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舔舐着东洲县政府大楼的青瓦,一封印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徽章的公函,便被一位神色肃穆的秘书,径直送到了县长办公室的案头。那厚实的信封,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跨越重洋的份量,压得桌面上那本摊开的《东洲县招商简报》都黯然失色。
姜芸站在办公室窗边,背对着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上细微的木纹。空气里弥漫着新沏的龙井茶香,却压不住那份凝滞的紧张。她听到了门轴转动的轻响,听到了秘书恭敬的汇报,听到了县长倒吸一口冷气的细微声响。她没有回头,只是攥着绣针的手指,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仿佛那小小的银针是她此刻唯一能抓住的锚点。
“姜芸同志,”县长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沙哑,打破了沉默,“你……你来看这个。”
姜芸转过身。县长正将那封公函推到桌子边缘,手指点着上面几行加粗的法文和中文对照译稿。她的目光落了上去,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随即又猛地松开,血液在耳膜里奔涌。
“……鉴于近期东洲县发生的‘苏绣技艺归属’争议事件,以及相关外资收购合同中存在的模糊条款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完整性构成潜在威胁……本组织敦促当地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苏绣非遗名称权、技艺传承体系及文化内涵不受任何形式的侵占或稀释……”
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滚烫的钉子,钉在山崎雄一精心编织的图谋之上。姜芸的目光扫过那些措辞严谨却力道千钧的句子,最终停留在落款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她深吸一口气,那股在胸腔里冲撞的气流终于找到了出口,化作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紧绷的弧度,微微扬起了她的唇角。不是狂喜,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带着疲惫的释然。
“好。”她只吐出一个字,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像一枚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县长办公室里漾开一圈涟漪。
会议室里,空气几乎凝固。招商局的王局长脸色铁青,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面前的茶杯早已凉透,水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灰。他反复搓着手指,试图驱散那份无处安放的焦躁。
“姜芸同志,这……这联合国函件是国际层面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王局长努力维持着语气的平稳,但尾音还是忍不住发颤,“可山崎株式会社的投资,对我们县招商引资大局,对解决就业,那是实打实的贡献啊!合同里那点‘模糊’,完全可以协商嘛!现在直接驳回,是不是……是不是太……太绝了点?”
姜芸坐在他对面,脊背挺得笔直。她没有看王局长,目光落在自己摊开在桌面的笔记本上。上面工整地记录着合作社溯源系统试运行一个月来的数据:扫码查询次数、用户反馈、仿冒品举报量……每一个数字,都是苏绣生命力的脉搏。
“王局长,”姜芸抬起眼,目光平静如水,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苏绣,不是可以用来交换的筹码。它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刻在东洲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山崎先生的合同,模糊的不是条款,是苏绣的根。今天我们为了‘大局’让一步,明天这根,可能就被人连根拔了。”她拿起桌上那份山寨绣厂劣质品的样品,轻轻推到王局长面前,“您摸摸这针脚,再看看这颜色。这就是‘协商’之后,可能流向国际市场的‘苏绣’。东洲的脸,丢得起吗?”
王局长的手指触碰到那粗劣的绣品,像被烫了一下猛地缩回。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姜芸的话,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他“大局”之下的短视和怯懦。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像是在为这场无声的博弈做着注脚。
工商局门口,刘翠花佝偻着背,像一只被抽掉了骨头的鸡。她哆哆嗦嗦地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那笔画歪歪扭扭,几乎不成字形。罚款数额对她这个早已落魄的女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她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的怨毒,恰好撞上刚从工商局走出来的姜芸。
四目相对。
刘翠花猛地别开脸,像被烫到一样,下意识地用手去捂口袋——那里装着山崎给她的定金,如今只剩下几张薄薄的纸片。她想起101章那个深夜,钞票锋利的边缘割破她的手指,鲜红的血珠滴落在“苏绣”二字上,洇开一小片刺目的红。那红色,此刻像烧红的烙铁,烫得她灵魂都在抽搐。是她亲手把苏绣的“名”,卖给了那个东洋人。
姜芸看着她狼狈的样子,眼神复杂。有厌恶,有鄙夷,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悲悯的荒凉。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摇了摇头,那动作轻得几乎看不见,却比任何责骂都更让刘翠花无地自容。姜芸收回目光,挺直脊背,从刘翠花身边走过,没有停留。阳光落在她身上,拉出一道清冷而坚定的影子,将刘翠花那点阴暗的怨毒,彻底隔绝在外。
合作社门口,人声鼎沸。崭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铜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红绸被剪开,掌声和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绣娘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年轻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溯源系统带来的订单增长,老匠人们则捻着胡须,看着那块牌匾,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姜芸站在人群中央,被簇拥着。她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回应着大家的祝贺。然而,当喧嚣稍稍平息,人群散去一些后,她悄悄退到了合作社的廊檐下。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她脚边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伸出微凉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块沉甸甸的铜牌,指尖划过上面每一个凸起的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
胜利的暖流尚未完全退去,一种更深沉、更辽阔的责任感,却悄然漫上心头。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匾,这是一面旗帜,是无数双眼睛的注视,是苏绣未来沉甸甸的期许。她从随身携带的针线包里,捻起那根陪伴她走过无数风雨的绣针。银针在阳光下泛着冷冽而熟悉的光泽,针尖细如毫芒,却仿佛凝聚着千钧之力。她紧紧攥着它,指腹感受着金属的坚硬和冰凉,像是在汲取某种无声的力量。目光越过合作社的院墙,望向远方连绵的青山,眼神从最初的警惕、到此刻的坚定,渐渐沉淀为一种近乎虔诚的守望。
“姜芸老师!”
