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还没散,合作社的桑叶田就飘着淡淡的水汽。姜芸踩着沾露的田埂走进去时,鞋底已经沾了一层泥。被砍断的桑树歪在地里,断口处的白茬还泛着新鲜的木色,几只桑蚕从断裂的枝桠上滚落,在湿泥里徒劳地扭动着,看得她心里发紧。
“芸姐,你看这个。” 小满蹲在一棵断树旁,手指捏起一小块金属碎屑,转身用手语比划,“昨天我来的时候没看见,藏在树根的泥里。”
姜芸接过碎屑放在手心,指尖摩挲着 —— 是不锈钢的,边缘还带着切削的痕迹,不像是普通柴刀留下的。她抬头看向田埂尽头,那里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外,路面的泥地上留着一串模糊的脚印,鞋码偏大,纹路是少见的菱形格,不像是村里人的鞋子。
“林晓呢?让她把化工厂的监控调出来,对比一下昨天去拿样品的人的鞋印。” 姜芸掏出手机给林晓发消息,指尖却没停 —— 她总觉得这串脚印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直到瞥见自己口袋里那本《民国苏绣染料录》,突然想起第一卷里,山崎雄一第一次来合作社时,穿的就是一双菱形格纹的皮鞋。
没等多久,林晓就骑着电动车赶来了,车筐里装着笔记本电脑。她蹲在田埂上,把电脑放在膝盖上,调出化工厂仓库的监控录像:“芸姐,找到了!昨天下午三点二十,确实有个穿咱们合作社旧工作服的人去拿样品,保安说她报了你的名字。”
视频画面有些模糊,但能看清那人的身形 —— 中等个子,扎着低马尾,走路时肩膀有点向左偏。姜芸心里一动,这个姿势,像极了之前被山崎拉拢过的绣娘李娟。
“再放大一点,看她的鞋。” 姜芸指着屏幕角落,林晓调整焦距后,屏幕上隐约露出一只鞋的边缘,正是菱形格纹,“果然是她。”
林晓皱着眉:“李娟不是上周才跟你保证,不再和山崎来往吗?怎么还帮他偷样品?”
“不一定是她主动的。” 姜芸关掉视频,把金属碎屑递给林晓,“你把这个拿去县里的五金店问问,看是什么工具上的。我去找李娟谈谈,她家里困难,说不定是被山崎逼的。”
两人分开后,姜芸直接去了李娟家。那是村东头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院门上挂着一把旧锁,旁边的窗台上却摆着一碗没凉透的粥 —— 人应该没走远。她刚要转身,就听见屋后传来压抑的哭声,绕过去一看,李娟正蹲在柴房门口,手里攥着一张汇款单,眼泪砸在纸面上,晕开了 “收款人:山崎株式会社” 的字样。
“李娟,你跟我说实话,样品是不是你偷给山崎的?” 姜芸走过去,声音放得很轻。
李娟吓了一跳,手里的汇款单掉在地上。她慌忙去捡,却被姜芸按住手:“我知道你儿子在医院要花钱,山崎是不是拿医药费威胁你?”
这句话戳中了李娟的痛处,她突然蹲在地上哭出声:“他说要是我不帮他拿样品,就停了我儿子的化疗费…… 芸姐,我没办法,我不能让我儿子死啊!”
姜芸捡起地上的汇款单,上面的金额是五千块,备注栏写着 “样品预付款”。她叹了口气,把汇款单折好塞进李娟手里:“钱你先拿着给孩子治病,但你得告诉我,山崎要样品干什么?他还让你做了什么?”
