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测字玄学不骗人1-《玄之又玄》

  元朝末年,金陵城外,秋风卷地。

  黄土官道上尘土飞扬,枯草在风中瑟瑟发抖,如乱发飘摇。

  远处城墙巍峨,城楼高耸,旗幡猎猎,上书一个斗大的“元”字,在斜阳下泛着血色光芒。

  这是金陵,战乱令百姓流离,街巷间尽是乞丐与流民。

  一个衣衫褴褛的和尚,赤脚走在尘土中。

  他身形瘦削,肩胛骨高耸,像两座枯山;脸上沾满尘灰,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如寒星闪烁。

  他便是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凤阳乞丐,皇觉寺小沙弥,此刻正为一口饭四处化缘。

  他已三日未食,腹中如鼓,头晕目眩。

  路过城南集市,见一处布幡高悬,上书三字:

  “测字问天”

  幡下,坐着一位青年道士。

  眉清目秀,目光如电,手持朱笔,静坐如松。

  他便是道玄,年仅二十有三,实则已活过六十余年——只是世人不知,他每隔六十年,便会“返老还童”,重归青春之身。

  这,是他的天命循环。

  道玄身着灰袍,袖口绣着暗纹八卦,脚踏云履,履尖微翘,形如鹤喙。

  他面前摆着一张紫檀小案,案上置一方砚台,一管狼毫,一叠黄纸。

  案角立一铜铃,风过则响,声如梵音。

  朱元璋饿得头晕,见有人施粥,便凑上前。

  道士递他一碗米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朱元璋双手颤抖,接过粥碗,一口气喝尽,连碗底米粒都舔得干干净净。

  道士微笑:“施主若肯写一字,我可为你卜前程。”

  朱元璋苦笑:“我连字都认不全,写什么?”

  “随意即可。”道士道。

  朱元璋想了想,蹲下身,用木棍在地上划出一个字:

  “朱”

  道玄低头一看,瞳孔骤缩。

  他精通六神拆字法,一眼便将“朱”字拆解:

  上为“丶”,形如龙首,昂然向上,主贵不可言;

  下为“未”,拆为“木”与“一”,木主东方,一为统御,合而为“东君御木”;

  整体观之,“朱”字笔势飞扬,如龙腾虎跃,气冲斗牛!

  更妙的是——

  “朱”者,赤也,火也,正应南方火德。

  而“未”中藏“木”,木生火,火旺则天下归心。

  “未”又为地支第八,八为“坤”数,主大地承载,帝王之象。

  道玄心中惊涛骇浪:此人,竟有帝王之相!

  他不动声色,只道:“此字虽简,却有龙气。

  ‘朱’者,赤心也,主大志;

  笔势如战马奔腾,主兵权;

  若投身军旅,十年内可掌一方,二十年可定天下。”

  朱元璋一愣:“我一介乞丐,何谈天下?”

  道玄微笑:“天命所归,岂在出身?

  你若不信,可去投郭子兴部,必得重用。”

  朱元璋半信半疑,却记下了这句话。

  数日后,他真投奔了红巾军,因作战勇猛,迅速崛起。

  十年后,他扫平群雄;

  二十年后,他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而这一切,早在“朱”字落笔之时,已被道玄窥破。

  暗影中的李淳罡

  就在道玄为朱元璋测字时,远处一棵古槐下,站着一位白发老道。

  他手持罗盘,目光深邃,正是李淳罡。

  他早已察觉道玄非同常人——此子竟能以一字断帝王之运,实乃逆天之举。

  李淳罡身着灰袍,脚踏七星,腰悬铜铃,周身气场如渊,深不可测。

  他立于古槐之下,树影斑驳,洒在他身上,如披星戴月。

  他手中罗盘缓缓转动,指针直指道玄,发出低沉嗡鸣。

  待朱元璋走远,李淳罡现身,沉声道:

  “你可知‘天机不可泄’?

  今日你一句‘可定天下’,已改一人之命,动一国之运。

  若再如此,必遭天谴。”

  道玄不惧,反问:“天命若真注定,我何曾改之?

