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琏在一队精锐捧月卫将士的严密护卫下,终于抵达了扬州路治所江都城外的红旗营大营,才向主持攻城事宜的镇朔卫都指挥使傅友德道明来意,傅友德便果断地拒绝了他立即行动的请求。
“现在还不是时候!”
赵琏好歹是石元帅亲自派来协助自己破城的重要人物,傅友德还是给了他足够的尊重,稍稍放缓了语气,详细解释道:
“赵先生,用兵之道,讲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但‘攻心’奏效的前提,是守军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有能力攻破他们的城池!近日阴雨连绵,我军合围江都后,尚未发起一次像样的攻城战。
城内守军未曾亲身见识我红旗营战力,难免还心存侥幸,以为可以凭坚城固守。此时先生孤身入城,非但不能说服那些冥顽不灵的鞑官,反有可能被他们加害,以激励守军士气!
傅某必须为先生的安全负责,此时入城,时机未到,太过凶险。”
赵琏既已决定投效石山,再沿用元廷授予的官职称呼他,便有些不合适。傅友德这番话句句在理,确是出于对他的安全考量。况且临行前,石山也并未限定破城的具体时间,给了他充分的自主权。
赵琏并非不知兵事的迂腐文人,略一思索,便接受了傅友德的安排,拱手道:
“傅将军思虑周详,用兵持重,在下佩服。既然如此,此行一切但凭将军安排。”
傅友德微微颔首,对赵琏的配合表示满意。他肩上的压力着实不轻。扬州元军虽已成瓮中之鳖,但紧挨扬州的泰州、高邮张士诚所部兵马,却如同一头窥伺在侧的饿狼,不可不防。
仅靠他镇朔卫一部兵马,既要攻城,又要防备张士诚,难免捉襟见肘。为此,石山特意从骁骑卫抽调了两千精锐骑兵,临时配属给他指挥,以增强其部的机动作战能力。
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共同构成应天府东面的重要屏障,对于正在经营江南的红旗营来说,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此城对于刚刚在高邮建国称王,志得意满的张士诚而言,战略价值却更为重要。
扬州紧挨高邮,宛若一柄抵在张周政权咽喉上的利刃,谁掌控了扬州,谁就掌握了未来江淮地区争夺战的主动权。
张士诚此人野心勃勃,绝非甘居人下之辈。他早已意识到,自己与势力急剧膨胀的石山迟早会爆发冲突。而争夺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扬州。
事实上,在攻陷高邮之后,张士诚就曾迫不及待地挥师南下,试图一举拿下江都。
彼时,石山正与元廷进行着“深入和谈”,很长时间没有与淮南元军爆发冲突,西线无战事,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秃思迷失才能从真州方向抽调部分兵力,加强江都的防务。
而张士诚则因错误判断形势(不知道元军还能从真州抽兵),久攻坚城不克,损兵折将,只得悻悻退兵,转而北上攻打更容易攻取的宝应、山阳两地,意图重新积蓄力量后,再图扬州。
那一战,秃思迷失虽然保住了江都,扬州元军也损失不小,导致西线真州等地兵力空虚。
这才有了傅友德此次东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遇到像样抵抗,打了扬州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等到张士诚接到消息,红旗营的兵锋已然抵达江都城下。
战前,石山就对傅友德有过明确指示:红旗营当下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重心在江南,主要敌人是元军,不宜在江北、特别是在扬州方向投入过多兵力,以免陷入长期无谓的消耗。
傅友德阻止赵琏立即入城劝降,除了确实担心其安全以及守军抵抗意志尚未被摧毁外,更深层的用意,是要通过一场干脆利落的攻城战,充分展示红旗营的强大实力。
以此震慑张士诚,警告他不要试图挑战红旗营的兵锋。
事实上,此刻身处高邮城中的张士诚,面临的形势比傅友德所部还要复杂,也更加紧张。
红旗营如今已经雄踞三十余城,势力横跨大江南北,兵精粮足,实力远在他这个仅有五城之地的张周政权之上。一面要应对元廷必然到来的疯狂反扑,一面再招惹如日中天的石山,绝非智者所为。
更让张士诚憋闷的是,石山选择出兵的时机太巧了!