李娟抹着眼泪,断断续续地说:“他让我把样品送到山外的废弃砖窑,还说…… 还说让我留意你什么时候用灵泉,要是看到灵泉的位置,就告诉他。”
姜芸的心沉了一下 —— 山崎果然还在打灵泉的主意。她拍了拍李娟的肩膀:“你别慌,孩子的医药费我帮你想办法,你以后别再跟山崎联系了。要是他再找你,你就给我打电话。”
从李娟家出来,姜芸直接去了西厢房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摆着十几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不同比例的固色剂,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罐子里的液体泛着淡淡的绿色 —— 那是桑叶提取物的颜色。张师傅正站在桌旁,手里拿着一块绣片,对着阳光仔细看。
“张师傅,您怎么来了?” 姜芸走进去,拿起一块刚洗过的绣片递过去,“这是昨天用新配方绣的,水洗三次了,没掉色。”
张师傅接过绣片,手指反复摩挲着金线,眉头渐渐舒展开:“摸着手感是没差,比我年轻时用矾水固色的绣片还软和些。” 他抬头看向桌上的《民国苏绣染料录》,眼睛突然亮了,“这书你从哪弄来的?封皮虽然没了,但这字迹,我认得!”
姜芸心里一喜:“您认识沈玉娘?”
“怎么不认识!” 张师傅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手指点着书页上的 “沈玉娘” 三个字,“她是我师父的师姐,民国二十几年在苏州的绣坊很有名,听说还为宫里绣过东西。后来抗战爆发,绣坊被烧了,她就带着徒弟去了南方,再后来就没消息了。”
“那您知道她有个徒弟去了日本吗?” 姜芸想起要埋的伏笔,顺势追问。
张师傅愣了愣,眼神飘向窗外:“好像有这么回事。我师父说过,沈玉娘有个姓山崎的日本徒弟,是她在苏州教书时收的,后来战争开始,那徒弟就回国了,临走前还拿走了沈玉娘的一本染料配方册。”
山崎?姜芸手里的玻璃罐晃了一下,绿色的液体溅出几滴在书页上。她赶紧用纸巾擦掉,却发现溅到的地方,原本模糊的 “灵泉” 二字突然清晰了 —— 书页上写着 “灵泉之水,可助染料显色,然需以匠心为引,否则泉水易怒”。
“张师傅,您知道沈玉娘的配方册里,有没有提到桑叶和化学试剂的比例?” 姜芸追问。
张师傅摇了摇头:“我师父没细说,但他说沈玉娘最擅长用桑叶做染料,还说她有个秘密 —— 她绣的东西,就算不用固色剂,也能保存几十年不褪色。当时我们都以为是传说,现在看来,可能是真的。”
姜芸心里一动,她从空间里取了一小瓶灵泉水,倒进装有固色剂的玻璃罐里。刚倒进去,绿色的液体就慢慢变深,变成了墨绿,还泛着淡淡的光泽。她拿起一根金线泡进去,十分钟后捞出来,用清水冲洗 —— 金线的光泽比之前更亮,用手搓了搓,一点颜色都没掉。
“这…… 这也太神了!” 跟进来的林晓看得眼睛发直,“芸姐,要是把灵泉水加进固色剂,效果不就更好了?”
姜芸却皱起了眉 —— 空间里的灵泉水量还在减少,昨天她进去时,池底的红色纹路又多了几道。日记本上 “泉水竭,匠心续” 的字样,好像比之前更清晰了。她突然想起 137 章结尾接到的威胁电话,还有田埂上的脚印,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山崎要固色剂样品,会不会是为了复制配方,再用沈玉娘的旧配方册,冒充苏绣的正统技艺?
正想着,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条匿名短信:“小心仓库的旧绣架,里面有东西。”
姜芸心里一紧 —— 仓库里的旧绣架是上个月从县文化馆借来的,都是民国时期的老物件,一直堆在角落没动过。她立刻叫上小满和林晓,往仓库走。
仓库的门一推开,就闻到一股霉味。旧绣架堆在最里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姜芸走过去,刚要伸手拂灰,小满突然拉住她的胳膊,指着绣架的缝隙 —— 那里卡着一根小小的绣针,针尾刻着一个 “山” 字。
“是东洋绣针。” 姜芸把针捏在手里,指尖冰凉,“山崎的人来过这里,还在绣架里藏了东西。”
林晓蹲在绣架旁,用手电筒照向缝隙,突然惊呼:“芸姐,你看!里面有个小盒子!”
