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的接线端子全部拧紧后,我顺手摸了下外罩边缘。指尖传来一丝凉意,金属表面结了薄霜,但电流读数稳定,电压波动已归零。
我站直身体,调出监控画面。风雪小了些,屋顶的积雪厚度比昨夜少了三厘米,气象雷达显示北面气流趋于平稳,酸雨警报解除。这是过去七天里最适合出行的一段窗口期。
我按下内线呼叫键:“所有人,主控区集合。”
不到五分钟,他们陆续进来。苏瑶拿着她的医疗包,边走边检查注射器密封条;苏晨背着他那台改装过的手持定位仪,屏幕亮着微弱蓝光;陈岩站在门口,穿着刚领到的防寒服,拉链拉到下巴,双手插在口袋里,眼睛盯着地面。
我把投影打开,墙上显出一条红色路线,从安全屋出发,穿过废弃工业区,终点停在一个标着“b7”的灰色建筑群上。
“今天出发。”我说,“目标是净水厂地下库。如果陈岩提供的情报准确,那里还有可替换的滤芯组件,甚至可能连通城市备用电网。”
苏晨抬头:“天气真的没问题?”
“风速降到三级以下,能见度恢复到一百米以上。”我指了指屏幕角落的数据流,“而且我们不能再等。柴油储备只够支撑六十七天,若不能接入外部能源,安全屋的循环系统迟早会停摆。”
他没再问,只是低头看了眼手中的设备。
“这次不是试探性巡逻。”我继续说,“是实打实的资源拓展行动。每个人都有任务——苏晨负责导航和通讯中继,保持信号与安全屋自动连接;苏瑶随队医疗保障,随时监测体温和呼吸状态;陈岩协助携带补给箱和备用工具组,途中听从指令行事。”
陈岩点头,声音很轻:“明白。”
我逐个检查装备。防寒服的密封条完好,氧气面罩电量满格,猎枪弹匣重新装填过,保险处于关闭状态。我们四人站成一排,在闸门前完成最后一次自检。
门内的气压平衡阀发出轻微嗡鸣。倒计时十秒开始。
我没有说话,他们也没出声。只有仪表盘上的绿灯一格格亮起。
门开时,冷风猛地灌进来,卷着细雪扑在面罩上。我第一个迈出去,靴底踩进积雪,发出沉闷的咯吱声。身后三人依次跟上,脚步紧凑。
厚重的合金门在我们背后缓缓闭合。液压锁扣落下的瞬间,像是把过去几天的压抑也关了进去。
我没回头。
前方是一片被雪覆盖的厂区道路,两侧厂房倒塌了一半,钢架扭曲,玻璃全碎。风从断裂的墙体间穿行,带起一阵阵雪雾。
我们保持队形前进。我走在最前,枪口朝下,但随时可以抬起。苏晨在我右后方三步远,手里握着定位仪,不时抬头看天。苏瑶和陈岩并行在最后,她不时侧头观察他的步伐。
走了不到两百米,路面开始下陷。积雪下面是空心结构,可能是排水沟或电缆井。
“绕行。”我抬手示意,“贴左侧围墙走。”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一声闷响。
我立刻转身。陈岩左脚已经陷进一处塌陷的井口,半个身子歪斜,右手死死扒住边缘铁框才没完全掉下去。他的防寒靴浸进了冰水里,水面还冒着白气。
“别动。”我快步上前,单膝跪在井沿,“苏晨,工兵铲!”
苏晨把仪器塞进背包,抽出铲子递来。我用刃口卡住井盖残片,固定住受力点,然后伸手抓住陈岩的手臂。
“用力——起!”
