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落在那张苍老而满含忧切的面容——他的皇爷爷。

  朱雄英微微一笑,

  悄然加快了语速。

  而这神情落入有心人眼中,

  反更令人心惊。

  “身为大明皇长孙,虽消失十年,今日得以归来,”

  “心中自是欢喜。”

  第一句话,

  便让朱元璋心头一冷。

  “大……大孙!”

  朱彪更是神色骤变,声音发颤:

  “雄……雄英!!”

  “莫急,听我说完……”

  “方才外使三问天下,”

  “本想逐一作答,”

  “而今觉得后两问,实应合为一谈。”

  “这便是我的见解。”

  他略作停顿,

  此时,

  那位名为“宋老”的祭祀老者,忽然目光一凝,

  紧紧盯住朱雄英,

  仿佛窥见了什么隐秘。

  “治天下,坐江山,”

  “归根结底,不过二字——安定!”

  “然大明欲得安定,”

  “须守四字——”

  “仁、明、勤、断!”

  “先说这仁……既是对百姓施仁,亦是对百官行仁!”

  “皇爷爷……杀戮不可过重!”

  此言一出,

  满场寂然。

  只因——

  这天下敢如此劝谏皇上的,寥寥无几。

  即便是朱彪,从前屡次劝诫,

  也屡遭斥责。

  而此刻……

  或许只有皇长孙才能劝得动皇上了?

  然而此刻,连朝臣们都怔住了。

  神情复杂。

  原以为这位皇长孙的立场会与皇上相近,

  延续洪武时期的严苛统治。

  他们心中忧虑,

  若第三代君主依然如此,为官之路恐怕依旧艰难。

  因此,他们最初是充满戒备的。

  但当皇长孙提出关于“仁”的见解时,

  他们的想法立刻转变。

  这样的劝谏,

  难道是在为群臣发声?

  “皇爷爷,论仁政,朝中诸位大臣比我更为精通,

  我便不再多言。

  但仁政,当为天下百姓之仁!

  近年来,皇爷爷设立锦衣卫,凭风闻奏事,每有大案,动辄牵连成千上万人。

  此举实为不妥。

  如今国库丰盈,新粮遍植天下,粮食充足。

  惠民三策亦已全面推行,

  大明国力正稳步提升!

  若非重大案件,只需惩治首恶,其余从犯或流放或罢官,留其性命即可。

  愿皇爷爷仁德昭彰!”

  朱雄英略一思索,仿照朝臣的仪态,微微躬身。

  这一举动,

  却让皇上心中更为不安,“大孙,大孙,爷爷都听你的……从前是形势所迫,无心与他们周旋,但如今、如今一切已不同!

  不只你一人劝爷爷了!”

  朱雄英自然明白皇爷爷的言外之意。

  他略作停顿,感受着时间的流逝,

  语速再度加快。

  “其次,是‘明’!

  明察秋毫,正如方才所言,不应因传闻而随意捉拿官员乃至百姓。

  否则只会令大明动荡不安,

  于国不利!

  此外,亦不可偏听偏信,无论何时,皆需保持洞察人心之明。”

  此时,

  连蓝玉与常茂等人也察觉到了异样。

  因为,

  皇长孙的语速越来越快了。

  “第三字——‘勤’!

  此为治国之根本,而皇爷爷这些年来勤于政事,堪称历代帝王之楷模!

  愿后世之君亦能效仿皇爷爷。

  最后一字——‘断’!

  凡事当断则断,若遇重大事宜,皆由君王决断。

  一旦做出决定,或是信任某人,

  便不应轻易更改,亦不因臣子之言而动摇前议。

  身为帝王,

  当有乾纲独断之魄力!

  皇爷爷明白,若后世之君陷入对臣子无休止的猜疑,非但无益于大明,

  反会令国势衰微。”

  朱雄英所言,

  正是皇上他们曾在梦境中所见“大明后世”之景!

  那第十六位帝王崇祯便是如此,

  战战兢兢地维持着大明,不敢有丝毫差池。

  即便将兵权交付领军之臣,却因近臣的谗言而心生疑虑。

  如此一来,

  他虽坐镇北平,

  却犯下大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至此,

  朱雄英终于说完了这四段话。

  这也是关乎那外国使团所提出的“夺天下、治天下、坐天下”的应答。

  声音落下时,朱雄英便明白……自己该走了。

  此时,已经预感到某些事的老爷子,眼眶骤然红了。

  他大步走上前,来到朱雄英身边。

  朱彪也步履微颤,走近朱雄英。

  “跟爷爷……跟爷爷回去!”

  “好……不好?”

  见老爷子如此小心翼翼,朱雄英却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真的长时间跟在老爷子身边,等到身外化身消失的那一刻,岂不叫人惊骇?

  他急忙想要摇头。

  这一瞬间,百官也察觉到不对了。

  蓝玉、常茂等淮西勋贵快步上前,神情绷紧。

  可就在此时——

  “太可惜了!”

  那位祭祀老者又一次站了起来。

  “皇长孙!看来老夫说的没错!”

  “你气数将尽,如今已如风中残烛!”

  “恐怕即将真正离世!”

