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府治所高邮城,张周政权“国都”。
近期召开的“朝会”气氛越来越凝重,端坐在简陋御座上的“诚王”张士诚,已经很少再发出往日那般感染人心的豪爽大笑。
他那张惯常带着江湖气的脸上,近些时日常常眉头深锁,目光透着沉郁。
殿下分列两侧的文武臣子们,无论是早年一同贩私盐起家的老兄弟,还是后来投效的各盐场豪杰,个个面色沉峻,既为当前严峻的形势,也为自己渺茫的前程。
这一片愁云惨淡的根源,都来自于南方那个确切的消息——扬州,丢了。
说来讽刺,扬州这座重镇,其实从没有真正被张周政权掌控过,自然谈不上什么“丢失”。
但人心就是这么古怪:当扬州还牢牢掌握在元廷手中时,尽管张士诚曾亲率大军猛攻却铩羽而归,被迫转而向北面发展,张周上下却仍普遍将扬州视为迟早会落入己手的囊中之物。
这不仅仅是处于上升期的政治势力,视天下万城为己物的高度自信,更源于扬州对于高邮近乎致命的战略重要性。
扬州相对于高邮,就好比江宁相对于当涂。
你在当涂建都立国,近在咫尺的战略要地江宁却在敌军手中,对你的国都构成严重威胁,换谁能够安心?
扬州路不仅是高邮府的重要屏障,更是经济、人口、矿产等资源皆凌驾于高邮府之上的庞然大物。
此城不克,张周政权便永无宁日。扬州,绝不容许任何人染指。
然而,就是这般被张周视为禁脔的战略要地,竟如此迅速地落入了红旗营手中,以至于张士诚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扬州便已易手。
这个消息仿佛一盆冰水从头浇下,让整个高邮小朝廷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和难以言喻的颓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同样是攻打扬州,张周政权几乎是倾尽全力,却只落了个损兵折将,黯然退兵的结果。
而红旗营只遣一支偏师东进,却似摧枯拉朽,先打真州,再取扬州,几乎都是一鼓而下。
即便有人自我安慰,说是有张周兵马先前“打头阵”,消耗了扬州若干守军,并破坏了其部分城防的“功劳”,但双方所展现出的实力差距,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即便张士诚此刻咬牙跺脚,孤注一掷地发动“全国”之兵去反攻扬州,胜算也渺茫得可怜。
更何况,傅友德所部仅仅是石山麾下的一支偏师。
在广阔的庐州路、徐州路和已然打开的江南局面背后,那位石元帅手中还握着多少可以动用的兵马,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随时都能向扬州投入更多的力量。
元廷太远,红旗营太近。
如今的红旗营兵锋正盛,气势如虹,是根基未稳的张周政权绝对招惹不起的恐怖存在。
而傅友德在攻陷扬州充分展示麾下兵马的强大战力后,对待张周的态度也立刻变得强硬起来。
他一改之前对张周斥候在一定范围内游弋的容忍,严厉警告他们立即退出扬州境内,并在次日派骁骑营骑兵凌厉出击,果断绞杀那些仍徘徊在扬州境内的张周斥候。
此举,更是让张周上下心惊不已。
因为,绞杀敌方斥候以屏蔽战场,通常是为了掩护本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可以算是两军即将爆发大战的前奏了。
尽管红旗营的骑兵还没有越界进入高邮府境内,但扬州、高邮两城相距实在太近了,又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提供便捷的粮草辎重运输通道。
张周政权能据高邮而觊觎扬州,红旗营又何尝不能挟大破扬州之威,顺运河而上,直扑高邮城下?一想到这种可能性,知道内情的张周文武便寝食难安。
一时间,各种建议、对策充斥着张周这简陋的小“朝堂”。
有那等不识时务、一味叫嚣的武将,无视双方显而易见的战力差距,主张先发制人,趁红旗营在扬州立足未稳之际,主动攻入其境内,“拒敌于国门之外”;
也有较为清醒的将领,深知两军战力差距,主张立即收缩兵力,重点布防于高邮城内,试图以逸待劳,寄望于先凭借坚固城防打退敌军的进攻,再图后计;
更有甚者,被传闻中红旗营那声若雷霆、能轰塌城墙的新式武器吓破了胆,认定高邮城必定会失守,建议退守到河网密布、地形更为复杂的兴化县,以期利用水乡地利抵消对方的优势。
这些人中也不乏有初浅的“政权”意识,主张走外交途经解决问题,建议张士诚遣使到江宁,直接询问红旗营的意图,同时严正声明本方的利益诉求。
此举看似强硬,实则暗含向石山求饶,以稳住当前局势之意。
还有极少数李华甫的党羽,重提向元廷投降的旧议,声称只要先稳住北线,就能专心对付扬州之敌,甚至还可以尝试向元廷“借兵”夺回扬州。
连续几次“朝会”,众文武争来吵去,个个面红耳赤,却始终拿不出任何能够真正解决眼下危局的建设性意见。
嘈杂的争论声直吵得张士诚脑仁阵阵发疼,一股莫名的烦躁涌上心头,让他顿觉自己建国称王,看似风光的背后,竟是如此的焦头烂额,远不如当初做盐枭时快意恩仇来得自在。
其实,他内心深处早就有了比较模糊的主张,也明白怪不得手下这群文武没能力。
——当敌对双方的实力差距大到一定程度时,己方纵有千般妙计、万种韬略,在敌人的绝对力量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方大可一力降十会。
投降是绝不可能的,张周政权本就是很多股势力拼凑而成的散班子,之前还因为要不要接受招安的路线问题,火拼死掉了彼时的“二当家”李华甫。
自己刚刚建国称王,便屈膝投降,他张士诚岂不成了天下英雄的笑柄?
