜王爷定然是冤枉的!单凭这些似是而非的证据和一稚子之言,断不可轻易定王爷死罪啊!”
“是啊,太后!煜王爷贤名在外,爱民如子,岂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此中必有隐情!”
“还请太后、陛下明察!在证据未能完全服众之前,若贸然处置王爷,恐寒了天下忠臣良将之心,更寒了万千黎民百姓之心啊!”
他们必须保住煜王!
只有煜王不倒,他们头上的乌纱,乃至项上人头,才能保住!
阴贵妃的身份已然暴露,这意味着他们过去那些依附煜王,甚至可能参与密谋的事情,随时可能被清算。
或许,只有龙椅上的皇帝换了人,他们才能真正安全。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当口,一个带着惊怒与威严的妇人声音自殿外穿透而来:“住手?你们在干什么?”
声音未落,守门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已急促响起:“太后娘娘驾到……!”
这一声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朝堂之上顿时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文武百官纷纷躬身,齐声行礼:“臣等参见太后娘娘。”
声音虽齐,却掩不住其中的忐忑与观望。
只见太后罗澜在一众宫娥太监的簇拥下,步履急促地踏入大殿。
她身着深青色凤纹朝服,头戴珠翠凤冠,虽已年过六旬,眉宇间依旧存留着昔日的风华。
只是此刻那双凤目中蕴含的不是往日的慈和,而是惊疑与怒火。
“呵呵…赵帼安,母后到了,看你怎么向她交待?”
赵煜城一见靠山来了,胆气顿生,猛地挣脱了侍卫刚要触碰到他手臂,动作快得甚至带倒了一名侍卫。
他几步并作一步,几乎是冲到了太后罗澜的身边。
一把挽住她的手臂,声音里充满了委屈与控诉。
“母后,您看看,皇兄他听信谗言,竟要杀了儿臣!您若再晚来一步,只怕…只怕就见不到儿臣了!”
他语带哽咽,眼眶竟也适时地红了起来。
罗澜的目光扫过一片狼藉的御案,又看向脸色铁青的皇帝,最后落在紧紧依偎着自己的小儿子身上,心绪复杂难言。
她强自镇定,抬手虚扶:“都起来吧。”
赵帼安深吸一口气,上前几步,眉头紧锁,语气中尽显疲惫。
“母后,这里是商议国事的朝堂,您年事已高,何故亲临?若有吩咐,遣人通传一声便是。”
“哀家自是知道这里是朝堂!”罗澜冷声回应,目光灼灼地盯着赵帼安:“若哀家不过来,皇帝,你是不是真要不顾兄弟情分,杀了你的皇弟?”
眼见太后态度强硬,工部尚书罗铮,亦是太后的娘家侄儿,不得不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他躬身道:“姑母,此事…此事真不能全然怪罪陛下。实在是煜王爷此番…错得太过离谱,证据确凿啊!”
他虽称呼“姑母”,但语气仍是臣子对皇族的恭敬。
紧接着,礼部尚书赵风也出列附和,声音沉稳却坚定。
“太后娘娘明鉴,煜王爷贪污救灾款项,数额巨大,涉及数州民生。
此乃动摇国本之重罪,陛下依法处置,亦是无奈之举。”
一旁的户部尚书楚雄与兵部尚书周宇瀚交换了一个眼神,嘴唇动了动,终究还是选择了沉默。
而那些先前曾为赵煜城辩驳几句的官员,此刻更是噤若寒蝉,恨不得将自己缩进地缝里去。
“皇嫂,此事确不能怪皇上。”一个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
众人望去,竟是多年不上朝的赵王爷赵昊阳。
他站在班列的最后,身着曾通官服,正向罗澜走了过来。
罗澜见到他,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意外。
“皇弟?你今日…竟也上朝了?”
她记得清楚,这位皇弟已经有十年不曾踏足朝堂,一心只在王府修养。
赵昊阳微微颔首,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平淡却带着分量:“臣弟本也不愿来,
奈何今日之事,关乎社稷安稳,皇室清誉,不得不来走这一趟。”
“皇弟有心了。”罗澜拍了拍赵煜城的手以示安抚,目光扫过众人。
“可煜王爷纵有千般不是,若是证据确凿,按律法惩罚便是。
何至于要动辄取其性命?他毕竟是天家血脉,是先帝的儿子!”