  “竟敢诅咒咱大孙!”

  “咱砍了你!”

  铿!

  随着长刀出鞘之声响起,蓝玉身旁的常茂一把拽过一名侍卫,抽刀出鞘。

  明晃晃的刀身在烈日下寒光逼人。

  刀光迅疾,带着大明顶尖武将的惊人气势,直逼老者身前!

  “区区蛮夷,不过一条老狗!”

  “你要看气数?”

  “不如看看咱的气数!”

  “看咱能活到何时!”

  “一而再、再而三咒咱外甥——”

  “咱劈了你!”

  常茂,郑国公,早年继承父亲常遇春的爵位。

  年轻时气盛,连三军元帅冯胜都敢顶撞,甚至敢写信向陛下表达不满。

  说起来,冯胜还是他的岳父。

  整个淮西勋贵彼此牵连,势力之盛,在明初连老爷子都不得不刻意压制。

  因得罪冯胜,常茂被禁足在家。

  这些年他很少出征,看似性子沉稳,在朝堂上也大多稳重寡言。

  可谁也没料到,此刻——

  面对外国使团接连的恶意挑衅,常茂再也按捺不住。

  他满脸涨红,双目圆睁如铜铃,牙关紧咬,眼中尽是凶狠暴戾!

  他是郑国公,是那个曾在主帅面前甩脸不干的常茂。

  “老子今天偏要看看……”

  “你的气数还剩多少!”

  他高举长刀,势大力沉,直劈而下!

  这一刀快得惊人。

  此时此景,谁都没料到会突发如此一幕。

  四周百官全都惊住,连太子朱彪也下意识想拦阻。

  不过,看到老者身旁那些护卫,他目光微动——

  不如借机试试他们的实力!

  老爷子此刻沉默不语,目光紧紧锁定在孙子身上。

  在他心中,

  这外使屡次冒犯,竟敢诅咒他的爱孙!

  再加上之前的种种不敬,

  他早已动了杀心。

  他倒要瞧瞧……

  毕竟,

  老爷子始终记得,

  当初北境消息传来时,

  他在文武百官面前立下的誓言!

  既然他们执意前来,

  那就一个都别想离开!

  倘若常茂真能斩杀此人,

  他自会稍作惩戒。

  这早年的藩属国,以往温顺如羊,如今怎敢如此狂妄?

  他连大元都不放在眼里,

  区区帖木儿,又算得了什么?

  ……

  “砰!”

  一声巨响从常茂那边传来。

  众人纷纷望去,

  只见祭祀老者已被两名护卫迅速拉开。

  中间的桌子被常茂一刀劈碎。

  同时,

  帖木儿使团中冲出数人,

  试图阻拦。

  这些人体格魁梧,有的红发碧眼,身形高大,比常茂足足高出一头。

  然而,

  在常茂面前,体型优势毫无作用。

  常茂挥刀猛砍,

  而那些护卫只能仓促闪避,或捡起木板格挡。

  不过几下功夫,

  常茂已砍伤数人。

  他盯着躲在使团中央的老者,

  放声大笑,

  神情嚣张至极!

  “原来你这老东西也怕死啊!咱还以为你们这自称的扶龙人,真是钢筋铁骨呢!”

  “常茂……明国的陛下,这就是你们的待客之道吗?”

  此刻,

  祭祀老者眼中闪过一丝恐惧。

  他万万没想到,

  竟有人比他们这些蛮夷更加凶悍,说动手就动手。

  而且,

  明明有人可以第一时间阻止,却都选择了冷眼旁观。

  “你们要开战吗?”又有人怒吼。

  “郑国公,住手!”齐泰起身厉声喝道。

  “陛下,在外使和百姓面前动武,有损大明威严!”

  “陛下,请严惩郑国公!”

  此时,

  老爷子心中清楚,

  一时的怒火可以爆发,

  但若继续下去,

  便是蓄意为之。

  在众人面前故意杀害外使,引发诸国敌意,确实不利。

  若常茂刚才得手,

  那也只是他这个皇帝“来不及”阻止,

  而非坐视不管。

  这两者之间,差别极大。

  想到此处,

  “常茂,给咱退下!”

  “陛下!”

  常茂却态度坚决。

  “这些蛮夷此次来大明,绝非善意。”

  “第一次用夺天下之论,企图离间我大明文武——该不该杀?”

  “第二次又借治天下之名,公然在我大明境内招揽人才——该不该杀?”

  “第三次,借黄子澄之事兴风作浪——该不该杀!”

  “最该死的,

  是他屡次用五龙同朝、气数之说,诅咒皇室、诅咒咱的孙子!”

  “若非他是外使!”

  “咱担心边关将士的性命。”

  “咱早就把他们斩了!”

  常茂终于将憋在心里的话吐了出来。

  说完这话。

  他索性将长刀狠狠插向地面。

  刀刃与大理石碰撞出火星,刀锋已崩开一道缺口。

  显然。

  这位郑国公的怒火仍在燃烧。

  “太子乃国本,不可动摇。”

  “您是皇帝,也不能动。”

  “但咱是舅舅!”

  “咱大姐……”

  说到此处。

  常茂的声音忽然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