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雕花窗,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合香正坐在茶室里,细细打磨一块沉香木——这是岭南产地刚送来的新料,纹理如流云,还带着雨林湿润的气息。萧策坐在一旁,翻看着一本泛黄的唐代兵书,偶尔抬头,目光落在妻子专注的侧脸上,便会漾起温柔的笑意。
“苏老师,萧先生,打扰了。”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茶室的宁静。
苏合香放下手中的刻刀,抬头望去,只见一男一女两位陌生人站在门口,身后还跟着几位扛着摄像机、提着三脚架的工作人员。为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穿着简单的休闲装,眼神里满是真诚与期待;女子二十多岁,手里捧着一个笔记本,正好奇地打量着茶室里的陈设——唐代的青铜香炉、仿古的香篆、墙上挂着的《香经》手卷,每一件都让她眼中放光。
“我是纪录片导演陈默,这是我的助理小周。”男子走上前,礼貌地伸出手,“我们是‘大国匠心’纪录片团队的,想来和您谈一谈,拍摄一部关于‘长安十二香’的纪录片,名字暂定为《香越千年》。”
苏合香起身与他握手,指尖还残留着沉香的微凉气息:“陈导演请坐。不知你们为何会想拍摄‘长安十二香’?”
“是这样的,”陈默在茶桌旁坐下,小周立刻翻开笔记本,“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拍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前阵子看到‘长安十二香’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了解到您从盛唐穿越而来,复原香品、传承香文化的故事,深受触动。我们觉得,‘长安十二香’不仅是一种香气,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的绝佳样本。我们希望通过镜头,把这份香气记忆打捞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
萧策合上兵书,端起茶壶为陈默倒了杯茶:“拍摄纪录片并非易事,‘长安十二香’的故事,牵扯到盛唐的宫廷、战乱、贸易,还有现代的传承与创新,线索很多。”
“我们知道难度很大,所以才特意来请教您。”陈默喝了口茶,语气愈发恳切,“我们不想拍一部简单的科普片,而是想以‘香气’为线索,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既有盛唐的风云变幻,也有当代传承的温度。我们希望能跟随您和家人,去岭南的沉香产地、西域的香神祠遗址,去西安的古城墙下、博物馆的展厅里,真实记录‘长安十二香’的前世今生。萧先生,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听到您讲述盛唐时期,香文化在军事中的应用,那一定是一段很动人的故事。”
苏合香看着陈默眼中的热忱,心中不由得一动。她想起自己刚到现代时,对香文化的传承曾有过迷茫,是一步步的坚持,才让“长安十二香”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如果能通过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香文化的历史与内涵,让这份千年香气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陈导演,你的想法很好。”苏合香微微点头,“‘长安十二香’的每一种香,都藏着一段故事,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我愿意配合你们拍摄,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太好了!”陈默激动地站起身,“感谢苏老师的信任!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拍好这部纪录片,不辜负您的期望。”
萧策看着妻子眼中的光芒,笑着补充道:“拍摄过程中,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开口。我也很乐意把盛唐的故事,把‘行军香’在战场上的那些经历,通过镜头分享给大家。”
接下来的几天,纪录片团队便在博物馆里安营扎寨,开始了前期的拍摄准备。他们拍摄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苏合香在盛唐使用过的青铜香炉,炉身上还留着当年潼关战场上被流箭击中的凹痕;复原的“长安十二香”香品,十二只琉璃瓶整齐排列,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还有那些泛黄的《香经》手稿,上面的字迹是苏合香根据记忆一点点誊写下来的。
苏合香则像往常一样,在传习基地给学员们上课,演示唐代制香技艺。她手持香篆,将沉香粉细细填入篆模,动作优雅而娴熟,仿佛从盛唐穿越而来的调香师。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着她的双手,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指尖的力度、眼神的专注,都被精准地记录下来。
“制香如做人,心要静,气要和。”苏合香一边将填好香粉的篆模轻轻提起,一幅完整的缠枝莲香纹便出现在香灰上,一边对学员们说,“就像这‘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要经过百年的沉淀,才能散发出醇厚绵长的香气;做人也一样,要经过岁月的打磨,才能拥有沉稳的心境。”
学员们认真地听着,手中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操作着。摄像机的镜头在他们之间切换,记录下传承的温度。小周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笔记本上写满了苏合香的话语,还有对每一个制香步骤的详细描述。
