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杏坛传香:让传统活在创新里-《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

  从南洋返程的航班降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时,正是初秋的清晨。舷窗外,秦岭余脉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清甜,与南洋湿热的香韵截然不同,却同样让人心安——这是故土的香气,是苏合香跨越时空、漂洋过海后,始终牵挂的味道。

  “阿娘,你看!那是西北大学的李教授!”苏念唐指着出口处举着牌子的身影,兴奋地说道。牌子上用毛笔写着“欢迎苏合香先生一行荣归”,字迹苍劲有力,透着文人的雅致。

  苏合香笑着走上前,与李教授握手:“李教授,劳您亲自来接,实在过意不去。”

  李教授握着她的手,语气热切:“苏先生客气了!您在南洋的香文化讲座,我们都通过华人社团的直播看了,太精彩了!尤其是您发现南洋传统香品与唐代香文化的关联,对我们研究文化遗产传承太有启发。这次邀请您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也是想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香文化的魅力。”

  萧策跟在一旁,看着两人交谈,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苏合香一直希望传统香文化能走进高校,走进年轻一代的心里,如今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回到“盛唐香文化博物馆”休整了两日,苏合香便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和“长安十二香”样品,前往西北大学授课。她的第一堂课被安排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原本计划招收五十名学生,结果报名人数突破了两百,教室后排和过道都站满了人,还有不少外校的学生和香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

  站在讲台上,苏合香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自己初到盛唐时,也是这样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在长安的香料铺里学习制香,在宫廷的沉香亭中感悟香韵。而现在,她要将这份跨越千年的香文化,传递给新一代的年轻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枯燥的理论,先来看一样东西。”苏合香从锦盒中取出那枚陪伴她穿越时空的玉佩,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照在玉佩上,在黑板上映出与《香经》中一致的香纹。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手机拍照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枚玉佩,诞生于盛唐长安,陪伴我经历了安史之乱,跨越千年时空,来到现代。”苏合香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而它映出的香纹,记载的是‘长安十二香’的制香秘诀。今天,我想通过这枚玉佩,通过‘长安十二香’,和大家聊聊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

  她将玉佩放在讲台上,又从锦盒中取出“长安十二香”的样品,一一摆放在桌面上:“这是‘长安十二香’,是我耗费多年心血,根据《香经》记载和在盛唐的制香经验复原的。其中,‘沉香’是朝堂议事的御用香,‘行军香’是军队行军时驱蚊防虫的香品,‘安神香’可以安抚情绪……每一种香,都承载着盛唐的历史和文化。”

  苏合香拿起“沉香”样品,轻轻拧开瓶盖,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在整个教室。“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香气,和我们平时闻到的香水有什么不同?”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纷纷深呼吸,感受着来自千年之前的香韵。过了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问道:“苏老师,这种香气很温润,很有层次感,不像香水那么刺鼻。但我有个疑问,传统香文化这么美好,为什么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呢?我们该如何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个问题问到了苏合香的心坎上。她微微一笑,说道:“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传统香文化之所以逐渐被人淡忘,不是因为它不够美好,而是因为它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人觉得传统就是陈旧的、过时的,其实不然——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苏合香结合自己的经历,开始讲述“长安十二香”的复原与创新过程:“我在复原‘长安十二香’时,并没有完全照搬唐代的制香工艺。比如‘行军香’,唐代的配方中使用了一些现在已经濒临灭绝的香料,我就用具有相似功效的本土香料替代;同时,我还将现代的提取技术运用到制香中,让香气更持久、更适合现代生活。”

  她拿起一瓶“长安十二香”衍生品——香薰精油,说道:“这是我根据‘长安十二香’开发的香薰精油,将传统香方与现代调香技术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香韵,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它可以放在香薰机里使用,也可以滴在枕头上助眠。这样的创新,让传统香文化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入了迷,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一位男生举手问道:“苏老师,您在复原‘长安十二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苏合香沉思片刻,说道:“最大的困难,是对唐代制香工艺的精准把握。《香经》中的记载很简略,很多细节都需要我根据在盛唐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去推测。比如‘隔火熏香’的火候控制,唐代没有温度计,全凭制香师的经验判断,我就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结合现代的温度测量技术,终于掌握了精准的火候。”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传承传统文化就像制香,既要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精准把握其精髓;又要有创新的勇气,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像‘长安十二香’的香气一样,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传统制香技艺,苏合香还在课堂上现场演示了简易的“隔火熏香”技艺。她将一小块沉香放在银叶上,置于炭火之上,随着炭火慢慢升温,沉香的香气逐渐散发出来,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醇厚。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沉浸在这古老而美好的香韵中。

