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像个年迈的哮喘病人,在坑洼不平的柏油路上吃力地行驶着。窗外的雨没有停歇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密集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车窗上,形成一道道蜿蜒曲折的水痕,将外面的世界切割得支离破碎。
离开了省城辐射圈,道路两旁的景象逐渐变得“原生态”起来。现代化的厂房和高楼被大片大片的农田取代,偶尔能看到一些低矮的砖瓦房村落,炊烟在雨幕中艰难地升起,带着一股潮湿的柴火气息。
同车的乘客大多穿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麻木。他们有的靠在座位上打盹,有的低声用浓重的方言交谈着,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或者对今年收成的担忧。空气中混杂着汗味、烟草味、还有不知谁携带的土特产的味道,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底层中国的长途车厢气息。
我旁边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裤腿上沾满了泥点,脚边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似乎装着什么活物,偶尔发出轻微的窸窣声。他好奇地打量了我几眼,大概是我这身与周围环境略显格格不入的、还算整洁的夹克衫引起了她的注意。
“后生,去青云?”他操着浓重的口音,主动搭话。
“嗯,去青云。”我点点头,尽量让自己的口音靠近本地。
“去做啥子嘛?那边穷得很,没啥搞头。”老农摇摇头,一副“你去了肯定后悔”的表情。
“去看看,找点事做。”我含糊地回应。
“找事做?”老农又打量了我一番,“看你像个文化人。是去县里当老师?还是去卫生院?我们那边就缺医生和老师。”
我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老人家,您觉得青云县为啥这么穷?”
“为啥?”老农像是听到了一个傻问题,嗤笑一声,“地不行呗!都是山坷垃,种点苞谷都不爱长。路也不行,你看这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就更没法走。好东西运不出去,外面东西运进来死贵。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能搞出啥名堂?”
他叹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一个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根廉价的卷烟点上,辛辣的烟味在车厢里弥漫开来。“前几年,县里也说来个啥子老板,要投资开矿,闹哄哄一阵,后来也没影了。说是路太难修,成本太高。唉,没指望喽……”
老人的话很朴实,却像一根针,扎在我心上。这就是我将要面对的现实——自然条件的恶劣,基础设施的落后,人才的流失,以及民众普遍存在的失望和麻木情绪。
汽车在一个简陋的路边休息点停下,让大家方便和解渴吃饭。所谓的休息点,就是几间低矮的平房,门口摆着几张油腻的桌子,卖着面条、馒头和简单的炒菜。厕所是旱厕,气味熏人。
我跟着人群下车,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水从破旧的瓦檐滴落,在地上汇成浑浊的水洼。几个穿着解放鞋、裤腿挽到膝盖的汉子,蹲在门口,就着咸菜啃着冷馒头,一边大声谈论着什么地方的工钱更高。
这一幕,与我过去在省城宾馆、酒楼里参与的宴请,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对比。那里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动辄是数千万上亿的项目;这里,人们为了几十块的工钱,背井离乡,风餐露宿。
一种强烈的割裂感冲击着我。我忽然深刻地理解了周老那句话——“下面的矛盾,是摆在台面上的柴米油盐”。在这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是文件上的漂亮口号,而是关系到眼前这些人能否吃饱饭、能否看得起病、能否让孩子读得起书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休息了二十分钟,汽车再次发动。雨势渐小,但天空依旧阴沉。我重新坐回座位,拿出周老的那本笔记,就着车窗透进来的微弱天光,慢慢翻阅起来。
笔记里,他用朴素的文字记录着如何调解两个村子争水打架,如何说服老农尝试新的粮种,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一条简单的村路……
这些“土办法”、“笨办法”,在此刻的我看来,却闪烁着实践出真知的智慧光芒。它们比任何高深的经济学理论,都更贴近我将要面对的土地和人民。
我合上笔记,望向窗外。雨后的山峦显得格外青翠,空气也清新了不少。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这景色,贫穷,却也有着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