他这边刚刚称王,主力正在攻打北面的山阳县,石山就立即出兵扬州,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现下,元廷对悍然称王的张士诚是恨之入骨,根本不可能与其缓和关系,更遑论联手夹击石山。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士诚会坐视扬州落入石山之手——这座城池的位置对他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哪怕自己暂时无力攻取,也绝不愿意石山轻易得到,从而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不利的战略劣势。
因此,在得知红旗营大军进抵江都城下的消息后,张士诚果断下令,停止了因阴雨已实际陷入停滞的山阳县攻势,将主力部队调回至高邮府一带集结。
他打着如意算盘,是红旗营久攻坚城不下师老兵疲时,他便伺机而动。
为此,张士诚早早便向扬州方向派出了大量斥候,密切关注镇朔卫动向。
对于这些在战场外围游弋的张周斥候,傅友德明知张士诚的用意,却并未下令骑兵全力清剿,只是将他们驱赶到安全距离之外,不让其窥探大营核心和军阵细节即可。
他有意借此战立威,让张士诚的人亲眼看看,红旗营是如何攻城的!
连绵的阴雨持续了小半个月,镇朔卫主要利用这段时间打制各类攻城器械,并趁着雨水导致守军弓弩威力大减的时机,组织人手清除了一些离城稍远的障碍物,并未发动实质性的攻城。
于是,扬州城下的三方——困守孤城的元军、严阵以待的镇朔卫、以及外围窥探的张周兵马,便陷入了一种诡异而脆弱的平静对峙之中。
赵琏抵达扬州的第三日,持续多日的阴霾终于散去,天空放晴,但被雨水浸透的土地依然泥泞不堪。
傅友德继续按兵不动,只是召集麾下指挥使以上军官研究明确次日攻城战术。
次日,天气彻底晴稳,阳光普照,地面的水分被蒸发了不少。
傅友德早早便下令全军饱餐战饭,检查兵器甲胄。待到前沿斥候传回消息,确认营外主要道路已可通行沉重的攻城器械后,他立即升帐聚将。
大帐内气氛肃杀,众将披甲持锐,目光灼灼地望向主位上的傅友德。
“郭兴!”傅友德声音洪亮,开始点将。
郭兴如今是骁骑卫第三镇镇抚使,暂领两千骑兵加强镇朔卫力量,闻声大步出列,抱拳应道:
“末将在!”
傅友德神情肃穆,朗声下令道:
“着你部分出两百精骑,屏蔽主战场周边,将所有的张周斥候,驱赶到五里之外!若有反抗,格杀勿论!你亲率主力骑兵向北进军三十里,一旦发现张周大军异动,立即遣人回报,并竭力拖住其部行动!”
攻城战即将打响,傅友德身为大军统帅,虽不欲节外生枝,与张士诚全面开战,但若对方不识时务,胆敢在这个关键时刻插手,他也绝不畏惧掉头迎击,先给这个潜在的威胁一点颜色看看!
郭兴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关系到攻城大军的侧后安全,沉声应道:
“末将定不负将军所托!”
“其余各部!”
傅友德目光扫过帐中诸将,道:
“依照昨日军议所定方案,依次出营,列阵待命,准备攻城!”
