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章 忠奸?-《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方正化递上的密奏写明了礼部侍郎钱谦益何时约见何人,在何地。

  也就是说钱谦益,家中的下人刚出门送请柬,便被锦衣卫盯上。

  崇祯看了一眼方正化,没想到他在短短几日就把锦衣卫治理得如此出色。

  按史书上讲,方正化掌管的是御马监,掌管锦衣卫的是李若琏。

  但崇祯心里清楚,李若琏忠诚有余、手段不足。

  要干脏活,方正化更合适。

  现在李若琏去了五城兵马司。

  那才是他能光明立身的地方。

  这些绝对忠臣,让崇祯既感激又心疼。

  每每看到他们,胸口总有一丝愧意。

  收回心思,崇祯放下情报,“朕等的就是他们动。就算不动,朕也会让他们动。”

  他与孙承宗商议过要改祖制,但改祖制的压力太大,必须选准突破点。

  国子监便是那道口子。

  “不必出手,也不要阻止。暗中看着便是。”

  方正化双手抱拳,“遵旨!”

  紧接着跪下叩首,“启禀陛下,臣第一时间去了哕鸾宫,可还是到晚了,臣到时,整个哕鸾宫已全体服毒自杀。”

  崇祯冷笑,“看来朕的宫里没有清扫干净,还有老鼠啊。”

  方正化赶忙又是一个叩首,“臣知罪,臣……”

  崇祯挥手打断,他并没有怪方正化的意思,毕竟他才接手锦衣卫几天。

  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很出色了。

  “派人去召辽东大营主事孙元化入京。

  再召郧阳抚治毕懋康、广平府推官王徵一并进京。”

  方正化一愣。

  愣的不是陛下没怪罪他,而是陛下说的这三个人他都没有听过。

  看来陛下除了自己还掌握了一个消息渠道。

  “臣遵旨!”

  方正化领命欲退,却又迟疑片刻,最后还是低声道:

  “禀陛下,臣在清理皇宫时发现了一个……有些不同寻常的人。”

  崇祯眉头轻皱。

  能让方正化觉得不同寻常的人,实在不多。

  “何人?”

  “御马监高起潜。”

  听到这名字,崇祯险些一掌拍到自己额头上。

  他怎么把这祸害给忘了。

  御马监,内十二监之一,名义上是管马的,实际上能染指军务。

  搜查高起潜的寝房时,室内乱作一团。

  兵书、地图堆满地。

  高起潜披发跣足、喃喃推演战局,疯魔一般。

  手指辽东战图,口中狂喊:“此法必胜也!”

  方正化觉得他有本事,特上奏陛下,认为也许能用得上。

  疯子多半是天才。

  但高起潜不是。

  崇祯冷笑。

  历史上,这个知兵的太监,坑死了卢象昇。

  巨鹿一战,卢象昇发现满清阵形弱点,欲趁夜出击,高起潜却提前抽调兵力。

  当卢象昇被包围,他袖手旁观,拒不救援。

  那一夜,卢象昇忠烈殉国。

  而高起潜之所以害死卢象昇,后世多数人认为,这是朝中议和派在清除异己。

  至于历史上的崇祯当年为何会信高起潜知兵,史书并未提及。

  如今看来,不过是这厮演技太好,连方正化都被他骗了。

  “他房中的兵书从何而来?”

  方正化一怔。

  “皇宫兵书尽藏于文渊阁。他一个太监,何以能入?

  能取兵书亦可窥军机。

  下入诏狱,严刑拷问。问不出,朕亲自去问。”

  方正化骇然叩首,疾步退下。

  崇祯目光微眯,刚清理皇宫,高起潜就发癫,还能被方正化恰巧看见,这时间掐得也太准了。

  这高起潜背后必有势力。

  “看来这皇宫里漏网之鱼还真不少。”

  若非自己知晓未来,这样的表演型天才,说不定还真能骗过自己。

  正思绪间,王承恩送上一封内阁奏章。

  展开一看,崇祯失笑。

  冯铨的请辞书。

  “呵,刚贬为兵部右侍郎就要请辞?不允!”

  像这种祸害汉人的杂碎,岂能轻饶了他。

  他这个兵部右侍郎,上有孙承宗,旁有黄道周,下有兵科给事中曹文诏。

  在这三位硬骨头中间,有他好受的。

  这杂碎就在烙铁上给朕烤着吧。

  待他的骨髓油被榨干,朕再送他抄家灭族套餐。

  崇祯重新坐回御案,视线落在西南的奏报上。

  天启二年,叛军围贵阳两百余日,四十万人仅余二百。

  这惨状不能重演。

  西南若要安,先废土司制。

  但废制之后,百姓怎么办?