更何况,现在向元廷投降,无疑是为死去的李华甫招魂,将会动摇他的“龙头”地位。
而向还没有称王的石山投降,则更是抹不下面皮。
但与红旗营立刻硬碰硬地开战,同样是取死之道。即便尽取全国之兵,赶走了傅友德这支偏师,得到残破的扬州城,以红旗营的雄厚根基,也完全可以卷土重来。
事实上,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红旗营随时都能从一江之隔的江宁调集大军,援救扬州。甚至驻守扬州的镇朔卫就能单独轻易击败张周大军。
而张周政权则不同,无论此战是输是赢,都必将陷入与红旗营无休无止的拉锯消耗战中,从此再难向外开拓。
最终结果,只能是在这无底洞般的消耗中慢慢耗尽治下民力,然后在红旗营和元廷的联合绞杀下,彻底败亡。
思前想后,出路似乎只剩下了一条——谈判。
张士诚能做这么多年的大盐枭,周旋于官府、豪强和各路江湖人物之间,什么场面没见过?
他并不是那种只能伸不能屈的莽夫,内心深处其实能够接受与石山坐下来谈的局面,但他却不敢贸然主动遣使赶往江宁城。
因为,张士诚完全拿不准石山在这个时候进取扬州,到底是什么想法,有何种图谋?
以常理度之,红旗营既然已经拿下了扬州,继续北上攻取高邮府,进而席卷整个淮安路,将淮东与淮西根据地连成一片,这才最符合争霸天下的战略需要。
至少,换了他张士诚站在石山的位置上,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是绝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还存在另一个势力的所谓“国都”的。
在这种敌强我弱,对方意图不明的形势下,张周政权若是一仗未打,便主动遣使低声下气地去求饶,无疑将在战略上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未来恐怕只能任人宰割。
就在这进退维谷焦灼万分的时刻,红旗营使者胡惟庸的到来,恰如一阵及时雨,暂时缓解了张士诚的两难处境,也让一众焦头烂额的张周文武们暗暗松了一口气。
——胡惟庸此来,总算是代表了红旗营的一种明确态度。
无论是代表石山前来,追究张周兵马擅自入境扬州,正式宣战;还是开启谈判,都好比黑暗中亮起的一盏灯,让人看到了前方的轮廓,总好过之前那种盲目猜测,自己吓自己的恐慌状态。
张士诚的核心班底,大多是最早随他起事的各盐场灶头、豪强,此时还带着浓厚的草莽气息。
但其人好歹已经建国称王,麾下分出了文武班次,场面上的规矩还是要讲的,自是不可能学方国珍一般率性而为。
因此,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让胡惟庸直接觐见,而是先由张周参知政事蒋辉负责接洽。
不消蒋辉过多地旁敲侧击,胡惟庸便坦然道明了自己的来意——奉石山元帅之命,前来与张周政权洽谈“携手抗元”之事。
至于更具体的细节,他则表示必须面见“诚王”本人,方能详谈。
之前为了应对扬州的突发变局,张士诚不得不从围攻了一段时间的山阳县匆匆撤兵,劳师远征却毫无战果(战后劫掠),本身就很挫军心士气。
如今扬州易主的消息彻底传开,张周政权内部,尤其是那些后期依附过来立场不那么坚定的部分兵马,心中已然开始动摇。
否则,朝堂之上也不会出现那等向元廷投降的声音。
对于张士诚这样新生的势力而言,信心往往比实力本身更加重要。局势拖得越久,内部的人心浮动就越厉害,形势也越发不利。
张士诚心知自己拖不起,于是在胡惟庸抵达高邮的次日,便决定在“朝会”上正式接见这位红旗营使者。
张周政权的“王宫”并不是原来的高邮府府衙,而是选了一处大户宅院改造,正殿原本是主人的厅堂,如今拆除了内部隔断,倒也显得颇为宽敞。
张士诚身着赭黄色王袍,端坐在殿北中央临时打造的御座上,虽然努力维持着威仪,但眉宇间仍难掩一丝疲惫与焦虑。
两侧文武官员依照品级排列,文左武右,虽然服饰各异,仪仗也略显简陋粗糙,却也在努力烘托几分“王家”的气派,以图震慑红旗营使者。
“红旗营元帅府经历司经历胡惟庸,奉石元帅之命,特来拜会诚王!”
胡惟庸步入殿中,站定后,向御座上的张士诚拱手一礼,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他刻意使用了“拜会”二字来定性此次外交活动,而非“朝见”或“谒见”,这在严格意义上并不符合此时双方“王”与“元帅”名义上的尊卑礼数。
然而,殿中分列的十余名张周文武,心中都清楚红旗营和张周政权实力的巨大差距,竟无一人敢在此时站出来,呵斥胡惟庸“不识礼数”“倨傲无礼”。
实力,便是最好的外交语言,古往今来无过如此!
不过,这种关乎颜面的外交场合,也不能让对方一直占据上风。
一位面色黝黑手掌粗大的中年汉子率先出列,正是张周左丞徐义,接过话头,开门见山地问道:
“听闻胡经历此来,是为协商贵我两部携手抗元之事。今日既已得见诚王,可否详细分说章程?”
胡惟庸并没有直接回答徐义的问题,他的目光掠过徐义,看向殿中两侧站立的张周文武,最后投向御座上的张士诚,语气平稳地道:
“下官在我家石元帅驾前奏对,亦能有座。却不意淮东规矩,竟迥异于淮西?”
