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功成身退守田园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莲子养生粥的温润香气里,混着刚蒸好的玉米杂粮蒸糕的软糯香味——莲子养心、玉米养身,蒸糕用的是西坡系列不同品种的玉米粉混合制作,既适配长辈养生需求,又暗合“岁月沉淀、初心不改”的寓意,恰好呼应林凡与苏晚晴退居田园、深耕书院的心境。庭院里,工作人员正将老物件、书籍手稿、玉米种植标本搬到隔壁改造后的“田园书院”,老磨盘、旧育种笔记本、西坡1号到8号的玉米穗标本整齐排列,满是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晴晴,快把你爸的着书手稿收进防潮书柜,《乡村振兴三十年》的初稿都快完成了,可别受潮损坏。”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擦拭当年林凡用过的老钢笔,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一家人身上:林凡正整理玉米试验田的种植计划,苏晚晴在书院门口摆放绿植,大哥小电帮着调试试验田的简易滴灌设备,二弟小风安装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妹妹小小布置乡村文化展示墙,嘴里不时传来“书院”“着书”“试验田”的字眼,满是温馨与惬意。
苏晚晴笑着应声,小心翼翼地将手稿放进定制的防潮书柜:“都收好了,还放了防虫剂,你放心。这手稿里记着咱们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从磨玉米粉创业到全球产业布局,每一页都是回忆,出版后肯定能给乡村产业发展留份珍贵资料。”她看向正在翻手稿的林凡,语气带着感慨:“当年总想着把产业做大,让乡亲们增收,现在功成身退,住进改造后的老院子书院,侍弄试验田、写写书、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事,倒也自在舒心。”
林凡合上手稿,眼里满是温情:“是啊,这田园书院就建在老院子隔壁,保留了原来的青砖黛瓦,加了书房、展厅、小讲堂,既能存放咱们的老物件和书籍,又能给村里的年轻人、孙辈们讲创业故事、传农业技术,也算发挥余热。”他指着院外的小块试验田,“我在那边留了2亩地,种上西坡系列的各个品种,既能观察长势、记录数据,又能让孩子们亲手种植体验,感受庄稼生长的不易。”林凡转头对小电说:“小电,试验田的滴灌设备调试好了吗?不用太复杂,简易款就行,主要是让孩子们多动手。”
小电点点头,语气沉稳笃定:“爸,放心吧!调试好了,用的是简易智能滴灌,手机上就能控制开关,孙辈们自己就能操作;我还留了些西坡8号的试种装,种在试验田边角,让孩子们对比不同品种的生长差异,直观学习育种知识。”他补充道:“等您的书出版,我会组织农数科技的年轻研发人员来书院听课,让他们了解创业历程,传承扎根土地的精神。”小电转头看向二弟:“二弟,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没问题吧?晚上小讲堂讲课,光线得充足。”
小风推了推眼镜,调出照明系统后台:“大哥放心,我装的是光伏智能照明,白天靠书院屋顶的光伏板发电储能,晚上自动亮灯,节能环保;还加了亮度调节功能,讲课、看书能切换不同光线模式,适配不同场景。”他指着屏幕上的设备数据,“系统还能远程监测电量,就算阴天,储能也能满足一天的照明需求,完全不用依赖电网。”小风看向妹妹:“小小的文化展示墙,要不要加些互动屏,放些产业发展的短视频,让展示更生动?”
