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文化的力量,归义军与白发兵!-《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话音落下,满场死寂。

  朱元璋呆呆地看着自己的儿子,那双虎目之中,先是震惊,随即是狂喜,最后,是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欣慰!

  好!

  好啊!

  咱的标儿,是真的长大了!

  如今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人君之风,帝王之气!

  李去疾看着朱标,也是忍不住在心中喝了一声彩。

  (漂亮!)

  (真是孺子可教!)

  (老二这悟性,绝了!)

  他想起了后世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一个湾湾的年轻人,和一个内蒙古的哥们在网上聊天。

  聊着聊着,湾湾青年就开始“圣母心”泛滥了。

  他痛心疾首地对内蒙古哥们说:

  “唉,你们好可怜啊,为了发展经济,你们的草原文化都被破坏了,都不能像祖先那样骑马射箭,自由地游牧了!”

  那语气,充满了廉价的同情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结果,直接把那个内蒙古哥们给整破防了。

  内蒙古哥们当场就回怼了过去:

  “去你x的!我们少数民族就活该一辈子住蒙古包,天天吃风沙?我们就tm不配住楼房,不配开汽车,不配用手机,不配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吗?!”

  李去疾每次想起这个段子,都觉得无比经典。

  什么是文化自信?

  这就是!

  当你的国家强大到能让每一个国民,都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时,任何试图用“保留你落后的异域风情”为名的所谓“同情”,都显得像个笑话。

  真正的文化吸引力,从来不是靠嘴吹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

  啪!啪!啪!

  李去疾忍不住,由衷地为朱标鼓起了掌。

  “老二,说得太好了!”

  “这,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得到了大哥的肯定,朱标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而朱元璋、朱棣等人,也从朱标那番话的震撼中回过神来,脸上写满了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原来先生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最终想教给他们的,是这个道理!

  不是教他们阴谋诡计,而是教他们走煌煌正道!

  然而,就在众人心潮澎湃之际,一个弱弱的声音,又一次响起了。

  是老三朱棡。

  他眉头紧锁,脸上带着几分犹豫和不确定。

  “先生……”

  他小声地问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这真的能做到吗?”

  “让那些桀骜不驯的草原人,心甘情愿地向往我们,甚至想融入我们……这比直接打败他们,还要难上百倍吧?”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让刚刚燃起的热血,又冷却了几分。

  是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听起来,太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李去疾闻言,却笑了。

  “难吗?”

  他看着众人,缓缓说道:“不难。”

  “因为,就在大明之前,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就有一个王朝,做到过。”

  “而且,做得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辉煌,还要伟大!”

  朱元璋的呼吸,猛地一滞。

  他这些年一直在看各种书给自己补充知识,特别是史书,所以听到这话后,立刻就反应了过来。

  “先生说的是……大唐?!”

  “没错。”李去疾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神往。

  “万国来朝,四夷宾服,这八个字,可不是史书上吹出来的。”

  李去疾顿了顿,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问你们,你们可曾听说过……河湟‘归义军’?”

  “还有……安西‘白发兵’?”

  归义军?

  白发兵?

  朱元璋父子几人面面相觑,连旁边的马皇后也是一脸茫然。

  这些名词,他们完全没听说过。

  李去疾看着他们懵懂的表情,这才回过神。

  他忘了。

  现在,是洪武二年。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唐朝与西域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河湟归义军是晚唐时期,沙州人张议潮率领当地汉民、胡人起义,驱逐吐蕃,光复河西十一州,重新归附唐朝的英雄部队。

  而安西白发兵,更是指那些被隔绝在西域,孤军坚守数十年,直到满头白发,依旧心向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将士。

  洪武二年,距离那些事,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

  这些悲壮而伟大的史诗,因为战乱和隔绝,大部分记录都已经失传了。

  后世,也是因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让这些被历史尘封的英雄,重见天日。

  眼前这些人不知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李去疾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他一定要将这些故事,告诉眼前这些人。

  让他们知道,六百年前的华夏,曾经创造过何等伟大的奇迹,拥有过何等不屈的灵魂!

  “你们不知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吧。”

  李去疾的声音,变得低沉而庄重。

  “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讲,我们汉家儿郎的骨头,到底有多硬!”

  “话说,自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由盛转衰,国力大减,再也无力顾及遥远的西域和河西走廊。”

  “吐蕃趁虚而入,占据了河西,将大唐的疆域,拦腰斩断!”