他这句话软中带硬,分明是在质疑张士诚这边的待客之道,更隐晦地抬高了石山的地位。
徐义出身灶户,是最早追随张士诚起兵的兄弟之一,性情耿直火爆,还曾为张士诚掌管过亲军,见胡惟庸一个小小的“经历”竟敢如此拿捏身份,当面质疑,顿时火气上涌,忍不住出言讥讽道:
“哼!你家主上如今还只是个元帅,怎能与咱们诚王相提并——”
“好了!”
张士诚见胡惟庸如此气度,就知道此人口舌便给,担心性情直率的徐义在言语交锋中吃亏,反而折了己方气势。出声打断了徐义的话。
他毕竟更加务实,深知今日接见使者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解决张周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而不是与石山的使者争一时口舌长短。当即挥手,道:
“是本王怠慢了。来人,给胡经历看座!”
侍卫搬来一张椅子,放在殿中。胡惟庸坦然就坐,顿时成了两侧张周文武目光汇聚的焦点。
这种氛围无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胡惟庸面色如常,似乎浑然不觉。坐定后,胡惟庸反客为主,目光再次直视张士诚,抛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敢问诚王,反元之志,可还坚定否?”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张士诚此刻的处境,已经不是反元之志坚不坚定的问题,他如今称王建制,早已自绝于元廷,根本没有退路可言。
但胡惟庸如此发问,显然是话中有话,张士诚身为“诚王”,若是急切表态,反而落了下乘。
他不便直接回答,便朝参知政事蒋辉使了个眼色。
蒋辉是张士诚麾下少有的读过一些书,心思也较为缜密的人,当即会意,接过话锋,反将胡惟庸一军,道:
“我主高举义旗,建国称王,已与蒙元势不两立,不死不休!倒是听闻贵部石元帅去年曾与蒙元使者往来,颇有接受招安之意,却不知石元帅如今抗元之志又如何?”
蒋辉旧事重提,直指去年石山与元廷数轮“和谈”的那桩公案,意图扳回一城。
石山去年大败元军后突然偃旗息鼓数月,天下皆知,元廷在此期间,更是大肆宣扬即将“招安红旗贼”的风声,以图稳定江北人心。
受此事影响,原本兵力空虚的扬州“突然多出”不少兵马,得以不断围剿刚刚起兵的张士诚,差点导致其人功败垂成,更导致张周大军第一次攻打扬州失败,陷入了当下的战略被动。
蒋辉此刻提及这件事,暗含指责石山抗元立场不坚定,甚至背后给抗元义军捅刀子的意味。
胡惟庸投靠石山的时间较晚,彼时红旗营已经准备渡江,他知道红旗营与元廷和谈之事,却不是很清楚其中的隐情,更对红旗营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对这个诘问并无心理负担,从容应道:
“蒋参政此言差矣。我家元帅以红旗为号,就是要联合天下所有愿为驱虏复汉大业流血的豪杰。”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环视殿内众人,道:
“诚王既已矢志抗元,与蒙元势不两立,那贵我双方便有了携手合作、共抗强敌的根基。今日下官此来,正是要谈这携手抗元之事!”
胡惟庸这番话,巧妙地将石山与元廷“和谈”的旧事轻轻带过,转而强调“携手抗元”的主旨,并且隐隐将石山置于“领袖群伦抗元”的更高位置,再次在气势上压过了张士诚。
殿内张周文武闻言,脸上大多露出不忿之色,觉得这胡惟庸言语太过咄咄逼人。张周政权的同知枢密院事史文炳按捺不住,跨步出列,语带质问地道:
“既然石元帅声称要联合天下抗元豪杰,为何明知我军曾奋力攻打过扬州,却还要趁我军北上之际,抢下此城?这岂是携手抗元之道?”
蒋辉质疑石山抗元的坚定性,史文炳则直接指责红旗营抢夺地盘的行为不义,目的都是为了在道义上贬低对方,争夺谈判的主导权。
“此言差矣!”
经过与徐义、蒋辉、史文炳三人的简短交锋,胡惟庸已经大致摸清了张周高层文武的底色,底气更足。他之前只接触过蒋辉,并不清楚史文炳的姓名和官职,也不想细问,当即反驳道:
“我家元帅起兵于淮西,时间远在诚王之前!数年之间,屡破元军数十万,极大削弱了蒙元在淮南、河南和江浙行省的力量,使其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他的目光扫过史文炳等人,朗声道:
“试问,若非我家元帅在淮西牵制了元军主力,使得淮东各地防务空虚,诚王又何以能乘势而起,自白驹场起兵后,还能潜行数百里,顺利攻克紧挨扬州的泰州?随后又能攻下高邮这等重地?”
张士诚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时间点起兵,很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石山打赢了徐州之战,淮南行省为防石山乘势扩张,将淮东的驻军和盐丁大量抽调到西线,导致地方守备力量骤减。
这是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史文炳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
胡惟庸乘胜追击,声音愈发宏亮,语气愈发从容,道:
“至于扬州,去年春季,我红旗营便已攻入扬州路,拿下滁州三县。此后不久,我军前锋又攻下六合县,兵锋直指扬州!旋即——”
去年十月上旬,石山为威逼元廷做出重大让步,命傅友德率镇朔卫东进六合,淮南行省再次抽调淮东兵马赶往西线增援。当月中旬,张士诚便瞅准机会起兵。
这个不可谓不“不巧合”,胡惟庸特意在“旋即”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强调红旗营进军六合逼迫淮南元军再次调兵和张士诚起兵的先后逻辑关系。
“得知诚王已经起兵攻下泰州。未免两部为争夺扬州而爆发冲突,红旗营主动暂停了东进步伐,此乃顾全抗元大局之举!”