赵煜城见母后依旧维护自己,胆子更壮,连忙喊道:“母后!是他们合起伙来冤枉儿臣!
儿臣蒙您教诲,一心要做个贤王,为皇兄分忧,为百姓谋福,怎会做出不利于朝廷之事?
定是有人嫉妒儿臣贤名,在皇兄面前进了谗言!
母后,您一定要为儿臣做主啊!”他声泪俱下,演技堪称精湛。
“太后娘娘明鉴!”一直沉默观察的丞相欧阳名,此刻终于忍不住了。
他上前一步,声音洪亮:“方才在殿上,煜王爷不仅拒不认罪,情急之下,竟欲行刺陛下!此乃臣等亲眼所见,若非侍卫反应迅捷,后果不堪设想!”
“行刺皇帝?!”
欧阳名此言一出,如同惊雷炸响。
罗澜浑身一震,脸色瞬间白了三分。
她了解欧阳名,身为丞相,在朝堂之上绝不会信口开河。
她猛地看向赵煜城,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
这兄弟二人,何时竟已到了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地步?
她声音带着微不可察的颤抖,再次问向皇帝,语气已不似先前那般强硬。
“皇帝!你告诉哀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母后,”赵帼安的声音沉重而疲惫,他指向御案上那散乱的卷宗和信件。
“您请看,这些,是皇弟勾结朝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铁证!还有,他多次暗中派遣杀手,意图刺杀太子!”
罗澜不可置信的道:“刺杀太子?这么可能!”罗澜的心猛地一沉,有种极其不祥的预感。
“不止这个,还有更让儿臣痛心疾首的事…”赵帼安的声音在这里顿住,带着巨大的屈辱和愤怒。
“母后,您可知,那深得儿臣信任的阴贵妃,她的真实身份是谁?”
他几乎是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讲:“她根本不是什么孤女阴灵儿!
她是二十多年前因叛国被先皇处斩的前丞相刘文风的女儿——刘灵儿!
而刘灵儿的真实身份是倭烈国的真正掌权人。
母后,儿臣错了,当年不该不听您的劝诫,被她的表象所迷惑,引狼入室!
而赵煜城,他不仅犯下诸多天理难容之罪,更…更与这阴贵妃长期私通!
他们甚至密谋,欲让阴贵妃所出的三皇子礼儿,替代太子登基!他们这是要置赵氏江山于不顾!”
赵帼安一件件,一桩桩,将所有的证据和盘托出,细节详实,逻辑清晰。
每说出一句,罗澜的脸色就苍白一分,身体也不受控制地微微摇晃。
当听到“私通”、“密谋篡位”这些字眼时,她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脚下踉跄,差点瘫软在地,幸好身旁的贴身嬷嬷及时扶住。
“不…!贵妃娘娘怎么可能是刘灵儿呢?他们长的一点都不像!母后!您别听他们胡说!”赵煜城声嘶竭地辩解,脸上写满了“冤屈”二字。
“这都是皇兄为了铲除儿臣这个威胁而设计的圈套!
所有的证据都可以伪造!他们…他们根本就没有确凿的人证!
空口白牙,怎能定儿臣的死罪?母后,您要相信儿臣啊!”他巧妙地抓住了“人证”这个看似薄弱的环节。
罗澜的心彻底乱了。
阴贵妃的外表确实与刘灵儿不像一个人。
一边是言之凿凿的皇帝和众臣,一边是哭喊冤枉、自己疼爱了多年的小儿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多么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谁说没有人证?”
就在这僵持不下,罗澜内心天人交战之际,一个清脆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冷静的少年声音,自大殿门口清晰地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三皇子赵浩礼,身着皇子常服,小小的身影挺得笔直,正一步步走入大殿。
他面容稚嫩,眼神却异常坚定。
“是三皇子!三皇子来了!”有官员低声惊呼。
“他是阴贵妃的儿子,这…他此刻前来,意欲何为?会站在哪一边?”
窃窃私语声在官员们中蔓延开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八岁的孩童身上。
见到赵浩礼,赵煜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急切地喊道:
“礼儿!快!快过来!快告诉皇祖母,告诉你父皇,我和你母妃是清白的!
我们之间什么事都没有,对不对?皇叔平日待你如何,你是最清楚的!”
