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万金-《五代风华》

  “指挥,你快来看!”

  萧弈处理好伤口,换了一身新的衣甲,与郭信、郭馨返回仪庭,只见寿桃很不淡定,来回乱跑,上窜下跳。

  “指挥你看,好多箱子,可别是石头,若是铜钱,可数也数不清哩!”

  萧弈目光看去,马车上装谷糠的麻袋已被搬开,其中几辆马车里藏的箱子显了出来,标准的一尺长、六寸半宽高的樟木宝箱,镶了铁边,锁扣处以封条密封,颇沉,搁在石板上时发出闷响。

  “指挥,点过了,拢共三十二个!”

  “撬。”

  “喏!”

  寿桃很激动,拿出匕首,上前撬了一口箱子。

  随着“嗒”的轻响,箱盖打开,一霎那,金光流溢。

  火光照耀下,码得整整齐齐的金锭散发出耀眼光芒,仪庭内一片惊讶的吸气声。

  “直娘贼!”

  寿桃一屁股坐在地上,失了魂一般。

  郭信虽是节帅之子,估计也是没见过多大世面,喃喃道:“不会全是金子吧?”

  萧弈算是明白为何李洪建会那般犹豫了,正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他上前,拾起一枚金锭看了看,长条形,锭底清晰地錾刻着三列字,“乾祐二年内帑”、“重贰拾两”、“监铸官王甫记”,侧面还有三司使王章的画押花印。

  “一箱有三十二锭。”郭馨凑过来,帮他数着,掐指一算,喃喃道:“怎有这般多?”

  萧弈问道:“很多吗?”

  正此时,衙门外传来了叱喝声。

  “滚!哪个不想归顺?还排不到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去,没见将军在忙吗?!”

  萧弈大步赶到门外,远远地,只见李昉正被执戟的甲士往外叉。

  “住手!怎么回事?”

  “报将军,有不省事的文官来,卑职替将军打发了!”

  那禁军兵士理所当然的样子,甚至还认为自己做对了,对文人的轻蔑更是溢于言表。

  萧弈叱道:“谁给你胆子替我作主?!”

  “卑职不敢……卑职只是觉得,眼下哪有这低级文官的事……”

  “退下!”

  萧弈喝退那兵士,上前迎了李昉。

  “明远兄,怎会来此?”

  李昉微微苦笑着上前,正要开口,瞥见仪庭内的情形,转而问道:“那是?”

  “内帑黄金。”

  “有多少?”

  “两万两左右。”

  “如此之多?!”

  “多吗?”

  李昉叹惜一声,道:“你可知我朝岁入多少?”

  “不知。”

  “仅一百万贯上下。”李昉道:“王章任三司使以来,田赋增为十倍。改省耗为每斛二斗,出纳行省陌之法,盐、矾、酒曲厉行专卖,此外,农器钱、曲钱、牛皮税,甚至百姓连饮水都要纳税,如是种种,兑换为黄金不过七八万两……偌大朝廷需运转,平三镇、御契丹,内帑竟能攒下两万两,李业手段了得啊。”

  萧弈一算,即使五万大军每人五贯,这些黄金都够犒赏将士,何况南军还没那么多人头砍来领赏,心下稍安。

  下一刻,李昉向他深深一揖。

  “你此番阻内帑金宝外流,功在黎民,受昉一拜。”

  “明远兄不必如此。”

  “说正事,我来,是冯公想要见你。”

  “见我?”