“领命!”众将齐声应和,声震营帐。
扬州(江都)好歹是淮东第一城,并不是什么可以轻易啃下的骨头。
南宋时期,此地作为抗金、抗元的前线重镇,曾构建了包括矩形主体的大城、用于强化蜀冈防御的宝祐城(山城)以及连接二者的夹城。
三城组合,形成了周长约四十里,互为犄角的立体防御体系。
仅大城城墙高度就达到三丈,辅以宽阔的护城河、巍峨的谯楼、突出的马面墙、以及外围的羊马墙等完备设施,堪称固若金汤。
只要守军和粮草军械充足,即便动用数万大军团团围住扬州,也极难将其攻破。
但元朝初年,为削弱各地汉人的反抗能力,曾大规模推行“隳城令”,扬州宏伟的宝祐城和夹城被毁,仅剩下周长约二十里的主体大城,其外墙包砖和许多附属防御设施也被尽数拆除。
去年,元廷仓促颁布“修城令”,允许各地修缮城防,扬州守军也修复了少量设施,甚至尝试在蜀冈上重建山城,以构筑立体防御体系。
却因战事频仍,淮南元军被石山和张士诚两部不断消耗,兵力捉襟见肘,守御大城已感不足,最终只能被迫放弃仅修了两成的山城,彻底收缩防御。
之前张士诚虽然未能攻破江都,却再次消耗了守军近三千兵力,并破坏了不少新修复的城防设施。
如今的扬州城,其窘境与当初的江宁颇有几分相似——空有相对完整的城墙骨架,却严重缺乏配套的防御设施和足够的守军。
傅友德所率大军(包括配属的两千骑兵),总计约一万三千人。
面对扬州依旧宽阔的城墙,这点兵力并不算充裕,但相较于城内人数更少,且士气低落的守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根据扬州的地形特点和此时的风向,傅友德将攻城部队主要部署在东、西、南三面城墙外。
南城墙被定为主攻方向,集中了四千精锐;东、西两面则为佯攻方向,各部署两千兵马,以牵制守军兵力。剩下的近四千人马,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关键区域,或应对突发状况。
辰时三刻,战鼓擂响,攻城战正式开始!
首先发威的,依旧是弓弩手。
他们在厚重楯车、大型盾牌等防护器械掩护下,稳步推进至有效射程内,随即向城头抛射出密集的箭雨,压制任何敢于露头的守军,为前进的清障队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
但与以往攻城战不同的是,镇朔卫此次动用了一张新王牌——火炮!
“轰轰轰——!”
连声巨响轰然从南城墙外炸开,十二门经过再次改进,体型更为庞大的火炮,依次喷吐出炽热的火舌和浓密的硝烟。实心铁球带着死亡的呼啸,狠狠砸向城墙垛口、城楼以及后方区域。
尽管受限于这个时代的技术,火炮的精度依然感人,首轮齐射仅有一发炮弹碰巧落在了守军人员相对密集的区域,造成了有限的伤亡。
但是,那震耳欲聋的巨响、弥漫的刺鼻硝烟、以及炮弹砸中人体时那肢体爆裂、血肉横飞的恐怖场景,对绝大多数从未经历过此种打击的守军而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威慑!
城墙上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许多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神雷吓得魂飞魄散,下意识地抱头蜷缩,或是惊慌失措地四处乱窜。
有些军官见识稍多,知道红旗营有“大号铜将军”,声嘶力竭的呵斥、鞭打,好不容易才驱使着这些惊魂未定的士兵重新回到战斗位置,他们颤抖着手刚要张弓搭箭,试图反击……
“轰轰轰——!”
镇朔卫火炮再度轰鸣,这一轮炮击的运气稍好,有三发炮弹砸入守军人群中,造成了更为显著的杀伤。
守军刚刚勉强组织起来的一点防御秩序,再次土崩瓦解,城头哭喊声、惊叫声、咒骂声响成一片。
火炮威力惊人,动静也极大,一旦投入战场,就很难保密。
其实,自采石矶之战后,元军中就已经在谣传红旗营拥有威力惊人的“大号铜将军”。
据军令司军情科打探到的情报,江浙行省便组织过一些能工巧匠试图仿制红旗营的火炮,但受限于冶铁技术、火药配比、铸炮工艺等关键技术滞后,至今未能推出堪用的成品。
这种“敌有我无”的现状,本身就很容易加深元军对火炮的恐惧。
由此,导致他们对这种新式武器的射速慢、精度差等固有缺陷,以及如何有效防护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应对经验,在面对火炮轰击时,往往未战先怯,容易陷入慌乱。
而被驱赶到战场边缘的张周斥候,刚好能听到如雷般的巨响,看到模糊的烟火,隐隐猜到红旗营使用了一种威力恐怖的新式武器,这些数月前大多还是盐丁和庄客的斥候,顿时吓得个个面色苍白。
……
PS:今天忙到太晚,实在码不完,本应该完整的剧情只能戛然而止,请见谅!