玛利亚爽朗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她的沉思。联合国专员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张开双臂给了姜芸一个结实的拥抱。
“祝贺你,亲爱的姜芸!”玛利亚退开一步,双手握住姜芸的肩膀,棕色的眼睛里满是赞赏,“你的坚持,你的智慧,让世界听到了东方非遗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这是文化主权的胜利!”
姜芸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玛利亚女士。”
“不,你才是核心。”玛利亚从随身的公文包里,郑重地取出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精装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她双手递给姜芸,“这是给你的,也是给苏绣的。让它成为你们守护传统的盾牌。”
姜芸接过书,指尖感受到书籍厚实的分量和温润的质感。她翻开扉页,想致谢,却见一张小小的、印着法文和埃菲尔铁塔图案的白色卡片,从书页间悄然滑落,轻轻飘落在她的脚边。
姜芸弯腰拾起。卡片上印着:Musée du Louvre, Départent des Arts Asiatiques(卢浮宫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下面是一行手写的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
玛利亚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巴黎,是艺术的心脏。苏绣,应该在那里绽放光芒。这个联系方式,也许……用得上。”她没有再多解释,只是拍了拍姜芸的手背。
就在这时,合作社门口,一个穿着笔挺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身影,在两个随从的簇拥下,正准备坐进一辆黑色的轿车。是山崎雄一。他似乎感应到了姜芸的目光,缓缓转过身。隔着喧闹的人群和几丈的距离,他的目光精准地捕捉到了姜芸。那张一向带着谦和笑容的脸上,此刻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冰寒。他微微颔首,嘴角极其缓慢地向上扯动了一下,形成一个冰冷而诡异的弧度。
然后,他薄薄的嘴唇翕动,没有发出声音,但姜芸清晰地读出了他口型传递的信息:
“我们在巴黎见。”
声音未落,他已钻进车内,黑色的轿车像一条沉默的鲨鱼,迅速汇入街道的车流,消失不见。
姜芸捏着那张小小的卢浮宫联系卡,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山崎那无声的威胁,像一根冰冷的刺,扎进了这场胜利的暖意里。巴黎,那座艺术之都,在玛利亚的描述中是机遇的殿堂,此刻却因山崎的临别赠言,蒙上了一层未知的、充满博弈色彩的阴影。
夕阳的余晖将合作社的墙壁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喧闹的人群早已散去,院子里只剩下风吹过桑叶的沙沙声。姜芸独自坐在廊下的小竹椅上,膝上摊开着那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她下意识地抬手,拢了拢鬓边垂落的几缕发丝。
指尖触到的,却不再是熟悉的、柔顺的乌黑。
一丝刺目的、几乎全白的发丝,缠绕在她的指间,在夕阳下反射着冰冷的光。姜芸的心猛地一沉。她记得,修复那件清代荷花绣屏时,灵泉的枯竭,一夜之间就催生了十根白发。如今,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这白发,竟又悄然增多,无声地蔓延开来。
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悄然漫上心头。她放下手,目光落在身旁针线包上露出的那本泛黄的民国绣娘日记一角。鬼使神差地,她伸出手,将日记本拿了出来,随意地翻开。
书页哗啦啦翻过,最终停在了某一页。昏黄的夕阳光线,恰好照亮了页面上那几行娟秀却带着一丝急促的字迹:
“……泉眼渐涸,心力交瘁。金针生锈,丝线自断。此乃反噬之兆……若欲续其命脉,唯以……唯以……”
后面的字迹,被一片不知何时晕开的、深褐色的水渍彻底模糊了,再也辨认不清。那水渍的形状,像一滴凝固的泪,又像一滩干涸的血。
姜芸的指尖,轻轻抚过那片模糊的污渍,又缓缓移向自己鬓角那刺目的白发。日记里模糊的警告,现实中蔓延的银丝,还有山崎那冰冷刺骨的“巴黎见”……胜利的余温尚未散尽,更深的危机与更广阔的战场,已如同黄昏的阴影,无声无息地笼罩下来。她握紧了手中的绣针,针尖在暮色中,闪过一点微弱却执拗的光。
姜芸站在办公室窗边,背对着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上细微的木纹。空气里弥漫着新沏的龙井茶香,却压不住那份凝滞的紧张。她听到了门轴转动的轻响,听到了秘书恭敬的汇报,听到了县长倒吸一口冷气的细微声响。她没有回头,只是攥着绣针的手指,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仿佛那小小的银针是她此刻唯一能抓住的锚点。
“姜芸同志,”县长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沙哑,打破了沉默,“你……你来看这个。”
姜芸转过身。县长正将那封公函推到桌子边缘,手指点着上面几行加粗的法文和中文对照译稿。她的目光落了上去,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随即又猛地松开,血液在耳膜里奔涌。
“……鉴于近期东洲县发生的‘苏绣技艺归属’争议事件,以及相关外资收购合同中存在的模糊条款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完整性构成潜在威胁……本组织敦促当地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苏绣非遗名称权、技艺传承体系及文化内涵不受任何形式的侵占或稀释……”
