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咖啡馆阁楼里那点微弱的希望,如同风中之烛,在徐文祖骤然加剧的病情前摇摇欲坠。他躺在临时铺就的床铺上,身体不受控制地痉挛,额角渗出冰冷的虚汗,牙关紧咬,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呜咽。那本霍夫曼留下的德文手册从他无力松开的手中滑落,摊开的那页正是“高频声波对神经系统长期影响的临床观察报告”,上面清晰地描述着与他此刻症状完全吻合的体征——定向力障碍、间歇性躁动、中枢神经不可逆损伤。
黛用湿毛巾擦拭着他滚烫的额头,一股冰冷的绝望攫住了她的心脏。这不是简单的刑讯伤,而是科技与残忍结合后留下的、不断侵蚀生命的恶毒印记。霍夫曼的反制频率或许能暂时干扰审讯,却无法逆转已经造成的器质性伤害。徐文祖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的不再是隐蔽,而是专业的医疗救护,是盘尼西林,是手术,是上海这座孤岛上几乎不可能为他们这种人提供的稀缺资源。
“药…地图…错了…”徐文祖在痛苦的间隙,瞳孔时而涣散时而凝聚,反复呓语着这几个词,枯瘦的手指在空中无意识地划动,仿佛还在敌人面前徒劳地守护着那些至关重要的密码与图纸。
黛紧紧握住他挥舞的手,感受到那皮肤下生命力的急速流失。不能再等了。常规渠道已断,老掌柜杳无音信,“渔夫”警告犹在耳边。她必须动用非常规手段,必须在敌人铁桶般的封锁上,凿开一个供空气流通的缝隙。她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投向了那个鱼龙混杂、但也可能藏着生机的地方——76号特工总部的外围网络。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悖逆常理的想法。渗透76号,无异于火中取栗。但正如《道德经》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最危险的地方,有时反而因其严密的内部倾轧和底层人员的复杂心态,存在着可供利用的缝隙。76号并非铁板一块,李士群与丁默邨的明争暗斗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其麾下庞大的外围组织——那些充当眼线的青帮子弟、负责行动的流氓打手、处理杂务的失意文人——更是良莠不齐,充斥着为利而来、因惧而留的骑墙派。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许能撬动一丝机会。
她需要找到一个身处外围、有一定价值、但又因地位不高而不易被严密监控,并且最好有把柄或弱点可抓的人。她想起了陈师傅——那个身处虹口、消息灵通的老裁缝。作为地下交通网最末梢的节点,陈师傅或许不认识76号的核心人物,但他那间小小的裁缝铺,却是三教九流信息的汇集地,他擅长从客人的只言片语和衣物上的蛛丝马迹中拼凑出有用的情报。
天色微明,黛再次冒险出门,留下了紧急联络陈师傅的暗号。这一次,她没有要求见面,而是通过死信箱传递了一个极其具体的需求:寻找一个与76号有间接关联、近期可能遇到麻烦(如赌债、家庭变故、与上司不和)、且有机会接触内部日常信息(如采买、运输、低级别文书)的华人男性。
回馈在傍晚时分,通过一个浑身鱼腥味的码头工人送到柏林咖啡馆后门。陈师傅的情报简洁而精准:
目标:鲁明发,男,38岁,原公共租界华捕,因嗜赌被开除,后经青帮师兄引荐,现为76号总务科下属一名外勤采买,主要负责部分办公用品和底层人员餐食的定点采购。
弱点:欠下“义丰”赌场高利贷大洋二百块,债主已放出风声,三日不还,断其一手。妻儿居于南市老城厢,为其软肋。
活动规律:每日上午九时左右,会至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四海豆浆店”用早餐,并与固定相好(豆浆店老板娘)私会片刻。
性格:油滑,惜命,贪小利,但对独子极为溺爱。