胡惟庸顿了顿,看着脸色变幻的史文炳,继续道:
“谁料,这都过了几个月,我军主力都已经渡江全取了太平府和应天府,打下了镇江,诚王却是久攻扬州不下,只能转而向北寻求突破。
加之近期扬州元军频频异动,似有反扑的迹象。
石元帅高瞻远瞩,担心淮南有变,危及诚王后方,为稳定局势,阻遏元军,这才不得不命傅友德将军率偏师东进,轻取真州、扬州,既解除了元军对高邮的潜在威胁,也巩固了淮东抗元防线!”
胡惟庸这一番说辞,将红旗营夺取扬州的行为,硬生生描绘成了为了“抗元大局”“稳定友军后方”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正义之举,更是帮了张士诚一个大忙。
而张周主力大军拼尽全力都啃不下的硬骨头,在胡惟庸口中,却成了红旗营“偏师轻取”的目标,这其中的实力对比和潜台词,不言自明。
这也是他敢于反客为主的底气所在,胡惟庸的目光扫过张周众臣,最终回到张士诚脸上,掷地有声地道:
“蒙元无道,天下豪杰共伐之!扬州处于贵我两部交界处,本是有德有能者居之。红旗营先让扬州,贵部拿不下。此后我军偏师东进,贵部又未曾派过一使,与我军协商扬州归属。
既然如此,为何偏要等到我军为大局计、为友军虑,攻下此城之后,才来质问我军为何‘抢下此城’?这,又是何道理?”
胡惟庸这一番话有理有据,气势如虹,将史文炳的指责驳得体无完肤。
史文炳满面通红,胸口剧烈起伏,却哑口无言,半晌说不出话来。
张士诚坐在御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胡惟庸的巧言善辩,他岂会听不出来?对方分明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但胡惟庸所言,在时间和逻辑上却又难以正面驳斥。
尤其是对方点出张周从未就扬州归属,与红旗营有过任何正式交涉这一点,更是击中了要害。
他之前不是没想过与石山沟通,但傅友德进军速度太快,他在高邮都没得到红旗营进军真州的消息,镇朔卫兵锋便已经直抵扬州城下。
别人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你去劝对方退兵?
此刻,听着胡惟庸侃侃而谈,张士诚心中那股“石山暗中操控着淮南局势”的感觉越发强烈。从自己的起兵时机到发展空间,再到如今扬州易手,自己仿佛始终慢对方一步,处处受制于人。
但这只是他的直觉而已,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更不敢与任何人分析讨论。
反倒是按胡惟庸的说辞,自己起兵后的发展,似乎一直在沾石山的光,就连如今扬州被夺,都要“感谢”对方为自己“稳定后路”“解除了威胁”。
形势比人强。张士诚心中黯然,已然明白被红旗营吃进嘴里的扬州,是绝不可能再吐出来了。
他倒是颇有决断,知道事不可为,便不再纠结此事。当务之急,是搞清楚石山派使者来的真实意图,是否真如其人所言,有意“携手抗元”。
张士诚轻咳一声,制止了还想开口争辩的司徒李伯升,拍板道:
“好了!扬州之事,不必再议!既然此城是红旗营将士浴血攻下,自然归石元帅所有。此后,我张周上下,不得再以此事纠缠!”
这一句话,为这场争执画上了句号,扬州的最终归属,其实还是要看双方实力对比。
现在没实力打不过,就只能认了,若是石山哪天遭遇元军重重围困,自身难保,张士诚同样会热心拿下扬州,帮他“稳定后路”“解除威胁”。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张士诚的目光转向胡惟庸,语气放缓,带着探究道:
“贵我两部建制不同,理念也有差异。却不知石元帅准备如何与本王‘携手’,共抗暴元?”
胡惟庸见张士诚主动将话题引回正轨,心知火候已到,便按照石山事先的交代,清晰答道:
“回诚王,石元帅之意,携手抗元,贵在真诚。当彼此后背相托,并肩作战,并互通有无,以增强抗元合力!”
“彼此后背相托,并肩作战”?
张士诚心中暗自摇头。且不说双方理念和长远目标的冲突,单就以目前彼此提防、互信全无的状态,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军事协同?
这前半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话和姿态。他与殿内几位核心文武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看法。
张周众文武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都聚焦在了后半句“互通有无”上。
泰州、高邮府等地,人口并不算少,扩军很容易,但最大的短板,就是严重缺乏维持长期作战的粮草,以及装备军队所需的铁料和精良军械。
这也直接导致了张周军队数量虽众,但攻坚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却相当有限。
身为丞相的李行素,日日为此事操心,此刻几乎是脱口而出,道:
“互通有无?却不知……粮草、军械等紧要物资,也可在此列?”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再次聚焦到胡惟庸身上,屏息凝神,等待他的回答。大多数人心中预想,对方即便同意,也必定会附加诸多苛刻条件,或者只肯提供少量物资作为象征。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胡惟庸回答得异常爽快,几乎没有丝毫犹豫:
“然也!粮秣、军械,乃至盐铁等物,皆可商议互通!”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和吸气声。张周文武们脸上大多露出惊喜和难以置信的神色。若能获得稳定的粮草和军械来源,无疑是给正处于困境中的张周政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李行素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追问道:
“却不知……石元帅对于这‘互通有无’,具体有何章程?如何互换,比例几何?”
李行素在左列首席,看其位置就知道此人的身份。胡惟庸知道鱼儿已经上钩,微笑着站起身,再次向御座上的张士诚施了一礼,神态从容不迫地道:
“李丞相所问,皆是关乎两部合作的具体细节,干系重大。下官职卑言轻,此类军国大事,确非下官所能擅专。”
他话锋一转,转达了石元帅的邀请,道:
“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今贵我两部既已正式接洽,建交之始正宜多沟通。诚王若果有深化合作、互通有无的诚意,何不派遣重臣,随下官一同返回江宁,当面细商?”