(本章完)
“现在还不是时候!”
赵琏好歹是石元帅亲自派来协助自己破城的重要人物,傅友德还是给了他足够的尊重,稍稍放缓了语气,详细解释道:
“赵先生,用兵之道,讲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但‘攻心’奏效的前提,是守军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有能力攻破他们的城池!近日阴雨连绵,我军合围江都后,尚未发起一次像样的攻城战。
城内守军未曾亲身见识我红旗营战力,难免还心存侥幸,以为可以凭坚城固守。此时先生孤身入城,非但不能说服那些冥顽不灵的鞑官,反有可能被他们加害,以激励守军士气!
傅某必须为先生的安全负责,此时入城,时机未到,太过凶险。”
赵琏既已决定投效石山,再沿用元廷授予的官职称呼他,便有些不合适。傅友德这番话句句在理,确是出于对他的安全考量。况且临行前,石山也并未限定破城的具体时间,给了他充分的自主权。
赵琏并非不知兵事的迂腐文人,略一思索,便接受了傅友德的安排,拱手道:
“傅将军思虑周详,用兵持重,在下佩服。既然如此,此行一切但凭将军安排。”
傅友德微微颔首,对赵琏的配合表示满意。他肩上的压力着实不轻。扬州元军虽已成瓮中之鳖,但紧挨扬州的泰州、高邮张士诚所部兵马,却如同一头窥伺在侧的饿狼,不可不防。
仅靠他镇朔卫一部兵马,既要攻城,又要防备张士诚,难免捉襟见肘。为此,石山特意从骁骑卫抽调了两千精锐骑兵,临时配属给他指挥,以增强其部的机动作战能力。
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共同构成应天府东面的重要屏障,对于正在经营江南的红旗营来说,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此城对于刚刚在高邮建国称王,志得意满的张士诚而言,战略价值却更为重要。
扬州紧挨高邮,宛若一柄抵在张周政权咽喉上的利刃,谁掌控了扬州,谁就掌握了未来江淮地区争夺战的主动权。
张士诚此人野心勃勃,绝非甘居人下之辈。他早已意识到,自己与势力急剧膨胀的石山迟早会爆发冲突。而争夺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扬州。
事实上,在攻陷高邮之后,张士诚就曾迫不及待地挥师南下,试图一举拿下江都。
彼时,石山正与元廷进行着“深入和谈”,很长时间没有与淮南元军爆发冲突,西线无战事,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秃思迷失才能从真州方向抽调部分兵力,加强江都的防务。
而张士诚则因错误判断形势(不知道元军还能从真州抽兵),久攻坚城不克,损兵折将,只得悻悻退兵,转而北上攻打更容易攻取的宝应、山阳两地,意图重新积蓄力量后,再图扬州。
那一战,秃思迷失虽然保住了江都,扬州元军也损失不小,导致西线真州等地兵力空虚。
这才有了傅友德此次东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遇到像样抵抗,打了扬州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等到张士诚接到消息,红旗营的兵锋已然抵达江都城下。
战前,石山就对傅友德有过明确指示:红旗营当下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重心在江南,主要敌人是元军,不宜在江北、特别是在扬州方向投入过多兵力,以免陷入长期无谓的消耗。
傅友德阻止赵琏立即入城劝降,除了确实担心其安全以及守军抵抗意志尚未被摧毁外,更深层的用意,是要通过一场干脆利落的攻城战,充分展示红旗营的强大实力。
以此震慑张士诚,警告他不要试图挑战红旗营的兵锋。
事实上,此刻身处高邮城中的张士诚,面临的形势比傅友德所部还要复杂,也更加紧张。
红旗营如今已经雄踞三十余城,势力横跨大江南北,兵精粮足,实力远在他这个仅有五城之地的张周政权之上。一面要应对元廷必然到来的疯狂反扑,一面再招惹如日中天的石山,绝非智者所为。
更让张士诚憋闷的是,石山选择出兵的时机太巧了!