黛仔细审视着这份档案。鲁明发,一个典型的乱世投机者,地位卑微,接触不到核心机密,但恰恰是这种边缘性,使得他不太会引起内部调查部门的注意。他的赌债危机是绝佳的突破口,对家庭的重视则提供了可控的杠杆。采买的身份,意味着他能相对自由地出入76号大院外围,有机会观察到车辆进出、人员流动等日常细节,甚至可能接触到一些废弃的、未经彻底销毁的普通文件。
就是他了。
次日清晨八点五十分,黛化身成一名衣着朴素、面容愁苦的年轻妇人,坐在了“四海豆浆店”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碗咸豆浆,慢慢搅动着。店内热气腾腾,人声嘈杂,充斥着市井的烟火气。
九点过五分,一个穿着半旧蓝色工装、面色憔悴、眼袋深重的瘦高个男人晃了进来,熟稔地跟柜台后风韵犹存的老板娘打了个暧昧的眼色,便径直走向他常坐的角落。
黛计算着时间。当鲁明发那碗豆浆喝到一半,老板娘借故支开伙计,扭着腰肢走过去低声与他调笑时,黛站起身,仿佛无意般经过他们的桌子,将一个沉甸甸的、用旧报纸包裹的小布包,“不小心”掉落在鲁明发的脚边。
布包散开,里面是十枚崭新的大洋,在清晨的光线下闪烁着诱人的银光。
鲁明发的眼睛瞬间直了,几乎要惊呼出声。他下意识地左右张望,然后飞快地弯腰,想将大洋捞起。
就在这时,黛已经转身,站在他面前,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慌与感激:“哎呀!这位大哥,多谢您!这钱…这钱是给我儿子瞧病的救命钱,要是丢了,我可真活不下去了!”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演技无可挑剔。
鲁明发的手僵在半空,脸上掠过一丝贪婪与挣扎。老板娘也警惕地看着黛。
黛继续表演,从怀里(实则早有准备)掏出一张泛黄的、精心伪造的药方,上面写着几味昂贵西药的名字。“您行行好,这钱…能不能还给我?我…我给您磕头了!”说着就要往下跪。
鲁明发脸上挂不住了,尤其是在相好面前。他悻悻地将布包捡起,塞回黛手里,嘴里嘟囔着:“拿走拿走!算我倒霉!”
黛千恩万谢地接过,却并未离开,而是压低声音,用只有他们三人能听到的音量说:“鲁大哥的恩情,小妹记下了。听说…您最近手头也紧?‘义丰’那边…可不是好相与的。”
鲁明发的脸色骤变,猛地抬头,眼神里充满了惊骇与凶光:“你是什么人?!”
“一个能帮您还上赌债,还能让您安稳过日子的人。”黛的声音依旧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需要您做杀人放火的事,只需要…偶尔听听,偶尔看看,把一些您觉得…不太对劲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告诉我就行。比如,最近有没有哪辆车进出特别频繁?有没有哪个生面孔在总务科附近转悠?食堂采买的单子,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
她将那个装着十块大洋的布包,又轻轻推回到鲁明发面前。“这是定金。事成之后,还有三倍。足够您还清债务,还能让嫂子孩子过上一段好日子。”
鲁明发盯着那包大洋,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恐惧、贪婪、对妻儿的担忧,在他脸上交织。老板娘也紧张地抓着他的胳膊。
“你…你到底想干什么?”
“自保,顺便求财。”黛给出了一个符合她当前伪装身份,也符合乱世逻辑的回答,“这世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尤其是…在76号里有个能通风报信的朋友。”
长时间的沉默。豆浆店外的车马声、叫卖声仿佛被隔绝开来。最终,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恐惧压倒了一切。鲁明发颤抖着手,将那个布包迅速揣进怀里,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我怎么找你?”
