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旧绣谱暗藏固色秘-《重生八零绣娘非遗逆袭》

  合作社的青石板院坝里,秋阳刚爬过东墙,就被一股子冷硬的气氛压得发沉。张师傅拄着枣木拐杖站在石桌旁,褪色的蓝布褂子下摆被风掀起一角,他手里捧着的那幅 “牡丹图” 摊在桌面上,绢面泛黄发脆,原本艳红的花瓣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只剩边缘一圈模糊的淡粉,像极了老匠人此刻紧绷的脸色。

  “化学固色?说破天也是洋玩意儿!” 张师傅的拐杖往地上一顿,石缝里的草屑都震得跳了跳,“当年我师父教我绣这牡丹,用的是江南的晨露浸金线,晒足七七四十九天,色牢度比什么都强。现在倒好,要往绣线里加化学试剂,这不是把苏绣的魂都泡烂了吗?”

  石桌周围围了十多个老匠人,大多是跟着张师傅学过艺的,此刻都跟着点头。王秀莲捏着自己绣了一半的 “双鱼图”,丝线在指尖绕了两圈,声音里带着怯意却又坚定:“姜丫头,不是我们老顽固。你看我这绣品,要是用了那固色剂,以后传给我闺女,她会不会说这不是正经苏绣?”

  年轻绣娘里也起了骚动。陈梅攥着绣绷的手发白,她前天才跟着姜芸看了固色实验,金线泡过试剂后确实韧性足了不少,可此刻听老匠人们一说,心里又犯了嘀咕。“要是客户知道我们用了化学东西,会不会不要我们的绣品啊?” 她这话一出,几个刚加入合作社没多久的年轻姑娘立刻附和,院子里的议论声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杂。

  姜芸站在台阶上,身上还沾着早上去桑叶田的露水。她看着院坝里分成两派的绣娘们,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的笔记本 —— 那上面记着李建国昨天发来的最新实验数据,桑叶提取物的比例已经调到了最佳,可现在看来,技术难题好解,人心的结却难开。

  “张师傅,王婶,大家先别急。” 姜芸的声音不高,却刚好压过了议论声。她走下台阶,蹲在石桌旁,手指轻轻拂过 “牡丹图” 上褪色的花瓣,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苏绣讲究‘材美工巧’,材料要是变了,大家心里没底,这很正常。”

  张师傅哼了一声,却没再打断她。

  “但大家还记得吗?去年咱们修复那幅清代的‘百子图’,绣线脆得一捏就断,最后是怎么保住的?” 姜芸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是用了柠檬酸溶液轻轻浸润,这才让丝线恢复了韧性。柠檬酸不是化学试剂吗?可当时没人说这是毁了苏绣。”

  这话让院子里安静了一瞬。王秀莲愣了愣,下意识接话:“那不一样,柠檬酸是天然的……”

  “是天然的,但也是经过提纯的化学物质。” 林晓抱着一摞书从屋里跑出来,圆框眼镜滑到了鼻尖上,她把书往石桌上一放,翻开其中一本泛黄的《苏州府绣艺录》,“大家看这里,乾隆年间,苏绣匠人就用明矾水固色,防止丝线褪色。明矾也是化学物质,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没人说它不是苏绣。”

  书页上的字迹是竖排的,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张师傅凑过去,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手指点在 “明矾水浸线,日晒三日” 那行字上,喉结动了动,却没说话 —— 他年轻时确实听师父提过 “矾水固色”,只是时间久了,早忘了这茬。

  姜芸趁机把笔记本拿出来,摊开在石桌上:“李工程师昨天刚调整了配方,现在的固色剂里,桑叶提取物占了七成,酸性固色剂只占三成。大家看这个样品。” 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两块绣片,一块是用传统方法绣的,一块是用新固色剂处理过的,“两块都是我上周绣的,大家可以摸摸,看看质感有没有区别。”

  绣娘们围了上来,你传我我传你地摸着绣片。陈梅捏着两块绣片的金线对比,惊讶地说:“好像没区别啊,这新的还更软一点。” 王秀莲也仔细看了看,眉头渐渐松开,却还是没松口:“摸着是没差,可洗过之后呢?会不会掉色?”

