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充分施展!-《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这也大大减轻了汉军的治理负担,使他们只需专注于尼罗河沿岸即可。

  “这就是尼罗河啊?”

  二月之初,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之后,汉军开始放松各地的军事管制,允许民间恢复商贸往来。

  与此同时,从国内出发的汉军政务官员也乘船陆续抵达。

  被派往唉及的是来自湖广的张之洞。

  此时年仅三十出头的他,尚未成为后世那个位高权重的湖广总督。

  那时的他,不过是汉军手下一名普通的地方官罢了。

  一年多以前,张之洞还在清廷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因受到恭亲王奕欣的排挤,对清廷彻底失望,于是决然南下,投奔汉军。

  加入汉军后,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

  在前次土地改革中,他负责的县城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上等。

  按照考评结果,他有望在今年晋升为地方县级主官,或调入大城市担任区级官员。

  当然,若想晋升更快,还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被派往海外,担任汉军海外领地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这样一来,职位可一下子跃升三到四级!

  目前汉军只占领了埃及与北美加州两处海外属地,因此这样的晋升机会并不多。

  而且汉王本人对海外殖民地的建设极为重视。

  他特别强调,必须从国内选拔考核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官员前往任职,尽量避免庸人上位,也杜绝裙带关系带来的“关系户”问题。

  殖民地的行政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首任总督,其执政情况将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

  若其治理不当,整个殖民体系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继任者的工作也将难以推进。

  因此,在从全国报名的官员中筛选出合适人选后,林文还亲自组织了面试。

  他重点考察了这些人的行政能力,询问他们对海外治理的具体设想。

  在全面评估后,林文最终选择了张之洞。

  一方面,此人历史上声望极高,也确实做出了不少实际贡献,确有真才实学;

  另一方面,张之洞所提出的治理方案,与林文的设想高度契合,令他十分满意。

  唉及作为天朝在海外的第一个殖民地,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非,又拥有未来苏伊士运河这一战略要道,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林文希望张之洞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示范性殖民地,摸索出一套适合天朝国情的殖民管理体系。

  毕竟在此之前,天朝从未拥有过殖民地,与那些殖民经验丰富的西方国家相比,汉军在这方面完全是新手,毫无经验可言。

  而这些经验,西方列强也不会轻易传授,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

  探索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试错,因此更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来主导全局。

  否则一旦出现严重失误,引发大规模动荡,恐怕将动摇天朝对海外属地的控制根基。

  尤其是在西方列强普遍不看好天朝海外拓展的背景下,一旦天朝出现任何弱点,他们必然会趁机落井下石。

  这次幸好邓世昌一派人把埃及的国王给击毙了,不然一旦让他带着部队逃到国外,日不落国一定会插手搅局,充当搅屎棍的角色。

  届时无论是通过埃及国王来勾结国内势力,给汉军制造麻烦,还是暗中策动暴动和起义,推翻现有政权,这些都会对汉军在埃及的影响力构成威胁。

  林文可不想自己花了一百多万英镑买下的土地,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而埃及这片土地,如果想要好好经营,水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他们只能在尼罗河沿岸定居耕种,稍微离河远一点的地方,由于缺水,植物难以存活,人类也难以生存,因此大多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多建一些水利设施,比如建水库蓄水,挖水渠引水,就能大大增加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推动农业的发展。

  张之洞在启程前往埃及之前,就针对当地的地理与气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因此一到埃及,他在实地勘察后,立刻依据已掌握的资料,开始着手制定施政计划。

  “尼罗河虽然号称世界第一长河,但水量太小,旱季时每秒流量还不到九百立方米。

  流经沙漠地区时,在高温暴晒下蒸发严重,到了下游水量锐减,导致埃及人虽住在河边,却经常面临缺水的困境。”

  张之洞亲眼见到的尼罗河,与他想象中的大不相同。

  这条河虽然名气响亮,实际水量却相当有限。

  不说和国内的长江、黄河相比,就算与这两条河流的一些支流相比,也远远不如。

  因此在旱季,埃及的农业常常受到严重影响。

  而到了雨季,降水骤增,尼罗河水量暴涨,河水往往会溢出河道,淹没两岸的农田、村落甚至城市。

  这种极端的天气变化,使得埃及人对尼罗河既依赖又畏惧。

  张之洞也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