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王轩发力-《华娱从02驻唱开始》

  随着法院判决尘埃落定,“小鱼儿与花无缺”剧组打人事件,原本该画上一个句号。

  可没想到,这个句号,被某些人硬生生改成了一个“问号”——而且还是那种充满恶意、带着舆论引导味道的问号。

  媒体标题铺天盖地:

  《小白龙败诉!》

  《法院认定无恶意伤害!》

  《疑似误会?剧组打人事件迎来反转!》

  看似客观,实则恶心。

  实际上,判决书明明白白写着:张伟健、谢霆风在拍摄过程中存在重大过失,导致王伯昭身体多处受伤。

  只是法院没有完全支持原告提出的高额赔偿请求而已。

  结果到了某些媒体嘴里,就成了“小白龙败诉”。

  这不是误读,这是公关团队的操盘。

  王轩在京城的四合院书房里,看着电脑屏幕,气得直笑。笑得冷。

  台灯的灯光打在他脸上,柔和中带着一丝阴影。

  那张年轻却历经风浪的脸,此刻冷静到可怕。

  他点开娱乐论坛的一个热帖:

  标题赫然是:【小白龙事件最新进展!法院判决出炉】

  正文洋洋洒洒几百字,通篇都是模糊、暧昧、避重就轻的陈述。

  写稿的记者像是拿了英皇的红包,刻意淡化“打人事实”,

  反倒花了半篇幅“分析”王伯昭的所谓“过激行为”甚至暗示他“言语不当”“行为挑衅”,

  更有甚者,暗指他“骚扰女化妆师”,才引发冲突。

  王轩看到这行字,手指不自觉攥紧了鼠标。

  “呵,还挺会颠倒黑白。”

  他往下滑,看评论区。

  果然,一片翻车的腥风血雨。

  “他自己先惹事的吧?”

  “听说他人品就那样,剧组都没人喜欢他。”

  “停风是护花使者啊,怎么能怪他。”

  “打人确实不对,但抛开事实不谈,小白龙难道就一点责任没有?”

  典型的水军节奏“模糊论”“平衡论”“洗白论”三件套齐上。

  王轩看得心里明白。英皇的公关部这手法,老辣得很。

  他们不是要彻底洗白谢霆风,而是要搅浑水。

  让公众相信“真相不明”“双方都有错”,然后自动疲劳、遗忘。

  这套操作,放在后世社交媒体时代,是再常见不过的,但在2004年,这几乎是国内舆论战的“预演”。

  他们要做的,不是让谢变成无辜者,而是让王伯昭变成“不值得同情的人”。

  王轩叹了口气。

  他知道,眼下的内地影视行业还远没到“工业化”的阶段,说是产业,其实更像一堆散沙:导演拍自己的,演员红自己的,投资人各怀心思——没有系统,没有标准,没有秩序。

  而在香江,这套体系早就玩明白了。

  无论是片场调度、宣发节奏,还是艺人包装、舆论操控,都成了流水线。

  “要说内地唯一有点舆论意识的,也就糖人了。”王轩嘴角微扬,低声自语。

  ——没错,就是蔡益农。

  蔡益农这个人,骨子里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脑子里又有点媒体人的眼光。

  毕竟早年在香江《明报》干过,算是半个老香江圈人了,对娱乐产业的那一套叙事逻辑、造星机制,再熟悉不过。

  糖人这个公司,说白了就是“陆表港里”——外表内地公司,骨子里香江玩法。

  制作班底是香江的,捧的艺人却是内地的。

  这招确实是漂亮。

  王轩还是挺佩服蔡益农的眼光的。

  李雅朋、胡哥、刘师师……无一不是糖人制造的流量样板。

  蔡益农懂得“造星”这件事的本质的。

  不过,佩服归佩服,他心里也清楚,糖人能做到的,别的内地同行未必能做得。

  但,现在王轩来了,内娱就太平了,王轩来了,内娱的青天就有了。

  “既然内娱的版本落后,那王轩可就要加加速了哦。”

  王轩端起茶杯,眯起眼睛。

  他不打算走传统路径。

  也不能搞什么正面报道了,舆论宣传的终究奥义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就是得有自己的节奏。

  于是,他打开笔记本电脑,登陆了那个早已被他养肥的论坛小号——

  【娱乐圈纪委】。

  这Id在论坛里算小有名气了。

  起初只是个“吃瓜号”,主要是发点港台八卦、片场逸闻养号。

  慢慢地,凭着一手手确凿的老料,这号居然在圈子里成了“半权威”。

  王轩很清楚流量的核心逻辑:

  ——让观众“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就能建立“信任”。

  ——而一旦观众信了你,他们就会“等着你说”。

  他不胡喷,不编料。发帖必有证据,语气冷静克制,逻辑丝丝入扣。

  有时候他会写道:

  【1988年《明报周刊》第247期曾报道,某女星为进某片组主动登门……】

  然后附上扫描件、刊号、日期。

  底下评论区立刻炸开。

  “真的假的?”

  “楼主太狠了吧,这都能挖出来?”

  “求更多料!”

  王轩懒得理,他知道——讨论越激烈,帖子的热度就越高。

  而且他从来不攻击当红的内地艺人,只挑港台的“老神话”。

  他要干的,不是造谣,而是“去魅”。

  大陆观众对港台艺人的滤镜太厚了,总觉得那一代演员高贵、专业、有气质。

  可在王轩看来,那些故事背后不过是资本与人性的另一种版本罢了。

  “你们以为他们是艺术家,其实他们也只是工具人。”

  当然,王轩是不可能自己亲自找资料的,

  这个时候王轩就想到了最佳工具人了,是的,就是我们可爱而又眼神清澈的大学生了。

  雇了港中文的大学生兼职,专门在香江旧书摊收集老杂志、老报纸,然后寄到内地,由他亲自筛选、标注。

  发帖从不带脏字,也不煽情,用的全是记者口吻。

  冷、准、狠。

  网友戏称他是“娱乐圈的福尔摩斯”,还有人说他“替天行道”,专治圈内虚伪。

  可他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正义——只是想建立一个“信息权力”。

  当别人还在抢镜头、抢综艺时,他已经在抢“话语权”。

  王轩心里甚至有点好笑。

  ——二十年后,王胖子靠拍短视频聊圈内八卦在斗音维持热度;

  ——而此刻的王轩,正在论坛上,用文字塑造舆论。

  “时代在变,方法不变。”

  毕竟学学前辈的经验,也很合理不是吗。

  王轩在贴吧上发了一条帖子:

  用的后世小蓝书的小作文风格。

  【娱乐圈纪委】发帖:

  《一个内地演员的泣血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