小小立刻点头,眼里闪着光:“早就想加了!我已经整理了西坡产业发展的短视频合集,从玉米种植到新能源设备,再到文化Ip推广,还有农户增收的故事,加个互动屏,大家点一点就能看,比单纯的图片展示更有吸引力。”她补充道:“展示墙还分了‘创业初心’‘产业成长’‘全球布局’‘文化传承’四个板块,摆上您的老笔记本、当年的磨盘碎片、全球示范田的照片,能让大家清晰看到咱们的奋斗轨迹。”
“孩子们,今天下午书院揭牌,邀请了村里的长辈、乡村产业技术大学的师生、周边村的产业带头人,咱们简单办个仪式,主要是和大家聚聚,聊聊乡村发展的事。”林凡收起试验田种植计划,语气平和又带着期许,“我和你妈退居田园,不是完全不管事,而是想换种方式助力乡村,书院就是个平台,既能传承技术和精神,又能给年轻人交流学习的空间,让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
就在这时,小电的手机响起,是试验田的管护人员打来的:“林博士,试验田刚种的西坡7号玉米苗,出现了少量黄叶,不知道是不是病虫害,您要不要过来看看?”小电眉头微蹙,立刻回应:“我马上过去,你先别乱用药,拍几张照片发给我。”挂了电话,他对林凡说:“爸,可能是苗期缺水或土壤肥力不足,我去看看,很快回来,不耽误下午的揭牌仪式。”
林凡点点头:“去吧,仔细检查,正好让孙辈们跟着去学学,看看怎么判断玉米苗的长势。”小电带着儿子林宇、女儿林溪赶往试验田,小风、小小也跟着过去帮忙。到了试验田,只见几株西坡7号的玉米苗叶片边缘发黄,小电蹲下身,轻轻拨开土壤查看根系,又翻看叶片背面,笑着说:“没事,不是病虫害,是苗期缺水加土壤缺氮,最近天干,滴灌没及时开启,肥力也没跟上。”他让林宇打开手机上的滴灌控制开关,教林溪观察玉米苗的叶片颜色:“叶片边缘发黄、植株矮小,大概率是缺水缺肥,浇水施肥后三天就能恢复,以后你们种玉米,要多观察叶片和土壤湿度。”林溪认真点头:“大伯,我记住了,以后我每天都来看看试验田,记录玉米苗的变化。”
处理完试验田的问题,一行人回到书院,工作人员已经将书籍、标本摆放整齐,小讲堂里摆好了座椅,文化展示墙也布置完毕,老磨盘放在展厅门口,上面刻着“扎根土地,心怀家国”的家训,格外醒目。村里的长辈们陆续赶来,扎西大叔、乌力吉大叔也特意赶来祝贺,手里捧着自家种的玉米、哈达:“林总、苏总,书院建得真好,以后我们能常来听听你们讲过去的事,学学技术,太好啦!”林凡笑着回应:“都是乡里乡亲,书院就是大家的家,随时来坐。”
下午三点,书院揭牌仪式正式开始。林凡和苏晚晴一起揭开“西坡田园书院”的牌匾,红绸落下,青砖黛瓦的书院门楣配上古朴的牌匾,满是韵味。乡村产业技术大学的校长发言:“田园书院不仅是林凡先生、苏晚晴女士退居田园后的居所,更是乡村精神传承的阵地,这里的老物件、手稿、试验田,都是最生动的教材,能让年轻一代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艰辛与成就,传承扎根土地、艰苦奋斗的精神。”
揭牌仪式后,林凡在小讲堂给师生、产业带头人讲了第一堂课,主题是“乡村振兴的初心与坚守”。他拿出当年的老笔记本,翻着泛黄的页面:“当年改良西坡1号,失败了几十次,磨破了三双布鞋,跑遍了周边的农资站,就凭着‘想让乡亲们种玉米能赚钱’的初心,一步步坚持下来。现在产业做大了,初心不能忘,乡村振兴要扎根土地,尊重规律,还要代代传承,你们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要多到田间地头去,把技术用在实处,把产业做扎实。”台下掌声雷动,年轻研发人员纷纷表示:“林先生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们以后一定坚守初心,深耕乡村产业,不辜负期望。”
傍晚,宾客散去,全家在书院的小院里围坐在一起,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玉米杂粮蒸糕,孙辈们捧着刚从试验田摘的新鲜玉米,开心地分享着白天的收获。林宇说:“爷爷,我以后要像您一样,种玉米、学技术,帮更多人增收。”林溪说:“我要跟着奶奶学,整理乡村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林禾笑着说:“我要画更多玉米主题的绘本,放在书院的展示墙,让大家喜欢乡村文化。”
林凡看着孙辈们天真烂漫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举起玉米汁:“功成身退守田园,不是结束,是传承的开始。我和你妈用三十年时间,扎根乡村、深耕产业,现在把接力棒交给你们,希望你们守住‘扎根土地,心怀家国’的家训,把乡村振兴的故事继续写下去,让扎根土地的精神代代相传。”
苏晚晴笑着补充:“这书院是我们的归宿,也是精神的传承地,以后不管孩子们走多远,回来就能看到老物件、学到老技术、想起老故事,就不会忘本。”小电、小风、小小一起举起杯子,齐声回应:“请爸妈放心,我们一定传承初心,坚守家训,让乡村振兴的事业生生不息,让扎根土地的精神永远延续!”