这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甚至愿意为其争夺天下的孩子!
他坚信,在这个关键时刻,礼儿一定会站在他这边。
只要孩子肯为他说话,有太后的庇护,局面就一定有转圜的余地!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彻底击碎了他最后的幻想。
赵浩礼甚至连眼角余光都没有扫向他,径直走上前,先是规规矩矩地向上行礼:“儿臣拜见父皇,拜见皇祖母。”
赵帼安看着这个儿子,眼神复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惜,温声道:“礼儿,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朝堂大事,自有父皇和众位大臣处置,你先回宫去温习功课吧。”
“谢父皇关怀。”赵浩礼道了谢,却并未依言退下。
他转过身,面向满朝文武,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含着巨大的勇气,朗声说道:“本王,赵浩礼,愿以皇子身份作证!
煜王赵煜城,与本王母妃阴氏,确有私情!
他们多次以检查本王学业、关心本王起居为由,在本王的宫殿内私下相会,言行…亲密逾矩,甚至…本王曾亲眼所见!”
“轰——!”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如同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哗然!
谁能想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竟会在此刻站出来,亲口指证自己的母亲和视若父亲的皇叔!
这需要何等的决心,又坐实了何等的丑事!
赵煜城瞪大了双眼,眼珠子几乎要凸出来,满脸的不可置信,仿佛听到了这世间最荒谬的话语。
“礼…礼儿!你…你疯了不成?!你为何要如此冤枉皇叔?是谁逼你的?是不是你父皇!”他状态近似乎癫狂,伸手指向赵帼安。
这是他的儿子,而且按理说赵浩礼自那一次之后,就应该知道,他才是这礼儿真正的父亲,为什么不站在他这边?
赵浩礼终于将目光转向他,那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依赖与亲近,只剩下冰冷的疏离和深深的厌恶。
“皇叔?事到如今,你还配让本王称你一声皇叔吗?
你与母妃做下这等丑事,败坏纲常,如今东窗事发,还想拉我下水,怂恿我去抢夺太子皇兄的储君之位?
我赵浩礼虽年幼,却也知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岂会再受你蛊惑,行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
“你…你…”赵煜城被这番义正辞严的话堵得哑口无言,脸色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而一旁的太后罗澜,在听到孙儿亲口证实的瞬间,身体剧烈地摇晃了一下,再也支撑不住,向后倒去,幸得左右宫人死死扶住才未跌倒。
她望着赵浩礼,又看看状若疯狂的赵煜城,只觉得心如刀绞,万念俱灰。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小疼到大的儿子,竟真的做出了这等罔顾人伦、大逆不道之事!
赵帼安适时上前,扶住母亲摇摇欲坠的身躯,声音低沉而痛心。
“母后,事实俱在,人证物证皆全。国法如山,祖宗规制不可废,皇室尊严不容亵渎!还望母后…能以江山社稷为重,明断此事!”
“不——!母后!不能信!不能信啊!”赵煜城仿佛陷入了绝境的困兽,发出凄厉的嘶吼:“礼儿他年仅八岁,一个八岁孩童的话怎能作数?
定是皇兄!是皇兄用阴贵妃的性命,或是用别的什么手段威胁了他!
礼儿是被逼的!他是在胡言乱语!母后!您要相信儿臣!儿臣是冤枉的——!”
他的目光骤然变得凶狠起来,猛地扫向班列中那些与他利益捆绑最深的官员,无声地传递着命令。
刹那间,仿佛接到了信号,将近一半的官员齐刷刷地出列跪倒,声音此起彼伏,带着一种近乎逼宫的气势:
“太后娘娘!煜王爷定然是冤枉的!单凭这些似是而非的证据和一稚子之言,断不可轻易定王爷死罪啊!”
“是啊,太后!煜王爷贤名在外,爱民如子,岂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此中必有隐情!”
“还请太后、陛下明察!在证据未能完全服众之前,若贸然处置王爷,恐寒了天下忠臣良将之心,更寒了万千黎民百姓之心啊!”
他们必须保住煜王!
只有煜王不倒,他们头上的乌纱,乃至项上人头,才能保住!
阴贵妃的身份已然暴露,这意味着他们过去那些依附煜王,甚至可能参与密谋的事情,随时可能被清算。
或许,只有龙椅上的皇帝换了人,他们才能真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