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拍卖晚宴的请柬,如同一个设计精美的倒计时器,悬在苏晚意平静生活的上方。日子依旧在书香和流水声中流淌,但那份即将到来的、更具公众性的亮相,像一抹淡淡的阴影,时不时掠过心头。
这一次,她没有像上次那样陷入无措的焦虑。顾屿那句“去或不去,你自己决定”给了她真正的选择权,而她的选择,也让她生出一种主动迎战的决心。她依旧每天打理书店,筹备与学校的活动,经营着她的网络小天地,只是偶尔会在闲暇时,对着那件顾屿为她准备好的、比上次更显端庄大气的晚礼服出神。
礼服是优雅的深海蓝色,面料带着细微的光泽,剪裁极简,却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她沉静的气质。搭配的珠宝也不再是耀眼的钻石,而是一套色泽温润的蓝宝石,低调而高贵。顾屿的审美和对她的了解,总是精准得令人叹服。
“这次不用紧张,”顾屿看出她的些许不安,在一次晚饭后宽慰她,“慈善晚宴的氛围会比集团内部活动更宽松一些。而且,我们只是众多宾客中的一对,不会成为焦点。”
他的话有安抚作用,但苏晚意明白,只要她站在他身边,就注定无法完全隐形。
活动前夜,顾屿没有回民宿,而是留在了书店。两人像往常一样,喝茶,下棋,聊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刻意避开了明天的话题。但一种心照不宣的紧张和相互支撑的暖意,在静谧的夜色中无声流淌。
次日傍晚,同样的流程再次上演。更精心的装扮,更漫长的车程,驶向另一个金碧辉煌的宴会地点。这一次,苏晚意挽着顾屿手臂走进会场时,腰背挺得更直,脸上的微笑也更自然了几分。她告诉自己,就把这当成一次观察社会百态的田野调查,而顾屿,是她最可靠的向导和安全绳。
会场果然如顾屿所说,气氛相对轻松。宾客构成更复杂,除了商界人士,还有文艺界名流、慈善家、甚至几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衣香鬓影依旧,但少了些商业场合的功利和紧绷,多了几分人文气息。
顾屿依旧将她护得很好。他熟稔地与各色人等寒暄,介绍她时,依旧用“一位很重要的朋友”这个模糊却坚定的称谓,但态度比上次更显从容亲密。他会有意地将话题引向艺术、文化或收藏,这些苏晚意相对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让她有机会自然地参与进去,甚至能就某位画家的风格或某件瓷器的年代发表几句言之有物的看法。
她的沉静和偶尔流露出的、源于深厚阅读底蕴的见解,反而让她在那些巧舌如簧的应酬中显得别具一格,吸引了一些真正有识之士的注意。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收藏家甚至和她聊了许久关于古籍版本鉴定的心得,临走时还赞赏地看了顾屿一眼,意味不明地说了句:“顾总好眼光。”
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顾母尽收眼底。
她今天穿着一身绛紫色旗袍,佩戴着价值连城的翡翠,雍容华贵,气场强大。她并未主动靠近顾屿和苏晚意,只是端着酒杯,与几位地位相当的夫人站在一起,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时不时扫过他们这边,冷静,审视,不带任何情绪,却比任何直接的敌意更令人压力倍增。
苏晚意能感觉到那道目光,如同芒刺在背。但她没有回避,只是在与旁人交谈的间隙,偶尔迎上那道视线,微微颔首,露出一个得体而疏离的微笑,然后便自然地移开目光。不卑不亢,维持着最基本的礼节。
顾屿将这一切细微的互动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做出任何明显的维护动作,只是在她需要时,递上一杯果汁,或是一个安抚的眼神。他的平静和无视,本身就是一种最强的姿态。
拍卖环节开始。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珠宝、甚至是名人捐赠的私物被呈上展台,竞价声此起彼伏。顾屿也举了几次牌,拍下了一幅当代水墨画和一套支持偏远地区教育的公益项目,举止优雅,出手阔绰,却并不张扬。
当一套清中期文房四宝被展示出来时,苏晚意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那方端石砚台,色泽沉静,雕刻古朴,透着文人雅士的闲适气息。