  “从此,西域的安西、北庭都护府,数十万大唐军民,与长安,彻底失去了联系。”

  “他们,成了一群被遗忘的孤儿。”

  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他们能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但是,他们没有投降!”

  李去疾的声音陡然拔高!

  “他们还在坚守!还在战斗!还在用血肉,扞卫着自己身上那件‘大唐军人’的战袍!”

  “时间一年年过去,吐蕃人为了磨灭他们的意志,想尽了办法。他们不许当地人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试图将这片土地,彻底从华夏版图上抹去!”

  “直到六十年后的一天,一支起义的军队,在沙州城下,与吐蕃大军展开了决战。这支军队,由汉人、回鹘人、吐谷浑人……由所有不愿被吐蕃奴役的百姓组成,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

  “归义军!”

  “那一战,归义军被数倍于己的吐蕃精锐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就在这时,起义军的首领张议潮,让军中的乐师,奏响了一首战歌!”

  李去疾深吸一口气,用一种近乎咏唱的语调,缓缓吟道:

  “那首战歌,名叫——《秦王破阵乐》!”

  “那是太宗李世民的传世战歌!是大唐武功的最高象征!”

  “当时,这首歌的名声响彻四海,吐蕃也无法完全禁绝这首歌。”

  “当那雄壮激昂的乐曲,回荡在沙州上空时,所有归义军的将士,全都疯了!”

  “那些几乎已经忘了汉话,穿着胡服的汉家子弟,那些祖祖辈辈都听着父辈讲述长安传说的胡人战士,他们听着那首歌曲,一个个热泪盈眶,仰天长啸!”

  “这首乐曲对于沦陷区的大唐子民而言,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华夏正统’的象征!”

  “他们放弃了所有防御,像一群被点燃的疯虎,朝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发起了决死的冲锋!”

  “最后……”李去疾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结果,吐蕃大军,被这群不要命的疯子,冲垮了。”

  “他们胜了。”

  田埂之上,一片死寂。

  马皇后忍不住擦了擦自己的泪花。

  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几个年轻小伙的眼眶,一下子红了。

  常遇春这个铁打的汉子,拳头捏得指节发白,虎目之中,满是激动。

  朱元璋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仿佛能看到那漫天黄沙之中,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听着祖先的战歌,朝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发起冲杀,向死而生的悲壮场面。

  原来……

  这,就是文化认同蕴含的力量!

  这,就是血脉的共鸣!

  “这还不是全部。”

  李去疾的声音,愈发低沉,也愈发震撼人心。

  “我再给你们讲讲安西。”

  “在归义军起义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还有最后一座孤城,在坚守。”

  “有一位叫郭昕的将军,带着他的兵,守了那座城,整整四十年。”

  “四十年啊……”

  “城中的将士,从翩翩少年,变成了白发老翁。”

  “他们的盔甲破了,就自己补;兵器断了,就自己磨;粮食没了,就自己种。”

  “他们与长安,与大唐,与整个故乡,音讯断绝。”

  “他们不知道皇帝换了几个,不知道家乡变成了什么模样。”

  “他们只知道一件事——”

  “城在,大唐在!城亡,与国同殇!”

  “后来,有一支唐朝的使节队伍,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了那座孤城。当他们看到城头之上,那面虽然破败,却依旧在风中飘扬的……大唐龙旗时,所有人都哭了。”

  “守城的士兵,打开了城门。”

  “使节们看到的,不是什么精锐之师。”

  “而是一群……”

  “一群衣衫褴褛,头发、胡须全都白了的老人。”

  “‘一城白发,誓死不降!’”

  李去疾缓缓吐出这八个字,声音沙哑。

  “为首的老将军郭昕,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没有问朝廷的赏赐,没有问家人的安危,他只是拉着使节的手,老泪纵横地问了一句——”

  “‘大唐……还在吗?’”

  话音落下。

  “呜……”

  一声压抑不住的呜咽,从朱棣的喉咙里发出。

  他旁边的朱樉和朱棡,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个彻底都成了红眼兔子。

  他们忍不住幻想想起了李去疾描述的那个画面。

  一座孤城。

  一群白发苍苍,连站都站不稳的老人。

  一面破烂不堪,却依旧飘扬的大唐龙旗。

  他们守的,哪里是一座城?

  他们守的,是华夏的魂!是汉家的根!

  朱元璋望向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

  大唐……还在吗?

  一句问话,胜过千军万马。

  他现在终于明白了。

  经济战争,文化战争,都只是“术”。

  而这,这根植于血脉之中,不分胡汉,纵使相隔万里,百年不断,至死不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世不倒的……

  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