  “这就是我要跟大家说的。” 姜芸站起身,“从今天起,我每天在西厢房做实验,大家随时可以去看。我们会记录每一次水洗、日晒的数据,一个月后,咱们再拿结果说话。要是到时候大家还觉得不行,我绝不再提化学固色的事。”

  张师傅看着姜芸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石桌上的老绣谱和新绣片,拐杖在地上又顿了顿,终于松了口:“行,我信你这丫头一次。但我丑话说在前头,要是让我发现你糟蹋苏绣,我第一个不饶你。”

  老匠人们见张师傅松了口,也纷纷点头。陈梅和几个年轻绣娘对视一眼,脸上露出了笑意,院子里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

  等绣娘们散得差不多了,林晓拉着姜芸进了资料室。资料室在合作社的东头,堆满了从县文化馆借来的老文献,阳光透过木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晓从书架最上层抽出一本缺了封皮的书,拍了拍上面的灰:“芸姐,我刚才找书的时候,发现了这个。”

  姜芸接过来一看,书页上写着 “民国苏绣染料录”,纸页已经脆得快要裂开,里面还夹着几片干枯的桑叶。翻到中间一页,她突然停住了 —— 上面用毛笔写着 “桑蚕吐丝,桑叶为染,与矾共生,色可久存”,旁边还画着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标注着 “桑叶汁与矾石按七三比例调和”。

  “这……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配方吗?” 姜芸的手指有些发颤,她凑近了看,示意图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民国二十三年,绣娘沈玉娘记于苏州工坊。”

  沈玉娘?姜芸心里一动,第一卷里发现的那本民国绣娘日记,落款也是 “玉娘”。她赶紧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却发现最后几页被撕掉了,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记,像是一枚印章的轮廓。

  “芸姐,你看这个。” 林晓指着书里夹着的桑叶,“这桑叶好像和我们合作社种的不一样,叶脉更粗,颜色也更深。”

  姜芸把桑叶拿出来,放在鼻尖闻了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草木香。她突然想起李建国说过的话,省城化工厂的进口设备说明书是日文的,当时没在意,现在结合这本老书,心里隐约有了个念头 —— 难道民国时期的苏绣匠人,就已经在用桑叶和化学物质结合的方法固色了?那山崎株式会社的日文设备说明书,又和这个有什么关系?

  正想着,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姜芸把书收好,开门一看,是化工厂的李建国,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脸色有些凝重:“姜芸,出事了。”

  “怎么了?”

  “我们仓库里的日文设备说明书,我翻译了一部分,发现上面的成分表,和你上次给我的桑叶固色配方,有六成相似。” 李建国把文件夹递给姜芸,“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家化工厂十年前曾和山崎株式会社合作过,后来因为债务问题才终止了合作。”

  姜芸接过文件夹,翻开一看,日文旁边用红笔标注着中文翻译,其中 “桑叶提取物”“酸性固色剂” 等字样格外醒目。她心里咯噔一下,山崎雄一之前收购山寨绣厂,现在又和化工厂有关联,他到底想干什么?

  “对了,还有个事。” 李建国想起什么,又补充道,“昨天我去仓库盘点,发现少了一小瓶固色剂样品,问了值班的保安,说昨天下午有个自称‘合作社绣娘’的人来过,说是你让她来拿的。”

  姜芸皱起了眉,她根本没让人去拿样品。难道是山崎的人混进来了?她刚想说话,就看见小满从外面跑进来,脸色发白,手里比划着什么 —— 小满是聋哑人,平时都用手语交流,此刻她的手势又快又急,姜芸看了半天才明白:合作社的桑叶田,有几块地里的桑树被人砍了。

  姜芸心里一沉,她快步走到门口,远远就看见桑叶田那边围了几个人,地里的桑树东倒西歪,断口处还很新鲜。她刚要走过去,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里面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姜小姐,别白费力气了,化学固色救不了苏绣,识相的话,就赶紧停了你的实验。”

  电话挂断了,姜芸握着手机,指节发白。她回头看了看资料室里的老书,又看了看远处被毁坏的桑叶田,心里清楚,这场关于苏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那本缺页的民国绣谱,还有被撕掉的最后几页,以及山崎背后的阴谋,都像一团迷雾,等着她去解开。

  她把那本 “民国苏绣染料录” 锁进抽屉,钥匙紧紧攥在手里。阳光渐渐西斜,合作社的院子里又安静了下来,只有风吹过桑叶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什么古老的秘密。姜芸知道,接下来的一个月,不仅要做好固色实验,还要找出是谁在背后搞鬼,更要弄清楚这本老书和民国绣娘日记之间的关联 —— 她有种预感,这些事,都和山崎雄一想要找的 “民国绣娘工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