  “不错。”

  “待我安排一下。”

  萧弈先回了大衙,拉过郭信,交代道:“我去见冯道,你在此守着黄金,派双岗看守,任何人不得靠近。”

  “文官有甚好见的?好吧,放心,我让傥进出来守,明天再割。”

  “明天大帅就进城了。”

  “那就把刘铢拖出来割,这里亮堂。”

  “随你。”

  收拾停当,正要离开,郭馨再次道:“你去哪?我与你一起。”

  “不必,你若待得心烦,到厢房去睡会,你许久没睡了。”

  “哦,这可是你第二次推辞,再有一次,我可不依。”

  “下次注意。”

  “九节鞭不带吗?你使得……挺厉害的。”

  “不用,我用什么武器都一样。”

  萧弈随口应了,脚步不停,出了禁军大衙,与李昉并肩而行。

  衙外,长街覆雪,新雪盖住脚印与车辙,一整天的繁忙似要渐渐过去。

  没走出多远,转过街角,就见到一辆马车停在那儿。

  李昉当先上前,对着马车执礼,道:“信臣公、冯公,萧郎来了。”

  车帘掀开,李涛先出车厢,又扶了一名老者出来。

  冯道七八十岁模样,身穿麻袍,鹤氅比李涛那件还旧,戴幞头,面容清癯,皱纹深刻,须发皆白,手持一根木杖,动作缓慢,带了一种历经沧桑的从容。

  仿佛不论社稷如何天翻地覆,他只管慢慢下车。

  “萧郎。”李昉微微侧身,引见道:“这位是太师、中书令、弘文馆大学士,冯公。”

  “晚辈见过冯公。”

  冯道微微颔首,温声开口,话语平和,听不出褒贬。

  “萧指挥一日之间稳固开封局面,使朝廷不至颜面尽失,战火不至蔓延城内,居功甚伟啊。”

  “冯公过誉了。”

  “只是,老朽不知,郭雀儿清君侧之后,对官家、太后,以及这满城惶惶官民又有何章程?”

  萧弈知这个问题难答,颇考验他的分寸,沉吟片刻,道:“此等大事,非晚辈所能妄测。”

  冯道闻言,抚摸着被盘出浆的木杖,半晌不言。

  萧弈转念一想,若要争取更多机会,当透露一点立场以换取文官们的好感与支持。

  “大帅忠肝义胆,平三镇、拒契丹,心怀天下,爱惜黎民,至于宫闱宗庙如何安置,冯公历事数朝,德高望重,天下仰望,还需冯公与大帅共商大计,以定人心。”

  他前世背类似的台词,常觉得是空话,如今却能自然用来表达。意思是,他认为郭威在乎天下、黎民,但不在乎陛下,这也是他的立场,只看冯道接不接受。

  “老朽明白了。”冯道眼神古井无波,缓缓道:“太后亟需有人能陈述局势,以明郭公之志,解社稷之忧,萧郎可愿与老朽入宫一趟?”

  萧弈微微一怔,思量着此时去见李太后,有何收获,又有何风险。

  他若不想去,仅凭眼前的老者、书生,绑不了他去。

  冯道也不等他回答,转身,柱着木杖往马车慢慢走去。

  李涛深深看了萧弈一眼,目含鼓励之色。

  李昉则低声道:“走吧,冯公历数朝而屹立不倒,跟着他做,不会有错。”

  萧弈略有所悟,果断做了决定,迈步上前,扶住了冯道。

  冯道头也不抬,自顾自感慨道:“少年郎,颇有悟性。”

  ……

  他们离大宁宫并不远,行了不久就到了承天门。

  李昉并未得到召见,由萧弈、李涛扶着冯道下了马车。

  承天门分为三个门,中间御道仅皇帝出行才开启,左右掖门供臣僚出入,常设金吾卫值守。

  此刻左掖门已破例开了半扇,几个提着灯笼的内侍候在那儿,为首者身穿绯色窄袖袍,面白无须。

  “老奴阁门副使王彦,为冯公勘契。”

  “此乃郭元帅麾下萧弈。”

  冯道边从袖中取出一枚鎏金铜契、一枚私印,一封牒文递了过去。

  王彦接了,在宫门侧的契牌库存档,又告罪搜了萧弈的身,将他的佩刀、匕首留下,方才传值殿侍卫引路。

  在寂静宫城中走了好一会,值殿侍卫回过头,低声提醒着萧弈,道:“往前便是太极门,后面就是内廷,左入右出,万不可踏御道中间的青石。”