“不用你找我。”黛将一个写着下一个死信箱位置的纸条,混在找回的零钱里递给他,“需要的时候,我会让你知道。记住,管好你的嘴,为了你的儿子。”
她说完,不再停留,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豆浆店门外熙攘的人流中。
鲁明发呆坐在原地,脸色灰白,仿佛刚刚签下了一份魔鬼的契约。而黛知道,这枚不起眼的棋子已经落下。它无法决定棋局的胜负,却可能在她下一步需要撬动整个棋盘时,成为一个关键的支点。
渗透已经开始。下一步,是如何利用这个刚刚建立的、脆弱而危险的联系,在救治徐文祖的同时,反过来窥探那座魔窟的秘密。网络的扩张,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也孕育着渺茫的希望。她抬头看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加快了返回咖啡馆的脚步。徐文祖还在等待,而时间,从未停止流逝。
黛用湿毛巾擦拭着他滚烫的额头,一股冰冷的绝望攫住了她的心脏。这不是简单的刑讯伤,而是科技与残忍结合后留下的、不断侵蚀生命的恶毒印记。霍夫曼的反制频率或许能暂时干扰审讯,却无法逆转已经造成的器质性伤害。徐文祖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的不再是隐蔽,而是专业的医疗救护,是盘尼西林,是手术,是上海这座孤岛上几乎不可能为他们这种人提供的稀缺资源。
“药…地图…错了…”徐文祖在痛苦的间隙,瞳孔时而涣散时而凝聚,反复呓语着这几个词,枯瘦的手指在空中无意识地划动,仿佛还在敌人面前徒劳地守护着那些至关重要的密码与图纸。
黛紧紧握住他挥舞的手,感受到那皮肤下生命力的急速流失。不能再等了。常规渠道已断,老掌柜杳无音信,“渔夫”警告犹在耳边。她必须动用非常规手段,必须在敌人铁桶般的封锁上,凿开一个供空气流通的缝隙。她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投向了那个鱼龙混杂、但也可能藏着生机的地方——76号特工总部的外围网络。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悖逆常理的想法。渗透76号,无异于火中取栗。但正如《道德经》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最危险的地方,有时反而因其严密的内部倾轧和底层人员的复杂心态,存在着可供利用的缝隙。76号并非铁板一块,李士群与丁默邨的明争暗斗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其麾下庞大的外围组织——那些充当眼线的青帮子弟、负责行动的流氓打手、处理杂务的失意文人——更是良莠不齐,充斥着为利而来、因惧而留的骑墙派。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许能撬动一丝机会。
她需要找到一个身处外围、有一定价值、但又因地位不高而不易被严密监控,并且最好有把柄或弱点可抓的人。她想起了陈师傅——那个身处虹口、消息灵通的老裁缝。作为地下交通网最末梢的节点,陈师傅或许不认识76号的核心人物,但他那间小小的裁缝铺,却是三教九流信息的汇集地,他擅长从客人的只言片语和衣物上的蛛丝马迹中拼凑出有用的情报。
天色微明,黛再次冒险出门,留下了紧急联络陈师傅的暗号。这一次,她没有要求见面,而是通过死信箱传递了一个极其具体的需求:寻找一个与76号有间接关联、近期可能遇到麻烦(如赌债、家庭变故、与上司不和)、且有机会接触内部日常信息(如采买、运输、低级别文书)的华人男性。
回馈在傍晚时分,通过一个浑身鱼腥味的码头工人送到柏林咖啡馆后门。陈师傅的情报简洁而精准:
目标:鲁明发,男,38岁,原公共租界华捕,因嗜赌被开除,后经青帮师兄引荐,现为76号总务科下属一名外勤采买,主要负责部分办公用品和底层人员餐食的定点采购。
弱点:欠下“义丰”赌场高利贷大洋二百块,债主已放出风声,三日不还,断其一手。妻儿居于南市老城厢,为其软肋。
活动规律:每日上午九时左右,会至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四海豆浆店”用早餐,并与固定相好(豆浆店老板娘)私会片刻。
性格:油滑,惜命,贪小利,但对独子极为溺爱。
黛仔细审视着这份档案。鲁明发,一个典型的乱世投机者,地位卑微,接触不到核心机密,但恰恰是这种边缘性,使得他不太会引起内部调查部门的注意。他的赌债危机是绝佳的突破口,对家庭的重视则提供了可控的杠杆。采买的身份,意味着他能相对自由地出入76号大院外围,有机会观察到车辆进出、人员流动等日常细节,甚至可能接触到一些废弃的、未经彻底销毁的普通文件。
就是他了。