姜芸找来一根细铁丝,小心翼翼地把盒子勾了出来 —— 是个巴掌大的木盒,上面刻着 “山崎株式会社” 的字样,锁是黄铜的,已经生锈了。她试着拧了拧,锁没开,却听见里面传来轻微的 “咔嗒” 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动。
“不能硬开,万一里面是炸药或者别的危险东西。” 姜芸把盒子收进包里,“先拿回去,让县公安局的人来处理。”
走出仓库时,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雾早就散了。姜芸看着手里的木盒,又摸了摸口袋里的《民国苏绣染料录》,心里清楚 —— 沈玉娘的日本徒弟、山崎的配方阴谋、灵泉水的秘密,这些线索终于要串起来了。可她没注意到,包角落里,那根从绣架里找到的东洋绣针,针尖正泛着淡淡的绿光,像是被什么东西染过。
回到实验室,张师傅还在研究那本老书。他翻到最后一页,指着被撕掉的痕迹说:“这里原来应该写着沈玉娘的最后一个配方,我师父说过,那是她毕生的心血,能让苏绣的颜色永远不褪。可惜……”
姜芸接过书,指尖划过撕痕,突然想起 137 章里,书里夹着的那几片干枯的桑叶 —— 叶片上的纹路,和合作社桑叶田的桑树不太一样,更像是南方的品种。她拿出一片桑叶放在灯光下,突然发现叶片背面有细小的刻痕,像是用绣针刻的字,凑近了看,是两个模糊的字:“苏州”。
苏州?沈玉娘是苏州绣娘,山崎的人又在仓库藏了盒子,难道山崎的最终目的,是去苏州找沈玉娘留下的配方?姜芸心里刚冒出这个念头,手机又响了 —— 是县公安局打来的,说昨天在废弃砖窑附近抓到一个可疑人员,身上带着一本日文的《苏绣技艺图谱》,扉页上写着 “沈玉娘赠山崎一郎”。
山崎一郎?应该是山崎雄一的长辈。姜芸挂了电话,看着实验室里的固色剂、手里的木盒,还有那本老书,突然觉得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地方 —— 苏州。而那里,或许藏着灵泉的真正源头,还有苏绣传承的终极秘密。
只是她没料到,那本日文图谱里,还夹着一张照片 ——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沈玉娘和一个日本男人,两人站在一间绣坊前,背景里的匾额,赫然写着 “民国绣娘工坊”。而那间绣坊的样子,和姜芸空间里的绣房,几乎一模一样。
“芸姐,你看这个。” 小满蹲在一棵断树旁,手指捏起一小块金属碎屑,转身用手语比划,“昨天我来的时候没看见,藏在树根的泥里。”
姜芸接过碎屑放在手心,指尖摩挲着 —— 是不锈钢的,边缘还带着切削的痕迹,不像是普通柴刀留下的。她抬头看向田埂尽头,那里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外,路面的泥地上留着一串模糊的脚印,鞋码偏大,纹路是少见的菱形格,不像是村里人的鞋子。
“林晓呢?让她把化工厂的监控调出来,对比一下昨天去拿样品的人的鞋印。” 姜芸掏出手机给林晓发消息,指尖却没停 —— 她总觉得这串脚印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直到瞥见自己口袋里那本《民国苏绣染料录》,突然想起第一卷里,山崎雄一第一次来合作社时,穿的就是一双菱形格纹的皮鞋。
没等多久,林晓就骑着电动车赶来了,车筐里装着笔记本电脑。她蹲在田埂上,把电脑放在膝盖上,调出化工厂仓库的监控录像:“芸姐,找到了!昨天下午三点二十,确实有个穿咱们合作社旧工作服的人去拿样品,保安说她报了你的名字。”
视频画面有些模糊,但能看清那人的身形 —— 中等个子,扎着低马尾,走路时肩膀有点向左偏。姜芸心里一动,这个姿势,像极了之前被山崎拉拢过的绣娘李娟。
“再放大一点,看她的鞋。” 姜芸指着屏幕角落,林晓调整焦距后,屏幕上隐约露出一只鞋的边缘,正是菱形格纹,“果然是她。”
林晓皱着眉:“李娟不是上周才跟你保证,不再和山崎来往吗?怎么还帮他偷样品?”