  萧弈目光看去,见天街尽头的御道上积雪已被扫了,露出雕刻的云纹。

  到太极门,金吾卫又验了次牒文;过两仪殿,至内庭,引路者换成一个年迈宦官,手里提着一盏雅致的宫灯。

  总之,朝廷不大,规矩挺多。

  “紫宸殿到了。”

  进殿,虽燃着炭盆,可空旷的殿宇还是让人感觉冷。

  萧言目光看去,正前方的御座空着,左侧凤椅上坐着个端庄妇人,穿赭黄常服,以一支银簪绾发,看起来竟只有三十多岁,容颜犹可见风韵,只是脸色苍白,眼神不掩惊惶与疲惫。

  几个心腹宫人垂首屏息,如同泥塑木雕。

  “老臣冯道,叩见太后。”

  “李涛叩见太后……”

  “快快免礼。”

  不等冯道行礼,李太后立即温言止住,还让宦官搬了一条小凳给冯道坐下。

  很快,她目光就落在了萧弈身上,询问道:“你就是萧弈?”

  “回太后话,是。”

  “莫紧张,说来,是皇后与老身说起你,她自幼与李崧之女交好,打听到其下落后常唤入宫中说话,提及你的事迹,说你顾念旧主,忠勇可嘉,是个好孩子。”

  萧弈本是垂目而立,闻言不由瞥了李太后一眼,只见她眼中满是亲善,当不是想拿李昭宁威胁。

  威胁也没用。

  “老身想着,该给李崧平反,这才召你进宫,也给你赐个出身,你如今在郭卿军中是何职位啊?”

  “回太后,忝任副指挥使。”

  李太后径直开口,语带威严,向内侍吩咐了一句。

  “萧弈护京师、安黎民、定人心,居功甚伟,擢内殿直都虞候,加检校国子祭酒衔。”

  说罢,她看向萧弈,脸上浮出温柔的笑意。

  “内殿直系宫禁宿卫之师,往后,内廷安危也交你一份担子,你需尽心;检校国子祭酒虽虚衔,算朝廷弥补李崧,给你一个出身。郭卿那边,你递一句话……朝廷待功臣,定不辜负。”

  萧弈闻言,略一琢磨,明白过来。

  冯道不会自寻死路,既掺和进来,说明李太后已决心与郭威合作,很可能是暂时让郭威监国。她此时是在未雨绸缪,希望他之后能像保护开封一样保护宫廷,故而授他内殿直都虞候。

  换言之,若郭威将派人监视她,她希望是派他。

  至于检校国子祭酒,则是加强他的文官属性,推他与文官走得更近,潜移默化改变他的倾向。

  这妇人比看起来要聪明。

  可对自己而言呢,万一在郭威心里背个了私通皇室的罪名?

  正作此想,冯道忽然晃了一下,似要摔倒。

  萧弈连忙扶住,问道:“冯公,没事吧?”

  “无妨。”冯道摆了摆手,眼神似有深意,悠悠道:“老朽经历数朝,官是一朝比一朝高,人是一年比一年老喽。”

  闻言,萧弈豁然开朗,知自己顾虑太多了。

  冯道为何资历深?桀燕、后唐、后晋、契丹以及当朝,各朝各代都给他抬一抬,官阶、身价愈抬愈高,直至地位不可撼动。

  当今改朝换代如流水,数遍天下文武,有几个不是“贰臣”?所谓“臣节”,不过是个没味的屁。

  重要的是价值。

  今夜说服李太后归顺,奠定郭威入主开封的大义,就是他的价值;往后作为李太后和郭威之间的沟通桥梁,亦是价值。

  若畏手畏脚,只等郭威给封赏,论资排辈之后又如何?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几次,务必争取。

  “晚辈以为,冯公一年一年添的都是智慧。”

  萧弈认为,今夜得冯道教诲,比得两万两黄金更有收获。

  一老一少对视一眼,但见老者微微颔首,眼中饱含“孺子可教”之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