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刚过,檐角的雨珠还在滴答,哑女已经把蚕室的木架擦得锃亮。架子上摆着十几个竹匾,里面铺着新鲜的桑叶,嫩得能掐出水,叶面上还沾着点晨露,映着窗纸透进来的天光,像撒了层碎银。这是今年第一批蚕卵,芝麻粒大小,黑得发亮,昨夜已经开始孵化,针尖大的蚁蚕正蠕动着,往桑叶深处钻。
“桑叶得擦干水。”小虎端着木盆进来,盆里是刚摘的桑叶,带着湿漉漉的绿,“去年就没擦干,蚕吃了带水的叶,闹了回病,死了小半筐,你守着竹匾掉了好几滴泪,说‘是我没照顾好’。”他把桑叶倒在竹筛里,用布巾一片一片擦,动作轻得像怕碰伤了叶尖。
哑女蹲在竹匾旁,手里捏着根细毛笔,正把扎堆的蚁蚕轻轻拨开——太密了会争食,长得不齐整。她的指尖沾着点桑叶的汁液,绿得像抹了层颜料。“温汤得烧好了,”她抬头看了眼蚕室角落的陶瓮,“水温要刚好,不凉不烫,去年温度没控制好,蚕总不爱动,张婶说‘蚕是娇贵物,得像养娃似的上心’。”
陶瓮里的水是前几日就备好的,用柴火慢慢焐着,瓮口盖着块厚棉布,保持温度。小虎掀开棉布,用手指试了试水温,刚好温乎,像春日里的溪水。“成了,”他点点头,“这温度准合适,比去年那回强,上次要么太烫,要么太凉,折腾了好几回才弄对。”
蚕室的窗纸糊得厚实,既能挡住外面的风,又能透进柔和的光,墙上还挂着块旧棉絮,是用来调节温度的——天凉了就挂上,热了就掀开。哑女把棉絮往旁边挪了挪,让风稍微透进来点:“这几日天暖,别闷着了,去年太捂着,蚕匾里长了霉,清理了半天才干净。”
竹篮里的桑叶渐渐擦干了,小虎拿起几片最嫩的,撕成碎末,撒在竹匾里。蚁蚕嗅到叶香,立刻蠕动着围过来,小小的身子在碎叶间钻,像撒了把会动的黑星子。哑女看着它们,忽然想起张婶送蚕卵时说的话:“这蚕啊,吃的是叶,吐的是丝,就像过日子,一分辛苦一分甜。”
“前儿去镇上,见杂货铺卖新的蚕匾,”小虎忽然说,手里还在撕桑叶,“竹篾编得更细,比咱这旧的透气,等卖了茧子,咱也买两个。”他见哑女点头,又补了句,“再买把新的桑剪,你那把剪子都磨秃了,去年剪桑叶总费劲。”
哑女笑了,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攒了些日子的铜钱,叮当作响。“够买匾和剪子了,”她说,“还能给你扯块布,做件新褂子,你那件袖口都磨破了。”
小虎赶紧摆手:“先买蚕具,我的褂子还能穿。蚕养好了,啥都有了。”他看着竹匾里的蚁蚕,眼里的光比瓮里的温水还暖,“去年的茧子卖了不少钱,给你买的银簪你总戴着,今年多养两筐,给你打对银镯子。”
日头爬到窗棂上时,蚕室里已经添了三回桑叶。蚁蚕似乎长大了点,黑亮的身子透着点灰,吃起叶来“沙沙”响,像细雨打在窗纸上。哑女往陶瓮里添了点热水,保持温度,小虎则把换下来的旧桑叶收拾到竹筐里——这些残叶能喂鸡,家里的老母鸡最近正抱窝,吃了桑叶蛋,孵出的小鸡准壮实。
院门外传来张婶的声音:“哑女在忙呢?我来看看蚕咋样了。”哑女赶紧迎出去,见张婶手里拎着个小竹篮,里面是几个刚蒸的桑叶馒头,绿莹莹的透着香。
“刚出的蚁蚕,精神着呢。”哑女把张婶往蚕室里让,“您快来指点指点。”
张婶蹲在竹匾旁看了看,笑着点头:“比去年的壮!桑叶擦干了,温度也合适,照这样养,秋里准能收不少好茧。”她拿起个桑叶馒头递给哑女,“尝尝,掺了新鲜桑叶,败火,养蚕费眼,吃这个正好。”
哑女咬了口馒头,桑叶的清苦混着麦香,在嘴里化开,暖得胃里发沉。她看着张婶和小虎说笑着讨论养蚕的法子,忽然觉得这蚕室里的温汤,这竹匾里的蚁蚕,都藏着过日子的踏实。就像这蚕,一口口吃着叶,一天天长大,最后吐出洁白的丝,把辛苦都织成了暖,而身边的人,就是这蚕室里的温汤,一直暖着,把寻常的岁月,焐得热热乎乎的。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在蚕室里投下柔和的光斑。哑女坐在竹匾旁,看着蚁蚕贪婪地吃着桑叶,小虎则在旁边编新的蚕箔,篾条碰撞的“哒哒”声混着蚕食叶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歌。她忽然觉得这日子真好——有蚕可养,有盼头可守,有个人在身边,连蚕室里的潮气都带着甜。这小小的蚁蚕,这温温的汤,还有那绿莹莹的桑叶馒头,都在诉说着:日子虽细,却能在一分分的照料里,织出满室的暖,满心的甜。