他这边刚刚称王,主力正在攻打北面的山阳县,石山就立即出兵扬州,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现下,元廷对悍然称王的张士诚是恨之入骨,根本不可能与其缓和关系,更遑论联手夹击石山。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士诚会坐视扬州落入石山之手——这座城池的位置对他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哪怕自己暂时无力攻取,也绝不愿意石山轻易得到,从而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不利的战略劣势。
因此,在得知红旗营大军进抵江都城下的消息后,张士诚果断下令,停止了因阴雨已实际陷入停滞的山阳县攻势,将主力部队调回至高邮府一带集结。
他打着如意算盘,是红旗营久攻坚城不下师老兵疲时,他便伺机而动。
为此,张士诚早早便向扬州方向派出了大量斥候,密切关注镇朔卫动向。
对于这些在战场外围游弋的张周斥候,傅友德明知张士诚的用意,却并未下令骑兵全力清剿,只是将他们驱赶到安全距离之外,不让其窥探大营核心和军阵细节即可。
他有意借此战立威,让张士诚的人亲眼看看,红旗营是如何攻城的!
连绵的阴雨持续了小半个月,镇朔卫主要利用这段时间打制各类攻城器械,并趁着雨水导致守军弓弩威力大减的时机,组织人手清除了一些离城稍远的障碍物,并未发动实质性的攻城。
于是,扬州城下的三方——困守孤城的元军、严阵以待的镇朔卫、以及外围窥探的张周兵马,便陷入了一种诡异而脆弱的平静对峙之中。
赵琏抵达扬州的第三日,持续多日的阴霾终于散去,天空放晴,但被雨水浸透的土地依然泥泞不堪。
傅友德继续按兵不动,只是召集麾下指挥使以上军官研究明确次日攻城战术。
次日,天气彻底晴稳,阳光普照,地面的水分被蒸发了不少。
傅友德早早便下令全军饱餐战饭,检查兵器甲胄。待到前沿斥候传回消息,确认营外主要道路已可通行沉重的攻城器械后,他立即升帐聚将。
大帐内气氛肃杀,众将披甲持锐,目光灼灼地望向主位上的傅友德。
“郭兴!”傅友德声音洪亮,开始点将。
郭兴如今是骁骑卫第三镇镇抚使,暂领两千骑兵加强镇朔卫力量,闻声大步出列,抱拳应道:
“末将在!”
傅友德神情肃穆,朗声下令道:
“着你部分出两百精骑,屏蔽主战场周边,将所有的张周斥候,驱赶到五里之外!若有反抗,格杀勿论!你亲率主力骑兵向北进军三十里,一旦发现张周大军异动,立即遣人回报,并竭力拖住其部行动!”
攻城战即将打响,傅友德身为大军统帅,虽不欲节外生枝,与张士诚全面开战,但若对方不识时务,胆敢在这个关键时刻插手,他也绝不畏惧掉头迎击,先给这个潜在的威胁一点颜色看看!
郭兴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关系到攻城大军的侧后安全,沉声应道:
“末将定不负将军所托!”
“其余各部!”
傅友德目光扫过帐中诸将,道:
“依照昨日军议所定方案,依次出营,列阵待命,准备攻城!”