  “同学们,制香就像做人,要心平气和,要有耐心。”苏合香一边演示,一边说道,“每一种香料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充分了解它们,才能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制作出香气宜人的香品。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只有深入了解它的内涵,才能真正地传承它、创新它。”

  第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围上来,向苏合香请教制香技艺和香文化知识。有学生问她如何辨别香料的好坏,有学生问她“长安十二香”中哪种香最适合年轻人,还有学生表示想加入她的香文化研究团队。

  苏合香耐心地一一解答,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她看着这些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传统香文化未来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合香每周都会去西北大学授课。她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长安十二香”的历史文化解读,又有传统制香技艺的实操教学,还有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案例分析。她还邀请萧策和苏念唐来课堂上分享,萧策讲述盛唐军事与香文化的关联,苏念唐则分享现代香品设计的思路和经验。

  萧策的课同样深受学生欢迎。他穿着复原的唐代将军服饰,手持仿制的唐代兵器,将盛唐时期军队使用“行军香”“防疫香”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当年,我们在潼关抵御叛军时,天气炎热,蚊虫滋生,很多士兵都染上了疫病。我就按照苏合香教的方法,制作‘防疫香’,点燃后放在军营中,不仅驱散了蚊虫,还遏制了疫病的传播。”

  他的讲述生动有趣,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盛唐时代,对香文化在军事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学生感慨道:“原来香文化不仅可以用来修身养性,还能在战场上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太大了!”

  苏念唐则从现代设计的角度,为学生们解读传统香文化的创新之路。“我在设计‘古城新香’时,将‘长安十二香’与西安本地的桂花、石榴花等花卉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香韵,又融入了地域特色,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她还展示了自己设计的“飞天香薰”系列产品,“这是我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为灵感设计的香薰,将香文化与敦煌艺术结合,让传统香品更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学生们对苏念唐的设计赞不绝口,不少学设计的学生表示,要从传统香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

  除了课堂教学,苏合香还组织学生们开展“香文化调研”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盛唐香文化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的“盛唐香韵”展区,以及本地的传统香铺,实地感受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她还鼓励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香文化创新实践——学化学的学生研究香料的提取技术,学设计的学生设计香品包装和文创产品,学市场营销的学生制定香品推广方案。

  在苏合香的指导下,学生们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学生研发出了“香薰护手霜”,将“长安十二香”的香气与现代护手霜的滋润功效结合;有学生设计出了“香文化主题笔记本”,封面印有玉佩香纹和“长安十二香”图案,内页印有香文化知识;还有学生制定了“校园香文化推广计划”,在校园里举办香道表演、香品体验等活动,让更多同学了解香文化。

  看着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苏合香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传统香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而这些年轻的学生,就是传统香文化未来的希望。

  期末的最后一堂课,苏合香再次将那枚玉佩放在讲台上,阳光透过玉佩,在黑板上映出清晰的香纹。“同学们,这枚玉佩陪伴我跨越千年,见证了‘长安十二香’的传承与创新。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一份‘长安十二香’的香粉样品,希望大家能带着这份香气,带着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创新的勇气,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活在创新里。”

  学生们接过香粉样品,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教室里再次弥漫起“长安十二香”的醇厚香气,这香气,不仅承载着盛唐的历史和文化,更承载着传统香文化传承的希望,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纷纷走上前,与苏合香合影留念。一位女生握着苏合香的手,真诚地说道:“苏老师,谢谢您!这门课让我爱上了传统香文化,也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未来,我想成为一名香文化传承人,像您一样,让传统香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苏合香笑着点头,眼中泛起了泪光。她知道,这堂课结束了,但传统香文化的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而她,将带着这份责任和希望,在杏坛之上,在生活之中,继续传递着跨越千年的香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在传承中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