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部队改革!-《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战俘是免费劳力,不给工钱可以,但饭总得吃。

  不吃不喝,他们迟早会被饿死。

  可要是每月都向国内要粮食,脸皮再厚也开不了口——自己的口粮还好说,连战俘的口粮都伸手要,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总督大人有没有什么妙策?”

  虽然军方与民政系统互不隶属,职位也不分高低,但刘永福还是给足了对方面子,称了一声总督。

  “自然有!”

  张之洞一脸胸有成竹。

  “哦?说来听听!”

  刘永福来了兴趣。

  他倒要看看,这位总督大人能有什么好主意!

  “刘将军出身军旅,想必听说过战马用的草料吧?”

  刘永福点头:“自然听过,主要是干草和黑豆混在一起,用来补充战马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这样才能保证战马的体力,让它们上战场也能有力气奔跑。”

  战马这东西娇贵得很,吃的东西讲究,喂起来也不容易。

  它们的饲料大多都是特制的,有时候吃的甚至比士兵还精细!

  “那将军是否听说过,在波斯一带,有一种叫做苜蓿的牧草,是喂马的上等饲料?”

  “你的意思是,我们在这边种苜蓿?”

  刘永福一点就通,马上猜到了对方的想法。

  “对,欧洲各国拥有总数超过十万人的庞大骑兵部队,我国同样拥有相当数量的马匹,因此种植的牧草不仅可以出口换取粮食,还能供应国内畜牧业的需求!”

  “而且苜蓿的生长期很短,仅需一两个月就能成熟,一年可收割数十次,产量可观,管理成本又低,经济价值非常高。

  有了这个稳定的经济来源,将军修建苏伊士运河的资金问题不就解决了?”

  军方被说服了,毕竟张之洞的话确实言之有理。

  于是他们拨出了五万名战俘交给张之洞,由这些人负责修建水库和灌溉渠道,在埃及境内建成了三座水库以及众多水渠。

  有了这些水利设施作为保障,他们在尼罗河东岸开垦出一百万亩荒地,全部种上了苜蓿。

  苜蓿属于多年生植物,不像一般野草那样一到冬天就枯黄凋零。

  它原产于波斯高原,耐热抗旱,即便水分不多也能存活。

  更重要的是,它生长速度快,播种后只需一两个月便可收割,这对殖民正府来说意义重大。

  埃及地区阳光充足,气温高、降水少、日照时间长,非常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到了三月份,他们种下的苜蓿已经长得十分茂盛。

  “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开始收割了,我打算在河边建一座加工厂,专门用来加工牧草,把成品出口到欧洲去!”

  十九世纪的欧洲仍保有广泛的骑兵传统。

  普鲁士的卡尔亲王,人称“血王子”,便是一位骑兵将领,他所率领的普鲁士骠骑兵战功卓着,威名远扬。

  而高卢人的骑兵从中世纪起便声名远播,拿破仑时期在缪拉等将领的带领下更是横扫欧洲大陆。

  至于东欧的毛熊,他们的哥萨克轻骑兵也久负盛名,占领区的波兰翼骑兵同样战力强悍。

  中欧的奥地利与南方的奥斯曼帝国,其骑兵部队也皆非泛泛之辈。

  总而言之,在机枪尚未广泛用于战场之前,骑兵在欧洲军事体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机枪展现出对无防护目标的致命杀伤力后,骑兵的优势才彻底消失。

  眼下距离那次大战还有些时日,趁着骑兵仍具市场,抓紧时间出口苜蓿赚取外汇,对北非殖民正府而言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过欧洲多国与我们关系紧张,想要顺利出口恐怕并不容易。”

  望着眼前成片的绿意,刘永福的心情十分愉悦。

  在这片漫天黄沙的荒漠之中,能看到如此大面积的绿色植物,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

  再想到这些绿意是他们亲手种下的,心中的成就感便更添几分。

  张之洞的规划固然周详,但实际推行起来难度不小。

  军事方面刘永福得心应手,至于外交与贸易,却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

  “离我们最近的是奥斯曼人,他们的骑兵数量不少,我想先尝试与他们接触。”

  刘永福点了点头,奥斯曼的马穆鲁克骑兵约有三万人,这支力量一直是奥斯曼军中的精锐。

  如果能把苜蓿卖给奥斯曼人,确实有可能成功。

  “我国在那边也派驻了不少军官,听说他们正在推进骑兵部队的改革。

  既然这件事是他们主导的,我想我们的军方可以从中斡旋,找个合适的理由采购我们的苜蓿,这事应该就能办成了。”

  刘永福想起了去年汉王派往奥斯曼的军事顾问团,他们在当地协助奥斯曼陆军进行改革,训练出一支两万人的新式陆军。

  这支新军战斗力不俗,深得奥斯曼苏丹信任,因此决定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开展全面的军事现代化。

  主导这项改革的,正是汉军派出的将领赵成明。

  刘永福与赵成明私交不错,加上此次合作又是为了大汉帝国的利益,他相信这件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奥斯曼人手头拮据,要他们掏钱购买这种高档的牧草,恐怕负担不起!”