(本章完)
近期召开的“朝会”气氛越来越凝重,端坐在简陋御座上的“诚王”张士诚,已经很少再发出往日那般感染人心的豪爽大笑。
他那张惯常带着江湖气的脸上,近些时日常常眉头深锁,目光透着沉郁。
殿下分列两侧的文武臣子们,无论是早年一同贩私盐起家的老兄弟,还是后来投效的各盐场豪杰,个个面色沉峻,既为当前严峻的形势,也为自己渺茫的前程。
这一片愁云惨淡的根源,都来自于南方那个确切的消息——扬州,丢了。
说来讽刺,扬州这座重镇,其实从没有真正被张周政权掌控过,自然谈不上什么“丢失”。
但人心就是这么古怪:当扬州还牢牢掌握在元廷手中时,尽管张士诚曾亲率大军猛攻却铩羽而归,被迫转而向北面发展,张周上下却仍普遍将扬州视为迟早会落入己手的囊中之物。
这不仅仅是处于上升期的政治势力,视天下万城为己物的高度自信,更源于扬州对于高邮近乎致命的战略重要性。
扬州相对于高邮,就好比江宁相对于当涂。
你在当涂建都立国,近在咫尺的战略要地江宁却在敌军手中,对你的国都构成严重威胁,换谁能够安心?
扬州路不仅是高邮府的重要屏障,更是经济、人口、矿产等资源皆凌驾于高邮府之上的庞然大物。
此城不克,张周政权便永无宁日。扬州,绝不容许任何人染指。
然而,就是这般被张周视为禁脔的战略要地,竟如此迅速地落入了红旗营手中,以至于张士诚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扬州便已易手。
这个消息仿佛一盆冰水从头浇下,让整个高邮小朝廷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和难以言喻的颓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同样是攻打扬州,张周政权几乎是倾尽全力,却只落了个损兵折将,黯然退兵的结果。
而红旗营只遣一支偏师东进,却似摧枯拉朽,先打真州,再取扬州,几乎都是一鼓而下。
即便有人自我安慰,说是有张周兵马先前“打头阵”,消耗了扬州若干守军,并破坏了其部分城防的“功劳”,但双方所展现出的实力差距,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即便张士诚此刻咬牙跺脚,孤注一掷地发动“全国”之兵去反攻扬州,胜算也渺茫得可怜。
更何况,傅友德所部仅仅是石山麾下的一支偏师。
在广阔的庐州路、徐州路和已然打开的江南局面背后,那位石元帅手中还握着多少可以动用的兵马,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随时都能向扬州投入更多的力量。
元廷太远,红旗营太近。
如今的红旗营兵锋正盛,气势如虹,是根基未稳的张周政权绝对招惹不起的恐怖存在。
而傅友德在攻陷扬州充分展示麾下兵马的强大战力后,对待张周的态度也立刻变得强硬起来。
他一改之前对张周斥候在一定范围内游弋的容忍,严厉警告他们立即退出扬州境内,并在次日派骁骑营骑兵凌厉出击,果断绞杀那些仍徘徊在扬州境内的张周斥候。
此举,更是让张周上下心惊不已。
因为,绞杀敌方斥候以屏蔽战场,通常是为了掩护本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可以算是两军即将爆发大战的前奏了。
尽管红旗营的骑兵还没有越界进入高邮府境内,但扬州、高邮两城相距实在太近了,又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提供便捷的粮草辎重运输通道。
张周政权能据高邮而觊觎扬州,红旗营又何尝不能挟大破扬州之威,顺运河而上,直扑高邮城下?一想到这种可能性,知道内情的张周文武便寝食难安。
一时间,各种建议、对策充斥着张周这简陋的小“朝堂”。
有那等不识时务、一味叫嚣的武将,无视双方显而易见的战力差距,主张先发制人,趁红旗营在扬州立足未稳之际,主动攻入其境内,“拒敌于国门之外”;
也有较为清醒的将领,深知两军战力差距,主张立即收缩兵力,重点布防于高邮城内,试图以逸待劳,寄望于先凭借坚固城防打退敌军的进攻,再图后计;
更有甚者,被传闻中红旗营那声若雷霆、能轰塌城墙的新式武器吓破了胆,认定高邮城必定会失守,建议退守到河网密布、地形更为复杂的兴化县,以期利用水乡地利抵消对方的优势。
这些人中也不乏有初浅的“政权”意识,主张走外交途经解决问题,建议张士诚遣使到江宁,直接询问红旗营的意图,同时严正声明本方的利益诉求。
此举看似强硬,实则暗含向石山求饶,以稳住当前局势之意。
还有极少数李华甫的党羽,重提向元廷投降的旧议,声称只要先稳住北线,就能专心对付扬州之敌,甚至还可以尝试向元廷“借兵”夺回扬州。
连续几次“朝会”,众文武争来吵去,个个面红耳赤,却始终拿不出任何能够真正解决眼下危局的建设性意见。
嘈杂的争论声直吵得张士诚脑仁阵阵发疼,一股莫名的烦躁涌上心头,让他顿觉自己建国称王,看似风光的背后,竟是如此的焦头烂额,远不如当初做盐枭时快意恩仇来得自在。
其实,他内心深处早就有了比较模糊的主张,也明白怪不得手下这群文武没能力。
——当敌对双方的实力差距大到一定程度时,己方纵有千般妙计、万种韬略,在敌人的绝对力量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方大可一力降十会。
投降是绝不可能的,张周政权本就是很多股势力拼凑而成的散班子,之前还因为要不要接受招安的路线问题,火拼死掉了彼时的“二当家”李华甫。
自己刚刚建国称王,便屈膝投降,他张士诚岂不成了天下英雄的笑柄?