顾屿侧头看到她专注的眼神,低声问:“
        这一次,她没有像上次那样陷入无措的焦虑。顾屿那句“去或不去,你自己决定”给了她真正的选择权,而她的选择,也让她生出一种主动迎战的决心。她依旧每天打理书店,筹备与学校的活动,经营着她的网络小天地,只是偶尔会在闲暇时,对着那件顾屿为她准备好的、比上次更显端庄大气的晚礼服出神。
礼服是优雅的深海蓝色,面料带着细微的光泽,剪裁极简,却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她沉静的气质。搭配的珠宝也不再是耀眼的钻石,而是一套色泽温润的蓝宝石,低调而高贵。顾屿的审美和对她的了解,总是精准得令人叹服。
“这次不用紧张,”顾屿看出她的些许不安,在一次晚饭后宽慰她,“慈善晚宴的氛围会比集团内部活动更宽松一些。而且,我们只是众多宾客中的一对,不会成为焦点。”
他的话有安抚作用,但苏晚意明白,只要她站在他身边,就注定无法完全隐形。
活动前夜,顾屿没有回民宿,而是留在了书店。两人像往常一样,喝茶,下棋,聊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刻意避开了明天的话题。但一种心照不宣的紧张和相互支撑的暖意,在静谧的夜色中无声流淌。
次日傍晚,同样的流程再次上演。更精心的装扮,更漫长的车程,驶向另一个金碧辉煌的宴会地点。这一次,苏晚意挽着顾屿手臂走进会场时,腰背挺得更直,脸上的微笑也更自然了几分。她告诉自己,就把这当成一次观察社会百态的田野调查,而顾屿,是她最可靠的向导和安全绳。
会场果然如顾屿所说,气氛相对轻松。宾客构成更复杂,除了商界人士,还有文艺界名流、慈善家、甚至几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衣香鬓影依旧,但少了些商业场合的功利和紧绷,多了几分人文气息。
顾屿依旧将她护得很好。他熟稔地与各色人等寒暄,介绍她时,依旧用“一位很重要的朋友”这个模糊却坚定的称谓,但态度比上次更显从容亲密。他会有意地将话题引向艺术、文化或收藏,这些苏晚意相对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让她有机会自然地参与进去,甚至能就某位画家的风格或某件瓷器的年代发表几句言之有物的看法。
她的沉静和偶尔流露出的、源于深厚阅读底蕴的见解,反而让她在那些巧舌如簧的应酬中显得别具一格,吸引了一些真正有识之士的注意。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收藏家甚至和她聊了许久关于古籍版本鉴定的心得,临走时还赞赏地看了顾屿一眼,意味不明地说了句:“顾总好眼光。”
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顾母尽收眼底。
她今天穿着一身绛紫色旗袍,佩戴着价值连城的翡翠,雍容华贵,气场强大。她并未主动靠近顾屿和苏晚意,只是端着酒杯,与几位地位相当的夫人站在一起,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时不时扫过他们这边,冷静,审视,不带任何情绪,却比任何直接的敌意更令人压力倍增。
苏晚意能感觉到那道目光,如同芒刺在背。但她没有回避,只是在与旁人交谈的间隙,偶尔迎上那道视线,微微颔首,露出一个得体而疏离的微笑,然后便自然地移开目光。不卑不亢,维持着最基本的礼节。
顾屿将这一切细微的互动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做出任何明显的维护动作,只是在她需要时,递上一杯果汁,或是一个安抚的眼神。他的平静和无视,本身就是一种最强的姿态。
拍卖环节开始。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珠宝、甚至是名人捐赠的私物被呈上展台,竞价声此起彼伏。顾屿也举了几次牌,拍下了一幅当代水墨画和一套支持偏远地区教育的公益项目,举止优雅,出手阔绰,却并不张扬。
当一套清中期文房四宝被展示出来时,苏晚意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那方端石砚台,色泽沉静,雕刻古朴,透着文人雅士的闲适气息。
顾屿侧头看到她专注的眼神,低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