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测字玄学不骗人2-《玄之又玄》

  六十年光阴如流水,转瞬即逝。

  永乐元年,春意正浓。

  长安街两旁,桃李争艳,柳丝轻拂,宫墙红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晨雾未散,空气中弥漫着沉香与露水的气息。

  一辆八抬大轿缓缓行过,前后仪仗森严,锦衣卫列队而行,刀光映日,气势逼人。

  轿中之人,正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镇守北平,手握重兵,心怀大志。

  他年近五旬,面容刚毅,双眉如刀,眼神深邃如渊。

  自建文帝登基以来,削藩之令频发,诸王或贬或死,唯有他尚存实力。

  他日夜筹谋“靖难”,然心中仍有疑虑:天命是否在己?

  听闻终南山“天一道馆”有神算,能以一字断生死,他便微服出巡,前来试探。

  终南山,天一道馆。

  六十年轮回已至,道玄再次“返老还童”,容貌如二十少年,眼神却多了一丝沧桑。

  他依旧坐于观前,手持朱笔,静候有缘人。

  这六十年来,他谨遵李淳罡教诲,不为权贵测字,不涉军政,只为民解忧。

  他曾为一农夫测“耕”字,断其田中有古钱,果于犁地时掘出一坛宋钱;

  曾为一病妇析“康”字,见其气弱,劝其移居高燥之地,后病愈;

  也曾为一书生拆“仕”字,见其运滞,劝其暂避锋芒,三年后科举高中。

  百姓称他“活神仙”,香火不断,金银如流水涌入。

  他用这些钱扩建道观,修桥铺路,赈济灾民,一时德名远播。

  可他心中,始终有一块巨石压着——

  那便是朱元璋的“朱”字之谶。

  他知道,自己那一句“可定天下”,虽顺应天命,却也推了一把。

  若无此言,朱元璋或许不会如此坚定起兵,天下或可少流血。

  而如今,建文帝削藩,燕王谋反,天下再陷战乱,血流成河。

  他常夜观星象,见紫微星摇动,心知大劫将至。

  他焚香祷告,愿以己身代苍生受难。

  就在此时,燕王驾到。

  朱棣入观,见道玄年轻如少年,心中微疑。

  他听闻天一道馆已有百年历史,馆主应是耄耋老者,怎会如此年轻?

  道玄微笑:“王爷不必疑。我非人,乃‘天字’之载体,六十年一返,永生不灭。”

  朱棣心头一震,知其非俗人。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一字:

  “帛”

  笔力遒劲,墨迹未干,纸面竟隐隐泛出一丝红光。

  道玄抬眼,心头一震。

  他立刻用六神拆字法解析:

  “帛”上为“白”,下为“巾”;

  “白”者,西方之色,主变革、杀伐;

  “巾”者,覆盖之物,象征权柄、冠冕;

  合而观之,“白”在上,“巾”在下,形如皇冠覆足!

  更玄妙的是,

  “帛”字整体,上窄下宽,如帝王端坐龙椅;

  笔画刚劲,似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

  末笔一捺,如刀锋出鞘,主兵戈之象。

  道玄心中了然:此字,乃“皇头帝足”之象!

  他故作惊惶,起身跪拜,颤声道:

  “王爷……死罪!死罪!

  此字‘帛’,上为‘白’,乃‘皇’字之头;

  下为‘巾’,乃‘帝’字之足!

  此乃‘皇头帝足’,预示王爷将登九五之尊,君临天下!”

  朱棣大惊,随即狂喜。

  他正图谋“靖难”,苦无天命佐证。

  如今竟有道士以一字断他为帝,岂非天意?

  他强压激动,故作镇定:“胡言乱语!此字不过丝织之物,何来帝象?”

  道玄伏地,朗声道:“天机已现,非人力可掩。

  王爷若起兵南下,必得天下!

  此乃天命所归,非臣妄言。”

  朱棣不再掩饰,重赏道玄黄金百两、良马十匹,悄然离去。

  四年后,靖难之役爆发;

  三年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而“帛”字之谶,成了他“奉天承运”的最佳注脚。

  民间传言:“燕王得‘帛’字,乃天授帝位。”

  道玄的代价

  天一道馆因此名声大噪,香火鼎盛,金银如流水涌入。

  道玄用这些钱扩建道观,收徒传道,一时风光无两。

  可李淳罡再次现身。

  他立于观外古松之下,白发飘飘,手持紫檀罗盘,目光如电。

  他未入观,只遥遥一指,罗盘指针直指道玄心口,发出低沉嗡鸣。

  道玄出迎,跪拜于地。

  李淳罡沉声道:“你又泄天机了。

  ‘帛’字之测,看似顺应天命,实则推了一把。

  若无你那一句‘皇头帝足’,朱棣未必敢反。

  如今天下大乱,血流成河,你,难辞其咎。”

  道玄辩解:“我只是说了真相。

  天命如此,非我所能改。”

  李淳罡冷笑:“真相,也需要时机。

  你提前说出,便是篡改因果。

  你可知,建文帝虽削藩,但本可善终?