更何况,现在向元廷投降,无疑是为死去的李华甫招魂,将会动摇他的“龙头”地位。
而向还没有称王的石山投降,则更是抹不下面皮。
但与红旗营立刻硬碰硬地开战,同样是取死之道。即便尽取全国之兵,赶走了傅友德这支偏师,得到残破的扬州城,以红旗营的雄厚根基,也完全可以卷土重来。
事实上,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红旗营随时都能从一江之隔的江宁调集大军,援救扬州。甚至驻守扬州的镇朔卫就能单独轻易击败张周大军。
而张周政权则不同,无论此战是输是赢,都必将陷入与红旗营无休无止的拉锯消耗战中,从此再难向外开拓。
最终结果,只能是在这无底洞般的消耗中慢慢耗尽治下民力,然后在红旗营和元廷的联合绞杀下,彻底败亡。
思前想后,出路似乎只剩下了一条——谈判。
张士诚能做这么多年的大盐枭,周旋于官府、豪强和各路江湖人物之间,什么场面没见过?
他并不是那种只能伸不能屈的莽夫,内心深处其实能够接受与石山坐下来谈的局面,但他却不敢贸然主动遣使赶往江宁城。
因为,张士诚完全拿不准石山在这个时候进取扬州,到底是什么想法,有何种图谋?
以常理度之,红旗营既然已经拿下了扬州,继续北上攻取高邮府,进而席卷整个淮安路,将淮东与淮西根据地连成一片,这才最符合争霸天下的战略需要。
至少,换了他张士诚站在石山的位置上,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是绝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还存在另一个势力的所谓“国都”的。
在这种敌强我弱,对方意图不明的形势下,张周政权若是一仗未打,便主动遣使低声下气地去求饶,无疑将在战略上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未来恐怕只能任人宰割。
就在这进退维谷焦灼万分的时刻,红旗营使者胡惟庸的到来,恰如一阵及时雨,暂时缓解了张士诚的两难处境,也让一众焦头烂额的张周文武们暗暗松了一口气。
——胡惟庸此来,总算是代表了红旗营的一种明确态度。
无论是代表石山前来,追究张周兵马擅自入境扬州,正式宣战;还是开启谈判,都好比黑暗中亮起的一盏灯,让人看到了前方的轮廓,总好过之前那种盲目猜测,自己吓自己的恐慌状态。
张士诚的核心班底,大多是最早随他起事的各盐场灶头、豪强,此时还带着浓厚的草莽气息。
但其人好歹已经建国称王,麾下分出了文武班次,场面上的规矩还是要讲的,自是不可能学方国珍一般率性而为。
因此,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让胡惟庸直接觐见,而是先由张周参知政事蒋辉负责接洽。
不消蒋辉过多地旁敲侧击,胡惟庸便坦然道明了自己的来意——奉石山元帅之命,前来与张周政权洽谈“携手抗元”之事。
至于更具体的细节,他则表示必须面见“诚王”本人,方能详谈。
之前为了应对扬州的突发变局,张士诚不得不从围攻了一段时间的山阳县匆匆撤兵,劳师远征却毫无战果(战后劫掠),本身就很挫军心士气。
如今扬州易主的消息彻底传开,张周政权内部,尤其是那些后期依附过来立场不那么坚定的部分兵马,心中已然开始动摇。
否则,朝堂之上也不会出现那等向元廷投降的声音。
对于张士诚这样新生的势力而言,信心往往比实力本身更加重要。局势拖得越久,内部的人心浮动就越厉害,形势也越发不利。
张士诚心知自己拖不起,于是在胡惟庸抵达高邮的次日,便决定在“朝会”上正式接见这位红旗营使者。
张周政权的“王宫”并不是原来的高邮府府衙,而是选了一处大户宅院改造,正殿原本是主人的厅堂,如今拆除了内部隔断,倒也显得颇为宽敞。
张士诚身着赭黄色王袍,端坐在殿北中央临时打造的御座上,虽然努力维持着威仪,但眉宇间仍难掩一丝疲惫与焦虑。
两侧文武官员依照品级排列,文左武右,虽然服饰各异,仪仗也略显简陋粗糙,却也在努力烘托几分“王家”的气派,以图震慑红旗营使者。
“红旗营元帅府经历司经历胡惟庸,奉石元帅之命,特来拜会诚王!”
胡惟庸步入殿中,站定后,向御座上的张士诚拱手一礼,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他刻意使用了“拜会”二字来定性此次外交活动,而非“朝见”或“谒见”,这在严格意义上并不符合此时双方“王”与“元帅”名义上的尊卑礼数。
然而,殿中分列的十余名张周文武,心中都清楚红旗营和张周政权实力的巨大差距,竟无一人敢在此时站出来,呵斥胡惟庸“不识礼数”“倨傲无礼”。
实力,便是最好的外交语言,古往今来无过如此!
不过,这种关乎颜面的外交场合,也不能让对方一直占据上风。
一位面色黝黑手掌粗大的中年汉子率先出列,正是张周左丞徐义,接过话头,开门见山地问道:
“听闻胡经历此来,是为协商贵我两部携手抗元之事。今日既已得见诚王,可否详细分说章程?”
胡惟庸并没有直接回答徐义的问题,他的目光掠过徐义,看向殿中两侧站立的张周文武,最后投向御座上的张士诚,语气平稳地道:
“下官在我家石元帅驾前奏对,亦能有座。却不意淮东规矩,竟迥异于淮西?”
