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收音机专利:十万的未来-《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阳光刚爬上专利局玻璃门的边角,陈默已经站在了大厅入口。他手里提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边缘有些发皱,像是被反复捏过。信封没封口,里面露出几张拼合在一起的图纸一角,右下角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1983.12.1。

  他没在门口多停,径直走向一号受理窗口。

  “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收音机电路设计。”他说着,把信封轻轻推了进去。

  窗口后的男人抬起头,四十上下,戴着银框眼镜,袖口磨得发白,指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握笔画图的老技术员。他扫了眼陈默,又低头看信封,眉头微皱:“姓名?单位?”

  “陈默,电子工程系助教。”

  那人抬眼重新打量他一眼,语气缓了些:“哦,学校的。先填表。”

  表格递出来,陈默低头填写,笔迹工整。填到“发明要点”一栏时,他只写了八个字:超外差变频,低功耗集成。

  审查员叫周立民,接过表格看了看,又抽出图纸一张张翻。翻到中间那张主电路图时,他停下动作。

  “这个变频级,你用的是三级混频?”他问。

  “对。”

  “现有收音机普遍是两级,你多加一级,有什么实际好处?”

  “提高选择性,降低干扰。”陈默答得干脆,“特别是在中波段,能清晰接收远距离电台,比如从广州发来的信号,在北方也能听清楚。”

  周立民摇头:“光说性能不行。专利要审查创造性,你这算不算突破,得看跟现有技术差多少。”

  陈默没争辩,反而笑了笑:“周工,您觉得这款收音机,能卖多少钱?”

  对方一愣:“这……不是我们审的范围。”

  “但我可以算。”陈默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忍不住听下去的节奏,“明年,全国私人电子厂会大量投产便携式收音机。按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估算,销量至少八十万台。如果单台净赚二十五块,总利润就是两千万元。”

  他顿了顿:“哪怕我只占一成市场,也是两百万。您说,值不值得保护?”

  周立民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

  他干这行十年,见过太多人吹嘘自己的发明能改变世界,可没一个能像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样,把数字说得这么准,这么冷静。

  “你……怎么知道明年销量?”他问。

  “猜的。”陈默笑,“但猜得多了,也就成了经验。”

  周立民没再说话,低头在申请单上盖了个红章:受理待审。

  “材料收下了,等通知吧。”

  陈默没动:“我能注明一下‘构思完成时间’吗?”

  “可以,备注栏里写就行。”

  他翻开申请表,在右下角空白处写下:构思完成于1983年12月1日。

  周立民看见,立刻皱眉:“不能写未来日期。”

  “这不是未来。”陈默把图纸翻过来,指着背面那枚模糊的铅笔印,“您看,这是原始设计稿上的时间戳。当时用的是旧日历,我特意对过,没错。”

  周立民凑近看了看,又拿起放大镜。那印记虽淡,但确实是铅笔写的“1983.12.1”,字体歪斜,像是匆忙记下的。再翻其他几张图纸,角落都有类似痕迹,只是更模糊。

  他犹豫了一下:“规定没说不能标构思时间……记上吧。”

  陈默点头,把表格收好,转身离开窗口。

  走出大厅时,他摸了摸胸口的信封。里面除了图纸,还有技侦科昨天开的证据收据复印件——那支毒笔的封存记录。他没拿出来,但那份文件的存在,让整个申请过程多了几分分量。他知道,这种时候,官方背书比口才更有用。

  外头阳光正亮,街对面是条窄巷,两旁堆着旧报纸和木箱。陈默刚迈出台阶,眼角余光忽然扫到巷口一闪而过的灰风衣。

  那人只露了半边身子,随即退了回去。

  陈默脚步没停,脸上也没变色,只是把手插进外套口袋,指尖碰到了笔记本的硬壳封面。

  他知道那是谁。

  王振国。

  前世就是在这附近,他的助手被拦下,图纸被调包。那人穿着灰风衣,手里拎着个帆布包,笑得客气:“陈老师的设计,咱们厂能帮您量产。”

  结果呢?三个月后,市面上出现一模一样的收音机,专利却写着别人的名字。

  他没回头,也没加快脚步,反而在路边摊买了杯热豆浆,慢慢喝了一口。

  热流顺喉咙滑下去,他这才掏出笔记本,翻到“专利保卫”那一页,在第一条后面划了个勾。

  旁边空白处,他写下一行新字:等鱼上钩。

  然后他拦了辆路过的学生自行车,跟人打了声招呼,骑上就走。

  车轮碾过柏油路,发出轻微的沙沙声。风从耳边掠过,带着春末特有的暖意。他沿着主路往学校方向骑,中途拐进一条小街,在文具店门口停下。

  “老板,要一盒碳素墨水。”

  “哪种?”

  “蓝色的,带点紫光的那种。”

  老板递过来一瓶,玻璃瓶身,标签印着“天鹅牌”。

  陈默付了钱,把瓶子放进信封,夹在车筐里。

  他没急着走,反而站在店门口看了会儿街对面。那条窄巷还在,但灰风衣已经不见了。

  他笑了笑,推车离开。

  骑出两个路口,他拐进一处废弃的电话亭。这种老式电话亭带玻璃门,能照出身后街景。他假装拨号,实际盯着玻璃反光。

  果然,几分钟后,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过,车窗半降,驾驶座上的人戴着帽子,侧脸轮廓熟悉。

  陈默没动,等车开远,才重新跨上车。

  他没回学校,而是绕了个大圈,穿过两条工业区小路,最后停在一家修车铺门口。

  铺子不大,招牌写着“老李修车”,门口摆着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穿油布工装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拆链条,听见动静抬头看了眼。

  是赵天虎。

  陈默把车靠墙一立,走过去,从信封里抽出一张纸条,压在扳手底下。

  赵天虎低头看见,没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

  陈默转身就走。

  走到街角,他忽然停下,从口袋里掏出那瓶新买的墨水,拧开盖子,往路边的水泥缝里倒了一点。

  深蓝色液体渗进缝隙,瞬间变暗,像是被石头吸了进去。

  他盖上盖子,随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

  远处一辆公交车正缓缓进站,他走过去,刷卡上车,坐在靠窗的位置。

  车子启动时,他看见后视镜里闪过一道灰影——那人又出现了,站在站台对面,没上车,只是盯着。

  陈默没躲,也没避开视线,反而冲那人笑了笑。

  车开走了。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信封,轻轻拍了拍。

  里面的设计图,一页也没少。

  而此刻,专利局的登记系统里,已经录入了一条记录:

  申请人:陈默

  申请日:1984年4月8日

  备注:构思完成于1983年12月1日

  技术领域:无线电接收装置

  记录下方,还附了一份技侦科的证据备案编号,编号以“DZ-83”开头,属于内部案件归档序列。

  车窗外的街景不断后退,一家新开的电子商场正在挂招牌,横幅上写着:“进口晶体管收音机,预售优惠!”

  陈默看着那行字,嘴角微微动了动。

  他从笔记本里撕下一页,写下几个数字:

  80万 × 25 = 2000万

  下面又加了一行:

  专利费,抽成百分之五,就是一百万。

  他把纸折成小方块,塞进车窗缝隙。

  风吹进来,纸片轻轻颤动。

  公交车驶过一个路口,前方红灯亮起。

  司机踩下刹车,车厢微微前倾。

  陈默扶着座椅站稳,目光落在前方站台。

  一个穿灰风衣的男人正低头看表,左手插在口袋里,右手拿着个帆布包。

  包口微张,露出一角图纸。

  图纸上,画着一个熟悉的电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