  你一句‘必得天下’,激起了朱棣野心,致使数十万将士战死,百姓流离失所。”

  他们叔侄俩好商量,本有个好结局,你掺乎个啥!

  道玄低头,无言以对。

  李淳罡拂袖而去,留下一句预言:

  “你每六十年返老还童一次,

  本是天道赐你机会,

  若滥用天机,

  下一次轮回,

  你将无法重生。”

  道玄不以为然。

  他想:我为天下测字,何罪之有?

  “帛”字之后的异象

  自那日后,天一道馆夜夜有异。

  子时三刻,观中铜铃无风自响,声如哀鸣;

  后殿“天字阁”内,黄纸无故自燃,火光中浮现“帛”字,血红如血;

  院中八卦池,龟群躁动,纷纷爬出水面,头朝北方,似在朝拜。

  道玄知此为天谴之兆,却不惧。

  他夜夜焚香,向天祷告:

  “弟子道玄,

  若因测字而招灾,

  愿一人承担,

  不累道观,不累苍生。”

  他开始闭关,不再见客。

  他在“天字阁”中,将“帛”字反复拆解,试图寻找化解之法。

  他发现——

  “帛”字若倒写,竟成“白巾”二字,主丧服之象;

  若加一“血”字旁,则成“伯”,暗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之典,主忠臣殉国;

  若拆为“白”与“巾”,则“白”为西方,主杀伐,“巾”为覆盖,主掩埋,合为“葬兵于西”之局。

  他猛然醒悟:朱棣虽得天下,但必有血债,子孙亦将遭报。

  果然,永乐年间,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杀齐泰、黄子澄,血洗南京;

  其孙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几乎亡国;

  至明末,崇祯自缢,李自成破城,大明覆灭。

  皆与“帛”字之谶,隐隐相合。

  道玄长叹:“一字之言,竟牵动百年国运。

  我虽无心为恶,却已种下恶因。”

  他开始反思“六神拆字”之术。

  他知此术非凡人可掌,若用之不当,轻则误人,重则乱国。

  他立下新规:

  此后测字,不得直言天命,只可暗示;

  不得为帝王将相测字,恐乱天下;

  若见大凶之象,宁可沉默,不可妄言。

  他以为如此,便可避劫。

  可他不知,天机一旦开启,便如江河决堤,再难收回。

  尽管道玄闭关,天一道馆名声却已传遍天下。

  百姓闻“帛”字成谶,纷纷前来求测。

  一将军写“武”字,问战事。

  道玄见“武”中“止”字被“戈”所压,断曰:“此战必胜,但主将有血光。”

  果胜,但副将战死。

  一代嫁小姐写“嫁”字,问姻缘。

  道玄见“家”中“豕”字歪斜,主夫家不宁,劝她延期。

  后查明未婚夫有恶习,婚事作罢。

  又有一商贾写“财”字,问可得大财?

  道玄见“财”中“才”字偏大,主发财在才学上,不应再作什么生意,于是,劝其速撤生意回家苦读。

  商贾听信,回家发奋苦读,居然高中状元,得皇帝公主赏识,赐财千万。

  一书生写“文”字,欲问科举。

  道玄见“文”上一点着墨太重,下“乂”连笔如蛇,义字少一点,不义,字势透着丧气,断曰:“你会遭人害掉一只眼。”

  书生原来与嫂子通奸,被哥哥捉奸狂揍,一只眼被打坏。

  灵验如神,百姓愈加敬仰。

  可道玄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变——

  白发悄然滋生,皱纹爬上眼角,脚步不再轻盈。

  他知——李淳罡的预言,应验了。

  他无法再返老还童。

  这一世,他将真正老去,直至死亡。

  他坐在“天字阁”中,望着窗外明月,喃喃道:

  “我本以为,

  测字是窥天,

  其实,

  测字,是被天窥。

  每一次开口,

  都在消耗我的命。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