他这句话软中带硬,分明是在质疑张士诚这边的待客之道,更隐晦地抬高了石山的地位。
徐义出身灶户,是最早追随张士诚起兵的兄弟之一,性情耿直火爆,还曾为张士诚掌管过亲军,见胡惟庸一个小小的“经历”竟敢如此拿捏身份,当面质疑,顿时火气上涌,忍不住出言讥讽道:
“哼!你家主上如今还只是个元帅,怎能与咱们诚王相提并——”
“好了!”
张士诚见胡惟庸如此气度,就知道此人口舌便给,担心性情直率的徐义在言语交锋中吃亏,反而折了己方气势。出声打断了徐义的话。
他毕竟更加务实,深知今日接见使者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解决张周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而不是与石山的使者争一时口舌长短。当即挥手,道:
“是本王怠慢了。来人,给胡经历看座!”
侍卫搬来一张椅子,放在殿中。胡惟庸坦然就坐,顿时成了两侧张周文武目光汇聚的焦点。
这种氛围无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胡惟庸面色如常,似乎浑然不觉。坐定后,胡惟庸反客为主,目光再次直视张士诚,抛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敢问诚王,反元之志,可还坚定否?”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张士诚此刻的处境,已经不是反元之志坚不坚定的问题,他如今称王建制,早已自绝于元廷,根本没有退路可言。
但胡惟庸如此发问,显然是话中有话,张士诚身为“诚王”,若是急切表态,反而落了下乘。
他不便直接回答,便朝参知政事蒋辉使了个眼色。
蒋辉是张士诚麾下少有的读过一些书,心思也较为缜密的人,当即会意,接过话锋,反将胡惟庸一军,道:
“我主高举义旗,建国称王,已与蒙元势不两立,不死不休!倒是听闻贵部石元帅去年曾与蒙元使者往来,颇有接受招安之意,却不知石元帅如今抗元之志又如何?”
蒋辉旧事重提,直指去年石山与元廷数轮“和谈”的那桩公案,意图扳回一城。
石山去年大败元军后突然偃旗息鼓数月,天下皆知,元廷在此期间,更是大肆宣扬即将“招安红旗贼”的风声,以图稳定江北人心。
受此事影响,原本兵力空虚的扬州“突然多出”不少兵马,得以不断围剿刚刚起兵的张士诚,差点导致其人功败垂成,更导致张周大军第一次攻打扬州失败,陷入了当下的战略被动。
蒋辉此刻提及这件事,暗含指责石山抗元立场不坚定,甚至背后给抗元义军捅刀子的意味。
胡惟庸投靠石山的时间较晚,彼时红旗营已经准备渡江,他知道红旗营与元廷和谈之事,却不是很清楚其中的隐情,更对红旗营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对这个诘问并无心理负担,从容应道:
“蒋参政此言差矣。我家元帅以红旗为号,就是要联合天下所有愿为驱虏复汉大业流血的豪杰。”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环视殿内众人,道:
“诚王既已矢志抗元,与蒙元势不两立,那贵我双方便有了携手合作、共抗强敌的根基。今日下官此来,正是要谈这携手抗元之事!”
胡惟庸这番话,巧妙地将石山与元廷“和谈”的旧事轻轻带过,转而强调“携手抗元”的主旨,并且隐隐将石山置于“领袖群伦抗元”的更高位置,再次在气势上压过了张士诚。
殿内张周文武闻言,脸上大多露出不忿之色,觉得这胡惟庸言语太过咄咄逼人。张周政权的同知枢密院事史文炳按捺不住,跨步出列,语带质问地道:
“既然石元帅声称要联合天下抗元豪杰,为何明知我军曾奋力攻打过扬州,却还要趁我军北上之际,抢下此城?这岂是携手抗元之道?”
蒋辉质疑石山抗元的坚定性,史文炳则直接指责红旗营抢夺地盘的行为不义,目的都是为了在道义上贬低对方,争夺谈判的主导权。
“此言差矣!”
经过与徐义、蒋辉、史文炳三人的简短交锋,胡惟庸已经大致摸清了张周高层文武的底色,底气更足。他之前只接触过蒋辉,并不清楚史文炳的姓名和官职,也不想细问,当即反驳道:
“我家元帅起兵于淮西,时间远在诚王之前!数年之间,屡破元军数十万,极大削弱了蒙元在淮南、河南和江浙行省的力量,使其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他的目光扫过史文炳等人,朗声道:
“试问,若非我家元帅在淮西牵制了元军主力,使得淮东各地防务空虚,诚王又何以能乘势而起,自白驹场起兵后,还能潜行数百里,顺利攻克紧挨扬州的泰州?随后又能攻下高邮这等重地?”
张士诚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时间点起兵,很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石山打赢了徐州之战,淮南行省为防石山乘势扩张,将淮东的驻军和盐丁大量抽调到西线,导致地方守备力量骤减。
这是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史文炳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
胡惟庸乘胜追击,声音愈发宏亮,语气愈发从容,道:
“至于扬州,去年春季,我红旗营便已攻入扬州路,拿下滁州三县。此后不久,我军前锋又攻下六合县,兵锋直指扬州!旋即——”
去年十月上旬,石山为威逼元廷做出重大让步,命傅友德率镇朔卫东进六合,淮南行省再次抽调淮东兵马赶往西线增援。当月中旬,张士诚便瞅准机会起兵。
这个不可谓不“不巧合”,胡惟庸特意在“旋即”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强调红旗营进军六合逼迫淮南元军再次调兵和张士诚起兵的先后逻辑关系。
“得知诚王已经起兵攻下泰州。未免两部为争夺扬州而爆发冲突,红旗营主动暂停了东进步伐,此乃顾全抗元大局之举!”
