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历史上已经有人做到过!-《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过了好一会儿。

  田埂上才重新响起声音。

  是朱标。

  他眼圈通红,声音因为激动和悲伤而微微发颤,带着浓重鼻音的询问:

  “大哥……后来呢?”

  “那些白发兵,还有归义军……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问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朱元璋、朱棣、朱樉,甚至连常遇春和马皇后,都齐刷刷地看向李去疾,眼神里充满了紧张和期盼。

  他们太想知道,这些英雄的结局了。

  他们希望,英雄能有一个英雄该有的归宿。

  李去疾沉默了片刻,脸上的神往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难以言说的惋惜和沉痛。

  他叹了口气。

  “唉……”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李去疾的声音低沉下来:

  “唐朝朝廷,知道了‘白发兵’的存在,也知道了郭昕将军和那一城百姓的坚守。当时的皇帝感动得无以复加,下旨加封郭昕为‘武威郡王’,所有将士,官升七级。”

  “荣誉,给到了极致。”

  “但是……”

  李去疾话锋一转。

  “但是,仅此而已了。”

  “当时的朝廷,早已不是太宗时期的那个大唐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库空虚,连自己家里的事情都焦头烂额,哪还有能力,派出一支大军,跨越万里黄沙,去支援一座远在天边的孤城?”

  “所以,除了荣誉,什么都没有。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军,没有一粒粮食的补给。”

  “郭昕将军和他的白发兵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又坚守了大约十年年。直到最后,吐蕃集结大军,围死了那座城。”

  “粮尽,援绝。”

  “最后的白发兵,带着那些在城中出生、从未见过长安繁华、只会说汉话、写汉字的第二代、第三代唐人子孙,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巷战……”

  李去疾没有再说下去。

  但所有人都明白了。

  结局,是城破。

  是殉国。

  “唉……”朱元璋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胸口像是被一块巨石压住,闷得发慌。

  朱棣的拳头死死攥着,指甲都快嵌进了肉里。

  他恨!

  恨那无能的唐廷,恨那隔绝一切的万里黄沙!

  他忍不住追问道:“那……那归义军呢?先生,归义军不会也……”

  他不敢再说下去。

  如果连这一支意图光复了河西的英雄部队,最终也是一个悲惨结局,那也太让人意难平了!

  “归义军?”

  提到这三个字,李去疾的脸上,终于再次露出了激赏的光芒。

  “归义军的结局,比白发兵要好,而且它的故事,却更加震撼人心!”

  “张议潮率领归义军,以少胜多,驱逐吐蕃,光复了沙州、瓜州、伊州、肃州……整整河西十一州之地!”

  “他做到了盛唐时期,朝廷派遣数十万大军才做到的伟业!”

  “这个时候,他手握雄兵,坐拥十一州的广袤土地,他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李去疾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但是,他没有!”

  “在光复河西之后,张议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了使者,带着他亲笔写的奏章和河西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历经千辛万苦,前往长安!”

  “向那个已经衰落、连自身都难保的唐王朝……”

  “奉表归降!”

  “他什么都不要,官职,爵位,赏赐,统统不要!他只有一个请求——”

  “请朝廷重新在河西设立节度使,将这片土地,重新纳入大唐的版图!”

  轰!

  这句话,宛如一道惊雷,在朱元璋的脑海中炸响。

  归义军的结局没有白发兵悲壮,却更让朱元璋震撼。

  他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无法理解!

  他自己就是从底层杀出来的,他太懂人性了。

  手握重兵,地盘稳固,而且还是自己一点一点打下来的,不想着自己当皇帝,反而要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

  这……这怎么可能?!

  这不合常理!这不合人性!

  换了他,绝对不会这么做!

  朱元璋的呼吸变得急促,他死死盯着李去疾,

  归义军……实在是有些超出他的理解了。

  “李先生……”

  他下意识地开口,声音都有些干涩:“这些……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

  “世上……当真有如此忠烈之人?当真有如此不屈之魂?”

  他知道李去疾是谪仙人,知道过去未来,可这件事,实在是太颠覆他的认知了。

  李去疾看着朱元璋震惊的模样,笑了。

  “当然是真的。”

  “这种事情,骗不了人。《旧唐书》、《新唐书》之类的史书里面,应该都有零星的记载。马老爷您要是不信,回去让手下人查一查史料,跟我说的印证一下,不就知道了?”

  李去疾的语气,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朱元璋不说话了。

  他信了。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李去疾没有说谎。

  而且,以李先生谪仙人的身份,也完全没必要拿这种事情来骗他。

  也就是说……

  都是真的!