次日清晨八点五十分,黛化身成一名衣着朴素、面容愁苦的年轻妇人,坐在了“四海豆浆店”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碗咸豆浆,慢慢搅动着。店内热气腾腾,人声嘈杂,充斥着市井的烟火气。
九点过五分,一个穿着半旧蓝色工装、面色憔悴、眼袋深重的瘦高个男人晃了进来,熟稔地跟柜台后风韵犹存的老板娘打了个暧昧的眼色,便径直走向他常坐的角落。
黛计算着时间。当鲁明发那碗豆浆喝到一半,老板娘借故支开伙计,扭着腰肢走过去低声与他调笑时,黛站起身,仿佛无意般经过他们的桌子,将一个沉甸甸的、用旧报纸包裹的小布包,“不小心”掉落在鲁明发的脚边。
布包散开,里面是十枚崭新的大洋,在清晨的光线下闪烁着诱人的银光。
鲁明发的眼睛瞬间直了,几乎要惊呼出声。他下意识地左右张望,然后飞快地弯腰,想将大洋捞起。
就在这时,黛已经转身,站在他面前,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慌与感激:“哎呀!这位大哥,多谢您!这钱…这钱是给我儿子瞧病的救命钱,要是丢了,我可真活不下去了!”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演技无可挑剔。
鲁明发的手僵在半空,脸上掠过一丝贪婪与挣扎。老板娘也警惕地看着黛。
黛继续表演,从怀里(实则早有准备)掏出一张泛黄的、精心伪造的药方,上面写着几味昂贵西药的名字。“您行行好,这钱…能不能还给我?我…我给您磕头了!”说着就要往下跪。
鲁明发脸上挂不住了,尤其是在相好面前。他悻悻地将布包捡起,塞回黛手里,嘴里嘟囔着:“拿走拿走!算我倒霉!”
黛千恩万谢地接过,却并未离开,而是压低声音,用只有他们三人能听到的音量说:“鲁大哥的恩情,小妹记下了。听说…您最近手头也紧?‘义丰’那边…可不是好相与的。”
鲁明发的脸色骤变,猛地抬头,眼神里充满了惊骇与凶光:“你是什么人?!”
“一个能帮您还上赌债,还能让您安稳过日子的人。”黛的声音依旧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需要您做杀人放火的事,只需要…偶尔听听,偶尔看看,把一些您觉得…不太对劲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告诉我就行。比如,最近有没有哪辆车进出特别频繁?有没有哪个生面孔在总务科附近转悠?食堂采买的单子,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
她将那个装着十块大洋的布包,又轻轻推回到鲁明发面前。“这是定金。事成之后,还有三倍。足够您还清债务,还能让嫂子孩子过上一段好日子。”
鲁明发盯着那包大洋,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恐惧、贪婪、对妻儿的担忧,在他脸上交织。老板娘也紧张地抓着他的胳膊。
“你…你到底想干什么?”
“自保,顺便求财。”黛给出了一个符合她当前伪装身份,也符合乱世逻辑的回答,“这世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尤其是…在76号里有个能通风报信的朋友。”
长时间的沉默。豆浆店外的车马声、叫卖声仿佛被隔绝开来。最终,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恐惧压倒了一切。鲁明发颤抖着手,将那个布包迅速揣进怀里,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我怎么找你?”
“不用你找我。”黛将一个写着下一个死信箱位置的纸条,混在找回的零钱里递给他,“需要的时候,我会让你知道。记住,管好你的嘴,为了你的儿子。”
她说完,不再停留,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豆浆店门外熙攘的人流中。
鲁明发呆坐在原地,脸色灰白,仿佛刚刚签下了一份魔鬼的契约。而黛知道,这枚不起眼的棋子已经落下。它无法决定棋局的胜负,却可能在她下一步需要撬动整个棋盘时,成为一个关键的支点。
渗透已经开始。下一步,是如何利用这个刚刚建立的、脆弱而危险的联系,在救治徐文祖的同时,反过来窥探那座魔窟的秘密。网络的扩张,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也孕育着渺茫的希望。她抬头看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加快了返回咖啡馆的脚步。徐文祖还在等待,而时间,从未停止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