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寒梅铸金-《女镖王的复仇路》

  第七十三章寒梅铸金

  册封大典的日子愈发临近,宫廷内外都沉浸在一种忙碌而喜庆的氛围中。然而,在这表象之下,暗流从未停息。

  朱常洛虽以雷霆手段初步稳定了朝局,但阉党多年经营,盘根错节,余毒未清。一些表面顺从的官员,暗地里依旧阳奉阴违,更有甚者,与隐匿起来的莲尊教残余势力藕断丝连,伺机而动。而最大的难题,来自于国库。

  魏忠贤及其党羽多年贪墨,加之莲尊教兴建血巢、蓄养私兵耗费无算,早已将国库掏空大半。如今新政伊始,赈济灾民、抚恤战损将士、重整边备、兴修水利……处处都需要银钱。太子虽竭力开源节流,甚至削减了宫中用度,但面对庞大的开支,依旧是捉襟见肘,时常与户部官员议事至深夜,眉宇间难掩疲惫。

  这些,林雪都看在眼里。

  她虽居于凝雪阁,但朱常洛从不将她视为只应待在深宫的笼中鸟。他会将一些不算极端机密的朝政难题说与她听,并非一定要她给出答案,更像是某种倾诉与探讨。林雪话不多,但往往能凭借其江湖历练带来的不同视角,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这一日,朱常洛又来凝雪阁小坐,谈及西北军饷筹措困难,几位将领的请饷奏折被他压下已久,语气中充满了无力感。

  “户部那边,能挪用的款项都已动用,加税恐激起民变,发行宝钞又恐物价腾贵……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揉了揉眉心,年轻的脸庞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林雪静静地为他斟上一杯热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清冷的眉眼。她没有立即说话,只是望着窗外那几株早已凋零、只剩虬枝的梅树,仿佛陷入了某种回忆。

  许久,她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无波:“殿下可还记得,我初遇顾大哥与韩大哥时,是在何处?”

  朱常洛微微一愣,不知她为何突然提及此事,但还是答道:“自然记得。是在京郊官道,你们……劫了苏擎天暗中输送的一批镖银。”这件事,顾清风后来曾简略向他提过。

  林雪点了点头,目光依旧落在窗外:“那批镖银,数目不小。当时只为断苏擎天财路,挫其气焰,得手后,便由我们三人分别藏匿,以备不时之需。”

  朱常洛心中一动,似乎捕捉到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的光芒。

  林雪转过头,看向他,眼神清澈而坦然:“我的那一份,未曾动用。如今,或可解殿下燃眉之急。”

  朱常洛豁然起身,激动之下碰翻了茶盏也浑然不觉:“雪儿,你……此言当真?那批银两现在何处?”他不是贪图这笔钱财,而是这雪中送炭的情谊,以及这背后代表的,她与他并肩面对困境的决心。

  “就在京城。”林雪语气依旧平淡,“只是,那些银两仍保持着当初镖银的形制印记,若直接使用,恐引人注目,横生枝节。”

  朱常洛立刻明白了她的顾虑。那批镖银是脏银,若直接流入市面或充入国库,一旦被阉党余孽或别有用心之人察觉,完全可以借此大做文章,攻击太子妃资财来路不明,甚至污蔑太子与她勾结江湖匪类,后果不堪设想。

  “这……”朱常洛眉头再次蹙起,刚刚升起的希望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林雪却站起身,走到书案前,取出一张早已绘好的简图,铺在朱常洛面前。图上画的,并非藏银地点,而是一处位于外城、临近漕运码头、看似普通的民宅院落结构图,旁边还标注了几处细微的修改建议。

  “此处,是我早年暗中置下的一处产业,内有地窖,颇为隐秘。可在此地,设立一处私密工坊。”林雪指尖点在图上一处,“寻可靠匠人,将那些银锭……重新熔铸。”

  “熔铸?”朱常洛眼睛一亮。

  “不错。”林雪点头,“熔去原有印记,重铸为普通官银式样,或者……干脆铸成无标记的银锭、银饼。如此,来源便无可查证。殿下可借此银,以私人名义,或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注入急需之处,比如……西北军饷。”

  她的计划清晰而周密,既解决了银钱来源的隐患,又考虑到了实际使用的便利与安全。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朱常洛看着眼前这张简图和神色平静的林雪,心中涌起滔天巨浪。他从未想过,她不仅武功高强、心怀大义,竟还有如此缜密的心思和决断力!这份在他困境中悄然准备、并完美解决后顾之忧的厚礼,其价值远超金银本身!

  他猛地握住林雪的手,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雪儿!你……你让孤如何谢你!”

  林雪任由他握着,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滚烫温度,微微偏过头,轻声道:“殿下为天下劳心,我既在其位,略尽绵力,何须言谢。”

  她没有说出口的是,这笔原本用于复仇的“不义之财”,如今能以这种方式,用于正道,用于安抚边疆将士,守护家国百姓,或许,也是对林家枉死亲人的另一种告慰。这让她心中那一直存在的、关于复仇与道义的挣扎,似乎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

  事不宜迟,朱常洛立刻秘密安排绝对心腹之人,按照林雪提供的地址和方式,悄然运出藏银,送入那处民宅改造的工坊。熔铸银两需要时间,但在太子严令和重赏之下,一切都在隐秘而高效地进行着。

  数日后,第一批重新熔铸好的、光洁如新、没有任何标记的银锭,被装在普通的木箱中,秘密送入了东宫。

  书房内,烛火通明。朱常洛打开木箱,看着里面码放整齐、闪烁着柔和银光的锭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多日积压在心头的阴霾仿佛被驱散了大半。

  林雪站在他身旁,拿起一锭银子,入手微凉沉实。她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光滑的银面,上面再也找不到昔日威远镖局的印记,仿佛那段血火交织、亡命天涯的过往,也随着那熔炉的高温,被淬炼、被重塑,化为了支撑前行的新的力量。

  “殿下,”她将银锭放回箱中,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银钱虽可解一时之急,但根本之道,仍在廓清朝纲,铲除积弊,使国库丰盈,天下安定。”

  朱常洛郑重地点了点头,握住她的手:“孤明白。这条路,孤会与你一同走下去。”

  窗外,夜深人静。而东宫书房内的灯光,却亮了很久很久。

  那批由劫掠而来的镖银熔铸而成的“无名之银”,如同无声的血液,悄然注入大明王朝虚弱的身躯,成为了太子朱常洛开启中兴之路的第一笔,也是最特殊的一笔经费。

  寒梅虽傲,亦知倾其所有,滋养根本。而这深宫之路,也因这超越常规的智慧与担当,显得愈发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