胡惟庸顿了顿,看着脸色变幻的史文炳,继续道:
“谁料,这都过了几个月,我军主力都已经渡江全取了太平府和应天府,打下了镇江,诚王却是久攻扬州不下,只能转而向北寻求突破。
加之近期扬州元军频频异动,似有反扑的迹象。
石元帅高瞻远瞩,担心淮南有变,危及诚王后方,为稳定局势,阻遏元军,这才不得不命傅友德将军率偏师东进,轻取真州、扬州,既解除了元军对高邮的潜在威胁,也巩固了淮东抗元防线!”
胡惟庸这一番说辞,将红旗营夺取扬州的行为,硬生生描绘成了为了“抗元大局”“稳定友军后方”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正义之举,更是帮了张士诚一个大忙。
而张周主力大军拼尽全力都啃不下的硬骨头,在胡惟庸口中,却成了红旗营“偏师轻取”的目标,这其中的实力对比和潜台词,不言自明。
这也是他敢于反客为主的底气所在,胡惟庸的目光扫过张周众臣,最终回到张士诚脸上,掷地有声地道:
“蒙元无道,天下豪杰共伐之!扬州处于贵我两部交界处,本是有德有能者居之。红旗营先让扬州,贵部拿不下。此后我军偏师东进,贵部又未曾派过一使,与我军协商扬州归属。
既然如此,为何偏要等到我军为大局计、为友军虑,攻下此城之后,才来质问我军为何‘抢下此城’?这,又是何道理?”
胡惟庸这一番话有理有据,气势如虹,将史文炳的指责驳得体无完肤。
史文炳满面通红,胸口剧烈起伏,却哑口无言,半晌说不出话来。
张士诚坐在御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胡惟庸的巧言善辩,他岂会听不出来?对方分明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但胡惟庸所言,在时间和逻辑上却又难以正面驳斥。
尤其是对方点出张周从未就扬州归属,与红旗营有过任何正式交涉这一点,更是击中了要害。
他之前不是没想过与石山沟通,但傅友德进军速度太快,他在高邮都没得到红旗营进军真州的消息,镇朔卫兵锋便已经直抵扬州城下。
别人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你去劝对方退兵?
此刻,听着胡惟庸侃侃而谈,张士诚心中那股“石山暗中操控着淮南局势”的感觉越发强烈。从自己的起兵时机到发展空间,再到如今扬州易手,自己仿佛始终慢对方一步,处处受制于人。
但这只是他的直觉而已,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更不敢与任何人分析讨论。
反倒是按胡惟庸的说辞,自己起兵后的发展,似乎一直在沾石山的光,就连如今扬州被夺,都要“感谢”对方为自己“稳定后路”“解除了威胁”。
形势比人强。张士诚心中黯然,已然明白被红旗营吃进嘴里的扬州,是绝不可能再吐出来了。
他倒是颇有决断,知道事不可为,便不再纠结此事。当务之急,是搞清楚石山派使者来的真实意图,是否真如其人所言,有意“携手抗元”。
张士诚轻咳一声,制止了还想开口争辩的司徒李伯升,拍板道:
“好了!扬州之事,不必再议!既然此城是红旗营将士浴血攻下,自然归石元帅所有。此后,我张周上下,不得再以此事纠缠!”
这一句话,为这场争执画上了句号,扬州的最终归属,其实还是要看双方实力对比。
现在没实力打不过,就只能认了,若是石山哪天遭遇元军重重围困,自身难保,张士诚同样会热心拿下扬州,帮他“稳定后路”“解除威胁”。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张士诚的目光转向胡惟庸,语气放缓,带着探究道:
“贵我两部建制不同,理念也有差异。却不知石元帅准备如何与本王‘携手’,共抗暴元?”
胡惟庸见张士诚主动将话题引回正轨,心知火候已到,便按照石山事先的交代,清晰答道:
“回诚王,石元帅之意,携手抗元,贵在真诚。当彼此后背相托,并肩作战,并互通有无,以增强抗元合力!”
“彼此后背相托,并肩作战”?
张士诚心中暗自摇头。且不说双方理念和长远目标的冲突,单就以目前彼此提防、互信全无的状态,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军事协同?
这前半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话和姿态。他与殿内几位核心文武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看法。
张周众文武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都聚焦在了后半句“互通有无”上。
泰州、高邮府等地,人口并不算少,扩军很容易,但最大的短板,就是严重缺乏维持长期作战的粮草,以及装备军队所需的铁料和精良军械。
这也直接导致了张周军队数量虽众,但攻坚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却相当有限。
身为丞相的李行素,日日为此事操心,此刻几乎是脱口而出,道:
“互通有无?却不知……粮草、军械等紧要物资,也可在此列?”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再次聚焦到胡惟庸身上,屏息凝神,等待他的回答。大多数人心中预想,对方即便同意,也必定会附加诸多苛刻条件,或者只肯提供少量物资作为象征。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胡惟庸回答得异常爽快,几乎没有丝毫犹豫:
“然也!粮秣、军械,乃至盐铁等物,皆可商议互通!”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和吸气声。张周文武们脸上大多露出惊喜和难以置信的神色。若能获得稳定的粮草和军械来源,无疑是给正处于困境中的张周政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李行素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追问道:
“却不知……石元帅对于这‘互通有无’,具体有何章程?如何互换,比例几何?”
李行素在左列首席,看其位置就知道此人的身份。胡惟庸知道鱼儿已经上钩,微笑着站起身,再次向御座上的张士诚施了一礼,神态从容不迫地道:
“李丞相所问,皆是关乎两部合作的具体细节,干系重大。下官职卑言轻,此类军国大事,确非下官所能擅专。”
他话锋一转,转达了石元帅的邀请,道:
“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今贵我两部既已正式接洽,建交之始正宜多沟通。诚王若果有深化合作、互通有无的诚意,何不派遣重臣,随下官一同返回江宁,当面细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