  必须有抚民之策、抚民之人。

  问题是,现在的汉人看不起任何其他民族。

  指望他们去安抚?

  做梦。

  他需要一个懂政治、会忽悠的人。

  想到忽悠,崇祯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名字。

  沈惟敬。

  只可惜他早已挂了。

  若他后人有他一半本事,也值一用。

  沈惟敬,史称明朝第一大忽悠。

  史书上记载,沈惟敬,貌寝,也就是长得磕碜。

  但当年倭寇攻朝鲜,李如松奉旨带兵支援朝鲜,可惜兵带少了,只能暂时议和。

  派谁去谈?

  沈惟敬。

  有人说是随便选的,纯属笑话。

  一个江浙商人之子,能被兵部尚书点将入幕?

  绝非偶然。

  当年朝鲜被丰臣秀吉打得奄奄一息,国王李昖都打算逃进大明避难。

  就在这时候,沈惟敬来了,

  他信誓旦旦的道:

  “吾代圣皇而来,用兵如神,不必担心,援军七十万,马上就到!”

  李昖一听,当场破涕为笑。

  七十万!天朝爸爸真厚道啊!

  于是,原本准备逃命的朝鲜王立刻下令反攻。

  当然,他连一兵一卒都没带。

  之所以要暂时议和,就是为了给调动大军拖延时间。

  忽悠住朝鲜王还没完。

  沈惟敬又压低声音神秘一笑,“我和丰臣秀吉是铁哥们,放心吧。”

  说完,真就只身一人潜入倭军大营。

  没人知道他对丰臣秀吉说了什么,只知道他出来时,小西行长亲自送行,礼数周到得像见到亲爹。

  从此,这忽悠大戏正式开演。

  丰臣秀吉待他如上宾,酒肉美女轮番招呼。

  而这位沈大师来者不拒。

  酒喝着、肉吃着、娘们睡着。

  丰臣秀吉提啥要求,他全答应。

  历史上著名的梦幻七条,就出自这时候。

  当时和他一起的大明礼部官员不懂倭语,全靠他翻译。

  于是,这位老兄导演了中日史上最离谱的双向误会。

  对丰臣秀吉说:“万历愿意让公主下嫁,永结同好。”

  转头对礼部官员说:“倭奴要称臣纳贡。”

  两边一听都高兴坏了,推杯换盏皆大欢喜。

  丰臣秀吉乐呵呵地送他出营,回去坐等迎娶公主。

  礼部官员回京复命,“倭奴要纳贡称臣。”

  万历也懒得计较,反正能拖一阵子就拖。

  这一拖,战线稳住,大军调度时间充裕。

  沈惟敬用忽悠硬是帮大明稳住了朝鲜战局。

  当然,他的忽悠并不只是国事谈判。

  他一边叫丰臣秀吉老哥,一边给他传授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大补丸的秘方。

  听名字就离谱的一匹。

  可再圆的谎,总有露馅的时候。

  当真相被揭穿时,不知道他是怎么忽悠的。

  反正丰臣秀吉气得要死,却仍没杀他,还以礼相送。

  结果他回国,就被万历以欺君之罪一刀咔嚓了。

  虽然他被咔嚓了,可故事还没全剧终。

  他挂了不久,他的老哥哥丰臣秀吉就下去陪他了。

  朝鲜史料说是被大补丸补死的,日本史料说是被气死的。

  不管哪种,死因都跟沈惟敬脱不了干系。

  至此才是彻底的全剧终。

  这人到底是忠?是奸?

  忠吧,他敢忽悠皇帝。

  奸吧,他一没割地二没赔款,反倒替大明争取到了调兵的时间。

  想到此崇祯轻叹一声。

  沈惟敬懂倭寇,却不懂大明。

  还好没有株连。

  沈家后人没出大忽悠,却个个商场老狐狸。

  据说到近代,还出了个骗光倭国亲王家产的商贾巨骗。

  崇祯放下手中奏折,转头吩咐王承恩:

  “让方正化派人去嘉兴平湖,找沈惟敬的后人带来见朕。”

  继承了忽悠天赋最好,没继承也无妨。

  商道昌,国才能富。

  八大晋商要灭,但大明的商业也不能断。

  要想天下财路再开,必得有商人、船队、海外贸易。

  想到这里崇祯抚摸下巴,这个时间点郑芝龙应该已经成气候了吧?

  郑芝龙之名知道的可能不多。

  但他的儿子却是大大有名。

  郑森,字明俨,号大木。

  1645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他明朝国姓“朱”,改名“成功”。

  后世多称其郑成功或“国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