  一瞬间,朱元璋感觉到自己的世界观,再一次被狠狠地冲击了。

  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抬起头,对着李去疾,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先生,咱……受教了!”

  这一躬,是发自肺腑的。

  “咱以前,只知道刀枪剑戟,只知道杀伐征战。今天听了先生一席话,才明白,在这刀枪之上,还有一种更强大,更可怕的力量。”

  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

  “可是……”

  朱元璋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恳切。

  “可是大明……该如何去用这种力量?”

  “该如何将先生所说的这种‘魂’,注入大明的骨血之中!”

  “还请先生,教我!”

  看着朱元璋那近乎请罪般的姿态,李去疾知道,火候到了。

  这位铁血帝王的世界观,已经被彻底敲碎,现在,是时候帮他重塑了。

  李去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反问道:

  “马大叔,我先问你一个问题。”

  “为何千百年来,草原上的狼,总是死死地盯着咱们中原这块肥肉,一有机会就要扑上来咬一口?”

  这个问题很简单。

  朱元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因为咱们中原富庶,物产丰饶。而草原贫瘠,天寒地冻,牛羊都养不活几只。他们不抢,就得饿死。这是为了活命,是生存的本能!”

  “说得好!”

  李去疾点了点头,紧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那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能想办法,让草原也变得富庶起来?让他们也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有安稳日子过。这样一来,他们不就不必冒着杀头的风险南下了吗?”

  话音刚落,一旁的朱棣立刻就炸了毛。

  “先生,万万不可!”

  他激动地反驳道:“此乃妇人之仁!草原人如狼,喂饱了狼,只会让他们生出更多的狼崽子!等他们人丁兴旺,兵强马壮,只会更有能力南下侵略!到时候,我大明的祸患,岂不是更大?”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四弟说的没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历朝历代,都严防死守,不敢资敌,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共识。

  看着他们激烈的反应,李去疾笑了。

  他没有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直在旁边默默思索的朱标。

  朱标与李去疾对视一眼,瞬间领会了大哥的意思。

  他上前一步,对着朱元璋和朱棣解释道:

  “爹,四弟,你们误会大哥的意思了。”

  “大哥说的‘让他们富’,不是白白送钱送粮让他们富。”

  “而是……让他们用‘我们的方式’富起来!”

  “让他们放弃游牧,学习我们的农耕之法,种我们的种子,收我们的粮食;让他们脱下皮袄,穿上我们织的布匹,我们的丝绸;让他们扔掉帐篷,住进我们这样的房子里;让他们交易,用我们大明的铜钱宝钞!”

  李去疾赞许地点了点头,顺着朱标的话,抛出了那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第三个问题。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当一个草原人,他每天种的是大明的种子,吃的是汉人的米饭;身上穿的是江南的丝绸,手里用的是咱们的铁锅;他的孩子,在咱们建的学堂里,读的是《三字经》,学的是孔孟之道;他的一切生活,都与大明密不可分,离开大明,他就活不下去的时候……”

  李去疾看着已经目瞪口呆的朱元璋父子,缓缓地,问出了那句如同天雷般炸响的话。

  “那个时候……他,还算是一个草原人吗?”

  轰隆!

  朱元璋的脑子里,仿佛有亿万道雷霆同时炸开!

  他瞬间明白了!

  他什么都明白了!

  军事是打服!让他怕你!

  经济是捆绑!让他离不开你!

  而文化……

  文化是同化!

  是从根子上,把他变成我们自己人!

  这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的终极阳谋!

  然而,一旁的朱棣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后,眉头却又一次紧紧皱起。

  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大哥……这……这真的能做到吗?让那些桀骜不驯的狼,学会种地读书?”

  李去疾笑了。

  (有了!)

  (就等你问这个呢!)

  他胸有成竹地说道:“当然能做到。”

  “同样的,就在历史上,已经有人做到了类似的事情。甚至,他做得比我们设想的还要好。”

  “那些被他征服的西南蛮夷,并没有完全丢弃他们本来的文化,但他们却心甘情愿地,将那个人,奉为他们世世代代的‘阿祖阿公’!”

  “他们主动向汉人的官府交税,甚至自愿加入汉人的军队,组成了一支骁勇善战,威震天下的精锐部队——”

  “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

  这四个字一出,朱元璋父子几人都是心头一震。

  他们当然知道这支军队,也知道这支军队的主人是谁。

  “先生说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没错。”

  “可你们知道,诸葛丞相是如何做到这些事的吗?”

  众人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

  史书上,对此只有寥寥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