一周后,拍摄正式进入外景阶段。第一站,便是岭南的沉香产地。
苏合香、萧策、苏念唐一家,带着纪录片团队,登上了前往岭南的飞机。飞机起飞时,苏合香望着窗外渐渐变小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一千多年前,她在盛唐时所用的沉香,便是从岭南通过水路运往长安,路途遥远,历尽艰辛;而如今,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抵达这片盛产沉香的土地。
岭南的沉香产地位于深山之中,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很久,才抵达目的地。这里群山环抱,空气湿润,弥漫着淡淡的沉香气息。当地的沉香匠人早已在山脚下等候,见到苏合香一行,热情地迎了上来。
“苏老师,欢迎来到我们沉香村!”领头的老匠人姓林,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双手却异常灵活——那是常年与沉香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林师傅,辛苦你了。”苏合香笑着回应。
林师傅带着大家走进深山,山路两旁,种满了沉香树。“这些沉香树,都是我们祖辈种下的,有些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林师傅指着一棵树干上有明显刀痕的沉香树说,“要想得到沉香,就必须在树上开香门,让它受伤,分泌出树脂,经过多年的沉淀,才能形成沉香。这过程,就像人在逆境中成长,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变得更加醇厚。”
纪录片团队的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着林师傅的身影,记录下沉香树的生长环境,记录下开香门、采沉香的全过程。苏合香在一旁讲解着:“盛唐时期,岭南的沉香是贡品,每年都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宫廷里用的沉香,都是像这样经过百年沉淀的上等好料,香气醇厚,能宁心安神,所以才会被选为朝堂议事时的御用香。”
萧策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沉香树,想起了盛唐时的场景:“当年我在岭南领兵驻守时,也曾见过沉香的开采。那时,沉香不仅是宫廷用香,还是重要的贸易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南亚、中东等地。很多胡商就是因为沉香贸易,才来到长安,带来了西域的香料,也带走了中原的香文化。”
摄像机镜头转向萧策,他的眼神悠远,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盛唐。这是他第一次在镜头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丝毫的紧张,只有对历史的感慨与怀念。
采完沉香,林师傅带着大家回到村里,展示沉香的筛选、打磨过程。苏合香也亲自上手,将一块刚采下的沉香木拿在手中,细细打磨。“沉香的筛选很有讲究,要根据纹理、密度、香气来判断品质。”她一边打磨,一边对镜头说,“盛唐时,我在宫中复原‘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就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挑选原料,一点一点地打磨,一点都不能马虎。因为我知道,每一块沉香,都藏着岁月的沉淀,藏着大自然的馈赠,不能辜负。”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苏合香的身上,她的神情专注而温柔,手中的沉香木在打磨下,渐渐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摄像机镜头静静地记录着这一切,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离开岭南,纪录片团队又跟着苏合香一家,前往西域的香神祠遗址。这里位于沙漠边缘,风沙弥漫,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从那些残存的建筑构件上,依然能看出当年香神祠的宏伟。
“这里,就是当年西域香商祭祀香神的地方。”苏合香站在断壁前,望着远方的沙漠,眼中满是感慨,“盛唐时,我曾和阿罗憾一起来过这里。那时的香神祠,香火鼎盛,来自各国的香商都会在这里祭拜香神,祈求贸易顺利。这里也是‘长安十二香’中很多西域香料的中转地,像安息香、乳香、没药等,都是通过这里,运往长安。”
萧策走到一处残存的城墙边,用手抚摸着墙上的刻痕:“当年我在这里领兵驻守时,经常会和香商们打交道。他们带来了西域的香料,也带来了西域的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融合。香文化,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纪录片团队的摄像机镜头,扫过断壁残垣,扫过漫天风沙,记录下这片土地的苍凉与厚重。苏念唐站在一旁,用画笔勾勒着香神祠的轮廓,她要把这里的景象画下来,作为“长安十二香”数字化展陈的素材。
拍摄途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在前往西域香神祠遗址的路上,车子陷入了流沙中。大家都很着急,萧策却十分镇定,他根据自己在盛唐时驻守西域的经验,指挥大家用木板垫在车轮下,齐心协力将车子从流沙中推了出来。
“萧先生,您真是太厉害了!”陈默喘着气,对萧策竖起了大拇指,“如果不是您,我们还不知道要困在这里多久。”
萧策笑了笑:“这都是当年在西域带兵时积累的经验。那时,部队经常会遇到流沙、沙尘暴等突发情况,时间久了,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摄像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陈默感慨地说:“萧先生,您的这些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我们一定要把它好好地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盛唐时期军人的智慧与担当。”