  奥斯曼人因推行军事改革而财政吃紧,连武器都买不起,干脆就把海外殖民地给卖了,虽然那些地方大多都是荒漠,价值不高。

  但好歹也是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说卖就卖,可见奥斯曼人穷到了什么地步。

  这样一个连地都卖的国家,真有能力买得起我们的苜蓿吗?

  “没钱没关系,让他们拿粮食来换就行!”

  张之洞笑了笑,并不指望从奥斯曼人身上赚现款。

  他真正看重的是他们手里的粮食储备。

  如今北非殖民正府的存粮已经见底,军队的库存也所剩不多。

  若无法通过贸易获得粮食,只能向国内求助。

  而无论是张之洞还是刘永福,都不愿轻易开口向国内要粮。

  既然如此,只能另辟蹊径,从贸易入手。

  “那行,既如此,我这就派人去找赵成明谈谈!”

  刘永福随即安排使者乘船前往君士坦丁堡,找到赵成明,把这事讲了一遍。

  赵成明一听,立刻答应下来。

  他随即面见奥斯曼苏丹,提出这个建议。

  由于赵成明此前在对抗沙俄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又主持了奥斯曼军队的改革,使他们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因此他在奥斯曼朝廷中威望极高,被尊称为帕夏,苏丹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赵将军,你说的这个建议我原则上不反对,只是眼下国库空虚,就算有银子也得优先采购军械。

  你也知道,贵国的武器价格可不便宜,我们现在才换装了十五万人的装备,还有好几万士兵都等着配齐武器呢!”

  一国之君,居然在赵成明面前诉起苦来,让他一时有些忍俊不禁。

  他也知道,奥斯曼人的确困难。

  这次军事改革几乎掏空了国库,加上卖殖民地所得有限,军费至今还没凑齐。

  眼下的军队改革只完成了一半,还有部分部队没拿到武器,苏丹心里着急得很,恨不得把自己卖了换钱,把剩下的部队也都武装起来。

  “陛下,与殖民地交易不一定非要现款,我们可以用粮食换他们手里的草料。”

  “只要粮食就行?”

  听赵成明这么一说,苏丹心头一松。

  眼下东欧还有不少地方控制在奥斯曼手中,粮食供应还算稳定。

  他对埃及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在他们统治埃及时期,那里就频频爆发饥荒,从1731年到1866年这一个多世纪里,就发生了二十三次饥荒,差不多每六年一次,每次都要饿死成千上万人。

  埃及的人口一直难以增长,主要就是因为粮食短缺!

  即使到了后世,埃及的粮食自给率也不过两成左右,剩下的八成都要依赖进口。

  国际粮价一涨,许多人就吃不上饭。

  偏偏这里人口增长飞快,很多人担心这里迟早会成为一个火药桶,一不小心就会引爆。

  既然殖民地那边缺粮,那是不是可以多出口些粮食,换些外汇呢?

  苏丹突然冒出这个念头。

  “啧,他们还想靠我们发财?”

  听完赵成明带回的消息,刘永福忍不住摇头苦笑。

  “奥斯曼人穷成这样,还能这么想,也属正常。”

  张之洞倒是并不意外。

  奥斯曼人尝到了军事改革的甜头,又被沙俄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种情况下,为了自保,自然会竭尽全力推动军改,以求在强敌环伺中生存下去。

  所以,增强军力,就成了他们眼下最迫切的需求,几乎等同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二层——安全需求。

  “粮食我们确实缺,埃及这地方种粮确实划不来,如果奥斯曼愿意出口,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可问题是,我们哪来的钱买他们的粮食?”

  “呵呵,眼下手头紧张,不代表以后都这样。

  这样吧,我打算去趟欧洲,先到风车国看看那边的肉牛和奶牛养殖情况,然后再去一趟普鲁士,争取拿下他们的牧草订单。”

  “普鲁士地少人多,草场资源肯定紧张,我想我们的草料在那里应该会很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