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风吹过金陵,带着未散的暑气和早桂的甜香。
英哥儿已经快三岁半了,小身板抽条似的长高了一截,但脸上依旧带着奶呼呼的婴儿肥。
他现在最得意两件事。
一个是他的飞飞功。这是英哥儿自创的名字,因为以前他用轻功的时候,总找不准方向,摔了好多次,他就不叫它轻功,而叫它飞飞功,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
不过经过这么久的练习,他现在基本控制了方向。而苍爷爷教的轻功口诀,他也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贾府老宅后园那片空地,成了他专属的练功场。此刻他两只小胖腿微曲,小脸绷紧,学着苍爷爷的样子,气沉丹田,小肚子努力挺起来。然后,小腿猛地发力一蹬!
“嘿!”小小的身体像只被惊起的麻雀,“噌”地一下离了地!
他学乖了,眼睛死死盯住前面一棵矮冬青的树杈,那是他今天的目标。身体在半空划出一个小小的弧线,两只小手努力前伸。
“啪嗒!”两只小脚丫稳稳地落在了冬青树杈上!虽然树杈晃了晃,他人也跟着晃悠了两下,但终究是站住了!
“苍爷爷!我上来啦,我的飞飞功终于能控制方向啦!”英哥儿兴奋地在树杈上扭动,小脸通红,朝着树下背手而立的老苍头大喊。
老苍头捻着花白的胡子,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嗯,有点样子了。下来吧,记住,落地要轻,像阿狸落地的样子。”
另一件英哥儿的得意事,就是写大字。
英哥儿小肉手紧紧攥着一杆小号狼毫,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小脚还够不着地,悬在空中晃荡。
方师爷捋着白胡子,慢悠悠地教他:“写字啊,手腕要活,笔尖蘸墨,要不多不少……”
英哥儿认真得屏住呼吸,拿着狼毫的手腕在宣纸上抖啊抖啊,啪嗒一声,黑黑的墨汁落在了宣纸上,洇开好大一个墨团团。
“哎呀!”英哥儿懊恼地叫出声。
方师爷已经习惯了,倒也不生气,只慢悠悠道:“无妨,无妨。运笔如行云流水,笔意在心,不在形。哥儿年纪小,能静心写这几篇,已是难得。”
话虽如此,他看着英哥儿笔下那歪歪扭扭、墨团点点的“大作”,眼角还是忍不住抽了抽。唉,这过目不忘的本事,怎么就没分点到手上呢?
与英哥儿这边岁月静好的成长烦恼不同,府里其他人,都绷着一根弦。
周怀瑾这半年来手上好似长了一本书。他走路看书,吃饭看书,连去茅房手里都捏着卷书。案头堆满了历年乡试的好文章。
他父亲周元朗更是严厉,每日必出几道刁钻的题目,逼他当场破题、承题、起讲,锤炼他脑子转得快不快,文章立得稳不稳。周怀瑾眼下熬出了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亮得灼人。
偶尔抬头望向贾府的方向,想到那只飞起的白燕纸鸢,疲惫便一扫而空,笔下也仿佛更有力了。
最忙的当属贾琏。他顶着个正六品江宁府农桑通判的官帽,肩上的担子比金陵城的城墙还沉。
去年,“神种”在江南各地试种,收成是普通稻子的三倍多,朝廷满意,百姓得了实惠,贾家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可今年不一样了!神种已经铺满了整个江南,无数双眼睛都盯着呢!要是收成不如去年,或者出了岔子……贾琏不敢想。
他几乎天天泡在田庄里,顶着毒日头,弯着腰,一穗一穗地查看稻子的长势,和庄头、老农反复推算。眉头拧得死紧,连王熙凤都抱怨他瘦了,身上总带着一股洗不掉的泥土和稻叶味儿。
而府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惜春。
自从被英哥儿那句“你为什么不
英哥儿已经快三岁半了,小身板抽条似的长高了一截,但脸上依旧带着奶呼呼的婴儿肥。
他现在最得意两件事。
一个是他的飞飞功。这是英哥儿自创的名字,因为以前他用轻功的时候,总找不准方向,摔了好多次,他就不叫它轻功,而叫它飞飞功,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
不过经过这么久的练习,他现在基本控制了方向。而苍爷爷教的轻功口诀,他也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贾府老宅后园那片空地,成了他专属的练功场。此刻他两只小胖腿微曲,小脸绷紧,学着苍爷爷的样子,气沉丹田,小肚子努力挺起来。然后,小腿猛地发力一蹬!
“嘿!”小小的身体像只被惊起的麻雀,“噌”地一下离了地!
他学乖了,眼睛死死盯住前面一棵矮冬青的树杈,那是他今天的目标。身体在半空划出一个小小的弧线,两只小手努力前伸。
“啪嗒!”两只小脚丫稳稳地落在了冬青树杈上!虽然树杈晃了晃,他人也跟着晃悠了两下,但终究是站住了!
“苍爷爷!我上来啦,我的飞飞功终于能控制方向啦!”英哥儿兴奋地在树杈上扭动,小脸通红,朝着树下背手而立的老苍头大喊。
老苍头捻着花白的胡子,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嗯,有点样子了。下来吧,记住,落地要轻,像阿狸落地的样子。”
另一件英哥儿的得意事,就是写大字。
英哥儿小肉手紧紧攥着一杆小号狼毫,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小脚还够不着地,悬在空中晃荡。
方师爷捋着白胡子,慢悠悠地教他:“写字啊,手腕要活,笔尖蘸墨,要不多不少……”
英哥儿认真得屏住呼吸,拿着狼毫的手腕在宣纸上抖啊抖啊,啪嗒一声,黑黑的墨汁落在了宣纸上,洇开好大一个墨团团。
“哎呀!”英哥儿懊恼地叫出声。
方师爷已经习惯了,倒也不生气,只慢悠悠道:“无妨,无妨。运笔如行云流水,笔意在心,不在形。哥儿年纪小,能静心写这几篇,已是难得。”
话虽如此,他看着英哥儿笔下那歪歪扭扭、墨团点点的“大作”,眼角还是忍不住抽了抽。唉,这过目不忘的本事,怎么就没分点到手上呢?
与英哥儿这边岁月静好的成长烦恼不同,府里其他人,都绷着一根弦。
周怀瑾这半年来手上好似长了一本书。他走路看书,吃饭看书,连去茅房手里都捏着卷书。案头堆满了历年乡试的好文章。
他父亲周元朗更是严厉,每日必出几道刁钻的题目,逼他当场破题、承题、起讲,锤炼他脑子转得快不快,文章立得稳不稳。周怀瑾眼下熬出了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亮得灼人。
偶尔抬头望向贾府的方向,想到那只飞起的白燕纸鸢,疲惫便一扫而空,笔下也仿佛更有力了。
最忙的当属贾琏。他顶着个正六品江宁府农桑通判的官帽,肩上的担子比金陵城的城墙还沉。
去年,“神种”在江南各地试种,收成是普通稻子的三倍多,朝廷满意,百姓得了实惠,贾家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可今年不一样了!神种已经铺满了整个江南,无数双眼睛都盯着呢!要是收成不如去年,或者出了岔子……贾琏不敢想。
他几乎天天泡在田庄里,顶着毒日头,弯着腰,一穗一穗地查看稻子的长势,和庄头、老农反复推算。眉头拧得死紧,连王熙凤都抱怨他瘦了,身上总带着一股洗不掉的泥土和稻叶味儿。
而府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惜春。
自从被英哥儿那句“你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