外景拍摄持续了一个多月,团队跟随苏合香一家,走过了岭南的深山、西域的沙漠、西安的古城墙、南京的明故宫遗址……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历史氛围,都能听到动人的香文化故事。
回到博物馆后,室内拍摄继续进行。苏合香为大家演示“长安十二香”的复原过程,从原料的挑选、处理,到香方的配比、制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地展现在镜头前。萧策则坐在一旁,讲述着盛唐时期香文化与军事、政治、生活的关联,讲述着他与苏合香在盛唐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
“我第一次见到合香,是在兴庆宫的香宴上。”萧策的眼神温柔,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身着襦裙、在香雾中翩翩起舞的女子,“她调制的‘醉春烟’,香气清新雅致,让人过目不忘。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我们一起经历了战乱的磨难,一起守护长安,感情也在患难中愈发深厚。她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调香师,更是一位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的女子。”
苏合香坐在一旁,听着丈夫的讲述,眼中泛起了泪光。那些尘封的记忆,仿佛又在眼前浮现——兴庆宫的香宴、潼关的战火、马嵬坡的离别、时空通道的乱流……每一段经历,都刻骨铭心。
摄像机镜头捕捉着他们眼中的情感,小周在一旁悄悄抹了眼泪。陈默轻声说:“这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我们要把这份跨越千年的爱情,和香文化的传承故事一起,通过纪录片展现给观众。”
苏念唐也参与到了拍摄中,她为大家演示数字化展陈方案的操作,讲解如何通过扫码了解“长安十二香”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我们希望通过现代科技,让千年香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香文化。”她对着镜头,自信地说。
阿罗憾也来到了博物馆,接受了纪录片团队的采访。这位从盛唐穿越而来的胡商,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他讲述了盛唐时期长安的香料贸易,讲述了自己与苏合香、萧策的友谊,讲述了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融合。
“盛唐时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各国的商人都汇聚在这里,带来了不同的香料,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阿罗憾的眼中满是怀念,“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我很高兴看到,在现代,‘长安十二香’能够被传承下去,能够走向世界。”
纪录片的拍摄,持续了整整半年。在这半年里,纪录片团队与苏合香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记录下了“长安十二香”的故事,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拍摄结束那天,陈默拿着摄像机,对苏合香一家说:“苏老师、萧先生、念唐小姐,感谢你们半年来的配合与支持。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不仅了解了‘长安十二香’的故事,更被你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所感动。我们一定会用心剪辑,把这部纪录片拍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让这份跨越千年的香气记忆,永远流传下去。”
苏合香笑着点了点头:“我们也感谢你们,用镜头为‘长安十二香’留下了这么珍贵的记录。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人爱上香文化,加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博物馆的屋顶上,洒在那些古老的香具上,洒在苏合香一家的身上。摄像机的镜头缓缓抬起,记录下这温暖而美好的一幕。《香越千年》,这部承载着千年香文化记忆的纪录片,即将在镜头下诞生,它将带着这份醇厚的香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苏老师,萧先生,打扰了。”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茶室的宁静。
苏合香放下手中的刻刀,抬头望去,只见一男一女两位陌生人站在门口,身后还跟着几位扛着摄像机、提着三脚架的工作人员。为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穿着简单的休闲装,眼神里满是真诚与期待;女子二十多岁,手里捧着一个笔记本,正好奇地打量着茶室里的陈设——唐代的青铜香炉、仿古的香篆、墙上挂着的《香经》手卷,每一件都让她眼中放光。
“我是纪录片导演陈默,这是我的助理小周。”男子走上前,礼貌地伸出手,“我们是‘大国匠心’纪录片团队的,想来和您谈一谈,拍摄一部关于‘长安十二香’的纪录片,名字暂定为《香越千年》。”
苏合香起身与他握手,指尖还残留着沉香的微凉气息:“陈导演请坐。不知你们为何会想拍摄‘长安十二香’?”