“不一定是她主动的。” 姜芸关掉视频,把金属碎屑递给林晓,“你把这个拿去县里的五金店问问,看是什么工具上的。我去找李娟谈谈,她家里困难,说不定是被山崎逼的。”
两人分开后,姜芸直接去了李娟家。那是村东头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院门上挂着一把旧锁,旁边的窗台上却摆着一碗没凉透的粥 —— 人应该没走远。她刚要转身,就听见屋后传来压抑的哭声,绕过去一看,李娟正蹲在柴房门口,手里攥着一张汇款单,眼泪砸在纸面上,晕开了 “收款人:山崎株式会社” 的字样。
“李娟,你跟我说实话,样品是不是你偷给山崎的?” 姜芸走过去,声音放得很轻。
李娟吓了一跳,手里的汇款单掉在地上。她慌忙去捡,却被姜芸按住手:“我知道你儿子在医院要花钱,山崎是不是拿医药费威胁你?”
这句话戳中了李娟的痛处,她突然蹲在地上哭出声:“他说要是我不帮他拿样品,就停了我儿子的化疗费…… 芸姐,我没办法,我不能让我儿子死啊!”
姜芸捡起地上的汇款单,上面的金额是五千块,备注栏写着 “样品预付款”。她叹了口气,把汇款单折好塞进李娟手里:“钱你先拿着给孩子治病,但你得告诉我,山崎要样品干什么?他还让你做了什么?”
李娟抹着眼泪,断断续续地说:“他让我把样品送到山外的废弃砖窑,还说…… 还说让我留意你什么时候用灵泉,要是看到灵泉的位置,就告诉他。”
姜芸的心沉了一下 —— 山崎果然还在打灵泉的主意。她拍了拍李娟的肩膀:“你别慌,孩子的医药费我帮你想办法,你以后别再跟山崎联系了。要是他再找你,你就给我打电话。”
从李娟家出来,姜芸直接去了西厢房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摆着十几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不同比例的固色剂,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罐子里的液体泛着淡淡的绿色 —— 那是桑叶提取物的颜色。张师傅正站在桌旁,手里拿着一块绣片,对着阳光仔细看。
“张师傅,您怎么来了?” 姜芸走进去,拿起一块刚洗过的绣片递过去,“这是昨天用新配方绣的,水洗三次了,没掉色。”
张师傅接过绣片,手指反复摩挲着金线,眉头渐渐舒展开:“摸着手感是没差,比我年轻时用矾水固色的绣片还软和些。” 他抬头看向桌上的《民国苏绣染料录》,眼睛突然亮了,“这书你从哪弄来的?封皮虽然没了,但这字迹,我认得!”
姜芸心里一喜:“您认识沈玉娘?”
“怎么不认识!” 张师傅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手指点着书页上的 “沈玉娘” 三个字,“她是我师父的师姐,民国二十几年在苏州的绣坊很有名,听说还为宫里绣过东西。后来抗战爆发,绣坊被烧了,她就带着徒弟去了南方,再后来就没消息了。”
“那您知道她有个徒弟去了日本吗?” 姜芸想起要埋的伏笔,顺势追问。
张师傅愣了愣,眼神飘向窗外:“好像有这么回事。我师父说过,沈玉娘有个姓山崎的日本徒弟,是她在苏州教书时收的,后来战争开始,那徒弟就回国了,临走前还拿走了沈玉娘的一本染料配方册。”
山崎?姜芸手里的玻璃罐晃了一下,绿色的液体溅出几滴在书页上。她赶紧用纸巾擦掉,却发现溅到的地方,原本模糊的 “灵泉” 二字突然清晰了 —— 书页上写着 “灵泉之水,可助染料显色,然需以匠心为引,否则泉水易怒”。
“张师傅,您知道沈玉娘的配方册里,有没有提到桑叶和化学试剂的比例?” 姜芸追问。
张师傅摇了摇头:“我师父没细说,但他说沈玉娘最擅长用桑叶做染料,还说她有个秘密 —— 她绣的东西,就算不用固色剂,也能保存几十年不褪色。当时我们都以为是传说,现在看来,可能是真的。”
姜芸心里一动,她从空间里取了一小瓶灵泉水,倒进装有固色剂的玻璃罐里。刚倒进去,绿色的液体就慢慢变深,变成了墨绿,还泛着淡淡的光泽。她拿起一根金线泡进去,十分钟后捞出来,用清水冲洗 —— 金线的光泽比之前更亮,用手搓了搓,一点颜色都没掉。
“这…… 这也太神了!” 跟进来的林晓看得眼睛发直,“芸姐,要是把灵泉水加进固色剂,效果不就更好了?”