他借力往上挣,我拽着他肩膀把他拉了上来。落地时踉跄了一下,苏瑶立刻扶住他。
“脱鞋。”她说,“马上换干燥袜子,不然体温会快速流失。”
陈岩坐在一块水泥板上,手指发抖地解鞋带。苏瑶从急救包里取出保温毯,裹住他小腿,又拿出一支药剂,推入他手臂皮下。
我蹲下检查那只湿透的靴子。皮革已经开始僵硬,内衬吸水严重,不能再穿。
“备用靴在补给箱第三层。”我对苏晨说,“拿给他。”
苏晨拉开箱子,翻出一双新靴。陈岩换上后试着站了站,脚掌活动还算灵活。
“还能走?”我问。
他点头:“没事,就是冷了一下。”
“记住这个位置。”我从背包里取出荧光喷罐,在井口周围画了个大圈,“回去的时候要标记所有危险点。”
苏晨掏出记录本,快速画了草图,标上坐标编号。
我重新规划路线。不再走中间主道,改为紧贴建筑外墙移动。这样虽然绕远,但地面承重更可靠。
队伍再次启程。这一次,陈岩走在苏晨旁边,两人间距不超过一米。
风渐渐小了。远处的地平线上,几栋高层建筑的轮廓在雪幕中浮现出来。那是老城区的旧供水中心,b7区域的核心。
我们走得很慢,每一步都确认地面稳固。途中经过一个倒塌的岗亭,我让苏晨用信号增强器测试了一下,发现还能接收到一段微弱的公共广播频率。
“有电。”他说,“虽然不稳定,但说明地下线路可能还在运行。”
我记下这个点,准备返程时重点排查。
又走了半小时,我们在一处加油站废墟旁短暂停留。油罐已经被砸开过,里面空了,但遮雨棚还立着一半,能挡风。
“喝水。”我掏出水壶,每人分了两口,“不准多喝。外面温度太低,代谢加快,水分消耗比平时高百分之四十。”
苏瑶接过水壶时,忽然说:“你看那边。”
她指向加油站对面。一栋半塌的超市门口,挂着一块残破的招牌,上面依稀能辨认出“便民服务站”几个字。
“我记得那里。”陈岩开口,“灾变前,这片区的应急物资是由市政统一配送的。如果仓库没被洗劫……也许还有存货。”
我盯着那栋楼看了几秒:“不在原计划内。但我们有富余时间,可以去看看。”
“我去。”苏晨举手,“速度快,来回十分钟。”
“不行。”我摇头,“单独行动禁止。四人一起,快速进出。”
我们调整方向,朝超市靠近。入口被一堆货架堵住,我用枪托推开一条缝,苏晨钻进去探路。
两分钟后他回来:“通道能通,后面有个小仓库,门锁着,但没焊死。”
我带头进去。里面比想象中完整,墙角堆着几箱未开封的电池和手电筒,还有两捆绝缘胶带。
“有用。”我说,“搬两箱电池走。”
陈岩主动上前,和苏晨一起把箱子抬出来。苏瑶在门口守着,目光扫视四周街道。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陈岩突然停下:“等等。”
他弯腰从货架底下抽出一张泛黄的纸。展开一看,是张手绘的地下管道分布图,标注了通往净水厂的检修通道入口位置。
“这个……”他指着图上一个红点,“离这儿不到五百米。是个通风井,直通地下二层。”
我接过图纸仔细看。线条清晰,标注详细,连检修阀门的型号都写明了。
“你什么时候画的?”
“不是我画的。”他说,“是灾变前留下的。那天我路过这里,看见工作人员贴的告示,顺手抄了一份。”
我盯着那张纸,心跳快了一拍。
这比直接闯大楼安全得多。避开坍塌风险,还能提前确认内部情况。
“改路线。”我说,“先去通风井。”
我们迅速收拾物资,按新坐标前进。五百米不算远,但每一步都走得谨慎。
当那个锈迹斑斑的井盖出现在视线中时,我抬手示意全体止步。
井口四周积雪平整,没有脚印,也没有翻动痕迹。
我蹲下身,用手套拂开表面浮雪。铁盖上刻着“市水07-b”,和图纸一致。
“找到了。”我说。
苏晨从背包里取出撬棍,插进缝隙。我和他一起用力,井盖缓缓掀起,露出下方漆黑的竖井。
一股潮湿的冷气涌上来,带着淡淡的铁锈味。
我打开头灯,光束照进深处。阶梯还在,虽然有些扭曲,但整体结构完整。
“十分钟后出发。”我说,“检查氧气面罩,确认通讯频道同步。”
他们开始做最后准备。
我站在井口边,望着远处那片模糊的建筑群。风停了,雪也小了。
这条路我们终于走出来了。
我站直身体,调出监控画面。风雪小了些,屋顶的积雪厚度比昨夜少了三厘米,气象雷达显示北面气流趋于平稳,酸雨警报解除。这是过去七天里最适合出行的一段窗口期。
我按下内线呼叫键:“所有人,主控区集合。”
不到五分钟,他们陆续进来。苏瑶拿着她的医疗包,边走边检查注射器密封条;苏晨背着他那台改装过的手持定位仪,屏幕亮着微弱蓝光;陈岩站在门口,穿着刚领到的防寒服,拉链拉到下巴,双手插在口袋里,眼睛盯着地面。
我把投影打开,墙上显出一条红色路线,从安全屋出发,穿过废弃工业区,终点停在一个标着“b7”的灰色建筑群上。
“今天出发。”我说,“目标是净水厂地下库。如果陈岩提供的情报准确,那里还有可替换的滤芯组件,甚至可能连通城市备用电网。”
苏晨抬头:“天气真的没问题?”
