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三代传承立家业-《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代传承立家业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燕麦传承粥的温润香气里,母亲特意取了三代人亲手种植的玉米磨成细粉,混着今年新收的有机燕麦,熬得黏糯绵长——这粥里有老辈的坚守,有中年的打拼,更有晚辈的接力,既给接手重任的三兄妹补精力,又暗合“三代接力,家业传承”的寓意。“晴晴,快把给孩子们准备的交接礼收好,都是老物件,能提醒他们别忘了创业的不容易。”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给刚蒸好的玉米福袋点红,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三兄妹身上:大哥小电正核对全球玉米种质资源库的交接清单,指尖轻轻划过西坡1号到7号的培育记录,眼神里满是郑重;二弟小风对着电脑调试智舱全球运营系统的权限交接,眼镜后的目光专注严谨,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妹妹小小捧着“全球乡村文化Ip矩阵”规划图,笔尖在海外推广方案上标注着细节,嘴里不时传来“交接”“传承”“人才”的字眼,活泼中透着认真。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给小电的清单套上绣着玉米图案的防水夹,给小风的电脑贴上母亲亲手缝的布艺贴纸,给小小的规划图盖上“西坡文化”的朱红印章:“都备齐了,交接礼在书房的红木盒里,有你爸当年用的第一台玉米脱粒机零件,有我记的第一本种植笔记,还有你奶奶传下来的玉米种子袋,都是念想。”她看向小电,语气带着期许:“农数科技的种质资源库和育种团队就交给你了,这可是咱们的根基,不能出半点差错。”

  小电点点头,语气沉稳笃定:“妈,放心吧!我已经和农大的团队对接好了,接下来重点推进西坡8号耐风沙品种的研发,还要扩大种质资源库的国际合作,把全球优质玉米基因都引进来,守住咱们的育种优势。”他转头看向二弟:“小风,以后农数科技的全球物流、海外种植基地的能源供应,还得靠你的智舱系统支持,咱们得多联动。”

  小风推了推眼镜,回应道:“大哥放心,我已经让技术团队专门搭建了‘农业-能源’联动平台,智舱的全球充电站都能给你的海外种植基地提供绿色能源,物流车也优化了农业运输适配模块,种子、肥料、农产品的运输都能精准对接。”他看向妹妹:“小小的文化Ip也得跟上,咱们的技术和品种,得靠她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

  小小举起规划图,眼睛亮晶晶的:“放心吧大哥、二哥!我已经规划了‘西坡传承’系列Ip,把咱们三代人的创业故事、西坡品种的培育历程、智舱技术的发展故事,做成动画、绘本和文旅项目,还要在全球乡村文化周上重点推广,让家业传承的故事更有感染力!”

  “孩子们,都过来坐。”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西坡振兴研究院”的注册批复文件,快步走出来,“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咱们正式完成家业交接:小电接任农数科技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玉米育种、种质资源库和深加工技术研发;小风接任智舱全球cEo,统筹全球新能源网络、海外工厂运营和产业链协同;小小担任乡村文化Ip总负责人,主导全球乡村文化传播、Ip开发和文旅融合项目。”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个孩子,满是欣慰,“我和你妈退居幕后,成立‘西坡振兴研究院’,重点和乡村产业技术大学合作,培养乡村育种、新能源、文化Ip领域的专业人才,给你们做后盾,也给乡村振兴留人才。”

  母亲端出红木盒,里面整齐摆放着三件交接礼:给小电的是林凡当年创业时用的玉米脱粒机零件,给小风的是苏晚晴的第一本种植笔记,给小小的是奶奶传下来的老玉米种子袋。“这都是念想,”母亲眼眶微红,“你们爷爷当年靠一把锄头种玉米,你爸靠一台脱粒机创业,现在你们有了这么好的条件,要记得根在地里,心在家国,把家业守好、做大。”

  交接仪式定在农数科技的全球研发中心举行。现场聚集了农数科技、智舱的核心团队,乡村产业技术大学的校长,还有长期合作的国际伙伴代表。小电首先上台交接:“接过首席科学家的重任,我将继续深耕玉米育种,三年内实现西坡8号耐风沙品种量产,五年内把全球玉米种质资源库的品种数量扩充到2000种,让中国玉米育种技术保持全球领先。”他现场签署了与国际种业联盟的合作协议,宣布将共享部分非核心育种技术,助力全球玉米产业发展。