  我只是看见了它。”

  李淳罡摇头:“看见,便是干预。

  你以‘朱’字点破龙气,已种下因果。

  他日若天下大乱,百姓流离,那血债,也有你一份。”

  道玄沉默。

  他知道李淳罡说得对。

  可他也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测字”。

  他生于元末,本是寻常书生,名唤王玄,字子修,家境殷实,自幼饱读诗书。

  元至正年间,天下大乱,红巾军起,官府暴虐,民不聊生。

  一日,他在荒庙避雨,拾得一卷残破古籍,封面已毁,唯余三字——《天字经》。

  他带回家中,日夜研读,竟悟得“六神拆字”之术。

  此术非寻常测字,而是以天地五行、八卦星象、阴阳气运为基,将一字拆解为“形、音、义、气、神、运”六象,合称“六神”。

  形:字之笔画结构,如龙蛇虎豹;

  音:字之读音,通天地音律;

  义:字之本义,合人心所向;

  气:字之气场,分青红黑白;

  神:字之灵性,能通鬼神;

  运:字之命运,可断吉凶。

  他曾为无数人测字,皆应验如神。

  一书生写“文”字,欲问科举,他见“文”上一点如星,下“乂”如梯,断曰:“你必中榜眼。”果中第二名。

  一商贾写“财”字,问生意,他见“财”中“才”字偏斜,主破财,劝其速撤江南生意。三日后,江南水灾,他幸免于难。

  可他也因此被朝廷追杀。

  元廷术士察觉民间有“天字命格”现世,恐动摇国运,遂派“黑衣司”追捕。

  一夜,黑衣人闯入王府,屠尽全家,唯他因在外测字,侥幸逃脱。

  他逃入深山,饥寒交迫,昏死于雪地。

  梦中,一白发老道现身,道:“你已种下天机之根,六十年后,将返老还童,重活一世。此乃‘天字轮回’,非你可拒。”

  他醒来,竟真的返老还童,容貌如二十少年,记忆却全在。

  他知自己已非凡人,遂改名“道玄”,隐姓埋名。

  直到遇见李淳罡,他才参透玄机:

  他不是凡人,而是“天字命格”的载体,

  每隔六十年,便会返老还童,重活一世,

  只为在关键时刻,以一字点破天机。

  李淳罡见他执迷,叹道:“若你真要行此道,须入终南山,立一观,名‘天一’,专为调和天地气运,不可再为私利测字。”

  道玄叩首:“弟子愿遵师命。”

  于是,天一道馆,就此诞生。

  天一道馆的初建

  终南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

  道玄寻得一处山谷,背靠主峰,前临溪水,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形如太师椅,正是“藏风聚气”之宝地。

  他亲自勘定方位,按八卦布局,建起一座三进道观。

  正殿供奉三清,两旁立十二元辰神像;

  后殿设“天字阁”,专藏《天字经》与历代测字记录;

  侧殿为弟子居所,院中设八卦池,池中养龟,以观气运流转。

  他收徒三人,皆心性纯良,授以基础道法,却未传“六神拆字”。

  他知此术逆天,非大德之人不可承。

  每逢初一十五,他开坛讲经,宣讲“天命不可违,因果不可逃”之理。

  百姓闻之,纷纷前来求测。

  他立下规矩:

  不为权贵测字,恐助其作恶;

  不为军旅测字,恐乱天下;

  不为生死测字,恐逆天道。

  他只为人测日常琐事——

  问姻缘,他看“婚”字气场;

  问生意,他观“财”字走势;

  问疾病,他析“病”字结构。

  他从不收钱,只受香火。

  百姓感激,称他“活神仙”。

  可他心中,始终有一丝不安。

  他知道,自己虽避权贵,但每一次开口,都在动摇天机。

  他常夜观星象,见紫微星暗淡,心知天下将乱。

  果然,数年后,朱元璋起兵,天下大乱,血流成河。

  道玄跪于天字阁前,焚香祷告:

  “弟子道玄,

  以一字点破龙气,

  非为私利,

  实因天命已显,

  不可不言。

  若有罪孽,

  愿一人承担,

  不累苍生。”

  他不知,这一跪,已种下六十年后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