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滚烫的钉子,钉在山崎雄一精心编织的图谋之上。姜芸的目光扫过那些措辞严谨却力道千钧的句子,最终停留在落款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她深吸一口气,那股在胸腔里冲撞的气流终于找到了出口,化作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紧绷的弧度,微微扬起了她的唇角。不是狂喜,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带着疲惫的释然。
“好。”她只吐出一个字,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像一枚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县长办公室里漾开一圈涟漪。
会议室里,空气几乎凝固。招商局的王局长脸色铁青,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面前的茶杯早已凉透,水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灰。他反复搓着手指,试图驱散那份无处安放的焦躁。
“姜芸同志,这……这联合国函件是国际层面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王局长努力维持着语气的平稳,但尾音还是忍不住发颤,“可山崎株式会社的投资,对我们县招商引资大局,对解决就业,那是实打实的贡献啊!合同里那点‘模糊’,完全可以协商嘛!现在直接驳回,是不是……是不是太……太绝了点?”
姜芸坐在他对面,脊背挺得笔直。她没有看王局长,目光落在自己摊开在桌面的笔记本上。上面工整地记录着合作社溯源系统试运行一个月来的数据:扫码查询次数、用户反馈、仿冒品举报量……每一个数字,都是苏绣生命力的脉搏。
“王局长,”姜芸抬起眼,目光平静如水,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苏绣,不是可以用来交换的筹码。它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刻在东洲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山崎先生的合同,模糊的不是条款,是苏绣的根。今天我们为了‘大局’让一步,明天这根,可能就被人连根拔了。”她拿起桌上那份山寨绣厂劣质品的样品,轻轻推到王局长面前,“您摸摸这针脚,再看看这颜色。这就是‘协商’之后,可能流向国际市场的‘苏绣’。东洲的脸,丢得起吗?”
王局长的手指触碰到那粗劣的绣品,像被烫了一下猛地缩回。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姜芸的话,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他“大局”之下的短视和怯懦。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像是在为这场无声的博弈做着注脚。
工商局门口,刘翠花佝偻着背,像一只被抽掉了骨头的鸡。她哆哆嗦嗦地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那笔画歪歪扭扭,几乎不成字形。罚款数额对她这个早已落魄的女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她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的怨毒,恰好撞上刚从工商局走出来的姜芸。
四目相对。
刘翠花猛地别开脸,像被烫到一样,下意识地用手去捂口袋——那里装着山崎给她的定金,如今只剩下几张薄薄的纸片。她想起101章那个深夜,钞票锋利的边缘割破她的手指,鲜红的血珠滴落在“苏绣”二字上,洇开一小片刺目的红。那红色,此刻像烧红的烙铁,烫得她灵魂都在抽搐。是她亲手把苏绣的“名”,卖给了那个东洋人。
姜芸看着她狼狈的样子,眼神复杂。有厌恶,有鄙夷,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悲悯的荒凉。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摇了摇头,那动作轻得几乎看不见,却比任何责骂都更让刘翠花无地自容。姜芸收回目光,挺直脊背,从刘翠花身边走过,没有停留。阳光落在她身上,拉出一道清冷而坚定的影子,将刘翠花那点阴暗的怨毒,彻底隔绝在外。
合作社门口,人声鼎沸。崭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铜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红绸被剪开,掌声和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绣娘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年轻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溯源系统带来的订单增长,老匠人们则捻着胡须,看着那块牌匾,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姜芸站在人群中央,被簇拥着。她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回应着大家的祝贺。然而,当喧嚣稍稍平息,人群散去一些后,她悄悄退到了合作社的廊檐下。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她脚边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伸出微凉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块沉甸甸的铜牌,指尖划过上面每一个凸起的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
胜利的暖流尚未完全退去,一种更深沉、更辽阔的责任感,却悄然漫上心头。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匾,这是一面旗帜,是无数双眼睛的注视,是苏绣未来沉甸甸的期许。她从随身携带的针线包里,捻起那根陪伴她走过无数风雨的绣针。银针在阳光下泛着冷冽而熟悉的光泽,针尖细如毫芒,却仿佛凝聚着千钧之力。她紧紧攥着它,指腹感受着金属的坚硬和冰凉,像是在汲取某种无声的力量。目光越过合作社的院墙,望向远方连绵的青山,眼神从最初的警惕、到此刻的坚定,渐渐沉淀为一种近乎虔诚的守望。
“姜芸老师!”