夜色渐深,田园书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书房里,林凡的着书手稿静静躺在桌上,等着出版成册;展厅里,老磨盘、玉米标本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诉说着三十年的奋斗历程;试验田的玉米苗在月光下静静生长,孕育着传承的希望;孙辈们的笑声回荡在小院里,预示着乡村振兴的未来与力量。“你看,”苏晚晴轻声说,“田园藏初心,书院传精神,这样的晚年,安稳又有意义,就是最好的归宿。”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扎根土地,方能行稳致远;传承精神,方能生生不息。未来,这田园书院会成为乡村精神的象征,滋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让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在坚守与传承中,永远精彩下去!”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莲子养生粥的温润香气里,混着刚蒸好的玉米杂粮蒸糕的软糯香味——莲子养心、玉米养身,蒸糕用的是西坡系列不同品种的玉米粉混合制作,既适配长辈养生需求,又暗合“岁月沉淀、初心不改”的寓意,恰好呼应林凡与苏晚晴退居田园、深耕书院的心境。庭院里,工作人员正将老物件、书籍手稿、玉米种植标本搬到隔壁改造后的“田园书院”,老磨盘、旧育种笔记本、西坡1号到8号的玉米穗标本整齐排列,满是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晴晴,快把你爸的着书手稿收进防潮书柜,《乡村振兴三十年》的初稿都快完成了,可别受潮损坏。”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擦拭当年林凡用过的老钢笔,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一家人身上:林凡正整理玉米试验田的种植计划,苏晚晴在书院门口摆放绿植,大哥小电帮着调试试验田的简易滴灌设备,二弟小风安装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妹妹小小布置乡村文化展示墙,嘴里不时传来“书院”“着书”“试验田”的字眼,满是温馨与惬意。
苏晚晴笑着应声,小心翼翼地将手稿放进定制的防潮书柜:“都收好了,还放了防虫剂,你放心。这手稿里记着咱们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从磨玉米粉创业到全球产业布局,每一页都是回忆,出版后肯定能给乡村产业发展留份珍贵资料。”她看向正在翻手稿的林凡,语气带着感慨:“当年总想着把产业做大,让乡亲们增收,现在功成身退,住进改造后的老院子书院,侍弄试验田、写写书、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事,倒也自在舒心。”
林凡合上手稿,眼里满是温情:“是啊,这田园书院就建在老院子隔壁,保留了原来的青砖黛瓦,加了书房、展厅、小讲堂,既能存放咱们的老物件和书籍,又能给村里的年轻人、孙辈们讲创业故事、传农业技术,也算发挥余热。”他指着院外的小块试验田,“我在那边留了2亩地,种上西坡系列的各个品种,既能观察长势、记录数据,又能让孩子们亲手种植体验,感受庄稼生长的不易。”林凡转头对小电说:“小电,试验田的滴灌设备调试好了吗?不用太复杂,简易款就行,主要是让孩子们多动手。”
小电点点头,语气沉稳笃定:“爸,放心吧!调试好了,用的是简易智能滴灌,手机上就能控制开关,孙辈们自己就能操作;我还留了些西坡8号的试种装,种在试验田边角,让孩子们对比不同品种的生长差异,直观学习育种知识。”他补充道:“等您的书出版,我会组织农数科技的年轻研发人员来书院听课,让他们了解创业历程,传承扎根土地的精神。”小电转头看向二弟:“二弟,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没问题吧?晚上小讲堂讲课,光线得充足。”
小风推了推眼镜,调出照明系统后台:“大哥放心,我装的是光伏智能照明,白天靠书院屋顶的光伏板发电储能,晚上自动亮灯,节能环保;还加了亮度调节功能,讲课、看书能切换不同光线模式,适配不同场景。”他指着屏幕上的设备数据,“系统还能远程监测电量,就算阴天,储能也能满足一天的照明需求,完全不用依赖电网。”小风看向妹妹:“小小的文化展示墙,要不要加些互动屏,放些产业发展的短视频,让展示更生动?”