姜芸却皱起了眉 —— 空间里的灵泉水量还在减少,昨天她进去时,池底的红色纹路又多了几道。日记本上 “泉水竭,匠心续” 的字样,好像比之前更清晰了。她突然想起 137 章结尾接到的威胁电话,还有田埂上的脚印,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山崎要固色剂样品,会不会是为了复制配方,再用沈玉娘的旧配方册,冒充苏绣的正统技艺?
正想着,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条匿名短信:“小心仓库的旧绣架,里面有东西。”
姜芸心里一紧 —— 仓库里的旧绣架是上个月从县文化馆借来的,都是民国时期的老物件,一直堆在角落没动过。她立刻叫上小满和林晓,往仓库走。
仓库的门一推开,就闻到一股霉味。旧绣架堆在最里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姜芸走过去,刚要伸手拂灰,小满突然拉住她的胳膊,指着绣架的缝隙 —— 那里卡着一根小小的绣针,针尾刻着一个 “山” 字。
“是东洋绣针。” 姜芸把针捏在手里,指尖冰凉,“山崎的人来过这里,还在绣架里藏了东西。”
林晓蹲在绣架旁,用手电筒照向缝隙,突然惊呼:“芸姐,你看!里面有个小盒子!”
姜芸找来一根细铁丝,小心翼翼地把盒子勾了出来 —— 是个巴掌大的木盒,上面刻着 “山崎株式会社” 的字样,锁是黄铜的,已经生锈了。她试着拧了拧,锁没开,却听见里面传来轻微的 “咔嗒” 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动。
“不能硬开,万一里面是炸药或者别的危险东西。” 姜芸把盒子收进包里,“先拿回去,让县公安局的人来处理。”
走出仓库时,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雾早就散了。姜芸看着手里的木盒,又摸了摸口袋里的《民国苏绣染料录》,心里清楚 —— 沈玉娘的日本徒弟、山崎的配方阴谋、灵泉水的秘密,这些线索终于要串起来了。可她没注意到,包角落里,那根从绣架里找到的东洋绣针,针尖正泛着淡淡的绿光,像是被什么东西染过。
回到实验室,张师傅还在研究那本老书。他翻到最后一页,指着被撕掉的痕迹说:“这里原来应该写着沈玉娘的最后一个配方,我师父说过,那是她毕生的心血,能让苏绣的颜色永远不褪。可惜……”
姜芸接过书,指尖划过撕痕,突然想起 137 章里,书里夹着的那几片干枯的桑叶 —— 叶片上的纹路,和合作社桑叶田的桑树不太一样,更像是南方的品种。她拿出一片桑叶放在灯光下,突然发现叶片背面有细小的刻痕,像是用绣针刻的字,凑近了看,是两个模糊的字:“苏州”。
苏州?沈玉娘是苏州绣娘,山崎的人又在仓库藏了盒子,难道山崎的最终目的,是去苏州找沈玉娘留下的配方?姜芸心里刚冒出这个念头,手机又响了 —— 是县公安局打来的,说昨天在废弃砖窑附近抓到一个可疑人员,身上带着一本日文的《苏绣技艺图谱》,扉页上写着 “沈玉娘赠山崎一郎”。
山崎一郎?应该是山崎雄一的长辈。姜芸挂了电话,看着实验室里的固色剂、手里的木盒,还有那本老书,突然觉得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地方 —— 苏州。而那里,或许藏着灵泉的真正源头,还有苏绣传承的终极秘密。
只是她没料到,那本日文图谱里,还夹着一张照片 ——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沈玉娘和一个日本男人,两人站在一间绣坊前,背景里的匾额,赫然写着 “民国绣娘工坊”。而那间绣坊的样子,和姜芸空间里的绣房,几乎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