“领命!”众将齐声应和,声震营帐。
扬州(江都)好歹是淮东第一城,并不是什么可以轻易啃下的骨头。
南宋时期,此地作为抗金、抗元的前线重镇,曾构建了包括矩形主体的大城、用于强化蜀冈防御的宝祐城(山城)以及连接二者的夹城。
三城组合,形成了周长约四十里,互为犄角的立体防御体系。
仅大城城墙高度就达到三丈,辅以宽阔的护城河、巍峨的谯楼、突出的马面墙、以及外围的羊马墙等完备设施,堪称固若金汤。
只要守军和粮草军械充足,即便动用数万大军团团围住扬州,也极难将其攻破。
但元朝初年,为削弱各地汉人的反抗能力,曾大规模推行“隳城令”,扬州宏伟的宝祐城和夹城被毁,仅剩下周长约二十里的主体大城,其外墙包砖和许多附属防御设施也被尽数拆除。
去年,元廷仓促颁布“修城令”,允许各地修缮城防,扬州守军也修复了少量设施,甚至尝试在蜀冈上重建山城,以构筑立体防御体系。
却因战事频仍,淮南元军被石山和张士诚两部不断消耗,兵力捉襟见肘,守御大城已感不足,最终只能被迫放弃仅修了两成的山城,彻底收缩防御。
之前张士诚虽然未能攻破江都,却再次消耗了守军近三千兵力,并破坏了不少新修复的城防设施。
如今的扬州城,其窘境与当初的江宁颇有几分相似——空有相对完整的城墙骨架,却严重缺乏配套的防御设施和足够的守军。
傅友德所率大军(包括配属的两千骑兵),总计约一万三千人。
面对扬州依旧宽阔的城墙,这点兵力并不算充裕,但相较于城内人数更少,且士气低落的守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根据扬州的地形特点和此时的风向,傅友德将攻城部队主要部署在东、西、南三面城墙外。
南城墙被定为主攻方向,集中了四千精锐;东、西两面则为佯攻方向,各部署两千兵马,以牵制守军兵力。剩下的近四千人马,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关键区域,或应对突发状况。
辰时三刻,战鼓擂响,攻城战正式开始!
首先发威的,依旧是弓弩手。
他们在厚重楯车、大型盾牌等防护器械掩护下,稳步推进至有效射程内,随即向城头抛射出密集的箭雨,压制任何敢于露头的守军,为前进的清障队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
但与以往攻城战不同的是,镇朔卫此次动用了一张新王牌——火炮!
“轰轰轰——!”
连声巨响轰然从南城墙外炸开,十二门经过再次改进,体型更为庞大的火炮,依次喷吐出炽热的火舌和浓密的硝烟。实心铁球带着死亡的呼啸,狠狠砸向城墙垛口、城楼以及后方区域。
尽管受限于这个时代的技术,火炮的精度依然感人,首轮齐射仅有一发炮弹碰巧落在了守军人员相对密集的区域,造成了有限的伤亡。
但是,那震耳欲聋的巨响、弥漫的刺鼻硝烟、以及炮弹砸中人体时那肢体爆裂、血肉横飞的恐怖场景,对绝大多数从未经历过此种打击的守军而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威慑!
城墙上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许多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神雷吓得魂飞魄散,下意识地抱头蜷缩,或是惊慌失措地四处乱窜。
有些军官见识稍多,知道红旗营有“大号铜将军”,声嘶力竭的呵斥、鞭打,好不容易才驱使着这些惊魂未定的士兵重新回到战斗位置,他们颤抖着手刚要张弓搭箭,试图反击……
“轰轰轰——!”
镇朔卫火炮再度轰鸣,这一轮炮击的运气稍好,有三发炮弹砸入守军人群中,造成了更为显著的杀伤。
守军刚刚勉强组织起来的一点防御秩序,再次土崩瓦解,城头哭喊声、惊叫声、咒骂声响成一片。
火炮威力惊人,动静也极大,一旦投入战场,就很难保密。
其实,自采石矶之战后,元军中就已经在谣传红旗营拥有威力惊人的“大号铜将军”。
据军令司军情科打探到的情报,江浙行省便组织过一些能工巧匠试图仿制红旗营的火炮,但受限于冶铁技术、火药配比、铸炮工艺等关键技术滞后,至今未能推出堪用的成品。
这种“敌有我无”的现状,本身就很容易加深元军对火炮的恐惧。
由此,导致他们对这种新式武器的射速慢、精度差等固有缺陷,以及如何有效防护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应对经验,在面对火炮轰击时,往往未战先怯,容易陷入慌乱。
而被驱赶到战场边缘的张周斥候,刚好能听到如雷般的巨响,看到模糊的烟火,隐隐猜到红旗营使用了一种威力恐怖的新式武器,这些数月前大多还是盐丁和庄客的斥候,顿时吓得个个面色苍白。
……
PS:今天忙到太晚,实在码不完,本应该完整的剧情只能戛然而止,请见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