  就在小电交接完毕时,种质资源库的技术负责人匆匆赶来:“林首席,国际种业联盟对咱们的种质资源共享范围有疑问,担心核心技术泄露,合作协议的签署可能要推迟。”小电眉头微蹙,立刻看向台下的二弟:“小风,麻烦你用智舱的全球信任体系,给他们展示咱们的技术加密方案,证明共享的只是非核心数据,核心育种技术有多重防护。”

  小风立刻起身,通过现场大屏远程调取智舱的技术加密系统:“各位请看,我们的种质资源数据采用区块链加密,核心育种基因片段有独立的权限隔离,共享数据仅包含基础性状信息,不会涉及核心技术。智舱全球50个国家的站点都在用这套加密系统,安全性有目共睹。”国际种业联盟的代表看完演示,当场点头同意,合作协议顺利签署。

  接下来是小风的交接仪式。他通过全球视频会议,与智舱海外10家工厂的负责人完成权限交接:“未来三年,智舱将把全球充电站数量扩充到3000个,海外工厂年产能提升到80万辆,带动100家国内配套企业出海,构建‘能源-农业-物流’一体化的全球服务网络。”视频里,非洲肯尼亚的充电站负责人提问:“林总,当地农业合作社希望增加农机专用充电接口,能否协调产能优先适配?”小风立刻回应:“没问题,我已经让技术团队调整生产计划,下个月就会向非洲站点供应适配农机的充电桩,同时联动大哥的农数科技,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小小的交接仪式充满了文化气息。她现场发布了“西坡传承”Ip矩阵规划:“我们将推出《西坡三代人》动画电影、《玉米育种家日记》绘本、‘传承之路’文旅专线三大核心项目,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历程。”她还宣布与乡村产业技术大学合作,开设“乡村文化Ip运营”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不过,在讨论海外文旅专线时,团队成员提出疑问:“林总,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大,文旅专线的本土化适配难度不小,担心游客接受度不高。”

  小小立刻看向大哥和二弟:“大哥,你那边有不同国家的种植场景和农户故事,能不能提供给我做本土化内容素材?二哥,麻烦你的海外站点收集当地的文化偏好,帮我优化专线设计。”小电和小风同时点头,小电说:“我明天就让团队整理全球种植基地的农户故事集,给你做素材;小风的海外站点覆盖广,能帮你精准对接当地需求。”

  交接仪式结束后,林凡和苏晚晴来到“西坡振兴研究院”的挂牌现场。研究院就设在“家和院”附近,与乡村产业技术大学相邻,院内设有育种实验室、新能源实训基地、文化Ip创作中心。林凡拿起剪刀,和苏晚晴一起为研究院揭牌:“这里不仅是人才培养基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智囊团’,我们将开设‘玉米育种实践’‘乡村新能源应用’‘乡村文化Ip打造’三大核心课程,每年培养1000名乡村产业人才,为全国乡村振兴输送力量。”

  乡村产业技术大学校长激动地说:“有了西坡振兴研究院的支持,我们的课程将更贴近产业实际,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大幅提升,未来这些学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把‘西坡模式’带到更多地方。”

  傍晚,全家回到“家和院”,庭院里的老玉米树下摆上了团圆饭。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感慨道:“看着你们三个接手家业,研究院也挂牌了,我心里踏实了。当年我和你爸创业时,从没敢想过家业能做这么大,还能培养这么多人才。”苏晚晴笑着给孩子们夹菜:“以后你们三个要互相扶持,大哥守好农业的根,二弟搭好能源的桥,妹妹讲好文化的故事,咱们一家人同心协力,把乡村振兴的事业做得更好。”

  林凡举起玉米汁,语气激昂:“三代传承立家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你们记住,家业的根基在土地,事业的价值在奉献,要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人民期盼结合起来,让西坡的种子、智舱的技术、乡村的文化,继续为粮食安全、产业崛起、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小电、小风、小小一起举起杯子,齐声回应:“请爸妈放心,我们一定守住初心、接力奋斗,让家业传承不息,让乡村振兴的故事越写越精彩!”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老玉米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三代人的奋斗与传承;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首批学员已经开始了育种实践;智舱的全球网络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连接着五大洲的乡村;小小的文化Ip工作室里,《西坡三代人》的动画脚本已经初具雏形。“你看,”苏晚晴轻声说,“传承是根脉的延续,是希望的传递,这样的日子,满是生机与力量。”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一代人为之奋斗,二代人为之坚守,三代人为之拓展,这就是家业传承的意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底气。未来,还会有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让扎根土地、心怀家国的家风传承下去,让中国乡村的振兴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