“风速降到三级以下,能见度恢复到一百米以上。”我指了指屏幕角落的数据流,“而且我们不能再等。柴油储备只够支撑六十七天,若不能接入外部能源,安全屋的循环系统迟早会停摆。”
他没再问,只是低头看了眼手中的设备。
“这次不是试探性巡逻。”我继续说,“是实打实的资源拓展行动。每个人都有任务——苏晨负责导航和通讯中继,保持信号与安全屋自动连接;苏瑶随队医疗保障,随时监测体温和呼吸状态;陈岩协助携带补给箱和备用工具组,途中听从指令行事。”
陈岩点头,声音很轻:“明白。”
我逐个检查装备。防寒服的密封条完好,氧气面罩电量满格,猎枪弹匣重新装填过,保险处于关闭状态。我们四人站成一排,在闸门前完成最后一次自检。
门内的气压平衡阀发出轻微嗡鸣。倒计时十秒开始。
我没有说话,他们也没出声。只有仪表盘上的绿灯一格格亮起。
门开时,冷风猛地灌进来,卷着细雪扑在面罩上。我第一个迈出去,靴底踩进积雪,发出沉闷的咯吱声。身后三人依次跟上,脚步紧凑。
厚重的合金门在我们背后缓缓闭合。液压锁扣落下的瞬间,像是把过去几天的压抑也关了进去。
我没回头。
前方是一片被雪覆盖的厂区道路,两侧厂房倒塌了一半,钢架扭曲,玻璃全碎。风从断裂的墙体间穿行,带起一阵阵雪雾。
我们保持队形前进。我走在最前,枪口朝下,但随时可以抬起。苏晨在我右后方三步远,手里握着定位仪,不时抬头看天。苏瑶和陈岩并行在最后,她不时侧头观察他的步伐。
走了不到两百米,路面开始下陷。积雪下面是空心结构,可能是排水沟或电缆井。
“绕行。”我抬手示意,“贴左侧围墙走。”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一声闷响。
我立刻转身。陈岩左脚已经陷进一处塌陷的井口,半个身子歪斜,右手死死扒住边缘铁框才没完全掉下去。他的防寒靴浸进了冰水里,水面还冒着白气。
“别动。”我快步上前,单膝跪在井沿,“苏晨,工兵铲!”
苏晨把仪器塞进背包,抽出铲子递来。我用刃口卡住井盖残片,固定住受力点,然后伸手抓住陈岩的手臂。
“用力——起!”