“桑叶得擦干水。”小虎端着木盆进来,盆里是刚摘的桑叶,带着湿漉漉的绿,“去年就没擦干,蚕吃了带水的叶,闹了回病,死了小半筐,你守着竹匾掉了好几滴泪,说‘是我没照顾好’。”他把桑叶倒在竹筛里,用布巾一片一片擦,动作轻得像怕碰伤了叶尖。
哑女蹲在竹匾旁,手里捏着根细毛笔,正把扎堆的蚁蚕轻轻拨开——太密了会争食,长得不齐整。她的指尖沾着点桑叶的汁液,绿得像抹了层颜料。“温汤得烧好了,”她抬头看了眼蚕室角落的陶瓮,“水温要刚好,不凉不烫,去年温度没控制好,蚕总不爱动,张婶说‘蚕是娇贵物,得像养娃似的上心’。”
陶瓮里的水是前几日就备好的,用柴火慢慢焐着,瓮口盖着块厚棉布,保持温度。小虎掀开棉布,用手指试了试水温,刚好温乎,像春日里的溪水。“成了,”他点点头,“这温度准合适,比去年那回强,上次要么太烫,要么太凉,折腾了好几回才弄对。”
蚕室的窗纸糊得厚实,既能挡住外面的风,又能透进柔和的光,墙上还挂着块旧棉絮,是用来调节温度的——天凉了就挂上,热了就掀开。哑女把棉絮往旁边挪了挪,让风稍微透进来点:“这几日天暖,别闷着了,去年太捂着,蚕匾里长了霉,清理了半天才干净。”
竹篮里的桑叶渐渐擦干了,小虎拿起几片最嫩的,撕成碎末,撒在竹匾里。蚁蚕嗅到叶香,立刻蠕动着围过来,小小的身子在碎叶间钻,像撒了把会动的黑星子。哑女看着它们,忽然想起张婶送蚕卵时说的话:“这蚕啊,吃的是叶,吐的是丝,就像过日子,一分辛苦一分甜。”
“前儿去镇上,见杂货铺卖新的蚕匾,”小虎忽然说,手里还在撕桑叶,“竹篾编得更细,比咱这旧的透气,等卖了茧子,咱也买两个。”他见哑女点头,又补了句,“再买把新的桑剪,你那把剪子都磨秃了,去年剪桑叶总费劲。”
哑女笑了,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攒了些日子的铜钱,叮当作响。“够买匾和剪子了,”她说,“还能给你扯块布,做件新褂子,你那件袖口都磨破了。”
小虎赶紧摆手:“先买蚕具,我的褂子还能穿。蚕养好了,啥都有了。”他看着竹匾里的蚁蚕,眼里的光比瓮里的温水还暖,“去年的茧子卖了不少钱,给你买的银簪你总戴着,今年多养两筐,给你打对银镯子。”
日头爬到窗棂上时,蚕室里已经添了三回桑叶。蚁蚕似乎长大了点,黑亮的身子透着点灰,吃起叶来“沙沙”响,像细雨打在窗纸上。哑女往陶瓮里添了点热水,保持温度,小虎则把换下来的旧桑叶收拾到竹筐里——这些残叶能喂鸡,家里的老母鸡最近正抱窝,吃了桑叶蛋,孵出的小鸡准壮实。
院门外传来张婶的声音:“哑女在忙呢?我来看看蚕咋样了。”哑女赶紧迎出去,见张婶手里拎着个小竹篮,里面是几个刚蒸的桑叶馒头,绿莹莹的透着香。
“刚出的蚁蚕,精神着呢。”哑女把张婶往蚕室里让,“您快来指点指点。”
张婶蹲在竹匾旁看了看,笑着点头:“比去年的壮!桑叶擦干了,温度也合适,照这样养,秋里准能收不少好茧。”她拿起个桑叶馒头递给哑女,“尝尝,掺了新鲜桑叶,败火,养蚕费眼,吃这个正好。”
哑女咬了口馒头,桑叶的清苦混着麦香,在嘴里化开,暖得胃里发沉。她看着张婶和小虎说笑着讨论养蚕的法子,忽然觉得这蚕室里的温汤,这竹匾里的蚁蚕,都藏着过日子的踏实。就像这蚕,一口口吃着叶,一天天长大,最后吐出洁白的丝,把辛苦都织成了暖,而身边的人,就是这蚕室里的温汤,一直暖着,把寻常的岁月,焐得热热乎乎的。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在蚕室里投下柔和的光斑。哑女坐在竹匾旁,看着蚁蚕贪婪地吃着桑叶,小虎则在旁边编新的蚕箔,篾条碰撞的“哒哒”声混着蚕食叶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歌。她忽然觉得这日子真好——有蚕可养,有盼头可守,有个人在身边,连蚕室里的潮气都带着甜。这小小的蚁蚕,这温温的汤,还有那绿莹莹的桑叶馒头,都在诉说着:日子虽细,却能在一分分的照料里,织出满室的暖,满心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