我的心情,在经历了最初的沉重和割裂感后,渐渐平复下来,甚至生出一种踏入未知领域的探险般的兴奋。
青云县,我来了。让我看看,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离开了省城辐射圈,道路两旁的景象逐渐变得“原生态”起来。现代化的厂房和高楼被大片大片的农田取代,偶尔能看到一些低矮的砖瓦房村落,炊烟在雨幕中艰难地升起,带着一股潮湿的柴火气息。
同车的乘客大多穿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麻木。他们有的靠在座位上打盹,有的低声用浓重的方言交谈着,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或者对今年收成的担忧。空气中混杂着汗味、烟草味、还有不知谁携带的土特产的味道,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底层中国的长途车厢气息。
我旁边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裤腿上沾满了泥点,脚边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似乎装着什么活物,偶尔发出轻微的窸窣声。他好奇地打量了我几眼,大概是我这身与周围环境略显格格不入的、还算整洁的夹克衫引起了她的注意。
“后生,去青云?”他操着浓重的口音,主动搭话。
“嗯,去青云。”我点点头,尽量让自己的口音靠近本地。
“去做啥子嘛?那边穷得很,没啥搞头。”老农摇摇头,一副“你去了肯定后悔”的表情。
“去看看,找点事做。”我含糊地回应。
“找事做?”老农又打量了我一番,“看你像个文化人。是去县里当老师?还是去卫生院?我们那边就缺医生和老师。”
我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老人家,您觉得青云县为啥这么穷?”
“为啥?”老农像是听到了一个傻问题,嗤笑一声,“地不行呗!都是山坷垃,种点苞谷都不爱长。路也不行,你看这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就更没法走。好东西运不出去,外面东西运进来死贵。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能搞出啥名堂?”
他叹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一个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根廉价的卷烟点上,辛辣的烟味在车厢里弥漫开来。“前几年,县里也说来个啥子老板,要投资开矿,闹哄哄一阵,后来也没影了。说是路太难修,成本太高。唉,没指望喽……”
老人的话很朴实,却像一根针,扎在我心上。这就是我将要面对的现实——自然条件的恶劣,基础设施的落后,人才的流失,以及民众普遍存在的失望和麻木情绪。
汽车在一个简陋的路边休息点停下,让大家方便和解渴吃饭。所谓的休息点,就是几间低矮的平房,门口摆着几张油腻的桌子,卖着面条、馒头和简单的炒菜。厕所是旱厕,气味熏人。
我跟着人群下车,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水从破旧的瓦檐滴落,在地上汇成浑浊的水洼。几个穿着解放鞋、裤腿挽到膝盖的汉子,蹲在门口,就着咸菜啃着冷馒头,一边大声谈论着什么地方的工钱更高。
这一幕,与我过去在省城宾馆、酒楼里参与的宴请,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对比。那里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动辄是数千万上亿的项目;这里,人们为了几十块的工钱,背井离乡,风餐露宿。
一种强烈的割裂感冲击着我。我忽然深刻地理解了周老那句话——“下面的矛盾,是摆在台面上的柴米油盐”。在这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是文件上的漂亮口号,而是关系到眼前这些人能否吃饱饭、能否看得起病、能否让孩子读得起书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休息了二十分钟,汽车再次发动。雨势渐小,但天空依旧阴沉。我重新坐回座位,拿出周老的那本笔记,就着车窗透进来的微弱天光,慢慢翻阅起来。
笔记里,他用朴素的文字记录着如何调解两个村子争水打架,如何说服老农尝试新的粮种,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一条简单的村路……
这些“土办法”、“笨办法”,在此刻的我看来,却闪烁着实践出真知的智慧光芒。它们比任何高深的经济学理论,都更贴近我将要面对的土地和人民。
我合上笔记,望向窗外。雨后的山峦显得格外青翠,空气也清新了不少。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这景色,贫穷,却也有着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
我的心情,在经历了最初的沉重和割裂感后,渐渐平复下来,甚至生出一种踏入未知领域的探险般的兴奋。
青云县,我来了。让我看看,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