“是这样的,”陈默在茶桌旁坐下,小周立刻翻开笔记本,“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拍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前阵子看到‘长安十二香’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了解到您从盛唐穿越而来,复原香品、传承香文化的故事,深受触动。我们觉得,‘长安十二香’不仅是一种香气,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的绝佳样本。我们希望通过镜头,把这份香气记忆打捞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
萧策合上兵书,端起茶壶为陈默倒了杯茶:“拍摄纪录片并非易事,‘长安十二香’的故事,牵扯到盛唐的宫廷、战乱、贸易,还有现代的传承与创新,线索很多。”
“我们知道难度很大,所以才特意来请教您。”陈默喝了口茶,语气愈发恳切,“我们不想拍一部简单的科普片,而是想以‘香气’为线索,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既有盛唐的风云变幻,也有当代传承的温度。我们希望能跟随您和家人,去岭南的沉香产地、西域的香神祠遗址,去西安的古城墙下、博物馆的展厅里,真实记录‘长安十二香’的前世今生。萧先生,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听到您讲述盛唐时期,香文化在军事中的应用,那一定是一段很动人的故事。”
苏合香看着陈默眼中的热忱,心中不由得一动。她想起自己刚到现代时,对香文化的传承曾有过迷茫,是一步步的坚持,才让“长安十二香”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如果能通过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香文化的历史与内涵,让这份千年香气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陈导演,你的想法很好。”苏合香微微点头,“‘长安十二香’的每一种香,都藏着一段故事,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我愿意配合你们拍摄,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太好了!”陈默激动地站起身,“感谢苏老师的信任!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拍好这部纪录片,不辜负您的期望。”
萧策看着妻子眼中的光芒,笑着补充道:“拍摄过程中,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开口。我也很乐意把盛唐的故事,把‘行军香’在战场上的那些经历,通过镜头分享给大家。”
接下来的几天,纪录片团队便在博物馆里安营扎寨,开始了前期的拍摄准备。他们拍摄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苏合香在盛唐使用过的青铜香炉,炉身上还留着当年潼关战场上被流箭击中的凹痕;复原的“长安十二香”香品,十二只琉璃瓶整齐排列,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还有那些泛黄的《香经》手稿,上面的字迹是苏合香根据记忆一点点誊写下来的。
苏合香则像往常一样,在传习基地给学员们上课,演示唐代制香技艺。她手持香篆,将沉香粉细细填入篆模,动作优雅而娴熟,仿佛从盛唐穿越而来的调香师。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着她的双手,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指尖的力度、眼神的专注,都被精准地记录下来。
“制香如做人,心要静,气要和。”苏合香一边将填好香粉的篆模轻轻提起,一幅完整的缠枝莲香纹便出现在香灰上,一边对学员们说,“就像这‘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要经过百年的沉淀,才能散发出醇厚绵长的香气;做人也一样,要经过岁月的打磨,才能拥有沉稳的心境。”
学员们认真地听着,手中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操作着。摄像机的镜头在他们之间切换,记录下传承的温度。小周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笔记本上写满了苏合香的话语,还有对每一个制香步骤的详细描述。
一周后,拍摄正式进入外景阶段。第一站,便是岭南的沉香产地。
苏合香、萧策、苏念唐一家,带着纪录片团队,登上了前往岭南的飞机。飞机起飞时,苏合香望着窗外渐渐变小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一千多年前,她在盛唐时所用的沉香,便是从岭南通过水路运往长安,路途遥远,历尽艰辛;而如今,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抵达这片盛产沉香的土地。