他借力往上挣,我拽着他肩膀把他拉了上来。落地时踉跄了一下,苏瑶立刻扶住他。
“脱鞋。”她说,“马上换干燥袜子,不然体温会快速流失。”
陈岩坐在一块水泥板上,手指发抖地解鞋带。苏瑶从急救包里取出保温毯,裹住他小腿,又拿出一支药剂,推入他手臂皮下。
我蹲下检查那只湿透的靴子。皮革已经开始僵硬,内衬吸水严重,不能再穿。
“备用靴在补给箱第三层。”我对苏晨说,“拿给他。”
苏晨拉开箱子,翻出一双新靴。陈岩换上后试着站了站,脚掌活动还算灵活。
“还能走?”我问。
他点头:“没事,就是冷了一下。”
“记住这个位置。”我从背包里取出荧光喷罐,在井口周围画了个大圈,“回去的时候要标记所有危险点。”
苏晨掏出记录本,快速画了草图,标上坐标编号。
我重新规划路线。不再走中间主道,改为紧贴建筑外墙移动。这样虽然绕远,但地面承重更可靠。
队伍再次启程。这一次,陈岩走在苏晨旁边,两人间距不超过一米。
风渐渐小了。远处的地平线上,几栋高层建筑的轮廓在雪幕中浮现出来。那是老城区的旧供水中心,b7区域的核心。
我们走得很慢,每一步都确认地面稳固。途中经过一个倒塌的岗亭,我让苏晨用信号增强器测试了一下,发现还能接收到一段微弱的公共广播频率。
“有电。”他说,“虽然不稳定,但说明地下线路可能还在运行。”
我记下这个点,准备返程时重点排查。
又走了半小时,我们在一处加油站废墟旁短暂停留。油罐已经被砸开过,里面空了,但遮雨棚还立着一半,能挡风。
“喝水。”我掏出水壶,每人分了两口,“不准多喝。外面温度太低,代谢加快,水分消耗比平时高百分之四十。”
苏瑶接过水壶时,忽然说:“你看那边。”
她指向加油站对面。一栋半塌的超市门口,挂着一块残破的招牌,上面依稀能辨认出“便民服务站”几个字。
“我记得那里。”陈岩开口,“灾变前,这片区的应急物资是由市政统一配送的。如果仓库没被洗劫……也许还有存货。”
我盯着那栋楼看了几秒:“不在原计划内。但我们有富余时间,可以去看看。”
“我去。”苏晨举手,“速度快,来回十分钟。”
“不行。”我摇头,“单独行动禁止。四人一起,快速进出。”
我们调整方向,朝超市靠近。入口被一堆货架堵住,我用枪托推开一条缝,苏晨钻进去探路。
两分钟后他回来:“通道能通,后面有个小仓库,门锁着,但没焊死。”
我带头进去。里面比想象中完整,墙角堆着几箱未开封的电池和手电筒,还有两捆绝缘胶带。
“有用。”我说,“搬两箱电池走。”
陈岩主动上前,和苏晨一起把箱子抬出来。苏瑶在门口守着,目光扫视四周街道。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陈岩突然停下:“等等。”
他弯腰从货架底下抽出一张泛黄的纸。展开一看,是张手绘的地下管道分布图,标注了通往净水厂的检修通道入口位置。
“这个……”他指着图上一个红点,“离这儿不到五百米。是个通风井,直通地下二层。”
我接过图纸仔细看。线条清晰,标注详细,连检修阀门的型号都写明了。
“你什么时候画的?”
“不是我画的。”他说,“是灾变前留下的。那天我路过这里,看见工作人员贴的告示,顺手抄了一份。”
我盯着那张纸,心跳快了一拍。
这比直接闯大楼安全得多。避开坍塌风险,还能提前确认内部情况。
“改路线。”我说,“先去通风井。”
我们迅速收拾物资,按新坐标前进。五百米不算远,但每一步都走得谨慎。
当那个锈迹斑斑的井盖出现在视线中时,我抬手示意全体止步。
井口四周积雪平整,没有脚印,也没有翻动痕迹。
我蹲下身,用手套拂开表面浮雪。铁盖上刻着“市水07-b”,和图纸一致。
“找到了。”我说。
苏晨从背包里取出撬棍,插进缝隙。我和他一起用力,井盖缓缓掀起,露出下方漆黑的竖井。
一股潮湿的冷气涌上来,带着淡淡的铁锈味。
我打开头灯,光束照进深处。阶梯还在,虽然有些扭曲,但整体结构完整。
“十分钟后出发。”我说,“检查氧气面罩,确认通讯频道同步。”
他们开始做最后准备。
我站在井口边,望着远处那片模糊的建筑群。风停了,雪也小了。
这条路我们终于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