玛利亚爽朗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她的沉思。联合国专员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张开双臂给了姜芸一个结实的拥抱。
“祝贺你,亲爱的姜芸!”玛利亚退开一步,双手握住姜芸的肩膀,棕色的眼睛里满是赞赏,“你的坚持,你的智慧,让世界听到了东方非遗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这是文化主权的胜利!”
姜芸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玛利亚女士。”
“不,你才是核心。”玛利亚从随身的公文包里,郑重地取出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精装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她双手递给姜芸,“这是给你的,也是给苏绣的。让它成为你们守护传统的盾牌。”
姜芸接过书,指尖感受到书籍厚实的分量和温润的质感。她翻开扉页,想致谢,却见一张小小的、印着法文和埃菲尔铁塔图案的白色卡片,从书页间悄然滑落,轻轻飘落在她的脚边。
姜芸弯腰拾起。卡片上印着:Musée du Louvre, Départent des Arts Asiatiques(卢浮宫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下面是一行手写的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
玛利亚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巴黎,是艺术的心脏。苏绣,应该在那里绽放光芒。这个联系方式,也许……用得上。”她没有再多解释,只是拍了拍姜芸的手背。
就在这时,合作社门口,一个穿着笔挺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身影,在两个随从的簇拥下,正准备坐进一辆黑色的轿车。是山崎雄一。他似乎感应到了姜芸的目光,缓缓转过身。隔着喧闹的人群和几丈的距离,他的目光精准地捕捉到了姜芸。那张一向带着谦和笑容的脸上,此刻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冰寒。他微微颔首,嘴角极其缓慢地向上扯动了一下,形成一个冰冷而诡异的弧度。
然后,他薄薄的嘴唇翕动,没有发出声音,但姜芸清晰地读出了他口型传递的信息:
“我们在巴黎见。”
声音未落,他已钻进车内,黑色的轿车像一条沉默的鲨鱼,迅速汇入街道的车流,消失不见。
姜芸捏着那张小小的卢浮宫联系卡,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山崎那无声的威胁,像一根冰冷的刺,扎进了这场胜利的暖意里。巴黎,那座艺术之都,在玛利亚的描述中是机遇的殿堂,此刻却因山崎的临别赠言,蒙上了一层未知的、充满博弈色彩的阴影。
夕阳的余晖将合作社的墙壁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喧闹的人群早已散去,院子里只剩下风吹过桑叶的沙沙声。姜芸独自坐在廊下的小竹椅上,膝上摊开着那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她下意识地抬手,拢了拢鬓边垂落的几缕发丝。
指尖触到的,却不再是熟悉的、柔顺的乌黑。
一丝刺目的、几乎全白的发丝,缠绕在她的指间,在夕阳下反射着冰冷的光。姜芸的心猛地一沉。她记得,修复那件清代荷花绣屏时,灵泉的枯竭,一夜之间就催生了十根白发。如今,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这白发,竟又悄然增多,无声地蔓延开来。
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悄然漫上心头。她放下手,目光落在身旁针线包上露出的那本泛黄的民国绣娘日记一角。鬼使神差地,她伸出手,将日记本拿了出来,随意地翻开。
书页哗啦啦翻过,最终停在了某一页。昏黄的夕阳光线,恰好照亮了页面上那几行娟秀却带着一丝急促的字迹:
“……泉眼渐涸,心力交瘁。金针生锈,丝线自断。此乃反噬之兆……若欲续其命脉,唯以……唯以……”
后面的字迹,被一片不知何时晕开的、深褐色的水渍彻底模糊了,再也辨认不清。那水渍的形状,像一滴凝固的泪,又像一滩干涸的血。
姜芸的指尖,轻轻抚过那片模糊的污渍,又缓缓移向自己鬓角那刺目的白发。日记里模糊的警告,现实中蔓延的银丝,还有山崎那冰冷刺骨的“巴黎见”……胜利的余温尚未散尽,更深的危机与更广阔的战场,已如同黄昏的阴影,无声无息地笼罩下来。她握紧了手中的绣针,针尖在暮色中,闪过一点微弱却执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