岭南的沉香产地位于深山之中,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很久,才抵达目的地。这里群山环抱,空气湿润,弥漫着淡淡的沉香气息。当地的沉香匠人早已在山脚下等候,见到苏合香一行,热情地迎了上来。
“苏老师,欢迎来到我们沉香村!”领头的老匠人姓林,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双手却异常灵活——那是常年与沉香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林师傅,辛苦你了。”苏合香笑着回应。
林师傅带着大家走进深山,山路两旁,种满了沉香树。“这些沉香树,都是我们祖辈种下的,有些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林师傅指着一棵树干上有明显刀痕的沉香树说,“要想得到沉香,就必须在树上开香门,让它受伤,分泌出树脂,经过多年的沉淀,才能形成沉香。这过程,就像人在逆境中成长,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变得更加醇厚。”
纪录片团队的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着林师傅的身影,记录下沉香树的生长环境,记录下开香门、采沉香的全过程。苏合香在一旁讲解着:“盛唐时期,岭南的沉香是贡品,每年都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宫廷里用的沉香,都是像这样经过百年沉淀的上等好料,香气醇厚,能宁心安神,所以才会被选为朝堂议事时的御用香。”
萧策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沉香树,想起了盛唐时的场景:“当年我在岭南领兵驻守时,也曾见过沉香的开采。那时,沉香不仅是宫廷用香,还是重要的贸易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南亚、中东等地。很多胡商就是因为沉香贸易,才来到长安,带来了西域的香料,也带走了中原的香文化。”
摄像机镜头转向萧策,他的眼神悠远,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盛唐。这是他第一次在镜头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丝毫的紧张,只有对历史的感慨与怀念。
采完沉香,林师傅带着大家回到村里,展示沉香的筛选、打磨过程。苏合香也亲自上手,将一块刚采下的沉香木拿在手中,细细打磨。“沉香的筛选很有讲究,要根据纹理、密度、香气来判断品质。”她一边打磨,一边对镜头说,“盛唐时,我在宫中复原‘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就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挑选原料,一点一点地打磨,一点都不能马虎。因为我知道,每一块沉香,都藏着岁月的沉淀,藏着大自然的馈赠,不能辜负。”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苏合香的身上,她的神情专注而温柔,手中的沉香木在打磨下,渐渐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摄像机镜头静静地记录着这一切,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离开岭南,纪录片团队又跟着苏合香一家,前往西域的香神祠遗址。这里位于沙漠边缘,风沙弥漫,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从那些残存的建筑构件上,依然能看出当年香神祠的宏伟。
“这里,就是当年西域香商祭祀香神的地方。”苏合香站在断壁前,望着远方的沙漠,眼中满是感慨,“盛唐时,我曾和阿罗憾一起来过这里。那时的香神祠,香火鼎盛,来自各国的香商都会在这里祭拜香神,祈求贸易顺利。这里也是‘长安十二香’中很多西域香料的中转地,像安息香、乳香、没药等,都是通过这里,运往长安。”
萧策走到一处残存的城墙边,用手抚摸着墙上的刻痕:“当年我在这里领兵驻守时,经常会和香商们打交道。他们带来了西域的香料,也带来了西域的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融合。香文化,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纪录片团队的摄像机镜头,扫过断壁残垣,扫过漫天风沙,记录下这片土地的苍凉与厚重。苏念唐站在一旁,用画笔勾勒着香神祠的轮廓,她要把这里的景象画下来,作为“长安十二香”数字化展陈的素材。
拍摄途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在前往西域香神祠遗址的路上,车子陷入了流沙中。大家都很着急,萧策却十分镇定,他根据自己在盛唐时驻守西域的经验,指挥大家用木板垫在车轮下,齐心协力将车子从流沙中推了出来。
“萧先生,您真是太厉害了!”陈默喘着气,对萧策竖起了大拇指,“如果不是您,我们还不知道要困在这里多久。”