小小立刻点头,眼里闪着光:“早就想加了!我已经整理了西坡产业发展的短视频合集,从玉米种植到新能源设备,再到文化Ip推广,还有农户增收的故事,加个互动屏,大家点一点就能看,比单纯的图片展示更有吸引力。”她补充道:“展示墙还分了‘创业初心’‘产业成长’‘全球布局’‘文化传承’四个板块,摆上您的老笔记本、当年的磨盘碎片、全球示范田的照片,能让大家清晰看到咱们的奋斗轨迹。”
“孩子们,今天下午书院揭牌,邀请了村里的长辈、乡村产业技术大学的师生、周边村的产业带头人,咱们简单办个仪式,主要是和大家聚聚,聊聊乡村发展的事。”林凡收起试验田种植计划,语气平和又带着期许,“我和你妈退居田园,不是完全不管事,而是想换种方式助力乡村,书院就是个平台,既能传承技术和精神,又能给年轻人交流学习的空间,让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
就在这时,小电的手机响起,是试验田的管护人员打来的:“林博士,试验田刚种的西坡7号玉米苗,出现了少量黄叶,不知道是不是病虫害,您要不要过来看看?”小电眉头微蹙,立刻回应:“我马上过去,你先别乱用药,拍几张照片发给我。”挂了电话,他对林凡说:“爸,可能是苗期缺水或土壤肥力不足,我去看看,很快回来,不耽误下午的揭牌仪式。”
林凡点点头:“去吧,仔细检查,正好让孙辈们跟着去学学,看看怎么判断玉米苗的长势。”小电带着儿子林宇、女儿林溪赶往试验田,小风、小小也跟着过去帮忙。到了试验田,只见几株西坡7号的玉米苗叶片边缘发黄,小电蹲下身,轻轻拨开土壤查看根系,又翻看叶片背面,笑着说:“没事,不是病虫害,是苗期缺水加土壤缺氮,最近天干,滴灌没及时开启,肥力也没跟上。”他让林宇打开手机上的滴灌控制开关,教林溪观察玉米苗的叶片颜色:“叶片边缘发黄、植株矮小,大概率是缺水缺肥,浇水施肥后三天就能恢复,以后你们种玉米,要多观察叶片和土壤湿度。”林溪认真点头:“大伯,我记住了,以后我每天都来看看试验田,记录玉米苗的变化。”
处理完试验田的问题,一行人回到书院,工作人员已经将书籍、标本摆放整齐,小讲堂里摆好了座椅,文化展示墙也布置完毕,老磨盘放在展厅门口,上面刻着“扎根土地,心怀家国”的家训,格外醒目。村里的长辈们陆续赶来,扎西大叔、乌力吉大叔也特意赶来祝贺,手里捧着自家种的玉米、哈达:“林总、苏总,书院建得真好,以后我们能常来听听你们讲过去的事,学学技术,太好啦!”林凡笑着回应:“都是乡里乡亲,书院就是大家的家,随时来坐。”
下午三点,书院揭牌仪式正式开始。林凡和苏晚晴一起揭开“西坡田园书院”的牌匾,红绸落下,青砖黛瓦的书院门楣配上古朴的牌匾,满是韵味。乡村产业技术大学的校长发言:“田园书院不仅是林凡先生、苏晚晴女士退居田园后的居所,更是乡村精神传承的阵地,这里的老物件、手稿、试验田,都是最生动的教材,能让年轻一代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艰辛与成就,传承扎根土地、艰苦奋斗的精神。”
揭牌仪式后,林凡在小讲堂给师生、产业带头人讲了第一堂课,主题是“乡村振兴的初心与坚守”。他拿出当年的老笔记本,翻着泛黄的页面:“当年改良西坡1号,失败了几十次,磨破了三双布鞋,跑遍了周边的农资站,就凭着‘想让乡亲们种玉米能赚钱’的初心,一步步坚持下来。现在产业做大了,初心不能忘,乡村振兴要扎根土地,尊重规律,还要代代传承,你们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要多到田间地头去,把技术用在实处,把产业做扎实。”台下掌声雷动,年轻研发人员纷纷表示:“林先生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们以后一定坚守初心,深耕乡村产业,不辜负期望。”
傍晚,宾客散去,全家在书院的小院里围坐在一起,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玉米杂粮蒸糕,孙辈们捧着刚从试验田摘的新鲜玉米,开心地分享着白天的收获。林宇说:“爷爷,我以后要像您一样,种玉米、学技术,帮更多人增收。”林溪说:“我要跟着奶奶学,整理乡村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林禾笑着说:“我要画更多玉米主题的绘本,放在书院的展示墙,让大家喜欢乡村文化。”
林凡看着孙辈们天真烂漫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举起玉米汁:“功成身退守田园,不是结束,是传承的开始。我和你妈用三十年时间,扎根乡村、深耕产业,现在把接力棒交给你们,希望你们守住‘扎根土地,心怀家国’的家训,把乡村振兴的故事继续写下去,让扎根土地的精神代代相传。”
苏晚晴笑着补充:“这书院是我们的归宿,也是精神的传承地,以后不管孩子们走多远,回来就能看到老物件、学到老技术、想起老故事,就不会忘本。”小电、小风、小小一起举起杯子,齐声回应:“请爸妈放心,我们一定传承初心,坚守家训,让乡村振兴的事业生生不息,让扎根土地的精神永远延续!”
夜色渐深,田园书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书房里,林凡的着书手稿静静躺在桌上,等着出版成册;展厅里,老磨盘、玉米标本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诉说着三十年的奋斗历程;试验田的玉米苗在月光下静静生长,孕育着传承的希望;孙辈们的笑声回荡在小院里,预示着乡村振兴的未来与力量。“你看,”苏晚晴轻声说,“田园藏初心,书院传精神,这样的晚年,安稳又有意义,就是最好的归宿。”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扎根土地,方能行稳致远;传承精神,方能生生不息。未来,这田园书院会成为乡村精神的象征,滋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让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在坚守与传承中,永远精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