萧策笑了笑:“这都是当年在西域带兵时积累的经验。那时,部队经常会遇到流沙、沙尘暴等突发情况,时间久了,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摄像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陈默感慨地说:“萧先生,您的这些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我们一定要把它好好地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盛唐时期军人的智慧与担当。”
外景拍摄持续了一个多月,团队跟随苏合香一家,走过了岭南的深山、西域的沙漠、西安的古城墙、南京的明故宫遗址……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历史氛围,都能听到动人的香文化故事。
回到博物馆后,室内拍摄继续进行。苏合香为大家演示“长安十二香”的复原过程,从原料的挑选、处理,到香方的配比、制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地展现在镜头前。萧策则坐在一旁,讲述着盛唐时期香文化与军事、政治、生活的关联,讲述着他与苏合香在盛唐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
“我第一次见到合香,是在兴庆宫的香宴上。”萧策的眼神温柔,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身着襦裙、在香雾中翩翩起舞的女子,“她调制的‘醉春烟’,香气清新雅致,让人过目不忘。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我们一起经历了战乱的磨难,一起守护长安,感情也在患难中愈发深厚。她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调香师,更是一位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的女子。”
苏合香坐在一旁,听着丈夫的讲述,眼中泛起了泪光。那些尘封的记忆,仿佛又在眼前浮现——兴庆宫的香宴、潼关的战火、马嵬坡的离别、时空通道的乱流……每一段经历,都刻骨铭心。
摄像机镜头捕捉着他们眼中的情感,小周在一旁悄悄抹了眼泪。陈默轻声说:“这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我们要把这份跨越千年的爱情,和香文化的传承故事一起,通过纪录片展现给观众。”
苏念唐也参与到了拍摄中,她为大家演示数字化展陈方案的操作,讲解如何通过扫码了解“长安十二香”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我们希望通过现代科技,让千年香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香文化。”她对着镜头,自信地说。
阿罗憾也来到了博物馆,接受了纪录片团队的采访。这位从盛唐穿越而来的胡商,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他讲述了盛唐时期长安的香料贸易,讲述了自己与苏合香、萧策的友谊,讲述了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融合。
“盛唐时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各国的商人都汇聚在这里,带来了不同的香料,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阿罗憾的眼中满是怀念,“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我很高兴看到,在现代,‘长安十二香’能够被传承下去,能够走向世界。”
纪录片的拍摄,持续了整整半年。在这半年里,纪录片团队与苏合香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记录下了“长安十二香”的故事,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拍摄结束那天,陈默拿着摄像机,对苏合香一家说:“苏老师、萧先生、念唐小姐,感谢你们半年来的配合与支持。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不仅了解了‘长安十二香’的故事,更被你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所感动。我们一定会用心剪辑,把这部纪录片拍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让这份跨越千年的香气记忆,永远流传下去。”
苏合香笑着点了点头:“我们也感谢你们,用镜头为‘长安十二香’留下了这么珍贵的记录。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人爱上香文化,加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博物馆的屋顶上,洒在那些古老的香具上,洒在苏合香一家的身上。摄像机的镜头缓缓抬起,记录下这温暖而美好的一幕。《香越千年》,这部承载着千年香文化记忆的纪录片,即将在镜头下诞生,它将带着这份醇厚的香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